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喜馬拉雅的削鼻太后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喜馬拉雅的削鼻太后作者
Nomic
()
時間推噓15 推:15 噓:0 →:5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2/07/blog-post.html

--

喜馬拉雅的削鼻太后


蒙兀兒帝國入主恆河平原、坐穩江山後,疆域便往山河形勝的極限發展;喜馬拉雅山區雖說是世界屋脊,至少山腳邊的丘陵地帶與深入山區的河谷離得不遠,是擴張可即的方向。蒙兀兒帝國用兵喜馬拉雅始於1557年Mankot要塞(位於尼泊爾之西)的圍攻,1573年攻入Nagarkot(尼泊爾境內),1594年僅憑軍威兵不血刃降伏庫摩唵(Kumaon)王國治下Bandhu城;1615年,帝國首次推進到Kangra城,五年後將其攻克。這些針對的是平原與山地交界地帶的丘陵。至於更北方的克什米爾也不例外,1580年代開始頻頻朝Srinagar河谷進兵,以河谷為基地征服周遭山區(1601年、1620年),甚至在1636-1637年侵入Baltistan (蒙兀兒文獻稱之為小西藏,Tibet-I Khurd, Little Tibet,居民主要是穆斯林)。


按地圖索驥,向山區節節進軍,似乎難不倒蒙兀兒帝國;不過從各種記錄來看,帝國的軍功得克服重重困難艱辛取得。印度本地用兵得避開雨季與熱季,一般來說較乾爽的十月至三月才是出征的好時節;但這段時間很不巧,在山區恰逢冬季、風雪最強、大雪封山、氣溫最低的時候,通常得等雪融後進兵,意味著避開冬季後的用兵時間所剩無多,通常不超過兩個月,要不就得硬著頭皮在天寒地凍、寒雨暴雪中一邊損失人畜一邊進兵。不僅是氣候冷峻令人發寒,山區的道路狀況更妨礙大軍深入,往往得有步兵與工兵作為先鋒清除植被、軍前開道(前述進攻Nagarkot的經驗);即便如此,陡坡也會直接拒絕蒙兀兒騎兵進兵(1620年進兵Kishtwar的情形),或者一陣雪崩活埋115名挑夫(1594年進軍Bandhu時的真人真事),要不便是攀不上險昇坡的馱象腳一滑,雪球般將後面一排大象全帶進陡崖之下(1660年代進軍喀什米爾發生的事故)。這樣令人舉足維艱的山區補給情況可想而知,山區又少有耕地,缺糧少秣自不在話下。所幸這丘陵河谷間也少有像樣的統一政權、部落為多,蒙兀兒宮廷玩弄地方政治取得當地人的合作,倒不失為妙著,屢有斬獲頗賴於此 。

不過也不是沒踢到過鐵板。大約在14世紀中葉,帕爾瑪(Parmar)世系的君主阿賈‧包(Raja Ajay Pal)兼併了周遭52個部落,在迦華爾(Garhwal)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帕爾瑪王朝。武力兼併理當有尚武精神在後驅使,迦華爾與其東面的臨國庫摩唵在16、17世紀之交經常開戰,不下七回,末了庫摩唵的國都還一度被迦華爾占領。17世紀上半葉,第45代君主瑪伊帕特沙(Mahipat Shah)即位;既然他的尊號是「沙場墮敵軍聲者」(Garva Banjan),戰功彪炳自不在話下。庫摩唵多次慘遭毒手不說,瑪伊帕特沙甚至在1624年試圖侵入西藏,據說至少帶上了火繩槍11,000支、輕砲20門,受困於大雪封山與藏人的節節死拒才無功而返。根據其他史料,瑪伊帕特沙另一次針對達巴(Daba)的西藏侵攻則成功得多,儘管細節無從知曉。劍王劍下亡,當地的街談巷議中視人命如草芥的瑪伊帕特沙最後也死在征服庫摩唵的征途中(1631年);根據傳說,由於瑪伊帕特沙曾經殺死無辜的納迦(Naga)神,為了贖罪悔過他一心在戰場上求死。君王敢死,臣下自然不敢不死;瑪伊帕特沙手下有三大勇將,其中瑪鐸‧辛‧邦達利(Madho Singh Bhandari)的戰死也堪稱傳奇。1635年,在
與藏人的交戰中邦達利身受重創,迦華爾一軍皆沮,準備撤退;藏兵聞之士氣大振,正等著追殺敗軍。哪裡知道邦達利突然單槍匹馬、一身熊熊烈火駕到藏兵營陣前;藏人見之大驚,敵將尚在,追擊是不敢追擊了,迦華爾殘軍則順勢後撤。原來是邦達利在自己身上澆灌滿油脂,點燃後策馬衝敵而去,犧牲一己之性命掩護全軍,安然撤退。


據波斯史家所言,迦華爾在帳面上領餉的兵力多達八萬人;這可能有所誇大,近代史家指出迦華爾君主在勢力微弱時只維持了不到五千常備兵力,其中千餘人駐守都城。薪餉由特別指定的土地收益償付,駐地則用以命名番號。士兵們配備有火繩槍、火砲、弓箭、長矛、劍盾、斧頭、匕首等兵器,依其武裝組成基本單位。除了要有好體格,劍術、箭術與火槍的槍法也是考核的要點 。


瑪伊帕特沙駕崩,年僅七歲的毘律室韋‧帕特沙(Prithvi Pat Shah)嗣位。過往九年間征戰不斷,主幼國疑又久戰疲敝,代替幼主攝政的太后迦那伐提(Karnavati)第一個著手的是恢復生產大興水利,挖了許多灌溉用的渠塘溝池。多虧有寬容的、多元的宗教環境,迦那伐提得以向五花八門的各派宗師與教士們諮詢國政、廣納意見;傳教士的教堂矗立,而供養怛特羅(Tantra)密教辯論研討的集會(vidvat sabha)則吸引了北印度各路宗派上師座主共襄盛舉。


但與其纏鬥數十載的庫摩唵國正虎視眈眈,欺負孤兒寡母的機會不容錯過。1638年,庫摩唵的巴兹‧巴哈杜爾‧昌德(Baz Bahadur Chand)即位;不僅他本人多次率兵入侵,
巴茲還慫恿其他君主與他一同打劫。畢竟迦華爾本來就以淘洗自河中、質量極佳的沙金聞名,迦華爾君主的餐具都是純金打造;此外還有相當豐富的鐵礦、銅礦、鉛礦礦藏,好不令人垂涎。這些小邦的君主酋長們多半同時又是向蒙兀兒帝國進貢的附庸,不但藩屬國想藉宗主國狐假虎威,帝國邊境的地方大員也拿迦華爾的富裕說嘴,引誘皇帝出兵。此時的蒙兀兒在沙迦汗(Shah Jahan)治下。1628年他剛即位的時候遍發邀請,請四方通貢的藩邦遣使出席他的登基大典;那時迦華爾卻表示自己自力自主,並非蒙兀兒帝國的附庸,將帝國的使節污辱一番後趕回。先有一番過節後有重金垂涎,既能湔雪前恥又有財寶可得,蒙兀兒帝國的三萬大軍便於1640年向迦華爾進發。


敵眾我寡,在一名為鐸斯特‧白格(Dost Baig)的砲兵老將襄助之下,迦那伐提太后
麾下的士兵節節後退,就不與敵接戰;地形者,兵之助也,迦華爾境內從海拔302公尺拔地飛昇至海拔7,544公尺的險峭山勢就是敵人最大的障礙 。隨著蒙兀兒的步騎大隊越發深入,迦華爾的隊伍切斷了對手後方的交通線,在首都左近擊退客兵,於是僅憑千餘人就將敵軍前後阻斷,不得進退。如前所述,山區的困難地形不僅僅是士兵得克服,還考驗進攻方的後勤能力;一旦後路受阻,馬步三萬的胃集合起來的無底洞忍不了多久便發出虛空中迴盪的乾嚎。蒙兀兒主將納賈巴汗(Najabat Khan)遣使請和,希望迦那伐提太后網開一面放他們一條生路。太后也不願多事殺戮,但強敵來犯,更沒有輕易叫他全身而退的道理;討饒可以,總得留個教訓長點記性。迦那伐提太后提出條件,侵入者可以走,但每個人的鼻子她要了,得留下。


印度傳統中鼻梁事關個人尊嚴,是臉上最要臉的部位,因而割去鼻子也成為羞辱人最嚴重的刑罰。無論如何保命要緊,蒙兀兒軍士們退走前紛紛削下鼻子不要了就靠丟臉撤退;而主將納賈巴汗多少還是顧及顏面的,雖然他也撤退,最後卻受不了侮辱羞憤自盡。迦那伐提太后從此獲得了「削鼻皇后」(Nat-Katti-Rani)的渾號,這也是她在史籍中留下的唯一一個名號──她的本名迦那伐提鐫刻在1640年的一枚銅盤上,一番考證後才被發覺是
同一人。


納賈巴汗身為主將,敗戰之罪原本就難逭一死;沒了鼻子雖然丟面子,但在印度,卻未始沒有補救的辦法。早在距今3,500年前、吠陀經典誕生的時代,削鼻作為一種刑罰就已經記錄在案,同時也已經有了削掉的鼻子通過手術整容復原的記錄,載於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當中。史詩畢竟是史詩,有著是否基於現實或有所誇大的疑慮;不過在大約同時期寫就、印度經典的醫學著作《妙聞集》(Susruta-Samhita)裡頭,全書186節當中就有一節(第16節)是專門討論鼻子復原手術的(外科相關的部分共27節)。在該節中,作者兼醫生的妙聞提到得先以藤蔓覆蓋住要重建的部位測量面積大小,然後以酒麻醉病患,接著從病患的面頰部位由上至下割下一片與藤蔓同面積的皮膚覆蓋上去,繃帶包紮妥善後兩管插入鼻腔,保持呼吸的同時維持住鼻子不塌陷。妙聞的方法在4世紀時又經過完善;在伐婆達(Vagbhata)的著作《八支心要集》(Astanga Hridayam)當中,用以重建的皮膚組織沒有完全切斷,而是留下一部分血管繼續輸送營養給重建的患部,從而大大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同時伐婆達還提及以綿線鐵針縫合的新技術。


妙聞與伐婆達的鼻復原手術在幾個比較著名的印度醫家當中一直世襲流傳下去;到了18世紀,這些醫家已建立起病人履歷與手術同意書(若手術失敗不得追究)等制度。他們的技術是如此之高超,以至於民間傳說行刑者割下鼻子後得立馬丟進爐火中燒成灰,否則一定會被縫回去。就是歐洲人也掩不住震撼。18世紀90年代,英國東印度公司正與邁索爾
(Mysore)蘇丹國酣戰;一位名喚寇瓦希(Cowasjee)的牛車伕替公司服務,1792年不慎被提普(Tipu)蘇丹逮住,被斷去一臂割去一鼻以示懲戒。寇瓦希過了一整年沒有鼻子的日子,然後在兩名東印度公司外科醫生的陪同下動了手術。施術者是一名泥瓦匠種姓的制磚工人;他先用蠟作出一副不錯看的鼻子模型,然後把蠟模擱在額頭上量出一片鼻子的面積,切下輪廓後翻轉倒置在鼻腔上,與面頰和人中之上刻出的刀痕對接,留下一管塊肉沒切斷輸送營養,最後以兒茶過水浸泡後的繃帶包紮,整個過程不過半小時許。4天後重新換藥包紮,而在25天後便可以將輸送養分的組織割去。據公司醫生的證詞,重建後的鼻子非常自然,甚至額頭上的傷疤久後也褪去不十分明顯。這套奇術後來流傳至英國,而倫敦的醫生卡爾普(Joseph Constantine Carpue)在1814年如法炮製(包括氣溫,印度的高溫被認為是重建的組織沒壞死的原因之一),成功地重建了患者的鼻子。卡爾普著作與其中記載的手術(名喚「印度鼻子」)後來遍傳歐洲,成為歐陸各家整容(不限於鼻子)手術的基礎 。


所以說在印度,削去鼻子雖然屈辱,有一套重建的手術倒還不至於被羞辱致死。關於削鼻太后,此役後便從史籍中消失,沒有更多的記錄;迦華爾仍然面臨入侵的威脅,但從未在戰場上戰敗,甚至一度成為蒙兀兒帝國內部政治鬥爭失敗後逃亡者的庇護所,儘管在17世紀下半葉,壓力終於還是迫使迦華爾向蒙兀兒帝國臣服。迦華爾的國祚卻比帝國更長,在19世紀初才一度被崛起的廓爾喀併吞,而廓爾喀的興盛相對短命,英國東印度公司將其擊敗後迦華爾便隨之復國,此後維持著半獨立狀態一直存活到1947年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7.79 (臺灣)
PTT 網址

articlebear07/11 09:13

viroid07/11 10:17

ja2307200807/11 10:24

hit012307/11 10:31古代整容手術 能造福傷患是好事

detonator07/11 11:47讚讚

TETUO07/11 12:04推神奇古代鼻子重建術

GTHO07/11 15:22他們很多外科手術觀念跟現代差不多,難怪整形手術這麼成功

tcancer07/11 15:31在微生物和麻醉學科建立前動外科手術成功率高真的神奇

ohwahahaha07/11 15:37柏捷頓家族第二季裡提到印度醫術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ohwahahaha07/11 15:37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sunny1607/11 16:10

hedgehogs07/11 23:32

TKB556607/12 15:45西藏跟克什米爾是中國的,敢入侵西藏克什米爾就下地獄去

TKB556607/12 15:46帝國主義入侵中國,中國有義務有責任出兵打倒帝國主義

TKB556607/12 15:49蒙兀兒帝國進行帝國主義殖民擴張傷害中國人民感情,中國

TKB556607/12 15:51將揮軍用兵大西南,殺光滅光所有帝國主義納粹主義份子

MotoDawn07/13 00:49怎麼突然又有發病的跑進來

wittmann421307/13 01:30最近歷史群組怪咖很多

articlebear07/13 01:35一直都很多 發作時期不一定而已

jimmy568007/13 02:08警告TKB5566,注意板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