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文學] 新海誠之牡丹亭驚夢(馮睎乾)

看板C_Chat標題[文學] 新海誠之牡丹亭驚夢(馮睎乾)作者
Qorqios
(屮 [shㄚ光光] 肀)
時間推噓 推:0 噓:0 →:0

新海誠之牡丹亭驚夢 ◎馮睎乾


在新海誠第部作品《星之聲》中,女主角美加子對「世界」的定義是「電磁波能到達的地方」,即是說,世界就是她能跟戀人用手機通信的範圍。按照這個準則,新海誠與《牡丹亭》無疑天各一方。一是當今日本動畫大師,一是明代劇作經典,中間橫亙着電磁波也無法穿越的四百多年距離,然而我看完新海誠近作《你的名字。》後,實在無法不聯想起《牡丹亭》。



《你的名字。》的故事非常離奇,它講述居於東京的男高中生立花瀧,跟住在偏遠小鎮「糸守町」(新海誠虛構的地方)的女高中生宮水三葉,彼此素不相識,有時卻在夢中交換靈魂,第二日瀧會變成三葉,三葉變成瀧,隔一日又回復正常,如是者一周幾次。兩個陌生人的靈魂進入對方身體,過對方的生活,慢慢形成一種羈絆,互生情愫,可惜有朝一覺醒來,兩人不自覺流出一行清淚,從此無法再夢入另一半的世界。瀧決定在現實世界繼續追尋她,甚至不惜一切改變過去……我不想劇透太多,想知道電影主題,不如看看電影歌
曲《前前前世》的歌詞:「早在你的前前前世,我就開始尋找你了。以你那有些笨拙的笑容為目標,一路追到了這裏,哪怕你完完全全消失不見,灰飛煙滅,我也會毫不猶豫地從1開始去找你的,或是不如就讓宇宙從0開始吧。」《你的名字。》依然非常的新海誠,少男少女主角,穿越了數個銀河的盡頭才得以相遇,所有新海誠關鍵字,包括寂寞,等待,宇宙,都市,手機,短信,都一網打盡,保證粉絲們不會失望。



但新海誠與《牡丹亭》又有什麼關係呢?古往今來的故事都有原型,原型埋藏着人類最原始的渴望和欲求,《你的名字。》和《牡丹亭》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都屬於同一原型。《牡丹亭》故事昔日家傳戶曉,今天看新海誠的觀眾則未必知道:二八芳華的杜麗娘,有天在春光旖旎的園中晝寢,夢會一位素未謀面的書生(柳夢梅),彼此一見鍾情,惜麗娘夢醒後,尋書生不得,思憶成疾,一命嗚呼,其後麗娘的鬼魂找到夢中人,竟又死而復活!《你的名字。》和《牡丹亭》的劇情發展何其相似:由夢遇到失散,由失散到尋覓,最後Boom的一聲發生奇蹟,乾坤逆轉,破鏡重圓。因愛情之名,杜麗娘穿梭幽明,立花瀧跨越時空,兩者都用盡洪荒之力,追逐不可能的事,這種精神和意志永遠令人動容。《牡丹亭》題記有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完全可借來形容《你的名字。》──對我來說,湯顯祖簡直是明代的新海誠。



湯顯祖用落花驚破了杜麗娘的夢,新海誠則出動彗星。電影中的彗星,每一千二百年回歸地球一次,名為Tiamat。這名字不是隨便起的,在巴比倫神話中,Tiamat是海的女神,象徵太初混沌,根據《埃努瑪.埃利什》(巴比倫創世史詩),她的身體被戰神馬爾杜克(Marduk)用劍劈成兩半,一半為天,一半為地。電影中的三葉和瀧,象徵了一切被分隔的戀人,彼此是對方的另一半,彗星名為Tiamat,新海誠顯然刻意為之,旨在借用神話符號來比喻電影母題。我以文字語言為業,特別留意到新海誠近年的作品,都流露出他探索日語語源的興趣。其中一幕是三葉在上課,老師絮絮不休講解「黃昏」的語源,我初看不明所以,但看到後來的劇情,才恍然這是畫龍點睛的伏筆。老師在黑板寫下《萬葉集》的詩句,「彼方為誰,無我有問,九月露濕,待君之前」,繼而解釋:「『彼方為誰』就是『黃昏』的語源,黃昏既不是晝,也不是夜,人的輪廓變得模糊,對方是誰也分不清楚,也許會和人外之物相遇,和死者以及魔物相會。」我不諳日語,看了字幕也如霧裏看花,儘管搞不清「黃昏」的語源怎麼會是「彼方為誰」,卻覺得這種說法很有詩意,事後也完全意會到這段話是在呼應電影名稱「你的名字」。名字,愛情,時間,三者本來都是有點抽象的東西,剎那間竟神秘地打成一片。


我第一齣看的新海誠是熱門的《秒速5厘米》,之後看畫質比較粗糙的《星之聲》,還是比較喜歡後者。《星之聲》只有二十五分鐘,但已經近乎完美地呈現了新海誠念念不忘的主題:女主角是宇航員,飛到八光年外的星球打外星人,手機發一條短信給地球上的男主角,要天荒地老的八年才可寄到,兩者成為「被宇宙拆散的戀人」,孤單地長大。《你的名字。》在這招牌菜上,添加了對鄉土和傳統的情懷,並藉語源和神話闡明主題,絕對值得捧場。但或許最初總是最好,我終究還是更喜歡《星之聲》。


--
在網上看到〈文學獎簡章〉!!

---> 到 Literprize 文學獎板po文 --->

---> 板主愛你!♥♥♥
https://i.imgur.com/pPWnPkp.jpg

圖 新海誠之牡丹亭驚夢(馮睎乾)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9.233.101 (臺灣)
PTT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