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轉錄] 金鐘獎的兩套標準 張孝全輸給了「時間」
※ [本文轉錄自 Golden-Award 看板 #1VSAueBy ]
鳴影品 https://www.facebook.com/derdanchang/posts/3389379987953851
金鐘獎的兩套標準 張孝全輸給了「時間」
多數獎項都會因不同評審組成而有不同結果,每個評審的內心偏好,也很難議論是非對錯好或壞;都是專業尊重。但是,金鐘獎戲劇類制度面上有個一直未解決的問題,在「迷你劇集和電視電影」這一組別裡。
長版的「戲劇節目」評審總召陳世杰在頒獎後解析評審過程,提到男主角部分,最後剩下姚淳耀和張孝全對決,後以6比5,姚淳耀一票之差奪下最佳男主角。媒體報導中,陳世杰描述了2位演員各自的好;另外提到姚淳耀勝出還有一原因,是其作品《鏡子森林》有30集,相對來說,對姚淳耀的演技呈現比較吃香,張孝全的《誰是被害者》只有8集,相對比較吃虧。
但是這個邏輯,放到今年短的「迷你劇集/電視電影」項目卻不能適用。因為評審也說在此項目的男主角,張孝全一樣和游安順戰到最後一輪,也是以一票之差落敗(更正:有評審指正這一組到最後的不是張孝全)。但這組別裡,張孝全此項作品《罪夢者》共8集總時長約370分鐘,游安順的得獎作《大吉》是僅僅20分鐘的公視短片。陳竹昇入圍的《殘值》則約82分鐘、莫子儀《追兇500天》4集合併約100分鐘。得獎的片長最短,這和前述評審所說的,作品時間較長會讓表演呈現較吃香的理由,完全相反。
當然,長短2個組別有不同的評審團,每個評審不見得都要認同時間長就會比較吃香這件事。
演員們當然個個有其優秀演繹,評審有其專業根基的個人偏好,要投給任何一人都會被尊重;但這次,20鐘短片贏過戲長足足18倍的劇集,這讓我覺得特別的詭異。這絕非針對演員,游安順把即將執行死刑的恐懼和惶恐呈現得很有渲染力。問題是出在這個賽制。就像你很難說明100公尺自由式選手和1500公尺長泳選手誰比較厲害。
因為媒體報導上張孝全剛好被評審提出解析,且又同時身在2個組別能做對比;所以單純因此舉他為例。
得獎結果給予尊重,但我的疑問是在,20分鐘短片能取其精華,剪輯上能呈現最精準精彩的片段;但370分鐘的劇,會因為篇幅拉開,在敘事過程中也許無法讓演員分分秒秒都一直展現美好絕妙;在如此差距大的不同立基點上,究竟如何去公平地評論演員表現,甚或編劇。
短片和長片放在一起比較是一件不容易公平的做法;所以金馬獎分作劇情長片、短片;電視戲劇節目類型更多元,金鐘獎既然要在競爭之中求進步,是否該先讓遊戲規則更加完善。
綜藝類節目就可以分成6種獎項:「自然科學紀實節目」、「人文紀實節目」、「兒童少年節目」、「生活風格節目」、「綜藝節目」和「益智及實境節目」;並有上述5個主持人獎,其中,自然及人文節目合併。
那為何戲劇類,除了總長超過480分鐘的「戲劇節目」,不能把480分鐘以下的迷你劇集,和電視電影分開評審演員?有人可能會說,這樣項目會變得更多,會頒很久;但這是兩回事,不能本末倒置。
再舉例「迷你劇集/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得主吳奕蓉,表現得確實很好,她的作品是客家電視電影《大桔大利 闔家平安》片長112分鐘;但她精彩的對手謝盈萱和吳以涵的《俗女養成記》是有10集共470分鐘;相較戲長差了4倍。
男配角方面,370分鐘的《罪夢者》王柏傑,也輸給了80公鐘的公視人生劇集《盲人阿清》游安順,戲分大約也差了4.5倍。
還有,音效、聲音設計和配樂都放在同一個獎項;特殊化妝放在美術獎裡;音樂節目的棚內燈光要跟影集類的燈光一起比;金鐘獎真的還有許多可以再思考的問題。
這年頭,台灣戲劇作品開始能透過OTT串流平台走向國際,讓台灣的影視作品先有這樣的資源和金援以及技術控管,再藉此管道輸出國際。如此的趨勢難道不該支持鼓勵?還是要苦撐得像《俗女養成記》,由導演嚴藝文拜託媽媽抵押老家房子,拍攝過程還一度沒錢買便當給工作人員;當然成品亮眼值得稱讚,獲得迷你劇集獎時,卻是出資極低的電視台高層先在麥克風前高談闊論。
台灣戲劇不應該持續在這樣不健全的環境苦力養成。主政者如果在這方面還無能為力,起碼讓這場每屆總有大批幕前幕後人員重視、參與和期待的盛事,更盡善盡美,這一點不難吧?
====
雖然 艾美獎 也是把 迷你影集/電視電影 的演員獎項放在一起評比
但從2019年起 , 電影長度要求 75分鐘 以上才算
片長不符標準的屬於 Special/特別篇 總類裡 , 這類別是沒有演員獎項評比...
--
覺得片長的比較那邊,不太客觀;如果說是出場分鐘數倒還
有比較的價值。
我一個外行人覺得 定的規則應該連國中生都會 主要問
題出在大人那種複雜的人際交情上 所以變的很難搞規則
結果就像最後面講的 由出資極低的電視台高層高談闊論
其實連典禮的舉辦應該也脫離不了這層關係 如果金鐘還
無法完全脫離人的因素走到只論專業 那就繼續有的爛
還好 至少戲劇逐漸都能有外資只論專業的投資 開活了~
張孝全唉!說穿了 還是很多主觀的
不同節目不同演員,評比的面向當然會不一樣
根本也沒啥好詭異的,有些演員不論長短都能穩住
有些可能又因為作品品質本身所以長短有影響
這些變因哪可能訂定出標準就能解決評審結果異議
何況若照金馬,豈不是電視電影還要拆長短@@
而且金鐘得主除了看入圍者還看報名單位
艾美獎已經不頒迷你劇集,而且進化改名為有限劇集
這甚至已經不是單憑長度分類
而且美國其實有劇本電視短片不多
艾美獎的 迷你劇集 Limited Series 要求 至少兩集 且長度 150分鐘以上 與 劇集 的差別是在 ,主要故事線與人物線 須在本季完結,下一季須換新 若不會有下一季的劇集 基本上都是屬於此類別
那怎麼不說:《無主之子》總長快滿三小時,該劇卡在
一集九十分鐘、480分鐘之間?現在又有新的「電速劇」
或像76號原子那樣僅一集20幾分鐘30分鐘內的短片
或像金穗獎短片的時長?要再另增設獎項?
這種片長短的 艾美獎有 短劇集 分類唷~ 但只有部分獎項 (演員類別就沒有) 但艾美獎總分類 多達快 150項 倒是真的 ...
※ 編輯: filmwalker (58.114.7.35 臺灣), 09/28/2020 00:38:20節目類都分那麼細了,以前只有綜藝/綜合欸,再細下去是要頒
到幾點...
還是要連劇種都分開,愛情/恐怖/懸疑?
雖然綜藝跟戲劇一起頒 但我覺得觀眾大多都是在等戲劇
結果綜藝先頒都壓縮到後面戲劇的時間 而且都還先走
導致最後很不尊重戲劇部門 所以我私心想看戲劇跟綜
藝分開唉
黃金時段艾美獎還細分出創藝艾美獎
加上主要獎項往年都要頒三天
不過它獎項還是分類型而不是單純論長短啊
無線台集數還可能是有線、串流的兩倍
(雖然無線台近年競爭力很弱)
演員獎其實也有short form類別
但台灣短片的比重和美國比例不一樣
重視程度也不一樣,拆分的必要性……
雖然長短劇集一起比是有些尷尬沒錯,但記得演技獎項看
的是送審的集數啊?本來評審就不會看完整部劇。這個是
滿複雜的,是該好好討論。倒是戲劇跟綜藝節目的技術獎
項放在一起比真的很奇怪,以前都以為分開比,這次才發
現是一起,這邏輯就很不通。
評審通常不會只看送審集數,只是送審的集數要看是金鐘的
文明規定,最低限度,通常進名單的戲劇評審會整部在看做
比較,也從來沒有規範討論獎項歸屬只有那幾集才算,本來
就是整部劇表現都算在內
沒看過鏡子,張在誰是被害者就還好啊,李沐演的好多了。雖然
演的比他差還得獎的也不是沒有,只能說就運氣吧
邏輯哪裡怪啊?姚張是因為都演得很好才會最終對決,
論表演片段、時間和張力等等要素;游安順的演技就是在
送審片段力壓群雄了,還要比什麼集數?
但畢竟「人」選的還是主觀~無論如何受惠的是我們觀
眾,看到更多更棒的台灣好戲,感動!
我這樣講,比較沒禮貌,但當初《2020 PTT經典臺劇
票選》在初階討論時,我也提過「仿效金鐘獎,以迷你
劇集、電視電影等等的來區別」,但最後沒採行啊,
票選結果出來清一色 連續劇集,電視電影、短片沒上榜
,說得輕鬆 票選結果參考參考,問題是由一般民眾來
票選時,也沒有看完入選片單,僅以已看過的片單來選,
《2020 PTT經典臺劇票選》相較金鐘獎結果,更主觀。
入圍就是肯定 得獎還是要看評審組成
不是都看送審片段嗎
簡單講就是演技不如人,不得評審青睞,請參考阿德勒心
理學,就不會幫忙找藉口了
說只看固定的送審集數,要是配角剛好沒在那集數裡面,
是要審幽靈嗎?
獎項其實明顯有誤造型和美術道具是不同專業
特化和造型其實也不太能合併
更別說棚內節目和外景節目了
生活風格的獎項名稱就滿黑人問號的
所以乾脆不要拆開,戲劇和綜藝2類的
不都是個別送個別有利的片段嗎? 主角跟配角的片段不一樣吧
我也是一直有送特定集數的印象
這問題當初趙周爭男主就吵過了啊
不是說周的集數比較不利嗎(攤手
迷你都是看完啦
張在被害者還不錯,但還有進步的空間 別推給時間
張未來還是有機會得獎的 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