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Re: [新聞] 林子崴返獅隊一軍有「使用說明書」 本周

看板Baseball標題Re: [新聞] 林子崴返獅隊一軍有「使用說明書」 本周作者
seimo
(Theodoros Papaloukas)
時間推噓11 推:13 噓:2 →:11

打的很長 不好意思


講到林子崴就會想到當時的評價

1.球速上天花板不高

2.姿勢上容易受傷

這也大概是6年前 選前的資料

結果真如內容一樣

其實這個狀況在早期中職也很多

業餘選手進入職棒後發生

主要還是球團沒有對於

年輕球員有一套養成使用機制

高中業餘時期可以利用降速

及好球帶 面對打者差距

而且出賽頻率也不會像職業每週都要上

上之前還有投 練習也要投

業餘是比賽那段操 但是休息時間會給你

真的關機掉 然後在比賽前可能一個月

(不確定)才又開始慢慢備戰

可以去看之前有業餘選手準備盃賽的方式

印象王宗豪有說過就是

真的一個很長的準備時間

但是不會一直處於高度緊繃

而職棒很長期 比賽頻率高

跟同隊內部競爭又強

有人甚至還會不理身體狀態

手有問題還偷偷去練

林子崴這種例子就是看在當時

也就是蔡仲南的類似情況

就是身體結構來說不足

投球效率不佳(姿勢耗費肩膀)

但是早早就投入正賽

那阿甘呢?

蔡仲南是已經身體相對發展後完全進中職

大概是23歲左右

只是業餘長度跟強度

沒有辦法讓他的投球效率去複製到職棒

一大堆保送跟用球數

但也很神奇能投到400-500局

如果他還待在業餘

或者投球效率好一點

球團使用說明書 比較有注意

以現在中職的普遍使用方式來帶

蔡仲南應該可以多延長職業生涯

不過局數我不敢保證就是


所以投球效率還有身體結構強度

基本上這兩者對於職棒投手很重要

投球效率不是只有球數少

還有投球姿勢是不是相對合理

而不是狂暴型出手

最有名的就是現在短揮臂的風潮

因為他就是大量縮減你手臂在出手前

對於肩膀等等的負擔

但是對於很多球員就是打掉重來

有的人練了後變強變準

有的人練了後 準跟快都還可以

問題沒法解決打者

所以很難說改短揮是絕對的

而且每個人都不同

身體姿勢比例基層背景也不一樣

所以教練們需要很多的實驗跟努力

像是科學家一樣去驗證

而同時球員也要反饋給教練

跟訓練員來分析

球員也要思考這個調整跟訓練

對於自己有沒有用

否則全部都跟進短揮臂

這跟以前不就一樣 看到蛋塔店開

大家一起開一樣

重點還是要思考跟case by case來做

當然實踐上一定有難度

因為球員終究不是白老鼠那麼傻

他還是要有成績 才會有動力持續

還有後面的投資方也是

沒有成績 哪能給你錢一直玩下去?

目前就希望能夠球員教練以及球團方面

三方都有好的結果

所以這也是台灣棒球未來最重要的一刻

也就是自培的機制跟研發

順便說一下2000~2010年

始終年輕球員只願意跑旅外

原因不僅薪資 黑球 其實最重要球團對於球員發展沒有給一個願景

那個時期球員根本就是進來就是能夠當勞工就勞工

根本沒法撐多久可能就結束生涯

大多球員都是23~25歲才進入中職 根本就是要養家成家的年紀

高中畢業就是先等旅外 旅不了先在大學打個中華隊出來來拚簽約金

怕的話就先進台電合庫看看能否正職

所以那時候不只蔡仲南

一堆業餘什麼145 148 進來就是138而已 譬如兄弟劉俊男 統一李瑋華

因為即便身體成熟 問題強度還沒適應還是只能壞掉跟等著被解約

身體成熟的狀態比較不會頻率高受傷 如果是18~20受的 以後比較容易重複發生

就像郭泓志這種 不斷不斷地受傷

所以現在小球員不僅看到薪資 還看到很多學長進來後 從140變成150

還有原本修不好 進去中職也起碼速度回來 像是穀保到統一的李慶隆

所以後面的小球員才對於這個環境是有信心

原來我還有機會再上去 即便身材不好的曾峻岳一樣能爬到155

號稱有140的潘俊榮 職棒我也沒看過有140

反倒是我認為他很難有140的藍愷青 居然在中職能摸到XDD

所以不管成績最終如何 他們屆時回歸基層 甚至現在 帶給後輩會是中職好的形象

而不是我進去幹嘛 職棒又沒有比較有保障 而且搞不好以後連打都打不了

另外還有銜接城市隊 也相對讓基層球員放心很多


回到養成發展

這些東西目前兄弟的王建民

從德洲以及driveline應用在台灣球員上

其他如味全的葉君璋為首下面的教練團

以及其他球團應該都有在做

只是看起來兄弟跟味全比較明確對於

球員養成發展努力

短揮臂目前最好提升大概就是

統一的古林睿煬

反倒是兄弟的陳琥跟余謙

目前還沒有太明顯的表現

所以如我所說

王建民在努力

但不代表一定有成果

就像科學家也不會每次實驗

都能夠獲得想要的結果

但是中間過程得到的資料

其實搞不好可以衍發其他的成果也說不定

現在王等人當前驅者在做

老實說這是很好的

但也怕球員跟球團熬不過就是



因此現在養成發展方法就跟以前不同

以前ㄧ招成潮流

就要你新人整體全部學

譬如全部不要一個動作

全部一定要改成另一個動作之類

現在就是針對球員單體來研發

當然之前要把他容易造成職業生涯危險

姿勢排除跟身體結構強度調整好為先

這些技術上就是能實際上場後來研究

所以太空人當時大小聯盟一共買了70幾個

高速攝影機。一個起碼5000美元

就是要針對每個自己球員

(從minor 到major 每個球員的表現

每一個play 來分析。所以某年封王

McCullers Jr 不是連投一堆球的曲球?

就是因為他當時曲球最有效率

所以只投曲球

當時大家也傻 只投曲球?

這完全打破傳統的投球策略

而且後面也有人用類似方法

不過後來太空人連對手都拍跟研究

才引發太鼓人的事件)

以及運動過程中的身體來調整

讓他們更好




養成自培這條路很長

台灣而且也才最近三年而已

但是大家說美日韓早就太空了

其實不對

從mvp machine 書上寫來說

美國真正開始針對球員發展單體努力

是從2013才開始

以前都是用傳統的方式去評價該業餘球員

的天花板

基本上定了就不會改變太多

然後就用同樣方式去養成

之後反正錢多 選進來大練蠱

幸運練到就好

也沒有針對各個球員去發展方法

所以money ball只是教你怎麼看到球員

的隱藏數據上 是其他球隊沒看到 疏忽掉了

可以拿來正面運用在球隊勝利上

但其實他們不愛用天花板高的高中生

反而喜歡用已經是半成品的大學生

因為錢球就不是談養成

現在大家各球團數據庫都研究很精細

錢球真的沒有太多優勢 也不如以前

反倒是後來太空人跟Bauer慢慢帶出

突破球員天花板的養成研發才是最近的風潮

講很多 不好意思

只是希望中職能夠有天

真正能夠穩定自培出大聯盟球員


一點心得

Ps:太空人的部分管理人員有些到了金鶯

也打算把這個養成發展方式帶入金鶯

而現在金鶯如同太空人早期很慘

再看看幾年能否改善了

太空人2010附近也是很差

只是五年後 整個變身

所以大家可以再看看金鶯過幾年的表現

還有大小子崴都能發光

畢竟左投很少 而且還是有水準的

台灣棒球加油

--
Sent from nPTT on my iPhone 12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4.235.176 (臺灣)
PTT 網址

Arodz09/01 07:09蔡的姿勢不改不行 他其實待合庫業餘搞不好能投到35歲以上

Arodz09/01 07:11其實應該向日本一樣 很多投手像同個模子刻出來的

※ 編輯: seimo (180.217.241.130 臺灣), 09/01/2021 07:28:51

BJshow09/01 07:12現在的中職主流都是選高中生自己練了 知名的高中生不是旅

BJshow09/01 07:12外就是近中職 要在大社中找到強的機率會更小。

Arodz09/01 07:13怪投少 但是整個日本國內的投手質和量都相當穩定的好

wfme386309/01 07:16推這篇,但打鼓似乎對戰績更有效率

Arodz09/01 07:17其實日本很多投手都有出教學書 不知道台灣有沒有類似的

Arodz09/01 07:18像小巨人石川雅規167cm就有出書 教你怎麼投變化球等等

Hans1409/01 07:22McCullers Jr. 連投24個曲球

感謝指正

Arodz09/01 07:22有實績 但身材普通的選手 他們的經驗更可貴能適用更多選手

Arodz09/01 07:25如果我們台灣也能累積這種資訊給學生棒球 應該會越來越強

MotoGP09/01 07:27蔡仲南就昝由自取啊

※ 編輯: seimo (180.217.241.130 臺灣), 09/01/2021 07:30:46

tf31024409/01 07:46看起來很長完全是因為排版的關係

gama09/01 08:23日本那套訓練方式很可怕的,去看他們高中投手每個從準備,抬

gama09/01 08:23腿,到揮臂,整套機制真的都像是同個模組產出的...

bulabowu09/01 08:33寫的不錯 希望球界人士也能很多人有這觀念

okokokya09/01 08:41優文

bunnyict09/01 09:31王建民兄弟牛棚調的很好 奇怪陳琥就是怪怪的

ThisIsNotKFC09/01 09:36看完推好文

TAKE09/01 09:44一軍牛棚是林恩宇負責的 他們各自有分配

koga556609/01 11:08推好文

finalzerd09/01 11:47中職現在選進來,投手手臂可能都先休個一年,專心重訓

finalzerd09/01 11:47身材跟體力就好,很多學生時期都過度使用

finalzerd09/01 11:48進來直接上幾乎都沒有好下場

finalzerd09/01 11:48先讓身體可以跟上長期的季賽比較重要

pi02041209/01 11:54相比籃球 台灣棒球的訓練真的進步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