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Re: [新聞] 紐約時報:海地遭法國銀行掏空一世紀

看板Gossiping標題Re: [新聞] 紐約時報:海地遭法國銀行掏空一世紀作者
MunezSu
(Munez)
時間推噓 4 推:4 噓:0 →:1

※ 引述《williamsf1 (Frank)》之銘言:
: 1.媒體來源: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2.記者署名: 張瑞邦
: 3.完整新聞標題: 《紐約時報》調查:海地遭法國銀行掏空一世紀,
: 如今淪為「財政巴士底獄」誰該負責?
: 4.完整新聞內文:
: 位於加勒比海的島國海地(Haiti),為西半球首個推翻殖民統治、並於1804年成功建立: 以黑人為主體的共和國。然而海地在整個19世紀期間,幾乎被禁錮在法國政府要求「戰後: 贖金」的財政枷鎖中。
: 根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調查披露,海地聖多明哥起義軍(St.
: Dominican Rebels)雖於1791年至1804年的「海地革命」(Haitian Revolution)期間推: 翻法國殖民者,但法方卻要求海地彌補其戰爭及經濟損失,並以「避免發生進一步的戰爭: 」為由,勒索剛建國的海地政府需支付1.5億法郎、相當於現今數億美元的贖金,法國巴: 黎的「法國工商信貸銀行」(Credit Industriel et Commercial, CIC)更在之後掏空海: 地數千萬美元。摧毀該國經濟之餘,也刻意刪除這段歷史。
: 《紐約時報》強調,法國工商信貸銀行早已將多數的相關文檔銷毀,當該銀行的發言人吉: 伯特(Paul Gibert)被問及該時期的相關資訊,其拒絕做任何說明,僅稱:「當前的工: 商信貸銀行,已經跟過往截然不同。」
: 德國網路媒體《Tag24》指出,法國在海地獨立後,透過派遣軍艦至海地領海,以及採取: 暴力脅迫的方式,確保海地能支付贖金。據估算,海地在獨立後約70多年當中,總計約支: 付了1.12億法郎給法國,若按現今標準估算,價值約為5.6億美元。
: 1880年9月,在海地政府幾乎已還清這筆「自由之戰所需支付的贖金」之際,法國工商信: 貸銀行以提供資金的名義,欲「協助」海地成立國家銀行,然而此舉卻讓海地在未來數十: 年內,捲入新一波的債務漩渦中。
: 《紐約時報》指出,海地國家銀行只是海地名義上的中央銀行,法國金融界將其做為操弄: 工具,同時也是對這個前殖民地採行的控制手段之一。
: 包含海地最富裕的奴隸主後裔等法國菁英在內,其所留存的財務帳本中,並未顯示任何對: 海地的國家建設或商業投資,遑論那些類似於協助歐洲邁向現代化進程的發展計劃。
: 法國銀行如何掏空海地財政?
: 海地中央銀行全名為「海地國家銀行」(National Bank of Haiti),最早由法國工商信: 貸銀行所設立。
: 法國工商信貸銀行創辦於1859年,當前總資產約3550億美元,是法國「國民互助信貸銀行: 」(Crédit Mutuel)的子公司之一。法國工商信貸銀行曾在19世紀末,以融資的方式協: 助建造世界著名建築、法國文化象徵的「艾菲爾鐵塔」(Eiffel Tower),以此做為「法: 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百周年紀念,以及迎接1899年「世界博覽會」的產物: 。
: 然而該銀行的此項融資舉措,實則摧毀了海地經濟,直接將海地的大部分國家收入轉入巴: 黎,扼殺海地政府開辦學校、設立醫院等設置國家基礎設施等能力。
: 《紐約時報》最初所揭露的資料顯示,法國工商信貸銀行至少已從海地掏空數千萬美元,: 而這些鉅款最終都流向法國銀行家的口袋裡。
: 工商信貸銀行慣用的手法,通常是規定旗下的海地國家銀行,需對海地政府的每筆交易收: 取傭金。在某些年份中,法國股東甚至因此獲得巨額收益,這些豐厚的獲利,更超過了海: 地政府為當時國內150萬公民所編列的基礎公共建設預算總額。
: 為避免讓讓外界懷疑這些傭金的去向,法國工商信貸銀行宣稱:「海地國家銀行將在法國: 獲得特許經營權,並免徵海地稅收和法律」,然而實際上,所有的權力仍掌握在工商信貸: 銀行的巴黎董事會手中,海地自身經營的國家銀行根本沒有發言權。
: 美國商業雜誌《富比士》(Forbes)亦轉述《紐約時報》的調查提及,海地國家銀行於19: 世紀末的書寫資料中曾描述海地金融市場的實際掌控者,如同巴黎金融協會於1896年所記: 載的那樣:「海地國家銀行是一家所屬於法國的金融機構,該銀行在海地的辦事處只是分: 支機構,置於法國總部的權力控制之下。」
: 《紐約時報》根據英國《泰晤士報》對該銀行的財務報表分析顯示,當時法國投資者在商: 場上的平均報酬率約為5%,但海地國家銀行的法國董事會成員和其法籍股東,平均每年: 卻能獲得高達15%的投資報酬率,在某些年份的投資報酬率甚至逼近24%。
: 就算到了20世紀初,海地的情況依舊沒有改善,當時海地的主要收入來源仰靠咖啡,然而: 全國咖啡等作物的稅收,卻歸法國工商信貸銀行及海地國家銀行的法籍投資者所有。若扣: 除海地政府的國債,中央政府在平均每3美元的收益裡,也僅剩其中的6美分能投入在國家: 建設中。
: 相較於需支付法國咖啡稅的海地,加勒比海另一側的中美洲國家哥斯大黎加(Costa Rica: ),在當時已將其外銷咖啡所獲得的收益用於建設學校、汙水處理系統,甚至建構了拉丁: 美洲首座市政電氣化照明系統。
: 淪「財政巴士底獄」,海地政府也該為此負責?
: 《紐約時報》提出,海地總統於2021年7月遭暗殺、猖獗的綁架事件和黑幫問題不斷在該: 國上演、境內文盲比例偏高、勞工平均每天僅有2美元工資、飢餓及疾病環繞在這座島國: ,是個電力、垃圾掩埋及汙水處理等基礎公共設施皆相當缺乏的國家,海地似乎從建國以: 來便深陷危機,到底誰該為此扛起責任?
: 《泰晤士報》從19世紀的外交記錄、銀行文件等歷史文本中發現,法國工商信貸銀行及海: 地當地菁英共同操弄、貪腐的行徑,造成了該國從一開始便遭消耗殆盡,更不用說治理好: 國內經濟、民生議題。
: 據統計,若當初被法國工商信貸銀行掏空的經費能留在海地,海地至少能增加17億美元的: 收入,該額度甚至超過2021年海地政府全年的收入。
: 即這些費用若能投資在當地,使海地的農民、勞工、商人皆有受益機會,那現今海地的發: 展絕對不僅於此。《紐約時報》也估算,海地國家銀行在過去約兩個世紀中,向法國等奴: 隸主所支付的贖金,已致使海地經濟損失高達1150億美元。
: 而海地人民其實早已意識到國家銀行提取資金至海外的行徑,因此海地民眾將海地的金融: 窘境稱為「財政巴士底獄」(Financial Bastille),把當時的情形與象徵法國君主專制: 、因關押政治犯而惡名遠播的巴士底獄做一連結。
: 《紐約時報》也根據研究加勒比海地區歷史的英國經濟學家巴莫-托馬斯(Victor
: Bulmer-Thomas)所提供的數據指出,當海地同時被法國工商信貸銀行、海地國家銀行,: 以及咖啡稅所束縛時,該國家的發展便迅速走下坡。
: 「海地當局也犯了很多錯誤,比如自己捲入新的債務陷阱,以及未能以經濟多元化的手段: 推動國家發展,但毫無疑問,從19世紀末開始,海地內部所產生的諸多問題,皆應歸咎於: 法國等殖民帝國的壓迫。」巴莫-托馬斯如此說道。
: 《Tag24》則認為,美國其實也該為海地的財政惡化負責,尤其美國於1915年起佔領海地: 長達19年,在此期間經常奴役海地人民,逼迫民眾以無償勞動的方式進行經濟生產。美國: 也於該期間控制海地的財政,迫使海地政府向華爾街貸款。
: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需放媒體原始連結,不可用轉載媒體連結:
: https://bit.ly/3NAq15f
: 6.備註: 美國《獨立宣言》& 法國《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美法一家親

這1億多美金根本不是問題
是海地這國家太奇怪了
貪污的太嚴重,嚴重到無法想像

國家GDP 130億萬美金
人口1200萬
過去10年收了國際破百億美金的捐款

平均一年拿的的捐款是自身gdp 的10%
結果基建10年來沒進步

這些錢不知道花哪裡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72.49.32.31 (美國)
PTT 網址

EXIONG 05/25 21:27窮山惡水出刁民 想進步沒那麼容易

kaodio 05/25 21:30明明尼哥日常

onstar 05/25 21:40最後一句話,好像台灣之前也有人在問

AUwalker 05/25 22:08我們的8千億防疫和8千億治水...

ricky525 05/25 22:25樓上知道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