[閒聊] Final D8000 DC Pro Edition 開箱心得
今年 8 月,我在香港 AV Show 的 ECT 攤位體驗了 Final 推出的兩款新旗艦耳機——
D8000 DC 和 D8000 DC Pro Edition。當時,這兩款耳機便憑藉其聲音表現、精緻做工以及輕量化設計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上手,減重帶來的明顯舒適感立刻成為我注意的焦點。相較舊款,這兩款耳機在聲音調校與佩戴體驗上實現了突破,即使搭配原廠附贈的京線銅鍍銀線材,D8000 DC Pro Edition 也不再像 D8000 Pro Limited Edition 那樣,呈現出中高頻過於透亮或刺激的特性。
事實上,D8000 Pro Limited Edition 的華麗聲音雖然吸引人,但中高頻在某些聽感上對我略顯銳利,許多燒友會選擇搭配升級線材(如 PWaudio 1960s、First Time、Brise
Audio Yatono 或 Toxic BWXL)來調整中頻厚度並壓制高頻刺激感。然而,D8000 DC 系列的自然均衡調音已經讓這些需求變得不再必要,其聲音特性更加圓潤柔和,耐聽且適合長時間聆聽。Final 現場的介紹人員提到,這款耳機是自 2017 年推出初代平板振膜耳機以來,經歷七年的研發改進與技術積累的成果。這次大幅減重,主要通過對磁鐵設計進行全面優化,配合全新耳墊與頭帶,實現了佩戴舒適性與聲音表現的雙重提升。
試聽過程中,D8000 DC Pro Edition 的表現讓我愛不釋手,幾乎「屁股黏在椅子上」無法起身,完全沉浸在它帶來的聆聽體驗之中。當下我就對工作人員說:「這款耳機發售的第一時間,我一定會入手!」心裡甚至已經暗自決定要出售手邊的 D8000 Pro Limited
Edition,雖然限量版的經典聲音讓人依依不捨,但光是重量上的優勢就讓人無法抗拒,何況我近期還入手了耳擴 Cayin Soul-170HA 等器材,急需「回血」。
現場試聽 DC 與 DC Pro 的聲音差異
在展會現場試聽時,兩款耳機的聲音表現都非常出色。作為同系列產品,它們的技術底蘊相同,素質水準旗鼓相當。然而,D8000 DC Pro Edition 在人聲密度與細膩度方面更勝一籌,中高頻延伸也更加出色,這正是符合我個人偏好的調音風格。兩款耳機的配線也有差異:D8000 DC 配備黑色無氧銅線,而 D8000 DC Pro Edition 使用的是京線(銅鍍銀)。線材的差異可能也是聲音風格略有不同的原因之一。因此,考慮到個人需求,我最終選擇了 D8000 DC Pro Edition。
等待與開箱
8月展會結束後,對這款耳機的等待變得漫長。本以為 11 月就能順利上市,但實際發售日期延後至 12 月初。終於,在某天疲憊的下班途中,我回到家門口踢到了送達的包裹,內心的興奮無以言表。感謝香港 ECT 的協助,拿到的是ECT原裝行貨。DHL 的物流服務也非常高效,耳機從香港發貨到新加坡僅用了兩天。
設計特點與技術亮點
1. 單磁平板單元設計與減重
D8000 DC 系列採用了單磁平板單元設計,通過單邊磁鐵推挽振膜運動,增加了振膜的活動空間,顯著提升了低頻表現和高頻延展性。與以往多磁鐵設計相比,減少一組磁鐵使得整體重量大幅下降。此外,耳機的金屬沖孔板採用了全新的同心圓設計,為振膜提供更均勻的驅動力,進一步發揮了 A.F.D.S(Air Film Damping System)技術的效能。
這項技術能有效平衡單體振動,避免因空氣阻力造成聲音失真。高頻部分展現出極佳的清晰度與延展性,適合還原弦樂、人聲等細節;中頻則自然柔和,樂器和人聲的分離度表現明顯;低頻方面,D8000 DC Pro Edition 提供深沉且凝聚的低音,能夠同時滿足流行、古典和電子音樂的需求。
2. 環狀排氣孔設計
耳機外殼的環狀排氣孔設計進一步提升了振膜活動的空氣吞吐量,讓音樂細節能夠更完整地呈現,並拓展了音場的表現能力。這種「透氣」設計使得 D8000 DC 系列耳機在音色表現上更加自然通透,與舊款 D 系列耳機形成了明顯的對比。
3. 材質與佩戴改良
D8000 DC Pro Edition 的耳罩外殼採用了鎂鋁合金材質,重量進一步減輕,且耐用性和抗衝擊能力顯著提升。耳墊則採用日本和紙技術製成,具備輕盈、透氣的特性,內部記憶海綿可以根據耳形進行微調,長時間佩戴後也能保持乾爽舒適。
重量方面,我實際測量的結果是約 432 克(不含線材),比舊款 D8000 Pro 輕了約
100 克,對於平板耳機來說,這已經是非常輕量化的設計。相比之下,Yamaha YH5000SE則是更輕的平板耳機(332 克),但兩者的聲音特色和定位有所不同。
阻抗與靈敏度的變化
‧D8000 Pro:阻抗 60 Ω,靈敏度 98 dB/mW。
‧D8000 DC Pro:阻抗 50 Ω,靈敏度 90 dB/mW。
數據上可以看出,新款的靈敏度降低,需要更高的電流驅動。根據計算,新款耳機的功耗需求更高(從 15.85 mW 增加到 100 mW),這意味著它對前端設備的推力要求更高,也使我對前端系統的影響更為好奇。
配件與包裝
D8000 DC Pro Edition 的包裝延續了 Final 一貫的簡約設計,配備了一個堅固的硬殼手提箱,既能用於日常攜帶,也提供了良好的保護能力。隨附的線材包括:
1.1.5 米的 4.4mm 平衡端子線(京線銅鍍銀)。
2. 3 米的 4 PIN XLR 平衡端子線。
我在家中系統中直接使用了 XLR 端子,長度適中且連接穩定,非常適合桌面環境。
煲機體驗
剛入手 D8000 DC Pro Edition 時,我注意到其聲音特性雖然不差,但整體聽感仍顯得有些「悶滯」,似乎缺乏開放感和動態張力。這種表現與我在香港 AV Show 試聽時的經驗略有差距,雖然初聽並不讓人感到不適,但依然能感受到振膜尚未完全舒展的狀態。
經過幾晚的持續煲機後,我再次戴上耳機進行試聽,這才真正感受到耳機性能被激發出來。聲音逐漸變得開放而自然,層次感和細節的表現也顯著提升,逐步接近展會中試聽的理想狀態。高頻的延展性變得更加清晰,低頻也開始展現出深沉而有力的表現,整體聲音表現更加完整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耳機在煲機階段的反應往往存在差異。例如,我之前使用的 Grado
HP100 SE 剛開聲時,表現完全不同於 DC Pro。HP100 SE 的中高頻齒音非常明顯,延展性不足,低頻則顯得單薄且下潛有限;而 DC Pro 初始的聽感則是略為「含蓄」,高頻與低頻表現皆稍顯保守,但整體音色依然均衡穩健。
基於這些經驗,我認為新耳機的煲機過程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像 D8000 DC Pro 這樣的高端平板耳機。一般來說,至少需要 10 至 20 小時的煲機才能讓振膜逐步穩定。這個過程不僅有助於耳機開聲,也能讓用戶更好地理解耳機的聲音特性與潛力。當然,在這之後你可以選擇順順聽它的變化,或者繼續猛煲機至幾百小時都是可以的。
D8000 DC Pro 對前端的影響
DAP 驅動:樂圖 GT2
我使用新入手的 樂圖 GT2 測試 D8000 DC Pro 的驅動能力,畢竟 DC Pro 在數據上顯示其靈敏度更低、阻抗更高,驅動需求明顯提升。GT2 的 4.4mm 平衡輸出功率達到 1W@32Ω,在 Super High Gain 模式下,我將音量調至 62/100 才能獲得合適的音壓。果然,
這款耳機需要更高的推力來驅動。低靈敏度的設計意味著它需要更多電流支援,但即便如此,GT2 的表現仍然讓人驚喜。
在 GT2 的驅動下,D8000 DC Pro 的聲音表現十分優秀。女聲部分細膩而柔美,尤其是聆聽日系音樂時,其透亮的高頻、清晰的中頻和稍微靠前的聲音位置展現出迷人的韻味。音場寬廣,且細節呈現自然,不會給人一種「強灌細節」的感覺。GT2 的 4.4mm 平衡輸出在推動耳罩耳機時表現明顯優於 3.5mm 單端輸出,這在聲音的控制力、結像和層次感上有著顯著提升。
D8000 DC Pro 除了延續 D8000 系列的聲音特點外,低頻表現令人眼前一亮。它的低頻不僅具有彈性和擴散感,還展現出難得的衝擊力,在鼓聲打下的瞬間振膜迅速彈起,讓人錯覺自己正在聽動圈耳機。GT2 的中頻具有溫潤音染,與 DC Pro 的調性非常契合,整體聲音聽感柔和而不刺激。音壓雖然不算壓迫,但如果能進一步拓展音場的空間感,整體表現將更加完美。總之,GT2 能以便攜式播放器的規格驅動平板耳機並取得如此效果,覺得很驚訝,我之後會詳細分享GT2的聽感。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510153_af2a7292c0_b.jpg
桌上型一體機:樂圖雷神之錘
接著,我將耳機切換到樂圖雷神之錘,使用其 4 PIN XLR 平衡輸出(2.5W@32Ω)。相
比 GT2,雷神之錘的推力明顯提升。在 Super High Gain 模式下,音量調至 58/100,即能獲得理想音壓。這類吃電池的桌上型播放器在市場上有著明確的定位,它不僅方便在家中移動使用,甚至可以在出差時攜帶,避免受到市電干擾,確保穩定的聲音表現。
在雷神之錘的驅動下,D8000 DC Pro 展現出更大的動態範圍和更強的控制力。背景樂器的結像更加鮮明,音場稍微拉開了一些,但與 GT2 的差異並不算極大。不過,雷神之錘在細節解析和聲音透明度上的表現明顯優於 GT2,特別是中高頻的細膩度和樂器的分離感進一步提升。相比 GT2 的溫潤音色,雷神之錘的聲音風格更加中性,讓 DC Pro 的原始聲音特性得以更忠實地還原。這證明 DC Pro 對前端的影響確實非常敏感,能清晰呈現出設備的音色特徵。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258841_c8af8be699_b.jpg
家用系統
‧電源專線:Furutech FP-S022N(奈米金銀粒子無氧銅,23 公尺)、GTX-D NCF(R)壁插、106 D NCF 碳纖維蓋板
‧電源處理:PLIXIR BAC1500 1500W 平衡隔離變壓器(升級三組 GTX-D NCF(R))
‧音響架:Atacama 110-40 四層
‧網路設備:Ediscreation Silent Switch OCXO / Ediscreation Fiber Box II
‧訊源 Roon Core:Roon Nucleus + Furutech LAN-8 NCF + Plixir BDC 19V 線性電源
‧訊源 DAC:MSB Discrete DAC + ProUSB Adapter(Crystal Cable Diamond)
‧耳擴:Cayin Soul-170HA / Headamp CFA3 / MSB Premier Headphone Amplifier
Cayin Soul-170HA 驅動
Cayin Soul-170HA 的設計理念非常獨特,採用了單管單端純 A 類電路結構,具有降低失真的效果。這台耳擴內部設有兩組單端輸出變壓器,針對不同耳機阻抗進行匹配調整,左右聲道獨立供電,進一步提升音質穩定性與細膩度。電源變壓器則採用日本 Z11 矽鋼片製作,以確保穩定電力供應。我對 Soul-170HA 進行了升級,換用了 Mullard ECC32
CV181 KB/DA 前級管 和 Mullard GZ34 整流管,在細膩度、人聲厚度和背景乾淨度上有顯著提升。耳擴的輸出功率高達 18W,這是我手頭推力最大的耳擴。在搭配 MSB
Discrete DAC 作為訊源的情況下,Soul-170HA 以 TR + Soft 模式預設驅動 DC Pro。音量調至 11 至 12 點鐘位置時,即能獲得充足音壓,這比推動 D8000 Pro Limited
Edition 時的音量需求多出幾格。在 Soul-170HA 的驅動下,D8000 DC Pro 的音場被完全釋放。橫向音場寬廣且自然,樂器定位精準,聲音呈現出猶如 3D 般的立體感。樂器與人聲栩栩如生,沉浸感極強。高頻細節清晰透明,帶有適度的亮麗感而不顯刺耳;中高頻柔和而細膩,充滿音樂性;低頻部分則展現了極佳的控制力,深度與彈性兼具,讓人完全沉醉其中。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258781_36a2218cbb_b.jpg
MSB Premier Headphone Amp 驅動
MSB Premier Headphone Amp 採用全航太鋁 CNC 切割機身設計,內部分區合理,散熱、放大線路與電源穩壓各自獨立,徹底隔離干擾。該機採用全平衡純 A 類設計,無負迴授結構,且配有自動調整阻抗功能,能針對高低阻抗耳機自動匹配所需電流。輸出功率為
4.06W @ 32Ω,推力不算極大,但憑藉其輸出變壓器設計,能在大多數情況下提供穩定輸出。
在驅動 D8000 DC Pro 時,音量需調至 76/110 才能達到合適音壓。Premier 的聲音乾淨且中性,音場表現寬鬆自然,解析力和細節都處於極高水準。與 Soul-170HA 相比,
Premier 的聲音風格更為冷靜,尤其在中頻厚度上略遜一籌,但純樂器表現格外出色,
與 DC Pro 的聲音特性形成了一種互補的效果。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258751_bde431b239_b.jpg
總結:
經過不同前端設備的測試,D8000 DC Pro 的表現證明了它對前端極其敏感,可以忠實還原前端設備的音色特徵。即便對於推力需求較高的耳機而言,一旦有足夠的電流驅動,其聲音潛力將完全展現。它的低靈敏度確實提高了驅動門檻,但推到合適的音壓後,無論哪種前端設備都能維持 80 分以上的水準,這點與 Hifiman Susvara 有所不同,而且展示出明顯的日系調音特色。
對比: Final D8000 DC Pro 與 Hifiman Susvara
這兩款耳機都是市場上非常經典的旗艦產品。舊款的 D8000 Pro都是旗艦平版曾經是
Susvara 的對比對象之一,而 D8000 DC Pro 作為升級版,依然具備與 Susvara 一較高下的實力。在此次測試中,我使用 MSB Discrete DAC 作為訊源,搭配 Soul 170HA 耳擴,並以預設的 TR + Soft 模式驅動 Susvara。音量調至約 1 點鐘位置,便能提供足夠的音壓,發揮出 Susvara 的聲音潛力。
在素質表現上,兩款耳機都達到了極高的水準,聲音的解析力、動態範圍與細節呈現令人印象深刻。Susvara 的聲音表現極為寬鬆自然,音場被顯著拉開,人聲的細膩度和流暢感非常突出,其聲音調校更偏向溫暖和中性,帶來貼耳且飽滿的聆聽體驗。人聲位置較為靠近,溫潤厚實,尾韻迷人且具有極強的音樂感染力。
相比之下,D8000 DC Pro 的聲音特性稍偏冷靜,音色調性更加明亮。DC Pro 的音場比
Susvara 還要更大一些,聲音的開闊感更為突出,特別是在橫向音場的表現上,能夠呈現更廣闊的空間感。而在人聲部分,DC Pro 的染色稍微偏亮一些,相對少了一些 Susvara所具有的厚度和溫暖感,但這種風格使其在人聲和樂器分離度上表現更加明確。
兩款耳機各有千秋,但在使用不同前端設備時,兩者的需求有所不同。Susvara 對於前端推力的要求非常高,特別是在搭配大功率前後級放大器時,聲音的上限和變化空間更加顯著,能充分展現其潛力。相比之下,D8000 DC Pro 對前端的要求相對低一些,即便在中等推力的耳擴下,也能穩定發揮出高水準的表現。總體來看,Susvara 更適合追求極致自然聲音表現且願意投入高階放大器的用戶,而 DC Pro 則是更均衡且易於搭配的選擇,特別適合喜歡寬闊音場和稍冷靜聲音調性的聆聽者。兩者皆為頂尖耳機,各自代表了平板振膜耳機在不同調音理念下的極致詮釋。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509978_dd987e6c2c_b.jpg
Final D8000 DC Pro 與 Yamaha YH-5000SE 的對比
這兩款耳機同屬日系高端旗艦產品,各自代表了其品牌的巔峰技術。YH-5000SE 是
Yamaha 經過約 6 年開發完成的力作,靈感來自於 1976 年推出的 Orthodynamic HP-1
設計圖。YH-5000SE 採用全新技術重現經典,配備 50mm 同心圓震膜。
YH-5000SE 推力需求接近舊款 D8000 Pro,少新款幾格達到合適音壓,較好推。兩者聲音特性初聽有些相似,都是乾淨、稍明亮且偏冷靜的聲音基調,與 Hifiman Susvara 的調音風格相比,差異並不那麼明顯。然而,細聽之下仍然能發現兩者的多處不同之處。
中頻表現是 DC Pro 的明顯優勢。DC Pro 的中頻更具感情,帶有一定的厚度和細膩度,特別是在吉他刷弦的呈現上尤為突出。而 YH-5000SE 的樂器位置則更為靠前,像是吉他就在耳朵旁邊刷過,聲音稍微乾一些,這種乾淨且直接的表現對於純樂器演奏非常適合,但在人聲表現上會稍顯冷靜,缺少一點溫暖感。值得一提的是,YH-5000SE 對鋼琴音色的處理非常優秀,那種特別調製的聲音極具吸引力,對喜愛純音樂的用戶來說可能是很大的誘惑。低頻方面,DC Pro 明顯更強。它的低頻更加飽滿、層次分明,鼓聲的衝擊力更具彈性,而 YH-5000SE 的低頻則相對單薄,更偏向解析和速度感的表現。總體而言,DC
Pro 的聲音更加全面,適合多元音樂風格,而 YH-5000SE 則偏向純樂器表現,兩者各有千秋。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258791_136140dde8_b.jpg
Final D8000 DC Pro 與 SendyAudio Peacock 的對比
Peacock 是 SendyAudio 於 2021 年推出的第二款平板耳機,配備 88mm 大尺寸平面振膜,外觀設計獨具匠心,採用實木外殼、羊皮耳套與航空鋁材金屬框架,並以黑金配色和孔雀羽毛圖案作為點綴。其性價比在平板耳機中表現亮眼,且推力需求不高,音量調至 10點鐘方向即可獲得足夠音壓。Peacock 的聲音特性偏向溫暖,整體表現具有厚度感,特別在人聲表現上更為靠近,但解析力和細節不及 DC Pro。Peacock 的人聲雖然具有一定的渲染力,但細聽之下會發現毛邊較多,樂器的順暢度也不如 DC Pro。某些頻段會稍顯刺激,尤其是在高頻延展和層次感上略有不足。DC Pro 的聲音表現更加自然,音場也明顯更大。雖然 Peacock 在流行音樂和人聲的表現中具備很高的聆聽愉悅度,但 DC Pro 的全面性和素質優勢無法被忽視。無論是低頻的控制力還是高頻的細膩度,DC Pro 都優於Peacock。如果追求性價比,Peacock 是非常不錯的選擇;但若追求更高的聲音素質和均衡性,DC Pro 無疑更值得投資。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509983_6ec8027608_b.jpg
Final D8000 DC Pro 與 Grado HP100 SE 的對比
雖然 HP100 SE 是動圈耳機,但其高解析路線和現代聲音調校與 DC Pro 頗具可比性。
HP100 SE 與傳統 Grado 耳機的暖聲調性不同,展現出一種冷靜而不尖銳的高解析特性。與一般的動圈耳機相比,HP100 SE 的細節表現更為自然,速度感適中,音場也比典型的Grado 耳機更加寬廣,整體聽感相當優秀。相比之下,DC Pro 在樂器的凝聚力和低失真表現上更勝一籌。DC Pro 的聲音更具層次感,音場環繞性更好,呈現出更大的舞台空間感。然而,HP100 SE 的人聲渲染力實在令人印象深刻。HP100 SE 的舞台感更為寬鬆,聲音位置稍遠,但其獨特的人聲表現無疑是它的一大亮點。DC Pro 則在全面性上更具優勢,不管!我還是愛Grado。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685175_eab56aba47_b.jpg
線材更換:Toxic Cable BWXL 4 Wire 銅線
為了測試 DC Pro 對線材的敏感性,我將其搭配 Toxic Cable BWXL 4 Wire 銅線。這條線材的導體規格非常粗大,達到 17 AWG 級別,結構採用改良型 Type 6 多尺寸絞線設計。這條線材在銅線類型中表現相當優秀,與 DC Pro 的搭配展現出極高的音色相容性。
更換線材後,DC Pro 的聲音表現與原廠線材相比有明顯差異。解析力維持不變,但人聲更加靠前,飽滿度和厚度明顯提升。原本中高頻就不刺激且柔美的聲音,在 BWXL 加持下多了一層包覆感,尾韻更加迷人,整體聽感甚至有些接近 Hifiman Susvara 的鍍金振膜染色效果。BWXL 與 DC Pro 的搭配屬於互補型,適合想要增加一點味道和音樂性的用戶。我決定直接將這條線材作為 DC Pro 的常用配置。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509963_7b5793010c_b.jpg
規格
‧機身材質:鋁鎂合金
‧單體類型:AFDS 平板磁振膜
‧靈敏度:90 dB/mW
‧阻抗:50 Ω
‧重量:431 克
‧線材配置:
oD8000 DC:OFC 無氧銅線(4.4mm / 1.5m,XLR / 3m)
oD8000 DC Pro:鍍銀銅線(4.4mm / 1.5m,XLR / 3m)
結論
D8000 DC Pro Edition 不僅延續了 D8000 系列的高水準,更在重量、聲音均衡性和舒適性上實現了全面升級。無論是與同類型的平板耳機比較,還是與動圈耳機對比,它都展現了極高的素質與全面性。它能夠兼容多種音樂風格,並對前端與線材的細微變化展現出敏銳的反應。
本想條列式的列出結論,但其實只有一個,買就對了,日系耳機不香嗎?
啊嘶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685655_eca14d349f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510333_77382c77d3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2362327_104e40a11e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510313_ded93857ce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259066_7988b031e4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510243_de85ec57d9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685495_b96f5f3918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2362057_b34a54ab4b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2362037_13d72b9ecd_b.jpg
--
33
[心得] YAMAHA YH-5000SE v.s. Final D8000 Pro感謝好友 a951l753vin大特地利用週末時間帶剛入手的 YH-5000SE 來我辦公室 有機會讓 D8000 Pro 和 YH-5000SE 這二隻同父異母的姐妹機合體並試聽比較 小魯只是個"資深萌新",個人不專業心得如下 :19
[心得] 蹭聽Final D8000 pro和Hifiman HE1000se今天跑去預定Grado Hemp,就順便蹭聽了一下Final D8000 pro和Hifiman HE-1000SE 上次雖然有在耳機展聽過D8K pro,但是當時只能聽店家自備的我不熟悉的音樂, 就沒留下什麼深刻印象 今天試聽了底下幾種組合: 1. iFi PRO iDSD => Final D8000 pro14
[心得] Final d8000 pro,state of the art。在音響系統的世界,耳罩式耳機恐怕是最省錢的坑(真要買,旗艦也沒幾隻XD)。Final d8000 pro,無愧於final之名,真正的退燒耳機。 這隻耳機的第一印象其實是羞恥的,被兒子抓包的罪惡感。當初拖著推車,把他隱藏在好 幾箱的包裹之中,比起旗艦耳機一個比一個精美的箱子,的確不顯眼。但沒想到,興奮的12
[情報] final D8000 Pro Limited Edition 、ze“final D8000 Pro Limited Edition ”的特點是耳罩內側為鍍金,耳墊為“和紙”材質 。 據說基本調音並沒有改變,但是由於耳墊材質的不同,聲音還是有區別的,給人的感覺 是變成了更加輕鬆活潑的聲音。 “由於材料是日本紙,你的耳朵會變得更加熟悉,並且隨 著你使用它變得更加熟悉。11
[心得] D8000 手提箱 開箱大家好這次要分享的是 D8000 的手提箱 這是D8000 pro LTD 的標準配備,現在新購入的D8000 pro也換成這款手提箱了 身為舊D8000 pro 的用戶一直想知道能不能單獨購買 曾去final 日本官網下訂想寄台灣, 不過如果被final 發現的話會被取消訂單8
[心得] 週五平板之夜 D8000 Pro Edition事情是這樣的,這週又是因為疫情所以不敢吃拉麵的一週 這週挺忙的,不像上週一樣週三就能跑耳機店 不過今天忙完才(?八點,想說好像還來得及 而且剛好最近覺得紗姬 VARIATIONS用漢聲Zen8果然還是太濃厚了 想說來換條final高純度銅鍍銀線(簡稱京線,但其實這是個錯誤的稱呼,下次聊)7
[心得] D8000 Pro H type耳墊心得看到 D8000 pro LTD 的耳墊可以單獨購買立馬下訂一副來試試 拿到手後迫不及待的換來試聽看看 不過得說一下第一次拆D8000 pro耳罩還真不好拆 不知道要用多大力氣才剛好,看了巴哈的文章後從下邊拆才好不容易拆下來 裝上去就簡單一點,用轉的轉進去還算好裝6
[心得] final D7000 試聽簡易心得得知D7000 開放試聽的消息今天跑了一趟店裡試聽 我自己是有D8000 pro, 但還是好奇D7000的聲音表現如何 試聽設備: Chord TT2 + Viva 845 訊源是 iPhone(roon arc) / limin U2 mini (應該沒記錯) 線材是自備的 CDD 6.3mm3
[心得] DVAS Model2 耳機後級擴大機試聽心得DVAS(Deep Valley Audio Systems)這個品牌於去年十一月日本耳機祭時就有耳聞,後來看到1月有在Fujiya-AVIC展示,還可以跟同性質的MSB Premier 對比,超想立刻衝到東京去聽。可惜後來工作上的時間剛好差了一週,但看日本跟中國燒友的心得後真的心癢難耐,就聯絡了DVAS的老闆兼設計者桑原先生預約試聽。目標是替自己擁有的動圈耳機們找一個足以讓自己滿意的耳擴。本來想帶W2022,但被燒友們阻止,後來想想確實是心臟要蠻大顆的。 至於後來為什麼會在短期間內二訪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歌單:(自行攜帶,ACG相關+OST) Ado-ギラギ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