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資訊] 長崎觀光指南:造船所.端島(工業革命遺蹟)

看板Japan_Travel標題[資訊] 長崎觀光指南:造船所.端島(工業革命遺蹟)作者
k4851118
(高望)
時間推噓 推:0 噓:0 →:0

長崎市歷史人文觀光指南:造船所舊木型場(史料館).端島(軍艦島)(明治工業革命遺蹟)

巴哈姆特小屋圖文版
https://home.gamer.com.tw/artwork.php?sn=5908256

小屋圖文版拍攝時間:2019年8月-2023年2月


本篇介紹長崎市近代工業與產業留下的人文景點,以三菱造船所舊木型場(史料館)與端島(軍艦島)為主,由於這兩景點都跟三菱有關,因此以下也會簡單介紹三菱在長崎的事業歷史。(2024年備註:三菱造船所史料館自疫情過後就以施工為理由關閉,至今仍未確定重新開放時間)。

這兩景點都於2015年以「明治工業革命遺蹟:鋼鐵、造船和煤礦」列為世界遺產,以下也會簡單介紹這些遺產。但這些世界遺產的觀光價值有很大差異,有些並未開放,例如占勝閣;有些觀光價值甚低,例如三菱造船所起重機;有些較為偏遠,例如小菅修船廠跡與高島煤礦,適合作為觀光客參觀的只有哥拉巴住宅、端島(軍艦島)、三菱造船所舊木型場等,以下將簡單介紹。

長崎的近代工業與產業遺產

長崎在江戶時期身為唯一對歐洲貿易的港口,也是西洋知識與技術的輸入窗口,當時稱為「蘭學」。幕末到明治初期,幕府與明治政府受到西洋的軍事威脅下,必須加強產業技術的發展,而長崎在此發揮重要角色,尤其是造船與煤礦,後來都被下述的三菱吸收成為重要事業。長崎遺留不少近代日本的工業與產業遺跡,2015年以「明治工業革命遺蹟:鋼鐵、造船和煤礦」被列為世界遺產。除了哥拉巴住宅以外,簡單介紹如下:

小菅修船廠跡:日本近代最早的西洋造船與修船廠遺跡,於1868年由西洋實業家哥拉巴(グラバー)與薩摩藩士共同投資設立,隔年明治政府成立後被政府收買,作為長崎鐵工廠的設施之一,1887年再將該廠轉賣給三菱,成為三菱長崎造船所的前身之一。目前遺跡主要是以磚瓦建造的機械室,與前方被稱為「乾ドック」的乾塢,作為船隻拖運到陸上進行保養修理的設施(詳見2023年2月長崎遊記)。

長崎造船所第三船渠:1905年完成的船塢,全長約222公尺,可建造3萬噸的船隻,完成當時為東亞第一。明治時期建造的三個船塢中唯一現存,目前仍在使用中(無法參觀)。

長崎造船所大型起重機(ジャイアント・カンチレバークレーン):1909年完成,可吊起
150噸的日本第一個電動大型起重機,之後雖然曾因需要移設,但基本功能不變,目前仍在使用中(無法參觀)。

長崎造船所舊木型場:1898年完成的2層磚瓦建築,是目前長崎造船所最古老建築物。原本是作為木製鑄造模型的工廠,1982年轉移至新工廠後,便將原工廠改建為史料館開放,展示長崎造船廠的歷史、船隻產品與工業技術,為該廠唯一對外開放建築物(2024年備註:目前未開放)。

長崎造船所占勝閣:1904年完成,原本作為長崎造船所所長莊田平五郎的住宅,後來改成迎賓館。日本皇族兼軍人東伏見宮依仁親王前來視察時,以這館「占盡風光景勝」為由命名為占勝閣。目前仍保存建築時的狀態,作為長崎造船所祝賀宴會與招待賓客使用(不對外開放)。

高島煤礦:高島是位於長崎市區西南方的小島,目前仍有人居住,自古便有開採煤礦。
1868年由哥拉巴商會與佐賀藩合作,在高島首次以西洋機械開採的「北溪井坑」,雖然僅數年便於1876年廢除,但其他礦坑開發後,便持續維持煤礦產業直到1986年,是日本開採煤礦時間最久者,島上最多曾上萬人居住。目前島上仍留存北溪井坑口與其他相關煤礦遺跡,並有史料館展示其歷史。(詳見「長崎學:高島(歷史與景點介紹)」)

端島煤礦:端島是同樣位於長崎市區西南方的小島,明治時期開始小規模開採煤礦,三菱取得後大幅擴張,直到1974年關閉為止。端島最受矚目的地方便是為了在小島上容納大量的煤礦從業人口與家庭,密集建造許多鋼筋水泥大樓,最早可追朔至1916年,因此有「軍艦島」的別名。端島曾是日本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但隨者煤礦關閉而全部離開,目前為無人島,近年開放少數區域觀光。

三菱長崎事業簡史

三菱的創辦人岩崎彌太郎於1835年出生於土佐藩(現在的高知縣),是沒落的武士家族出生,曾在私塾讀書,並取得土佐藩士,獲得之後在明治時期擔任要職的後藤象二郎的賞識。幕末岩崎數次派往長崎就職,包含曾在坂本龍馬主導的海援隊,該隊曾買船從事貿易,雖然很快就因坂本遭暗殺而解散,但可能就使岩崎對船隻貿易產生興趣。

明治維新開始之際,岩崎被調往土佐藩開成館大阪出張所,主管海運貿易,之後在後藤象二郎的支持之下,以整理土佐藩財務為交換獲得商船,並以此基礎創立「三菱商會」。
1874年的臺灣出兵(牡丹社事件)與1877年的西南戰爭,岩崎彌太郎與三菱都積極協助軍事運送,因此獲得明治政府的極大信任,成為取得對外海運獨佔權的關鍵,帶領三菱邁向巨大財閥之路。

幕府末期長崎嘗試發展造船產業,現存的小菅修船廠便是當時的主要遺跡,明治之後由政府發展造船,於1883年製造當時日本最大的木製汽船「小菅丸」,但因為出現大量的赤字,讓事業暫時停滯。1885年創辦人岩崎彌太郎逝世,三菱由其弟彌之助繼承,這時海運業遇到瓶頸,因此轉為造船業,於1887年向政府取得長崎造船所,再透過政府的大力補助,使得長崎成為日本重要的造船基地,配合日本的軍事,也是重要的軍艦製造地。

三菱獲得政府的信任,使得1881年取得高島煤礦,1890年也接手了端島煤礦,並透過財力將煤礦開採規模化。煤礦是近代航運與工業的重要能源,也是近代產業的重心,這從礦工由早期的不人道的「納屋」制度轉由三菱直接雇用,及日本第一棟鋼筋水泥大樓出現在端島可以得知。

1920年長崎市民有超過1萬8千人為三菱造船所員工,加上家屬之下,長崎有三分之一人口依靠三菱生活。戰時的總動員體制使得三菱雇用更多員工從事軍艦與武器製造,後來連學生都投入生產行列,而煤礦也出現韓國與中國移工,甚至強迫勞動。

三菱的造船廠成為1945年美國在長崎投下原子彈的目標,造成長崎市民大量傷亡。戰後長崎造船依然保持民間與軍用船隻並重,只是軍用船隻以自衛為主。煤礦在戰後初期持續提高產量,約1960年左右達到最高峰,但隨後石油快速取代煤礦成為主要能源下,煤礦產業迅速衰退,於1970年代起陸續關閉,1986年高島煤礦關閉後,三菱退出了長崎煤礦的歷史舞台。

三菱長崎造船所及史料館

長崎造船所位於長崎市區的河川西岸,雖然外人無法進入,但從河岸與船上都可看到沿岸的工廠外觀。該所有許多前身,包含上述的小菅修船廠,而現在本所所在地的前身為幕末成立,由官方經營的長崎製鐵所,後來改為造船所。1887年三菱接收政府的長崎造船所,靠者政府的補助與外國的技術支援下,成為近代日本代表的造船基地之一。

1887年首艘鋼製汽船「夕顏丸」完工,之後持續獲得歐美的造船技術與機械,1909年完成至今仍在使用的大型起重機,從此以製造大型船隻為主。1905年完成的船塢,全長約222公尺,可建造3萬噸的船隻,為東亞第一。建於1898年的木型場,是木製鑄造模型的工廠,後來改為史料館。

1908年所完成的「天洋丸」,是日本首次自製的豪華大型客船,之後陸續建造以「太平洋的女王」美稱的「淺間丸」、「新田丸」等客船。大正時期開始建造軍艦,初期作品包含1915年開始使用的「霧島」,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巡洋戰艦,後來也參加珍珠港事件等太平洋重要戰役,其他作品包含「日向」、「土佐」等。

一戰帶來日本前所未有的「戰爭景氣」,三菱長崎造船所的經營達到高峰,但戰爭結束與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軍艦噸數,也帶給該所重大打擊。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該所再度邁入經營高峰,而最高傑作無非是1942年完成的「武藏」。「武藏」戰艦與「大和」同為日本史上最大戰艦,但不久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便屈居下風,並於1944年在菲律賓的中央內海中被美軍擊沉。

長崎造船所的軍艦造船能力成為美國在長崎投下原子彈的主要目標,而使該所損失重大,員工死傷慘重。戰後該所在技術持續進步下重新出發,除了原有的客船外也建造大型郵輪,而軍艦依然是該所的主要產品,只是改變用途為自衛用護衛艦與海上保安廳的巡邏用船。

史料館是該所內部唯一可以供遊客參觀的設施,前身是建於1898年的舊木型場,原本是作為木製鑄造模型的工廠,1982年轉移至新工廠後,1985年便將原工廠改建為史料館。以個人2020年參觀的經驗,必須先以電話預約,在指定的時間從長崎車站前乘坐該所安排的接駁車到史料館門口,全程有人導覽,可選擇日語或英語。

館內展示內容部分以歷史分期分為官營時代、三菱創業期、明治後期、大正時期、昭和前期等,並有戰艦武藏、工廠生活、來訪來賓、造船、岩崎家族等專區。館內展示許多器具,包含日本最早的工作機械,還有曾經中途突然損壞的大型馬達(因為做為檢討的教材而予以保留),有些工作機械相當巨大,但館內空間也相當寬廣。

館內還有展示相當多歷史照片與文件等,例如曾經建造的船隻,當然也包含1942年建造的「武藏」戰艦,及戰後持續建造自衛隊用的防衛艦等。就如同上述該所也有建造客輪,包含1929年航行於太平洋的「淺間丸」,曾有「太平洋的女王」的美稱,有照片呈現當時船內的裝飾。由於該所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明治、大正、昭和天皇均曾前來視察並留下照片,除此之外展示品還有岩崎家族的文書、工廠相關的文件與物品等。

該館規模不小,展示品也相當豐富,但個人參觀時只有50分鐘的時間,因此導覽也只能介紹一部分而已。由於該館展示品與照片也相當吸引人,也都有詳細說明,身為該所唯一可以參觀的世界遺產,是值得推薦的景點(2024年備註:該館自疫情過後就以施工為理由關閉,期望該館在未來能以全新的面貌開放)。

端島(軍艦島)的歷史

端島是位於長崎市外海的小島,由於不斷增建改建的結果使得整個島看起來有如軍艦的形狀,因此常被稱為「軍艦島」,該地在大日本帝國時期為高濱村,1955年被劃為高島町,2005年被併入長崎市,因此該地成為長崎市的一部分是最近的事情。

端島與附近仍有人居住的高島相同,其興衰以它的煤礦產業相始終。該地早在江戶時代就被發現有煤礦,但直到明治初期僅是小規模的開採,直到1890年出售給三菱財閥之後,透過財閥的大量財力,從此完全改變了面貌。端島在1886年開發第一豎坑,三菱進入後再開發第二及第三豎坑,直到廢坑前往下挖掘了超過1,000公尺,地下礦坑區域是端島面積的數倍。二戰戰時的1941年端島的煤礦產量為41萬多噸,是歷史最高產量。

為了要在小島上容納大量的煤礦就業人口與家屬,除了不斷填土擴建成今天有如軍艦的形狀外,島上紛紛開始建造高樓,1916年第一棟鋼筋混擬土的大樓完工,成為日本第一個高樓集合住宅,也就是現存的「30號樓」。之後高樓在端島煤礦歷史中有如蘆筍般不斷拔起,直到1970年的「71號樓」為止,大樓密集到可以在不淋雨之下在各地穿梭,端島被改造成海上的堡壘一般。

端島的煤礦使得島上就業人口大增,但早期的「納屋制度」飽受批評。納屋制度是由煤礦聘請俗稱「納屋頭」作為人力仲介,再由納屋頭雇用工人,工人的待遇有如監獄獄卒,甚至會遭到暴力。1888年高島採礦工人遭到雇主虐待的新聞被廣泛報導,後來1897年端島與高島的煤礦工人相繼罷工,迫使三菱在同年廢止納屋制度,煤礦工人由三菱直接雇用,並且興建住宅供礦工家庭居住。雖然煤礦工作環境依然惡劣,但透過高薪與員工福利來彌補。

戰爭期間由於日本男性從軍,煤礦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因而開始聘用朝鮮勞工。在端島與高島工作的朝鮮勞工往往遭受暴力對待,甚至部分施暴者就是三菱雇用的朝鮮人主管。太平洋戰爭時期勞工不足問題更加嚴重,於是將朝鮮人與中國人以「報國隊」名義移送島上勞動,工人不但遭受暴力,部分死於疾病與礦坑意外,這些都成為端島與三菱留下的「負面遺產」。

戰後初期端島的礦業依然興盛,1960年有5,267人成為史上最多,人口密度是東京區部的9倍,由於戰後薪資提高與注重勞動權益,除了極度壅擠的居住環境外,生活品質比起戰前有大幅改善,但代價就是開採成本提高,產量未再達成戰前的水準。1960年代起石油取代煤礦成為主要能源,礦業規模開始減少,人口也在高峰期後就迅速減少,10年後的1970年就決定逐步關閉礦坑,1974年完全關閉,最後一批住民也立即離開,從此端島成為一個空有堡壘外型的無人島。

經過數十年後進入21世紀,端島的「軍艦島」外觀受到注意,但島上高樓建築長期缺乏維護,相繼面臨倒塌的危險,因此除了曾容許極少數記者前來取材外,禁止任何人上島。
2009年後隨者劃分可參觀區域後,端島終於開放一般人上島參觀,但由於碼頭並未充分整備,上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且能參觀的也僅有島上南部的空地區域而已。

端島的生活記憶

端島在近年受到觀光客的歡迎,主要就是島上滿滿高樓的外觀十分吸引,但有另一個面向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島上的人民是如何生活在這樣狹小的海上孤島上。近年有許多紀載當時居民生活的書籍出版,可以讓人了解當時居民的生活,以下以住、食、水、行、育、樂六個面向來說明。

住:就如同上述,端島的人民居住在狹小的北側,為了容納大量的人口而興築高樓,而成為軍艦島的外觀。1916年第一個高樓集合住宅完工,也就是現存的「30號樓」,起初建築為4層,後來增建為7層。1944-45年完成,1958年增建的「65號樓」,又稱「報國寮」,樓高10層,是當時島上最高者,可容納317戶,也是島上最多者,並設有理髮院、美容院,屋頂還設有幼兒園。由戰後住宅內的照片可看出,雖然空間狹小,但由於待遇優渥而使電器普及率甚高。

食:除了利用島上狹小的空間種植蔬菜外,並透過船隻運送新鮮蔬果到島上,再利用露天市場販賣。由於船隻可能因為天候而中斷,居民必須有儲存糧食的習慣。另外由三菱經營的購買會與消費生活協同組合提供低價的生活用品外,並有文具店、酒店、零食店、電器行等。

水:由於島上沒有水井,水的供給是最大的生活問題。1932年開始有供水船定時運送飲用水到島上,1949年起增為三艘,島上除了有水塔儲存外,飲用水採取配給制。1957年從陸上到端島的海底水管完成後,供水的問題才基本解決。

行:戰後有三艘船負責島上到長崎市區的交通,其中社用船一天3班,商船一天10班。社用船之一的「夕顏丸」,是1887年由長崎造船所建造的第一艘鋼製汽船,服務長崎、高島與端島的交通長達75年,直到1962年才功成身退,服務年資號稱日本歷史紀錄。

育:1957年完成的「70號樓」成為端島小學校與中學校,樓中設有講堂、圖書館、音樂教室等,1970年完成,也是端島最後一棟新建的「71號樓」為學校體育館。該校學生1962年有1,170人,是歷史最多,但後來隨者人口外流而減少。

樂:島上的電影院是民眾熱門的娛樂場所,並曾有酒館、撞球場、柏青哥等。「1號樓」的端島神社是島上民眾信仰中心,每年4月3日舉辦「山神祭」是年度大事,另外島上曾舉辦運動會、龍舟賽、文化祭、花火大會等,一年行事可謂相當豐富。

當觀光客現在看到端島有如軍艦般的偉大外觀而讚嘆時,也不要忘記島上曾有多達數千名的居民曾在島上,度過稱不上舒適,甚至有時伴隨危險,但也算富裕的生活歲月。由於曾生活在島上居民的回憶錄眾多(但也不要忘記也有被強制勞動而受苦的韓國人、中國人),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相關書籍。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0.212.107 (臺灣)
PTT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