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觀:入冬地形雨日月永恆,海冰減少東亞低溫
天氣小觀:入冬地形雨日月永恆,北極海冰的減少與東亞低溫
進入科技季節:冬季,
西風帶籠罩台灣上空,原因當然是位於北極高空的渦旋勢力增強,
目前北極高空百帕高度場的北極渦旋中心強度15100米左右,
正是一個非常強烈的北極渦旋(想像910百帕的氣旋),
遙想上個冬季15000米以下的超級北極渦旋產生異常強極渦事件,
還好,
模式預報,未來一週強度沒有多大變化,中心強度依舊是15100米左右,
但東亞未必高溫,原因就在於北極海冰。
在北極,
長期極為寒冷的氣候存在著多年不化的厚厚冰層,稱為多年冰(老冰),
一般認為格陵蘭島北部海域是最後存在的多年冰,
但2018年夏季格陵蘭的異常高溫,使得該區多年冰開始斷裂,
2019年的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 (NOAA) 發表年度北極報告中指出,
北極出現異常高的氣溫根源是
海冰覆蓋減少、
魚類分佈變化、
格陵蘭島冰蓋和永久凍土大規模融化等問題。
報告可知北極海冰年輕化對北極造成的衝擊,
在1985年,冬季結束時,較老和較厚的冰佔總海冰量的 33% ,
但2019年3月,幾乎不超過 1% 海冰是來自上一年的較厚冰塊。
看來,
我們正經歷北極的持續變化,當地出現更年輕、更薄、覆蓋範圍更少的海冰。
2020年情況更惡化,
2020年夏季北極罕見高溫,海冰來到歷史第2低紀錄,
入秋後,西伯利亞北鄰的拉普捷夫海出現了史上第一次未正常結冰,
拖到10月下旬才開始結冰。
冬季是觀察全球暖化的最重要指標,
因為暖化改變的冬季大氣環境是四季中最明顯的,
隨著全球氣候逐年增溫,
冬季北極地區海冰減少的兩個關鍵區:
1. 北美高緯度海區(巴芬灣、哈德遜海峽及拉布拉多海)
2. 新地島附近海區(巴倫支海-喀拉海附近)
其中,
影響歐亞大陸冷空氣活動的關鍵區就是:巴倫支海-喀拉海,
不少氣象學者更認為,近年北半球中緯地區極端的強寒潮爆發事件,
就是因為巴倫支海-喀拉海的海冰迅速減少引發大氣環流的調整影響到中緯度地區。
對東亞來說,
冬季異常的寒潮爆發與烏拉山的阻塞高壓達到巔峰與崩潰有關,
阻塞高壓是北半球中高緯重要的天氣系統之一,
它的建立和崩潰常常伴隨著一次大範圍大氣環流形式的劇烈轉變。
研究指出,
冬季烏拉山的阻塞高壓出現與北極海冰增減的關係密切,
當北極增溫的環境下,
北極與南方之間的溫度梯度減小,西風帶減弱,
又位渦是絕對渦度與位溫梯度的乘積,
因此,當經向(南北向)的溫度梯度變小,則經向位渦梯度也減少。
大氣科學家從位渦梯度的角度研究北極增暖對大氣阻塞的影響,
阻塞系統的行為依賴於能量頻散與非線性系統強度,
白話來說就是
阻塞高壓的行為取決於: 能量消耗發散 與 非線性強度
當 能量消耗發散 變大, 阻塞高壓容易崩潰。
當 造成阻塞形勢的非線性系統機制 變強 , 阻塞高壓容易維持。
而在北極增溫的背景大氣環流下,經向位渦梯度減少,
這使得阻塞系統的能量消耗發散變小,且非線性強度 變大
因此,
阻塞系統得以維持。
換句話說,
巴倫支海-喀拉海增溫,使歐亞大陸的阻塞高壓容易維持,
而盤踞在烏拉山和新地島上空移動緩慢的阻塞高壓,
通過向下的長波輻射造成持久的海冰減少,
惡性循環下,
烏拉山阻塞環流西側與上游北大西洋海平流配合,
有利於將低緯度地區暖濕水汽輸送到北極,造成巴倫支海-喀拉海地區的海冰持續減少;因此,
最近數十年巴倫支-喀拉海海冰劇烈減少可能與烏拉山不斷出現的阻塞系統有關。
同時,
烏拉山阻塞環流東側則將高緯度地區的冷空氣持續向歐亞中緯度地區(如:東亞)輸送,
使得該地區極端寒潮事件的發生頻率顯著增加。
而今2020入冬的大氣形勢,
先看慘烈的北極海冰,早該結冰的喀拉海仍是一片"海波浪",
模式預報未來一週,
歐亞大陸烏拉山出現阻塞高壓,由於中亞阻塞形勢的發展,
阻塞環流東側對應東亞大槽的活躍,東北季風增強,
因此,
台灣未來一週都是東北季風,儘管在菲律賓東方近海有氣旋擾動,
但台灣高空已經是西風帶了,不過在西太平洋上仍然漂亮,
儘管冬季不是氣旋的季節了,但偶而出現依舊亮眼。
冬季地形雨 日月永恆
秋季的氣旋雨讓許多北部東北部甚至東部民眾感覺下很久,
但冬季的地形雨才是真正的日月永恆,
這波從27號開始的東北季風地形雨,預計還會持續下去至少到週末,
因為週末以前沒有高壓出海的問題,
北方一直維持著西伯利亞/蒙古冷高壓南下的態勢,
週六到週日一波南下的分裂高壓出海,東北季風有機會減弱,
但!
週六到週日的分裂高壓一出海似乎就反悔了,因為後頭蒙古冷高壓又來,
原先要出海的分裂高壓又將被蒙古冷高壓合併,
這合併情況就會比較複雜,
如果出海的高壓變性快,與蒙古冷高壓之間會形成新的鋒面,冷鋒之後南下台灣,
如果出海的高壓變性慢,很快被合併後東北季風增強,繼續日月地形雨。
在溫度上,
東北季風冷空氣不斷將冷空氣帶來,漸進式降溫,
但是否有冷氣團,則之後再看阻塞高壓的發展了。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減緩北極冰層融化,
一、
加拿大非營利組織 Arctic Ice Project 提出大膽的解決方案:
在冰層撒上「玻璃」。:在冰上灑玻璃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0/10/05/glass-on-arctic-ice/
Field 認為,二氧化矽是製作玻璃粉末的最佳材料。
微觀來看,這些粉末分別是直徑 65 微米的「玻璃珠」,
而且這些珠子是中空的,因此就算冰層融化,它們也能浮在海面上反射陽光。
然而!!
生物學家擔心玻璃粉末會影響食物鏈,
若這些粉末在海流快速的水域,它們很快就會消散,降低反射陽光的效果。
二、
救救北極熊!科學家設計「製冰潛艇」 打造人工冰山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932652
印尼一個由建築師、設計師與科學家組成的團隊設計出的「製冰潛艇方案」,
在最近一項國際設計競賽中獲評亞軍,
該方案訴求為「重新凍結地球南北兩極,
進而為全球暖化下不斷融化的冰山及冰川帶來逆轉性的結果」。
該團隊設計了一種潛艇,
可於1個月內透過特製船艙製造一個
16英呎(將近5公尺)厚、82英呎(約25公尺)寬的6角柱人造冰山,
據稱,6角柱的外型可使其更易與其他冰山結合,進而形成更大的冰凍塊。
然而!!
衡量到製冰效率,若想抵銷過去40年的融冰量,人類需要上千萬艘製冰潛水艇。
三、
決北極融冰 科學家擬打造1000萬台幫浦恢復冰層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2305
一個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的科學團隊,
想出一個簡單卻令人出乎意料的「冷凍計畫」,來解決北極冰層逐漸融化的問題。
那就是建造1000萬個風力發電幫浦,抽起冰層下方的水,並把它灑在冰層表面。
因冰層表面是最寒冷的部分,可以令水迅速結冰,增加冰層厚度,讓北極回到15年前的狀態。
然而!!
倫敦大學學院(UCL)教授兼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SIDC)高級科學家
史多佛(Julienne Stroeve)認為這只是一個臨時的「OK蹦」
希望人類最終科技解決辦法囉~
(以上供想囉)
--
推
真的越來越慘
再不積極減碳,這些補救措施都只是杯水車薪而已
推
推
推
今天內容好豐富
https://i.imgur.com/UibQ4oh.jpg 蘇澳半天就已經
超過120mm了
治標仍要治本
找出某種技術直接把CO2打回碳和氧氣
但怕反而讓人們不積極減碳了
推推
推
今年疫情關係 碳排放應該有減量了
推
這禮拜都是像今天一樣都有強降雨嗎?
請教一下烏拉山常態性出現阻塞脊是否為反聖嬰的特徵
相反的假如常態性的在北亞和中亞出現大槽和冷渦是否
和中東太聖嬰有關? 記得2018-19冬季偏熱的狀況是在
烏拉山一帶常態性的出現深厚大槽 對應東亞則是脊區
不僅極渦弱...東亞也暖熱到不行...
通常在反聖嬰現象的冬季,歐亞中高緯度環流的南北波動大,\ 因此影響東亞的冷空氣較頻繁,東亞溫度較低。 但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影響東亞氣候的因素更加複雜, 除了赤道中東太平洋造成的反聖嬰, 還會受北極海冰變化、歐亞大陸積雪分布等因素影響。 2020年10月30日, 世界氣象組織發佈新版《全球季節性氣候更新》指出,反聖嬰現象已經形成, 預計今年的反聖嬰現象強度為中等到強,並將持續至明年。 看來反聖嬰 + 北極海冰, 這個冬季,夏季迷哭哭 QQ
翡翠水庫要滿了耶 今年不靠颱風也可以滿水位
翡翠水庫一直不用擔心,而且翡翠水庫是備用水源,只
是未來有些要轉給新北使用
翡翠本來就是靠秋冬地形雨
蘇花又下到崩了
石門今天也有補到吧
台北禮拜五給到16
其實蘇花改真的可以考慮開放機車通行...
蘇花公路正因為一年四季都是雨季 故經常無預警崩落
和其他隧道不一樣 蘇花公路坍了 一半車種GG
翡翠目前是96.19% 以這速度來看是有可能達到100%
但也反應出島上南北兩側總雨量和天數越拉越開
乾者恆乾 濕者恆濕
感覺前陣子有在放水 持續有雨量水位卻下降
今年的碳排放我原本以為有減量,但查了大氣中CO2含
量,只是漲幅減小而已。CO2依然在上升趨勢中。另外
這一年就有出現兩個CO2藉由觸媒轉成燃料的新聞,不
過產量及成本還不清楚。總之這種有利可圖的研發一
定有人做。
目前感覺暖化問題真的越來越明顯
翡翠可以全力支援新北幫助石門度過難關
翡翠有放水,只是山區雨較大 流入比流出的水多,導
致水位還是持續上升
推
推 台灣雖然是個小島 但高聳的山脈造成極大的差距
北、東部要幾天的晴天是有這麼難嗎?不要再下雨了
石門水庫很需要雨吧
剛剛看電視跑馬燈說翡翠水庫今天晚上開始調節性放
水
北宜的雨別再下了吧,分一點給別的地方
宜蘭今天到現在已經兩百多了...
桃竹未來還能靠鋒面或華南雲雨帶加減補一下.
中南部嗎? 就悲觀許多.冬季即便有華南雨帶
往往也是整天陰霾不下雨天氣居多
很精彩的解說
宜蘭下雨天數有統計出來,10月下26天 11月下23天
華南雨帶與鋒面雨是冬季北部地區降雨的主要來源
也是北台地區冬季不會進入乾季的主要原因
當然東北部還有東北季風地形雨.是最不用擔心的
接下來南支槽若能正常發揮.石門水情就不會那麼悲觀
長期預報宜蘭的雨下到月中的趨勢還是沒啥變,看起
來12月也有機會挑戰下雨天數20天
宜蘭的乾衣機是不是賣得不錯
當然中間還是有短暫空檔,雨量多或少的問題
翡翠放掉的水可以分給桃園以南到高雄嗎
才不會浪費
沒啥浪費的,水庫放掉的水可補充伏流水
推
11月均溫大致上接近2015年 部分測站還創新高...
六日要去花蓮,慘...
目前翡翠水庫管線加壓站已經可以供到三峽鶯歌了
接下來還要把加壓站串聯到桃園新竹地區
到時候新竹+桃園+雙北 水資源調度就很方便了
供應到三峽鶯歌,等於北桃園有串到了吧
身為汐止人,體感上不覺得這幾年濕著恆濕..
乾的天氣多了很多(雖然可能不是別的地方認為的乾..)
基隆在附近地區下雨時不下的機率似乎也變高,當然
反潮的時候地板還是會出水..
推
CO2觸媒轉化頂多只降低活化能 實際還是需要同等能量
才不違反熱力學 問題是這麼大量能量哪來?
支援板薪水廠的是直潭水 裡面翡翠水的成分很稀少
翡翠水位上升很快原因之一是今年秋天烏來雨量還不少
翡翠不用大量支援直潭 專心存水
台大出太陽 WHAT
台大剛剛出了太陽 現在又沒了
傻眼,早上還下大雨的說
如果有能利用太陽光的CO2觸媒就再理想不過了
不過還原回來烷類早晚也是拿去燒掉……
至少減少人類挖地下的碳出來燒的速度
希望核融合發電能早日問世
海洋暖化對於台灣氣候的影響程度還真大...整個12月
上旬的氣溫暖到和早期的11月差不多...意味著冬季系
統南下變性的多 要多花幾波冷空氣把SST降下來...
今年入冬的首波冷氣團再度延至12月中才出現
以往氣候12月中至少要有強冷出現了 這兩三年台灣冬
天暖化特別明顯
桃竹苗真的很需要水...
重點是...真的12月中就會有冷氣團嗎...
不一定 看看有沒有衝歪掉
李富城用一天的天氣圖就預言整個冬天
不懂他是根據什麼做出這種預報
他的結論跟模式預測的結果也有出入
竹苗中蓄水量最高的寶二水庫也快只剩下40%了...
減量供水的時間點恐怕不遠...
看東亞大槽這態勢是不是一轉豎送下來就差不多寒流了
寒流發威(物理)
推
老一輩的很深奧 早期數值模式還沒很厲害的時候都是
看天氣圖去預測未來 很多都在天氣學這門課會學到
冷高壓中心1062百帕還挺強的,可惜沒衝對方向
會衝歪代表中層副高勢力依然不弱
台北晚上有機會15度嗎?期待中
淡水15.1了
近年都是一月中旬開始,副高才開始軟趴趴
五股14.0...(怕
賈博士又開示了,未來兩週台北14度以下機率低
今天台北都陰陰的晚上可能有機會15
BTW今天覺得好冷喔 老了QQ
其實冷久人體就習慣了,但是通常到時候就回暖了
是沒錯之前去紐西蘭玩 南島冷習慣到北島就覺得很適
中
17 18度最舒適了 晚上又好睡
今天終於開始有冷的感覺了 雨下整天
其實把CO2轉換回燃料的事情二戰就有人搞過了
只是礙於當時技術不佳 要做多步驟分離 導致造成更
多污染跟成本
近10年來因為奈米觸媒的發展算是對二氧化碳還原技
術大大進展 不過很可惜的是 還原出來的東西 很大一
部分是氫氣 而剩下的產物絕大多數都突破不了雙碳以
上的結構 所以熱值不高 作為燃料仍不堪使用
下雨的關係,溫度比較容易下滑
今天是濕冷的極致嗎超冷的
凌晨大台北應該都會低於15度吧
濕冷還有風
李富城說今年是冷冬耶@@
他說的聽聽就好吧
這波冷空氣週末會減弱但水氣有增多的態勢,迎風面可
能要防另一波豪雨
對了接下來會不會有類似華南雲雨帶之類的天氣系統
影響台灣? 冬季最惱人的就是這東西.天冷又下大雨
好處大概只有北部水庫可以大進補降低缺水危機
可悲的是一點都不冷,連冷氣團的邊都摸不到,只有
持續的異常降雨......
台大15.6 濕濕冷冷冷...
統計上聖嬰反聖嬰對溫度影響還不如冬春雨明顯
周末這段時間南方有低壓區通過 可能使風向又偏東
北東繼續喝到飽
月中那波冷空氣報的好強,甚至出現寒流訊號
台北剛才出現15.9度 不知道待會晚一點會不會再降
淡水14.8度
七天以後的預報別太當真
未來一週有強極渦,增強至15000gpm後極渦會分裂成雙
心,分裂後的強度變化每報的變動性很大
最後怎麼變可能會直接影響中旬至下旬初的溫度,北極
海冰的變化以及進入後冬極渦的發展
這一波好冷 在台南真的感覺是正冬天了
今天北部終於有冬天的感覺
台北因為下大雨反而溫度被調節提升了
最新一報首次出現超級北極渦旋,待觀察
看了長期預報北台似乎對於陰雨似乎要有長期抗戰準備
十天後似乎有報出類似南支槽(華南雲雨帶)降雨
華南雨帶拜託延伸到南台灣吧!
以12月的大氣環境.華南雨帶影響台灣了不起新竹以北
與東北部會出現明顯雨勢.南部往往陰霾天不下雨居多
月中那波強冷看有沒機會.通常第一道強冷不晚於12/20
別說強冷,現在連冷氣團都沒有了...
不會有華南雲雨帶,就單純東北風水氣而已
東北角真的不要再下了,下到鐵路都斷了還要怎樣
習慣就好,東北角通常會下到二月底,直到西風帶開始
北抬
冬 未了
雨持續下到月中就看大槽能不能順利壓下來讓降雨緩和
,如果那波衝歪掉地形雨就繼續吃下去
台北12月最長連續降雨是19天..
一般來說冬季較少極端降雨.問題近年來氣候變遷下
北台尤其東北部發生異常豪大雨的頻率也愈來愈高
比如2013年的12月.台北就有兩天日雨量破50mm
基隆更是有兩天日雨量破百mm
強降雨是不罕見 因為東北季風對應基隆郡的地形雨
本來就可以製造較大雨勢 問題是這樣的地形強降雨
天數增加 降雨天數卻很難降下來
使得東北部更加潮濕
台北該不會還要等到12/19才會放晴?
這讓我想到麥導爬北二段在奇萊山屋也是困了好幾天
拜託快點南壓轉乾 北部下沒完沒了的
北二段有奇萊山屋? 原來真的有平行宇宙阿
早上看模式月中冷空氣衝歪,迎風面降雨往月底繼續下
去,但時間久目前參考性還不高
東北季風原本就能讓東北部出現地形強降雨
但如果又有華南雲雨帶.不只會加強東北部地形雨強度
豪雨帶甚至可以進一步擴大至北桃竹山區與基宜平地
大雨區則能擴大到整個北台(新竹以北)所有平地
冬季的強降雨出現愈來愈頻繁.主要就是南支槽比以前
冬季更容易偏向活躍.連帶讓冬季也容易出現強雲雨帶
所以北部這波連續降雨天數將會延續到跨年才停??
意思是地形性降雨有可能連續下30天??
東北季風一路吹,但冷氣團要遲到了
一週過後的預報離散很大
12月要挑戰整個月雨了嗎
但看中南部朋友的動態:冬天在哪? 什麼下雨?
預報上至少先下到月中,但中間雨量有多有少的問題,
運氣好會有短暫空檔
回溫後,宜蘭大雨到週四......
但目前冷氣團遲到的模式預測基本上可能和強極渦的
發展期可能有關,晚一點看極投影預報大概就會清楚
了
強極渦一但發展起來,後冬的低溫戲碼就有看頭了
看來,台北這個月能放晴感覺很難
12
[情報] 兩極海冰總結算 - 2020年【北極海冰】 最高面積︰1504.7萬平方公里(2020/3/5,歷史第9低) 最低面積︰ 373.7萬平方公里(2020/9/15,歷史第2低)4
Re: [新聞] 地球崩壞!格陵蘭冰山融 每日60億噸水入屁啦 北極的冰就算溶光了 流入海裡 也不會造成海平面上升 你們知道世界有七大洲1
[問卦] 為什麼不用液態氮排入北極海救地球?現在全球暖化的主因就是北極海溫升高 導致冰山融化 冰蓋面積變小 讓太陽熱量被海水吸收 如果是冰層的話就能把太陽反射回去 根據計算海冰可以把80%太陽光反射回去 這樣就不會導致海水升溫太多 如果是海水會吸收90%的熱量 變成惡性循環 吸熱->冰融化->吸更多的熱 這樣有一個解法 就是用大量的液態氮排入北冰洋 讓海水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