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複委託及海外券商最佳化投入時間探討

看板Foreign_Inv標題[心得] 複委託及海外券商最佳化投入時間探討作者
life5592457
(Life)
時間推噓19 推:19 噓:0 →:90

之前看到一篇關於複委託及海外券商最佳化投入時間的文章
覺得有顛覆我之前的舊觀念,分享給大家
https://reurl.cc/kLYYW3

---------------------

若嫌太長可直接看結論:
引用文章中的結論:
1. 每月存越多,越要提早投入
2. 手續費總額越低,越要提早投入
3. 大部分狀況下不到半年即可投入

附上我根據文章中的公式做的Excel表
填入:
1. 每月存的金額: 填台幣或美金皆可
2. 投資組合的預期年化報酬率: 格式為X%,X為你預期的趴數 => 會自動計算成月化
3. 手續費/匯費: 填台幣或美金皆可,但幣值要跟月存金額一致
例1: 月存金額填台幣,手續費就一樣填台幣
例2: 假設你買3個標的,每個標的手續費為20美(約600台幣)
手續費就填1800
上面算出的成本最低的就是第一名,也就是理論上的最佳化投入時間
大家可以依照自己投入的金額跟手續費去測試看看

Excel連結(google drive雲端可下載): https://reurl.cc/emllbW
下載方式: 左上角選檔案->下載->Microsoft Excel

---------------------

文章裡有一些等比級數的數學計算
簡而言之,就是除了大家都會列入成本考量的低消/手續費/海外券商匯費之外
也將為了湊低消,使資金閒置可能損失的預期報酬納入機會成本的考量
去比較不同間隔時間(通常是以月為單位)的總成本
來求得理論上的最佳解:即低消/手續費/匯費+閒置資金機會成本總和最低的月間隔時間

當然,有一些前提的假設
1. 要能知道投資組合未來的平均月化報酬是多少(月化以年化報酬開12次方根計算)
才能估算閒置資金的機會成本
但預測未來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做到的XD
只能看後照鏡開車,根據過去的平均年化報酬來尋求理論上的最佳解
2. 假設平均月化報酬為固定值,不符合真實世界裡報酬率有正有負不斷浮動的情況

綜合以上,所謂"理論上的最佳化投入時間"可能也是僅供參考
但是至少可得知
"複委託一定要湊滿低消 或 手續費少於投入金額的X%才投入" 或
"海外券商匯費一定要少於投入金額的X%才投入"
以上兩者不一定是正確答案,比較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

如果不好理解,舉個比較誇張的例子
以富邦複委託0.15%為例: 若要湊到剛好低消,單個標的要投入40萬
假設一個月存1萬
存3年又四個月(40個月)湊到低消後才一次投入40萬,手續費20美(約600台幣)
此時資產總額會變成400000 - 600 = 399400

如果改成4個月投一次,每次投4萬,總共投10次,共40萬,手續費共200美(6000台幣)
先不計前面提早投入可能獲得的報酬
資產總額為400000 - 6000 = 394000
乍看之下投10次的方式資產總額會較單筆投入少
但若計入前面9次投入可能得到的預期報酬,是有高機率勝過湊低消的399400的
當然,在熊市的情況下也有可能獲得比累積到低消才投入更差的結果

-------------

引用文章中的結論:
1. 每月存越多,越要提早投入
2. 手續費總額越低,越要提早投入
3. 大部分狀況下不到半年即可投入

附上我根據文章中的公式做的Excel表
填入:
1. 每月存的金額: 填台幣或美金皆可
2. 投資組合的預期年化報酬率: 格式為X%,X為你預期的趴數 => 會自動計算成月化
3. 手續費/匯費: 填台幣或美金皆可,但幣值要跟月存金額一致
例1: 月存金額填台幣,手續費就一樣填台幣
例2: 假設你買3個標的,每個標的手續費為20美(約600台幣)
手續費就填1800
上面算出的成本最低的就是第一名,也就是理論上的最佳化投入時間
大家可以依照自己投入的金額跟手續費去測試看看

Excel連結(google drive雲端可下載): https://reurl.cc/emllbW
下載方式: 左上角選檔案->下載->Microsoft Excel

順帶一提,我有用portfoliovisualizer去做回測
標的選擇VTI+BND的基金版,股債比50/50,年化報酬率約8%
(不選VT因為2008年才出,累積資料太少)
每個月存2萬,兩支標的總手續費1200(台幣),年化8%的情況下
Excel算出理論上的最佳化投入時間是4個月一次
但因portfoliovisualizer限制,只能退而求其次
設定3個月一次的季投(用Excel算出為第4名)
與懶人法:每年(每12個月)投入一次比較(Excel裡排名第11名)
在過去的1993年初-2020年底間
3個月投一次的表現較每12個月投入一次更佳
但是差距其實不大:
最終資產總值:2213萬(每3個月投) vs 2168萬(每12個月投),差距約45萬
IRR內部報酬: 7.75% (每3個月投) vs 7.71% (每12個月投),差距0.04%

提供連結給各位參考
3個月投一次(投60000-1200=58800),每年再平衡:https://reurl.cc/WXQek7
12個月投一次(投240000-1200=238800),每年再平衡:https://reurl.cc/eml03R

所以要不要執行這個"最佳化"投入計劃
還是照原本習慣的時間繼續定期定額就好
就看自己的選擇了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3.192.37 (臺灣)
PTT 網址

daze11/29 06:45https://tinyurl.com/nejjy575

daze11/29 06:56對波動率的定性觀察,是同樣報酬率下,波動率較高,風險趨

daze11/29 06:56避的投資人會傾向增加投入頻率。

daze11/29 07:03應該說會傾向增加再平衡頻率。至於再平衡的目標是什麼,要

daze11/29 07:03看個人觀點。

slchao11/29 08:35請問波動率較高, 投入頻率提高, 可以降低波動??

daze11/29 10:08我的理解是,當曝險偏離目標配置時,波動高會使dispersion

daze11/29 10:08更分散,而風險趨避高的投資人願意付出一些手續費代價來減

daze11/29 10:08少dispersion

SweetLee11/29 10:42我個人是覺得增加投入頻率/再平衡頻率 對風險降低的效果

SweetLee11/29 10:42有限 是拉長分散投入期間的影響比較大

SweetLee11/29 10:44不過有趣的是 我去年寫那篇文章的時候 推文是不同意的居

SweetLee11/29 10:45多 沒想到今年中以後幾個名人陸續提到這個問題 大家好像

SweetLee11/29 10:46突然都可以接受了 果然名人講話比較有用

SweetLee11/29 10:50難怪券商都找某些名人來推ETF產品

SweetLee11/29 11:00欸 修正一下上面的說法 當期間較短的時候 例如一年內 一

SweetLee11/29 11:01次投入 跟分成12次每月投入相比 當然是後者較為分散風險

SweetLee11/29 11:02(但你也損失時間價值) 但如果你是要投資20年 那分20次每

SweetLee11/29 11:03年投資一次 跟分240次每個月投資一次相比 分散效果其實

SweetLee11/29 11:03沒有差很多

daze11/29 11:06那要看你認為什麼是風險。我的想法是理論上個人存在一個「

daze11/29 11:06理想曝險」,偏離理想曝險時,不管是偏多或偏少,都是額外

daze11/29 11:06風險。

daze11/29 11:06不過實際上這是個 second order effect, 在常見的參數下可

daze11/29 11:06能只有萬分之幾的效應…

lovelylion211/29 11:24我是偷懶半年投入一次,順便預約銀行自動轉帳換匯

lovelylion211/29 11:25和統計資產,太常做反而覺得麻煩

life559245711/29 13:48沒想到已經有兩位前輩都探討過這個問題了也寫過類似

life559245711/29 13:49的文章了,我好像沒有考慮到再平衡這件事情,不過就過

life559245711/29 13:51去看過的資料,印象中是魯爸的部落格,每月/每季/每年

life559245711/29 13:53的再平衡頻率的波動跟年化報酬其實差不了多少,所以

life559245711/29 13:55再平衡的目的應該比較是"維持"特定的風險暴露程度

slchao11/29 13:58去年看了sweet大大的文章,就縮短了投入間隔,收益良多

life559245711/29 13:59我也是看了Daze前輩的lifecycle investing系列文

life559245711/29 14:00現在還年輕,採用全股配置,所以也沒有再平衡的問題XDD

※ 編輯: life5592457 (114.43.192.37 臺灣), 11/29/2021 14:02:21

daze11/29 14:50當採取"現有資金全股配置",領到薪水時就偏離了配置,有再平

daze11/29 14:51平衡回"全股配置"的需求。

daze11/29 14:51最徹底的Lifecycle investing配置,會把所有未來收入借到現

daze11/29 14:53在進行配置。薪水進來,只是還貸款,不會影響配置。但這種操

daze11/29 14:53作,在實務上,有顯然的困難。

life559245711/29 14:57了解,感謝Daze前輩讓我更釐清觀念,最有可能達到前輩

life559245711/29 14:57提到的方式應該是利用房屋抵押貸款吧,前提是手上有多

life559245711/29 14:58的房地產可以抵押XDDD

life559245711/29 14:59不過如果是以前輩的詮釋方式,房屋抵押貸款其實也不算

life559245711/29 14:59因為只是把手上的類債券(房屋)部位資金轉移到股市而

life559245711/29 14:59已,要向未來借款應該是信貸比較合乎定義

life559245711/29 15:03但是信貸能借的金額跟需還款年限僅7年在實務上的確

life559245711/29 15:03不太符合lifecycle investing的需求

Radiomir11/29 15:15所以在資產累積初期, 全壓QQQ是否勝過VT? 等資產累積

Radiomir11/29 15:15到人生中期後再轉VT並開始配置債券部位, 然後才再平衡

slchao11/29 15:21借房貸投入股票,不是單純資金轉移,是開槓桿增加資金,

slchao11/29 15:21房跌+股跌,受損也會疊加

slchao11/29 15:21有想過每年或每2年,再次借滿信貸,類似期貨無限轉倉,但

slchao11/29 15:21手續費會很嚇人XD

※ 編輯: life5592457 (114.43.192.37 臺灣), 11/29/2021 15:55:26

daze11/29 15:25我個人的詮釋,利用房屋抵押貸款是可以算的。房屋只是抵押品

daze11/29 15:25,讓你可以順利把未來收入借到現在。只要持續還貸不發生法拍

daze11/29 15:26,房屋本身的價值多寡無關緊要。

daze11/29 15:29假想銀行允許用一幅畢卡索油畫當擔保品,讓你借未來30年收入

daze11/29 15:30畢卡索未來30年的漲跌? Not really matter.

daze11/29 15:35另一個例子,貸款的抵押品不見得是本人的所有物。當然,一般

daze11/29 15:36人是不會用自己的房屋替陌生人擔保的。常見的例子,可能是用

daze11/29 15:36老爸的房屋擔保兒子的貸款。

daze11/29 15:39雖然是老爸,兒子也不能擅自把房屋直接視為自己的類債券部位

life559245711/29 15:57感謝各位前輩的進一步解釋,不過如果只有一棟起家厝

life559245711/29 15:58老爸還願意讓兒子抵押貸款去做投資,這老爸人也太好XD

life559245711/29 15:58都不怕睡公園

life559245711/29 16:01QQQ偏科技股,比較偏向主動選股的概念,就看個人信仰吧

life559245711/29 16:01我個人要開槓桿重倉壓的話應該還是會以VT為主

tomap4101711/29 16:03信貸轉倉就付手續費一千塊而已,超便宜吧

life559245711/29 16:05畢竟Lifecycle investing講求的不是提高報酬率,而是

life559245711/29 16:05分散時間風險,所以我開槓桿只是跟未來借錢,不應該影

life559245711/29 16:06響我對於投資標的選擇

daze11/29 16:26理想上來說,Lifecycle investing的借款面與投資面的確是該

daze11/29 16:27decoupling,跟未來借錢不影響投資標的選擇。不過實務上,如

daze11/29 16:28果只能借到理想額度的一小部份,是否要保持跟全部借到時相同

daze11/29 16:29的配置,有討論的餘地。

daze11/29 16:30最常見的compromise是只借股票部分,債券部分不要借出來。更

daze11/29 16:31至於是否要先concentrate在小型股/價值股,慢慢再把其他部分

daze11/29 16:32加回去,就看個人觀點了。

daze11/29 16:33要concentrate的話,我自己是不會選QQQ,but you do you.

life559245711/29 16:41以目前債券僅1.2%的低殖利率來說,借1.5%的貸款買

life559245711/29 16:41債的確不合理,如果以分散時間風險的概念來看小型股

※ 編輯: life5592457 (114.43.192.37 臺灣), 11/29/2021 17:02:35 ※ 編輯: life5592457 (114.43.192.37 臺灣), 11/29/2021 17:03:08

life559245711/29 17:04或價值股投資賺取溢酬,好像也是可行的方案?不過在資

life559245711/29 17:04產配置上的繁瑣度就更高,最簡化可能還是VT

Radiomir11/29 17:35看來QQQ似乎不是資產累積前中期的好標的, 很多人對它

Radiomir11/29 17:35還是有疑慮...如果標的換成2倍S&P500的SSO呢? 或是VT

Radiomir11/29 17:35有無相關2倍多的ETF? 因為標的分散後似乎較適合開槓桿

life559245711/29 18:10有無兩倍槓桿的VT標的這個我沒有研究,不過如果你有

life559245711/29 18:10看過之前daze前輩的系列文裡面有提到,槓桿ETF其實

life559245711/29 18:10比較不是最佳選擇,因為他會為了維持槓桿倍數而去高

life559245711/29 18:10買或是低賣,在波動大的情況下會傷害到報酬率,而股

life559245711/29 18:10票融資以被動指數投資不盯盤的方式去操作,又有股災

life559245711/29 18:10時沒注意到而被斷頭的風險,所以退而求其次才會考慮

life559245711/29 18:10到利用房屋抵押貸款或信用貸款去執行lifecycle inve

life559245711/29 18:10sting,但如果沒有完全理解或相信lifecycle investi

life559245711/29 18:10ng概念的話,也可以先考慮不開槓桿100%股票就好,某

life559245711/29 18:10種程度上也有分散時間風險的作用在

life559245711/29 18:15等到中年後接近退休時再開始補債券部位直到達到預期

life559245711/29 18:15的股債比為止剛好退休,其實跟傳統的依據年齡調整股

life559245711/29 18:15債比有些雷同,差別是傳統依據年齡調整比較像是經驗

life559245711/29 18:15法則,而lifecycle investing先買股後補債的方式較

life559245711/29 18:15有理論依據

alex8583011/29 23:50推推

※ 編輯: life5592457 (114.43.192.37 臺灣), 11/30/2021 00:40:44

popolili11/30 00:49謝謝大家分享經驗

※ 編輯: life5592457 (114.43.192.37 臺灣), 11/30/2021 02:21:22

bheegrl12/01 14:08推分享

seanidiot12/03 00:07只要CD期間股價的預估成長率開始大約等於手續費%數,就

seanidiot12/03 00:07可以投入了

TEYU2112/14 21:34優質

TEYU2112/25 09:05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