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ATH-W2022 試聽

看板Headphone標題[心得] ATH-W2022 試聽作者
Arcumit
(白)
時間推噓17 推:17 噓:0 →:20

標題就不太多廢話了,上圖。

https://i.imgur.com/NBjuhTZ.jpg

圖 ATH-W2022 試聽

https://i.imgur.com/a7IeWQX.jpg
圖 ATH-W2022 試聽

首先先謝謝願意提供耳機的大佬,
以及願意提供試聽環境、以及已開賣咖啡、即將開賣奶茶的繆思耳機,
謝謝,謝謝,我的無限期支持耳機店賣飲料,終於可以不用每篇文都貼了。

但要給其他不曾接觸過這耳機的一道預防針,
這隻耳機真的異常難處理,可以說最困難的,就是...就是...
拍照環節。

媽耶,
七八個人轉來轉去、拍來拍去、手機打光喬角度、找不同顏色的背景調整白平衡,
就是沒人拍得出能還原耳機越前漆顏色的照片,
求攝影燒友支援拍照手法,要能用手機實現的,
我要是還有機會能遇到的話再試試。

-------------------------------------------------------

回到聲音身上,
本身具有相當程度的音染,
而且有不少不容易因為前端改變的特色在,
因為是限定品,我就也不對搭配提供相關建議了,
請各位持有者自由調出自己喜歡的味道吧。

不論換什麼前端都共通的特色主要有:
1、聲音呈現上具有漸入漸出的呈現方式

2、bass鼓或其他類似的部分,俗稱重低音,
  通常靠中間,且量感相當足,卻又十分通透不會蓋過其他樂器,
  不過不算重低音的低頻表現是基本正常的,雖然還是都會受前端影響。

3、聲音速度相當慢,但比起重物拖沓,更像是微風那樣輕柔且緩緩的流動

4、只要是變化速度不快的音效,各種樂器人聲等等都不會感受到刺或尖銳

5、不擅長呈現變化速度快的音效,
  如電音、合成器、鈴鐺、一次出現時間不到0.5秒的小號
  若出現這種音效,就會變得很刺且失真

6、人聲靠後,但其實以一般耳機標準算亮了,量感也不少,
  不過有人說跟老鐵比這並不算亮,我不常接觸鐵家就不多評論這點

7、細節非常非常多,
  但完全不像很多耳機,會為了強調自己細節多,走向極端解析而變太冷,
  反倒是聲音相當暖,細節這麼多又這麼暖的耳機我是第一次見,大開眼界

8、因為漸入漸出、速度慢、人聲亮、細節多等因素,對嘴型的描繪異常明顯,
  很容易能看著歌手圖片,就想像出他當下唱這個歌的嘴型。

9、舒適度相當良好,耳罩的包覆性好卻不太覺得悶,相當透氣且柔軟,
  頭樑、木殼與其他地方的做工是在我看過的所有日系耳機中最優秀的。

受到前端影響的特色主要有:
1、音場,W2022的音場呈現方式很特別,
  其實音場總體大小並沒有太大變化,都是屬於封閉式中算大的類型,
  拿其他耳機類比的話,大致是HD820>W2022>Z1R的感覺,
  但是,但是!
  會因為聲音密度讓人改變對音場的印象,如果密度太高、聲音太暖的話,
  就會覺得音場相對小很多,這點我在T1 3rd上有相同的體驗。

2、重低音的能量感與力道,有些搭配會真的太用力,
  用力到即使通透,都還是難以忽視掉它去聽其他樂器。

3、低頻量感,其實意外的低頻量感頗受前端影響,我猜用線材調整是個可行方向,
  不過一大堆耳機都在處理低頻過多,W2022是在某些組合下容易低頻太少..

4、樂器分離度,很多樂器雖然在各方面質感都很好、細節也夠多,
  但是卻可能因為前端而貼在一起,可能就分不開了,
  不過分不開的樂器也多了一種溫暖柔和的氣氛在,
  更適合聽到睡著,看個人喜好吧。

-------------------------------------------------------

這次我們分別借用了場地擁有的機器做了三種嘗試,
因為重低音在這隻耳機中被特別的強調,
所以特地將三頻量感與質感改成四頻,
分別為重低音、低頻、中頻、高頻,

不論哪個頻率聲音的通透度都很高,
對一個透明的東西討論厚薄我覺得沒什麼意義..,這邊就不列厚薄了。

量感方面是我聽起來的主觀比例,數字大不代表更多,請以比例為準;

質感方面,滿分10分,是僅以我聽過的為標準,
不過最高基本上是9分,10分是留給不存在的我家巷口耳機,
如果出現9.5分,代表其他耳機不管做得再怎麼好,
我都會認為很難與其匹敵的程度。

第一是 Shanling M30(訊源)、T+A HA200(一體機)使用4pin XLR
四頻量感為6:3:5:4,
四頻質感為5/8/9.5/2,
重低音太過強,且定位過度集中在中間,即使原曲有左右,聽到的也只有中間;
對速度快的判定更鬆,讓很多樂器聲被判定成速度快而出聲不正常;
人聲如果沒被判定成速度快就很好聽,反過來就會失真;
大多失真會變成高頻噪音,所以高頻質感才會那麼糟糕;
將嘴型描繪的特性發揮最好;
弦樂發揮的也非常好,算是我聽過好幾隻中頻特化耳機中最優秀的;
音場還算大;

第二是 Shanling M30(訊源)、T+A DAC200(DAC但當一體機用直推)使用4pin XLR 轉 4.4四頻量感為6:4:6:5,
四頻質感為8/7/9.5/7,
在漸入漸出的特性上最不明顯;
但保留了中頻甜度、提升亮度,可以說這邊是女聲為主的音樂,整體表現最好的組合;
重低音的部分是這幾個組合中最通透的;
不過聲音密度太高,其他樂器有點悶且音場偏小;

第三是 Shanling M30(訊源)、T+A DAC200(DAC)、Cayin HA-300 MK2(擴)使用4pin XLR四頻量感為4:3:3:3,
四頻質感為8/8/9/8,
完成度很高,各方面不論是女聲、流行、純音樂都相當均衡有實力,
原本提到的重低音都偏中間,在這個組合下分離度也到可分出相對位置的程度,
音場是這幾隻裡頭最大的,
且速度快的判定最嚴格,大部分的聲音都不會被判定為速度快而出現失真現象,
但變得相對暖糊一點,細節能聽到的量變少了,
人聲的甜度也因此被"相對的"小壓制了點, (絕對還是在人聲強勢領域)
有可能會不適合想走極致特化人聲的類型。

-------------------------------------------------------

不過,T+A的機器有很多可以調整聲音的地方,
我們對機器也不算熟,而且剛開應該不到10小時,也可能需要更長期的run機,
所以老實說有可能不好的地方,只是我們當下沒表現好而已,
但即使是現在,在各方面素質其實都已經很強了。

整體來說在速度上,我會覺得是跟大烏走向兩個極端的存在,
大烏是最強調速度快的極端, (1代2代都是)
而W2022是最強調速度慢的極端,

但兩者相同的是,雜食且均衡的超高基礎素質,
且有辦法調整成某種特化屬性的最優解,
而且一個全開放式、一個全封閉式;
一個全鈹振膜、一個全鈦振膜;
一個超大量產、一個超少限定;
還真有種站在對立面的王牌選手,正在用完全相反的理念打對台的跡象在。

但還是希望,
既然鐵三角真的成功做出這麼有實力且素質高的封閉式動圈,
能不能出一款普通木殼、相同單體、音色微調的常駐款式,
這對消費者跟市場都是好事一件。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1.185.220 (臺灣)
PTT 網址

※ 編輯: Arcumit (111.251.168.253 臺灣), 02/27/2023 02:10:46

Daedolon02/27 02:11敲碗量產款 (喊燒不會買路過

clurinzler02/27 02:40靠杯www 撞車了www

deathy02/27 02:46前端能不能控好低頻對W2022來說蠻重要的

對了,我這邊是把重低音從低頻裡獨立出來, 所以才會表示低頻少, 如果重低音也歸在低頻內,那低頻絕對就是太多了。

※ 編輯: Arcumit (111.251.168.253 臺灣), 02/27/2023 02:58:05

luke41702/27 03:07是將"下潛/力道"與"量感"拆分開來看嗎

不是,就我認定上,重低音只有幾個樂器,通常是bass跟bass鼓, 低頻裡面僅限這兩個樂器的量感被明顯拉高了, 要討論下潛的話,重低音對燒友的耳機來說小意思了, 通常會講到比重低音樂器還更低的頻率。

clurinzler02/27 03:18我猜應該比較像是包圍感跟一般低頻拆

clurinzler02/27 03:18包圍感形成要素很多,但絕對包含極低頻造成的共振感

clurinzler02/27 03:18這類共振感的範圍會很大,不大會結象在一點上

clurinzler02/27 03:18相對地普通的低頻就比較會是單點的

clurinzler02/27 03:18講錯的話飛刀趕緊來打我臉_(:зゝ∠)_

我以說明我的定義為主,就不指正人了, 畢竟搞不好我的定義跟真正定義對比也是錯的w

※ 編輯: Arcumit (111.251.168.253 臺灣), 02/27/2023 03:22:34

※ 編輯: Arcumit (111.251.168.253 臺灣), 02/27/2023 03:26:25

※ 編輯: Arcumit (111.251.168.253 臺灣), 02/27/2023 03:30:22

quillmane02/27 03:32因為是chi-fi黑,所以山靈跟凱音的聲音不熟,不過私心

quillmane02/27 03:32覺得T+A的聲音特色跟W2022應該不會太合拍

luke41702/27 03:34感謝樓主說明,推一個

luke41702/27 03:35也感謝拉麵大的說明

deathy02/27 03:41重低音有感,我用W2022聽転がる岩、君に朝が降る的時候

deathy02/27 03:42前奏的Bass蠻重的,而且那個共振感會很深入

deathy02/27 04:05說到chi-fi,西邊有W2022用戶是使用Hibiki sds簽名版搭配P

deathy02/27 04:05750u,不過這牌的DAC我沒聽過,沒辦法下評論

PhonexH02/27 09:40推心得~難得有機會可以看到W2022在不同前端的分享

PhonexH02/27 09:41耳擴推測用P750u應該會滿合適的

ozyamazaki02/27 10:14推 感覺重低音和其他低頻的調整是個棘手問題 看來要

ozyamazaki02/27 10:14靠前端的搭配 一般線材往往是兩個一起下修或上修

重低音因為通透不太會影響其他聲音的特性, 其實只要別太大力造成無法無視或過度壓迫感就好, 耳機特性自己就解決大半問題了。

zorro111102/27 11:16C大被含摳

takase02/27 11:18聲音慢?真有意思的觀察

huracanid9102/27 12:06推推 好耳機

quillmane02/27 12:33我也有W2022跟大烏,我會用從容跟直接來形容他們聲音特

quillmane02/27 12:33性的差別,比較不會用慢跟快

quillmane02/27 12:36W2022是似慢實快,從容不迫,大烏是拳拳到肉,乾淨俐

quillmane02/27 12:36落;一個像太極拳,一個像八極拳,一個像賓利的路感,

quillmane02/27 12:36一個像法拉利

文章整體評價不是只有慢,是慢卻不拖、輕柔緩步前進, 因為是相當稀有的屬性、多種搭配都有聽見這特性,且呈現的非常有韻味, 所以才會覺得有強調,跟上面提的從容可能類似, 不過我總共也就三種沒什麼run+全權交給他人調整的搭配, 加起來大約聽40~50分鐘,可以把我的觀察當作第一印象就好, 也歡迎補充可能我有誤解的地方(?)

※ 編輯: Arcumit (111.251.168.253 臺灣), 02/27/2023 12:47:05

※ 編輯: Arcumit (111.251.168.253 臺灣), 02/27/2023 13:07:32

deathy02/27 13:07那...耳機界的詠春拳會是哪一支耳機呢

我根本不懂拳法、也不懂車,用拳法和車描述完全進入我知識盲區,笑死。

※ 編輯: Arcumit (111.251.168.253 臺灣), 02/27/2023 13:13:05

quillmane02/27 13:36哈哈!那下回用水果來形容好了,之前寫心得是用甜點咬

quillmane02/27 13:36下去的口感來比喻

※ 編輯: Arcumit (111.251.168.253 臺灣), 02/27/2023 14:01:18

pipi586702/27 18:00要用手機拍很簡單 你只要準備一個專業攝影棚..XD

pipi586702/27 18:00光源才是最重要的

stero02/27 22:19 6可以理解 老鐵聲音更亮

purplesky91102/28 03:54吃我閃電五連鞭啦

shawn1596303/01 17:45推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