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鞍部氣象站日雨量記錄
※ 引述《zonslan (困難不應退)》之銘言:
鞍部氣象站(46691)建於1937年11月 海拔827m
詳細測站介紹可見下面網頁
https://www.cwa.gov.tw/V8/C/A/organ/46691.html
這邊列處日雨量排名前20大
1. 749.5mm 1969.10.3 (芙勞西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環流)
2. 696.4mm 1987.10.24 (琳恩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環流)
3. 671.5mm 2000.11.1 (象神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環流)
4. 666.3mm 1968.9.30 (艾琳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環流
5. 636.7mm 1969.10.4 (芙勞西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環流)
6. 624.0mm 1973.10.8 (娜拉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環流)
7. 589.9mm 1978.10.13 (婀拉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環流)
8. 576.3mm 1967.10.18 (解拉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環流)
9. 551.3mm 1969.10.2 (芙勞西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環流)
10. 517.5mm 2001.9.16 (納莉颱風登陸東北角 於台灣陸地停留49小時)
11. 495.0mm 2007.10.6 (柯羅莎颱風登陸蘇澳 二度登陸三貂角)
12. 484.0mm 2008.9.13 (辛樂克颱風登陸蘭陽溪口附近)
13. 482.1mm 1996.7.31 (賀伯颱風登陸宜蘭 桃竹一帶出海)
14. 482.0mm 2024.10.4 (山陀兒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
15. 468.8mm 1963.9.11 (葛樂禮颱風 西北颱)
16. 456.0mm 2012.8.2 (蘇拉颱風於花蓮附近轉圈 之後登陸三貂角)
17. 454.5mm 2006.9.10 (鳥低和東北季風共伴)
18. 442.2mm 1972.8.1 (溫妮颱風 彭佳嶼北邊附近通過)
19. 432.3mm 1943.7.17 (待查)
20. 429.4mm 1967.10.17 (解拉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環流)
有趣的是僅僅4日是在7~8月間發生 其他全部是在9~11月間(11月也僅11/1的象神)
而造成的原因 颱風和東北季風的共伴環流幾乎佔了大多數
非共伴所造成的則幾乎都是西北颱 北部海近海通過 或是從宜蘭這附近登陸的颱風
一些比較例外的例子包括有2001年9月初納莉前身的那波鋒面
1969年9月的鋒面和熱低共同影響(但此兩次均與初秋鋒面和南方系統作用有關)
以及1982年和1979年 從東部海面北上(離陸地距離並不是很近)的西仕和歐敏颱風
1955年那次的熱低通過北部
而前15大日降雨記錄 幾乎所有著名秋颱全部出現
也寫著台北盆地的斑斑血淚史
這幾個秋颱 每個都造成台北盆地 尤其是從台北北區和東區到內湖 南港
以及基隆河中游汐止到基隆市一帶的嚴重水患
雖然台北氣象站降雨不見得很驚人 然而在陽明山和基隆河中上游的暴雨
卻每每讓基隆河暴漲 而使台北盆地付出慘痛代價 (降雨梯度很明顯)
後續員山子分洪道啟用使台北盆地淹水的風險降低許多
--
還好有圓山子分洪,要不然基隆河又要淹水
然之前那些截灣取直炸河岸的 表示
只輸賀伯0.1
搞不好是打平或超過,現在氣象署雨量都是0.5mm一跳
分洪量還沒有上個月豪雨多
分洪量也要考慮降雨範圍,這次共伴算是很集中單點
,上一波北部降水的範圍大很多
鞍部都古老中古紀錄
鞍部的雨季 秋天
到底捷直取灣好 還是員山子分紅好
整個內湖都規劃成蓄洪區應該最好 但是就沒有開發了
這次基隆河上游雨量不高,豪雨集中在中游
爆
Re: 基隆氣象站雨量記錄接著是有"雨港"之稱的基隆 基隆氣象站(46694)成立於1946.10.1 有關於氣象站沿革歷史 請參考下面網頁 其中1971年曾一度在外木山做觀測值得注意 不過日雨量資料倒是從1930.1.1開始就有 下面列出前十五大記錄爆
天氣速觀:再看秋颱環境場,週五全台有機會降雨天氣速觀:再看秋颱沙德爾的共伴環境場,週五全台有機會一起降雨 一連三天看台灣共伴環境場,最新模式預報, 沙德爾颱風的水氣週五飄上來,全台有機會一起降雨。 目前北方西風槽正快速壓下來,但就是還沒下來, 因此昨晚至今早仍是沙德爾颱風的外圍環流進來,爆
天氣小觀:93W來輻合,明午後東北部回歸雨季天氣小觀:93W來輻合,明午後東北部回歸雨季 就在一片秋涼氣爽的東北季風減弱東北風吹拂下,別忘了南方一片熱海, 大氣地面秀還沒結束,93W的出現代表又要開始了。 如果把之前的大氣地面秀都忘記,現在開始當作第一場大氣地面秀, 或許東北部-尤其宜蘭苦主心情會比較平穩些。爆
天氣速觀:今午後,秋颱共伴效應天氣速觀:今午後,秋颱共伴效應 從前天的輻合(熱低/擾動和日本海弱冷高壓輻合), 到昨天的類共伴/廣義共伴(尼莎颱風外圍環流和偷渡東北季風共伴), 到今天西風槽南壓就要留意秋颱共伴效應了。爆
天氣小觀:明起東北季風再增強秋颱共伴的條件是颱風、西風槽(冷高壓)、太平洋高壓, 儘管多半留意的是颱風與西風槽,但既然是共伴條件, 太平洋高壓肯定在秋颱共伴中佔有很重要的份量; 其實,決定共伴位置的正是太平洋高壓。 正是因為太平洋高壓的偏南風,阻止了西風槽後的西北氣流乾空氣,58
天氣速觀:輻合、外圍環流、共伴效應,三大杯天氣速觀:輻合、外圍環流、共伴效應,三大杯 昨晚97W到底還是發展起來成為23W熱帶性低氣壓,發展速度不快, 但情況又有了微妙變化, 太平洋高壓還是持續推著23W往巴士海峽偏西移動, 西風槽週一壓下來,強勁東北季風跟著南下,52
天氣速觀:諾盧颱風的類/準共伴效應共伴效應高空場就是颱風、太平洋高壓、西風槽 地面場就是冷高壓、颱風、太平洋高壓。 目前地面場來看, 台灣南方的諾盧颱風正通過呂宋島, 台灣北方從東北亞、東亞沿海到東亞內陸整片都是冷高壓區,50
天氣速觀:地面東北季風偷渡先共伴,宜蘭山區!天氣速觀:地面東北季風偷渡先(類)共伴,宜蘭大同山區! 早上起發現蒙古冷高壓的地面東北季風已經開始偷渡從東海進入台灣海峽, 東海到台灣海峽的的噴流,低層噴流的左前側有利輻合, 高層輻散又受惠於尼莎颱風增強打開的高空輻散, 於是,8
Re: 台北氣象站雨量記錄統計自1897年台北氣象站(46692)成立以來自目前為止日雨量紀錄前19位 台北氣象站地址:台北市公園路64號 (附註:1992/2-1997年8月間觀測地點在氣象局附近的台北師院) 1. 425.2mm 2001.9.17 (納莉颱風 東北角附近登陸) 2. 358.9mm 1930.7.28 (西北颱)5
Re: 基隆氣象站雨量記錄接著是有"雨港"之稱的基隆 基隆氣象站(46694)成立於1946.10.1 有關於氣象站沿革歷史 請參考下面網頁 其中1971年曾一度在外木山做觀測值得注意 不過日雨量資料倒是從1930.1.1開始就有 下面列出前十五大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