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開箱]INNO3D GeForce RTX 5070 TWIN X2

看板PC_Shopping標題[開箱]INNO3D GeForce RTX 5070 TWIN X2作者
AreLies
(AreL1e5)
時間推噓14 推:14 噓:0 →:23

https://i.imgur.com/ln66qqU.jpeg
外盒以黑色為主色調,搭配亮綠色字樣,呈現出經典的NVIDIA設計風格,簡潔且具科技感。

正面清楚標示該顯卡搭載12GB GDDR7 記憶體,並強調其對於新一代技術的支援,包括 DLSS 4、Ray Tracing、Reflex 及 Studio 功能,滿足遊戲玩家與內容創作者的需求。

此外,包裝上也特別標註低噪音設計,強調風扇在運作時能提供更安靜的使用體驗,即便長時間高負載運行,仍能保持低噪音表現。另一個亮點是該顯卡的緊湊尺寸,適合小型機殼(SFF, Small Form Factor)。



https://i.imgur.com/cD8jMJl.jpeg
GeForce RTX 5070 採用 NVIDIA Blackwell 架構。
支援 DLSS 4 讓遊戲畫面更流暢,並透過 NVIDIA Studio 提供專業級創作體驗,進一步提升 AI 加速應用的效率。

背面則是強調散熱與設計
9cm 雙風扇設計:高效散熱的風扇,確保低噪音且穩定的運行表現。
6 根鍍鎳複合熱導管:優化熱傳導,提升散熱效率,確保 GPU 長時間運行依然穩定。金屬背板 (Metal Backplate):提升顯卡整體剛性,防止 PCB 變形,並有助於散熱。
銅底散熱模組 (Copper Base):全面覆蓋 GPU,迅速吸收熱量並傳遞至散熱鰭片。
鋁製底板 (Aluminum Base):完整覆蓋記憶體模組,確保熱量有效擴散,提升穩定度。優化散熱鰭片設計:調整間距與厚度,提升氣流流動性,加強散熱效果。

技術支援
AI 強化效能 (DLSS 4):運用 AI 技術提升影像解析度與幀數,確保遊戲流暢運行。光線追蹤技術 (Ray Tracing):提供更真實的光影效果,帶來更具沉浸感的遊戲體驗。低延遲技術 (NVIDIA Reflex):減少輸入延遲,讓遊戲操作更加精準,提升競技表現。NVIDIA Encoder:內建編碼器,支援高品質直播,適合遊戲實況主與內容創作者。
AI 語音與影像增強:NVIDIA Broadcast 技術提升音訊與影像品質,適合視訊會議與串流使用。
NVIDIA Studio 驅動:針對創作者優化應用效能,加速影像與 3D 渲染。



https://i.imgur.com/SQYH1JN.jpeg
https://i.imgur.com/G5bSGtu.jpeg
內附基本配件,包括說明書、12V-2x6 轉接線材,並且顯卡本體採用靜電袋包裝。



https://i.imgur.com/QqQYg7h.jpeg
https://i.imgur.com/MHxAQdu.jpeg
顯卡本體採用雙風扇設計,整體外觀簡潔,沒有過多花俏的裝飾。
金屬髮絲紋搭配霧黑色面板,呈現低調且極簡風格。

外觀設計與上一代相比變化不大,維持了熟悉的造型與設計語言。
尺寸為 L 250mm × H 116mm × W 41mm。



https://i.imgur.com/ezabjE4.jpeg
顯卡厚度為 2 Slot,此次 RTX 5070 的供電介面為 16Pin。原廠隨附的轉接線材為雙 8Pin,建議使用650W 或以上的電源供應器。



https://i.imgur.com/pwnLmit.jpeg
https://i.imgur.com/vJynhAz.jpeg
擋板輸出介面包含 3 個 DisplayPort 2.1b 及 1 個 HDMI 2.1b,提供高解析度與高刷新率顯示輸出。
此外,INNO3D 在本代顯卡上將序號貼紙移至顯卡尾部,使背板視覺上更加簡潔。



https://i.imgur.com/83Z5Qre.jpeg
背板內側有做絕緣處理,避免短路問題,並且在MOS晶片與記憶體背面都額外加裝了導熱墊。



https://i.imgur.com/b6fREJZ.jpeg
散熱器配備六根 6mm 鍍鎳純銅熱導管,GPU 核心則採用鍍鎳銅底座設計,確保高效導熱與穩定散熱效能。
供電模組 (VRM) 及記憶體區域則搭配鋁合金底座輔助散熱,有助於維持長時間運行時的穩定性。
雖然TWIN X2系列定位入門,但不僅背板與電感區域均配備導熱墊,散熱器本體的規格也相當有誠意。



https://i.imgur.com/WcECjpl.jpeg
PCB 採用標準 AIC 公版設計,供電配置亦維持AIC 公版的 9+3 相設計。



https://i.imgur.com/TuUBTJ8.jpeg
GPU 核心:GB205-300-A1
架構:Blackwell
CUDA 核心數:6144
顯示記憶體:12GB GDDR7
記憶體頻寬:192-bit
基礎時脈 / 加速時脈:2325MHz / 2512MHz



https://i.imgur.com/t0OK8Pa.jpeg
顯示記憶體採用三星 (Samsung) GDDR7 顆粒,型號為 Samsung K4VAF325ZC-SC28。
共配置 6 顆 記憶體顆粒,每顆容量為 2GB (16Gb),合計提供 12GB 記憶體容量,記憶體速率達 28Gbps。



https://i.imgur.com/YAzCfOD.jpeg
測試平臺
處理器:AMD Ryzen 9 7950X3D 開啟Gaming Turbo Mode(單CCD 關閉SMT)
散熱器:Noctua NH-D15S chromax.black ft.DD1
主機板:ASUS ROG X870-A Gaming WiFi (BIOS/1203)
記憶體:T-FORCE XTREEM ARGB DDR5-7200 16GBx2 CL34-42-42-84
機殼:Fractal Design North Chalk 白
前三進氣Alphacool Apex Stealth 120mm 金
後一排氣Alphacool Apex Stealth 120mm 金
上二排氣be quiet ! SILENT WINGS 4 120mm
電源供應器:FSP Hydro PTM X PRO ATX3.0 PCIe5.0 1200W
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1 Pro 24H2(26100.2161) \ 電源模式 最高效能
螢幕:GIGABYTE M27Q (2K)


https://i.imgur.com/joiMvt2.png
GPU-Z
確認配備 80 ROPs,感謝 NVIDIA 。


https://i.imgur.com/M2Fohmw.png
Speed Way


https://i.imgur.com/NoKfOxt.png
Steel Nomad


https://i.imgur.com/0Ocf0Lt.png
Steel Nomad Light


https://i.imgur.com/rnlZT17.png
Port Royal


https://i.imgur.com/y0HvIOC.png
Time Spy Extreme


https://i.imgur.com/39NiEKX.png
Time Spy


https://i.imgur.com/ibkEfHu.png
Fire Strike Ultra


https://i.imgur.com/0oVMFUl.png
Fire Strike Extreme


https://i.imgur.com/dAhIcW8.png
Fire Strike


https://i.imgur.com/KPmUecw.png
PCIe 功能測試


https://i.imgur.com/TAqjBHv.png
DirectX 光線追蹤功能測試


https://i.imgur.com/fOfMV3I.png
NVIDIA DLSS 功能測試


https://i.imgur.com/WCiVoz1.jpeg
Monster Hunter Wilds Benchmark (FHD)


https://i.imgur.com/ckiydtM.png
溫度測試
核心溫度最高72度
記憶體溫度最高62度
功耗限制為250W



結論

我認為這張顯卡是目前 SFF (Small Form Factor) 市場中相當不錯的選擇。

採用雙風扇設計,搭配真正雙槽厚度的短卡設計,在兼顧小巧機身的同時,仍維持優異的散熱效能。
散熱規格方面,採用鍍鎳銅底座與六根熱導管,並搭配金屬背板與導熱墊。

價格維持在 MSRP 19,990 元,儘管屬於入門級定位,但在質感與用料方面並未因定價而有所妥協,整體表現相當均衡。

對於有小尺寸顯卡需求的使用者來說,INNO3D 的入門系列在規格與效能上完全不遜色於御三家,依然是值得考慮的選擇。


來談談 NVIDIA
「RTX 5070 等於 RTX 4090」完全是誇大的說法。即使具備 MFG (Multi-Frame Generation) 和 DLSS 4 技術加持,RTX 5070 依然受限於 12GB 顯示記憶體,。當記憶體用盡時,它本質上仍然只是 70 系列顯卡,幾乎不可能真正與 RTX 4090 抗衡。

如果不啟用 MFG(多幀生成),RTX 5070 的實際效能僅比 RTX 4070 Super 略強一點,整體表現並不特別理想,與 NVIDIA 官方的宣傳存在非常大的落差。

再來談談價格
NVIDIA 設定的 MSRP 為 549 美元,台灣建議售價則從 19,990 元起。
如果 RTX 5070 真的能夠達到 RTX 4090 的效能水準,這個價格確實合理甚至超值,但現實是它的表現遠未達到這個級別,甚至僅與上一代 RTX 4070 系列 處於相同的效能級距。

我完全不認為 RTX 5070 值得花 19,990 元入手。唯一會選擇 RTX 5070 的理由,只是因為 NVIDIA 沒有提供更好的選擇。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7.234.14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PC_Shopping/E.0FEsPyCgDaTw

※ 編輯: AreLies (42.77.234.143 臺灣), 03/13/2025 21:04:21

cheat 03/13 21:06推 真的雙槽

E7lijah 03/13 21:07這家的保固如何 資訊有點少

富基電通 也有代理東芝硬碟 東芝有跟通路合作快換 算佛心的廠商

kaj1983 03/13 21:09這價格有9070卡在那裡了,根本不值得買

kaj1983 03/13 21:09除非是不買9070的人

※ 編輯: AreLies (42.77.234.143 臺灣), 03/13/2025 21:09:44

kaj1983 03/13 21:1015990還可以考慮一下

LeoYuri 03/13 21:12這張亮點是夠小,可以裝在小機殼

kisia 03/13 21:30那麼要在哪裡才買的到呢

Dcpp2015 03/13 21:31TWIN X2這個打不贏AMG三家,6支6公分熱

Dcpp2015 03/13 21:31管、鋁底銅版,用料中規中矩沒什麼獨特

Dcpp2015 03/13 21:31之處。

Dcpp2015 03/13 21:32其實這次AMG以外的二三線品牌5070、507

Dcpp2015 03/13 21:320Ti都有價錢過高的問題,用料一般的情

Dcpp2015 03/13 21:32況。

Dcpp2015 03/13 21:33盈通那種起碼用料普通但是有顏值,主打

Dcpp2015 03/13 21:33一個就是好看。

Dcpp2015 03/13 21:34TWIN X2顏值也沒有用料也一般。

Dcpp2015 03/13 21:38這個客群就特殊需求小機殼用戶,正常大

Dcpp2015 03/13 21:38部分人不會考慮它。

andonie 03/13 22:05談小巧 還是MSI 5070 Ventus更輕小

d86123 03/13 22:29價錢不好

a1379 03/13 23:25終於有真正的雙槽卡了 讚哦

E7lijah 03/13 23:29打不贏也夠好了吧 核心73 VRAM62度很正常

E7lijah 03/13 23:29

Theo57 03/13 23:35看對岸有不少人是期待出這尺寸的5070ti

v3015 03/14 00:09雙槽,短卡身,金屬背板,MSRP價,好像也沒

v3015 03/14 00:09什麼好嫌的了

willy4907 03/14 00:37推結論誠實

lefan 03/14 07:00msi也有19990的雙扇卡,只是不好買

tennyleaz 03/14 07:57有小有推

leviva 03/14 09:06根據綜合評測,9070 4K贏8.1%, 2K贏6.8%,

leviva 03/14 09:07如果5070給16G,同樣20K還能接受

leviva 03/14 09:08但是少4G就沒那價值, 三大廠18490起才算

leviva 03/14 09:09合理價

auden 03/14 13:59我在雙十一以15K買了4070,算起來應該不算

auden 03/14 13:59太盤

Koogeal 03/14 16:09樓上真幸運

VRadmanovic 03/14 17:53所以版主最後沒買9070xt嘛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