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Re: [問題] 氣泡水與酒精度

看板Wine標題Re: [問題] 氣泡水與酒精度作者
lovemoonman
(學然後知不足)
時間推噓10 推:10 噓:0 →:1

氣泡水會不會使人容易醉是個科學問題,只是這裡的問法不太科學。

就目前的實驗來說,通常都是測呼氣的酒精濃度或血液酒精濃度,並沒有所謂醉度一說。

氣泡水會不會使人體吸收酒精速度變快導致血液酒精濃度上升較高呢?

從理論上來說,酒精進入人體後多數由小腸吸收,

所以如果能讓酒精停留在胃中的時間變短、更快進入小腸而被人體吸收的話,

那血液中的酒精濃度就會提升得較快。


一般來說酒精飲料進入胃中後,

如果裡面含有較大量二氧化碳(例如加了氣泡水),

較可能因為壓力的關係而造成酒精進入小腸的速度變快,也就是胃排空的速度變快,

因此推測"攝取等量酒精的情況下如果飲品中含有較多二氧化碳會較快吸收酒精"。

然而這種情況會因為受測個體的不同而有很大的變化,

亦即飲用等量酒精時,有些人可能在添加二氧化碳的情況下反而血液酒精濃度上升較慢。

但就以平均值來看,搭配二氧化碳時還是會讓體內酒精濃度上升較快的。


十五年前有個實驗找了十二位男性與九位女性,讓他們喝下A、B、C三種樣品:

A:純伏特加(酒精度37.5%)

B:A + 等量蒸餾水混和(酒精度因此降為18.75%)

C:A + 等量氣泡水混和(酒精度因此降為18.75%)

以上三個樣品的酒精量是相同的。

飲用四小內測呼氣酒精濃度以推算酒精吸收速率(單位為mg/100ml/min),結果如下:

A B C
男 2.08 3.30 4.55
女 2.00 3.42 4.68
加權平均 2.05 3.35 4.60

根據此實驗的原始數據,添加二氧化碳時會比單純添加蒸餾水更容易醉,且有顯著差異。

因此從這篇論文可知道:加入二氧化碳會加速酒精吸收。

當然你也可以就此延伸推論因酒精吸收速度上升而更容易醉。

要注意的是,很多其他因素會影響酒精吸收速度,

例如本篇實驗中的數據顯示加蒸餾水也會加速酒精吸收(雖然沒氣泡水多),

但加蒸餾水會不會加速酒精吸收又跟飽腹時還是空腹時與酒精飲料的原始酒精量有關。


最後,如果你硬要說酒精吸收速度跟"醉度"成正比的話...

在乎略其他因素影響下就本篇的實驗結果看來,

跟純飲比,加等量的氣泡水大概會使"醉度"變成二點多倍吧


參考資料:

Roberts, C. and Robinson, S.P., 2007. Alcohol concentration and carbonation
of drinks: the effect on blood alcohol levels. Journal of forensic and legal
medicine, 14(7), pp.398-405.


※ 引述《meblessme (人身攻擊是爛人)》之銘言:
: 酒精加了氣泡水更容易醉
: 那麼
: 如果一份40度烈酒 1:1加氣泡水
: 大概相當於喝了幾度的酒的醉度呢
: 或者一瓶600ml的台啤
: 相當於喝了一瓶多少度的600ml的非氣泡酒呢?
: 有沒有這種比例啊?
: 應該不是單純酒精濃度換算吧!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4.121.127 (臺灣)
PTT 網址

jmorpheus12/24 15:50推!愛月大

※ 編輯: lovemoonman (36.234.121.127 臺灣), 12/24/2022 20:59:33

Volvox111912/24 21:47

lotuszoe12/25 11:03

raylovers12/25 12:37推愛月大的優文

sushi616812/25 15:10

chestersun12/25 16:24好文推推

skyant12/25 21:03推愛月大

kent0021612/26 22:01推,不過二氧化碳氣泡酒不是喝下去就差不多釋放出來了

kent0021612/26 22:01嗎?

這部分要參考以下兩篇論文: 1999 Gastric gas and fluid emptying assess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1997 Effect of carbonated water on gastric emptying and intragastric meal distribution. 不過現在在準備期末考所以暫時沒空看新的論文,只知道這結論有參考到這兩篇, 且二氧化碳引起胃膨脹的程度、引起胃排空所需的胃膨脹程度都與個人體質有關, 雖說大部分情況引起的胃膨脹都能影響胃排空,但會因人而異,所以不一定適用所有人。 以上都是藉由實驗做出的結果跟以往的文獻來綜合推論,以後搞不好會被推翻喔XD

※ 編輯: lovemoonman (36.234.121.127 臺灣), 12/26/2022 22:26:21

AlexKarev12/26 22:20長知識了 推

kent0021612/26 23:32推 原來如此 (完全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