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圈套、衍生劇警部補矢部謙三與古畑任三郎

看板Japandrama標題[心得] 圈套、衍生劇警部補矢部謙三與古畑任三郎作者
yamaplover
(YP趕快剪頭髮)
時間推噓 4 推:4 噓:0 →:14

==== 防雷 ====





















堤 幸彥與三谷幸喜多少被我歸類於風格類似的創作者
也就是表面上製作的是刑偵劇,但骨子裡是喜劇,
而且單單純純就是喜劇,不是古希臘喜劇中喜劇其實是高段的悲劇。
並沒有那麼高深的藝術層次,純粹就是賣弄搞笑。
本文中,小妹試圖用戲劇的二重結構,
說明此般已經類型化的喜劇元素為何仍受許多人歡迎。

上段說道「並沒有那麼高深的藝術層次,純粹就是賣弄搞笑。」
但這也並非貶語。這三部戲劇的欣賞重點,當然不是刑偵或解謎,
而都是劇中的喜劇元素。藉由類型化的各式元素,混合後隨劇情需要搭配組合, 即使三齣戲都是長壽劇且類型化的搞笑段子,但(至少本人)就是很買單,
從微微一笑到哈哈大笑的程度。

那麼,接下來稍微解說戲劇的表現方式吧。
如前所說,這幾套戲劇欣賞重點在喜劇元素:刑偵劇只是外包裝,
在此進一步澄清,雖說單純玩弄技術的作品,在藝術層次上是較低的;
但此處以圈套為例,劇情設定上就是很單純的引人發笑;
至於社會背景以及社會批判,通常只是點到為至。
所以吾人才會稱之為「單純的」喜劇。

接著藉由「圈套」進一步解說其技法:
搞笑元素類型化的結果,觀眾其實對「結果呢?」是有期待性的,
但大部分觀眾為何並不對十猜九中的劇情展開不感到疲乏呢。
以下,我的看法是:「圈套」的喜劇表現其實包含二重結構:
一、打破第四面牆:
電視劇中當然不必像舞台劇一般公然宣示打破第四面牆;
電視劇的表現方式,只要在重複的類型化中讓觀眾知道
「這是設計好的橋段」即可。在此繼續舉出「警部補 矢部謙三」做說明。 該劇中姜暢雄飾演的東大畢業幕僚滿惹矢部警部補討厭的,
因此姜暢雄在發表他的「日本社會菁英金字塔理論」時總會被矢部
借刀殺人,藉由揍矢部的跟班秋葉,再讓秋葉(故意?過失?)打到姜暢雄 ,藉此一出怨氣。

既然類型化喜劇元素易於疲乏,
但為何這橋段至少讓小妹我嘴角微微上揚呢?
小妹本人的戲劇理論是;正是這種類型化元素已經疲乏,
是故至少身為觀眾的小妹已經出戲,欣賞重點轉移到後設的表現方式,
也就是說「我本來就是演的那麼刻意讓你們知道是演的,
但你們雖知我是故意玩弄哽,
可是我玩得好,所以依然會為我玩弄哽買單。」
而第一層結構的樂趣即在於:讓我欣賞你玩弄技巧的你的自信吧。

二、同例的第二層結構:
同樣舉上述例子說明,矢部警部補總是藉三代目跟班秋葉之手
揍姜暢雄的鼻子來出氣;乍看之下橋段設計當然是很故意,
但是觀察整套喜劇的脈絡,矢部因為總是揍、踢飛跟班,
因此在戲劇全體的脈絡下,矢部警部補藉毆打跟班秋葉故意造成姜暢雄的
collateral damage ,雖然清楚知道是刻意演給觀眾看,
但矢部與跟班的關係卻又貫串全劇,因此當視點放在整體脈絡時,
似乎又覺得此搬橋段設計很自然--人造的自然。
也就是說,第二層笑點,是欣賞本劇編劇長期埋哽、而各種哽文本內互涉
(Intertextuality) ;
要之,跳脫欣賞戲劇內容轉而以鑑賞家心情欣賞這些表現技法所傾注的
用心程度,我想是第二層結構的樂趣所在。

結論:
雖然小妹的美學觀接近古希臘美學理論:
「作品有層次高低之分而這是可以憑藉美學理論自圓其說」的;
但也不排斥玩技巧、玩愉悅玩得很到位的作品;
單純的娛樂作品(日語:parody)也能夠帶給觀眾滿足。
而且圈套及衍生劇某些橋段讓我心裡OS:「這玩哽也玩太兇了吧 XD」
但此時的心情絕對不是「膩了」、「又來了」;
相反,並非跳脫一位「融入劇情」的觀眾身分而是以出戲的欣賞家心態,
想知道他們會把哽玩到什麼程度。

這般的樂趣來源。

要之,[1] 劇本良劣(核心關懷的鋪陳)、
[2] 導演(導播)構成力、
[3] 技術面,特別是表演藝術理論上的而非器材上的、
[4] 演員表現力,
不外乎觀影四大重點;而僅僅其中一面向做得好的話,即有可觀之處。

在此,真心推薦尚未接觸堤 幸彥或三谷幸喜的人,可以嘗試看看,
並且用多視角去欣賞那些作品;
なぜなら、因為這兩位作品,
本質上都是喜劇,只是用不同外皮包裝而已。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4.31.165 (臺灣)
PTT 網址
※ 編輯: yamaplover (111.254.31.165 臺灣), 09/05/2020 01:21:09

malanna09/05 02:31古畑怎會會跟前兩部相比@@

malanna09/05 02:37而且心得幾乎沒講到古畑的一些例子或編排

謝謝指教。 兩位導演著重的要素當然不太一樣 但是在形式上 有共通之處 以下是簡單的二分法:形式/內容 正文的確提及,三谷幸喜同樣是比起劇情更喜歡玩弄喜劇元素的人 當然,兩位在玩弄喜劇元素的方式又各有風格。 但兩人的比較並非本文主旨。 至於您說為何不提古畑任三郎,是因為正文已經夠長了,不希望失焦。 您可以當作是寫essay 的引子; 本文遵照美式essay 的標準格式書寫,也就是本文問題意識在第一段已經揭露, 是嘗試解釋喜劇元素類型化之後為何仍受歡迎,而非兩人風格的比較。 Writing Style of Essay 分享,還請理解是幸。

※ 編輯: yamaplover (118.171.22.64 臺灣), 09/05/2020 04:21:03

Tunnel09/05 09:25這兩部的著重點不太一樣吧?

marajam09/05 09:50劇不就分好看/不好看,而且是見仁見智,有這麼複雜嗎?

yamaplover09/05 10:44啊,謝謝各位回覆;歡迎來上藝術概論和文學批評

deadair09/05 11:10嗨 瓦嘎噠 你想的太複雜了 而且古畑怎麼會分到這邊

deadair09/05 11:10那相棒八成也要分來”這個”群組了XDD

yamaplover09/05 11:30相棒的確也是玩哽啊 XD 醍醐味所在

yamaplover09/05 11:32類型化的元素為何仍會有一定市場?

yamaplover09/05 11:33為何受眾明知「接下來會....」但仍願意開懷大笑?

yamaplover09/05 11:33是個值得研究並理論化的有趣議題

raura09/05 12:01其實專注寫提幸彥就好了

raura09/05 12:01

ksng109209/05 15:06我只是疑惑根本沒講到圈套XD

ando09/05 17:47XDDD

lazzier09/05 20:33感覺原PO的焦點偏了 拿這兩劇放一起 就像把巧克力跟雞排

lazzier09/05 20:34分一類 而且舉的例子也只有一方 乾脆去掉古畑任三郎反而

lazzier09/05 20:35比較好吧 反正除了開頭其他部分也沒提到阿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