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Re: [閒聊] 準噶爾明末清初時有機會從陝甘入關嗎?

看板C_Chat標題Re: [閒聊] 準噶爾明末清初時有機會從陝甘入關嗎?作者
sam09
(柊鏡)
時間推噓 6 推:6 噓:0 →:0

※ 引述《u10400068 (手邊沒電腦)》之銘言:
: 如題
: 鋼鐵雄心、維多利亞甚至是十字軍系列
: 跑到中國劇情時
: 大部分就有南明跟清朝對峙的mod
: 這時候北方區域的勢力分佈就有變數了
: 一些是清朝滅了準噶爾
: 另一些是清朝跟準噶爾並立
: 玩家可以選擇用準部勢力統一中國
: 但我就很好奇了
: 若是其真的有心的話
: 準噶爾有機會從陝甘入關嗎?


準噶爾是衛拉特蒙古(瓦剌、厄魯特,Oirat)的一個分支,衛拉特蒙古活躍於天山北路到額爾濟斯河之間,在17世紀之初分成四大部,分別是杜爾伯特(Dorbet)、和碩特
(Khoshut)、土爾扈特(Torghut)、準噶爾(Dzungar),組成鬆散的聯盟,與蒙古高原西側的和托輝特部(喀爾喀蒙古的一支,又稱阿勒坦汗國)對抗,但通常居於下風。

衛拉特四部除了位居東南的和碩特部之外,另外三部都趁著中亞草原上的哈薩克汗國瓦解而乘勢入侵,擴張自身的勢力,也遇上了進入西伯利亞的俄國人。

準噶爾部第一代領袖是哈喇忽剌,大約在1610年代開始掌權,此時四部之一的土爾扈特部已經開始西遷,往哈薩克草原移動,最終落腳伏爾加河下游,他們也被俄國人稱為卡爾梅克人(Kalmyk);和碩特部原在四衛拉特中勢力最大,首領拜巴噶斯信奉藏傳佛教,除了大力傳教之外也將勢力往青海方向擴張影響力。哈喇忽剌和杜爾伯特部結盟,逐步取代了和碩特部的勢力,成為衛拉特蒙古的實際領袖,但他在與和托輝特部的長期戰爭中兩敗俱傷,衛拉特四部在1625年後又陷入分裂。

哈喇忽剌於1634年逝世,長子和多和沁繼位,並得到達賴五世授予額爾德尼.巴圖爾.琿台吉的稱號,實際承認他是衛拉特四部的最高領袖,巴圖爾琿台吉也被視為準噶爾汗國的建立者。巴圖爾琿台吉即位之初,杜爾伯特部已被削弱,淪為準噶爾部的附庸,土爾扈特部則在首領和鄂爾勒克率領下於1628年集體西遷,脫離準噶爾部的威脅;和碩特部主力也遷往青海地區,留守的鄂齊爾圖汗實力有限,也被迫臣服於準噶爾。

此時後金已擊敗了林丹汗,支配漠南蒙古,感受到危險的漠北喀爾喀蒙古選擇與衛拉特蒙古和解,於1640年的庫里爾台大會中承認巴圖爾琿台吉的地位,雙方還共同編纂法典、建立聯姻以示團結,對抗後金/大清與俄羅斯人的威脅。由於大清正準備入主中原、俄羅斯也在消化剛控制的西伯利亞與哈薩克,讓準噶爾汗國得到一段穩定發展的時間。

巴圖爾琿台吉擅長外交,他與俄國之間互相派遣超過30次使節團,並從俄國引入農業、築城技術以及武器,還建立了幾座商業城鎮,城內有定居的農民與商人。但準噶爾與俄國之間也有不少邊境摩擦,尤其是針對邊境哈薩克、吉爾吉斯部落宗主權的爭奪,使得雙方關係在1640年代後期降溫。準噶爾人無意介入明清戰爭,一來他們距離太遠、發展的重心也不在東面;二來衛拉特各部之間仍有矛盾,當巴圖爾琿台吉於1643年遠征哈薩克兵敗時,杜爾伯特部與和碩特部便爆發叛亂,一度動搖了他的權威。

1653年,巴圖爾琿台吉逝世,由第五子僧格繼位,此時連準噶爾部自身也陷入動盪,僧格必須仰賴老盟友、和碩特部的鄂齊爾圖汗支持才能鞏固地位。鄂齊爾圖試圖透過其弟巴賴控制僧格,但阿巴賴自己也有野心,爭取俄國人的支持形成第三勢力。三方衝突的結果是僧格在1662年勝出,阿巴賴降伏,鄂齊爾圖退回自己的地盤,但他找上了另一位盟友──僧格的弟弟噶爾丹

僧格在1660年代消滅了和托輝特部的勢力,並試圖與俄國重修舊好,但雙方的關係以沒有巴圖爾琿台吉時代的熱絡,邊界衝突越演越烈。

僧格於1670年遇刺身亡,異母弟弟噶爾丹在鄂齊爾圖汗支持下上位。噶爾丹早年被巴圖爾琿台吉送到西藏出家,曾被認定是活佛轉世,但他對宗教學術毫無興趣,更愛弓馬槍械。當僧格死亡後,噶爾丹在鄂齊爾圖汗與達賴五世支持下迅速控制了準噶爾的政局,但當他一掌握大權,卻馬上向昔日盟友和碩特部開戰,逼得鄂齊爾圖汗向大清靠攏。

擊敗內部對手後,噶爾丹大舉揮兵天山南路,於1680年控制了葉爾羌汗國,接著繼續往中亞進軍,再次降伏哈薩克,並將矛頭對準同樣動亂不安的漠北喀爾喀蒙古,還向達賴五世要到了「博碩克圖汗」的頭銜,比琿台吉再升一級。噶爾丹對喀爾喀蒙古的野心也讓大清開始感到不安,此時三藩之亂剛剛落幕,清軍元氣未復,貿然開戰十分不利。噶爾丹眼見機不可失,於1686年入侵喀爾喀蒙古,雖在軍事上取得大勝,但也將喀爾喀各部推向大清一邊。

此時天山南路爆發了一起叛亂,被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鎮壓,但戰功也令他受到噶爾丹的猜忌,雙方很快兵戎相見,對準噶爾的團結造成嚴重打擊。1689年,大清在尼布楚條約的談判中說服俄國停止支持準噶爾,並鼓動策妄阿拉布坦繼續騷擾噶爾丹後方,使噶爾丹陷入孤立,決定率軍孤注一擲,朝北京發動攻擊。

1690年夏,噶爾丹在漠南接連擊敗清軍前鋒,推進到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距北京僅300公里,準噶爾軍隊有兩萬精銳,裝備弓箭與鳥銃,並以大量駱駝建立可動的防禦陣地「駝城」。9月1日,十萬清軍開始對準噶爾人的陣地發動攻勢,雙方激戰數日,準噶爾方的傷亡雖然較少,但後繼無力,只得自行撤退,清軍亦無力追擊,但已成功打擊了準噶爾的精銳與噶爾丹本人的威望,算是戰略勝利。

噶爾丹於1695年再次入侵喀爾喀蒙古,這回清軍主動出擊,在昭莫多之戰摧毀了噶爾丹的主力,噶爾丹兵敗逃亡,病死於途中。

噶爾丹死後,策妄阿拉布坦自然成為準噶爾的新任琿台吉,他自知實力不如以往,便與大清結盟剿滅噶爾丹殘部,又重新拉攏俄國以恢復實力,讓準噶爾又獲得大約20年的穩定期。

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推翻和碩特汗國,清軍雖然入藏增援,逼退準噶爾勢力,但因康熙帝駕崩而沒有繼續行動。俄國方面也在同一個時段內與準噶爾關係惡化,俄國探險隊不斷在額爾濟斯河上游出沒,又有扶植土爾扈特部東歸取代準噶爾的風聲傳來,使得雙方不斷猜忌。策妄阿拉布坦雖然派遣使者前往莫斯科,但俄國使節也找上了大清,得知清軍有意征服準噶爾,俄國也絕並不予不會相助,只希望將準噶爾留為緩衝國。

策妄阿拉布坦死於1727年,其子噶爾丹策零即位,他雖然繼續爭取休養生息的時間,主動與大清重啟貿易,但也從俄國請來武器工匠,鑄造大量槍砲備戰。大清與準噶爾於1729年再度開戰,雙方打成僵局,最終劃阿爾泰山為界,準噶爾也不得再干預喀爾喀蒙古事務。

1745年,噶爾丹策零逝世,他的三個兒子年幼,爆發了繼承權之爭,最終由旁系貴族瓦齊在1750年奪取琿台吉大位,他的死對頭、噶爾丹策零的女婿阿睦爾撒納流亡大清,與清軍聯手反攻準噶爾。

1755年,阿睦爾撒納在清軍支持下回到準噶爾,罷黜達瓦齊並將他送到被北京軟禁,自己則獲冊封為準噶爾琿台吉。然而阿睦爾撒納不願就此作為附庸,試圖招兵買馬抵抗大清,被識破後流亡俄國,不久後死於天花,他旗下的準噶爾人屢降屢叛,清軍遂展開血腥鎮壓,加上天花來襲,留在天山南北路的準噶爾人幾乎滅絕,只有少數流亡俄國或投降大清者存活。

至於土爾扈特人的活動,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從準噶爾的簡史來看,要逐鹿中原有三個機會,一是明清交替之際,二是三藩之亂,三是噶爾丹重演土木堡之變。明清戰爭期間正逢巴圖爾琿台吉在位,但此時準噶爾距離太遠、實力有限,沒有干預中原戰亂的動機與能力;三藩之亂則遇上僧格與噶爾丹權力交接的時刻,準噶爾內部尚有動亂,而噶爾丹即位後也是以天山南路與蒙古本部為目標,而非南下陝甘。烏蘭布通要逆轉勝難度很高,俄國人雖然同情準噶爾,但他們在西伯利亞資源有限且人手不足,對於實際參戰的意願極低,而噶爾丹長年窮兵黷武,後方又有策妄阿拉布坦反抗,就算打贏烏蘭布通之戰,結局大概也是會在北京城下受阻,無功而還,依然回到史實路線。

準噶爾要入主中原的難度太高了,比之前帖木兒遠征大明還難,他們最好的結果就是死守根據地,夾在俄國和大清之間當緩衝,不要爭奪喀爾喀蒙古的主導權,往青藏高原發展或搶在俄國之前入侵河中地區,都比直接挑戰全盛時期的大清要來得簡單。


--

歷史雜文堆放處。
https://vocus.cc/user/@krai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86.13.53 (臺灣)
PTT 網址

victoryman07/23 07:57

tsukasaxx07/23 08:00長知識~

as222as222a07/23 08:43漲姿勢了

Theo5707/23 09:47通俗易懂推

TyuzuChou07/23 10:22

kinomon07/23 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