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廓爾喀戰爭[上]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廓爾喀戰爭[上]作者
Nomic
()
時間推噓 推:0 噓:0 →:0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3/04/blog-post_24.html

--

廓爾喀戰爭[上]


1793年乾隆派去廓爾喀的遠征軍回師後,廓爾喀的政局一直不十分穩定,1797年攝政的巴哈杜爾沙(Bahadur Shah)被殺後情勢雪上加霜,幾乎處於內戰的邊緣。最終以彬.森.塔帕(Bhim Sen Thapa)等等權臣為核心的派系占了上風,將國王拉納.巴哈杜爾沙
(Rana Bahadur Shah)連同其保王派放逐到印度。這對英國東印度公司來說是大好消息,公司打通印藏貿易線的企圖老有廓爾喀人從中作梗,現在國王在其手裡,如果扶持他重登大位,不但承諾將大半尼泊爾的收入上繳給公司,甚至龍御上賓時若無子嗣,則將整個廓爾喀送給公司。然而拉納.巴哈杜爾沙半賣半相送的提議其實是做做樣子,他故意把賣國的條件洩漏給加德滿都,擺出不給權位就加碼搗蛋的架式相要脅。英國人也不傻,洞若觀火兩不相幫,寧願先同加德滿都簽個簡單的貿易條款(1801年),除了避免針對中國的軍事同盟之外一切好說;然而派駐在加德滿都的公司職員兩年後便灰溜溜的關閉辦事處──廓
爾喀人普遍反感英國在加德滿都派人常駐,在約中簽下同意條款的權臣派因此大失人心,而拉納.巴哈杜爾沙則趁此機會回國奪權,不當國王,但做自己兒子(先前由權臣派擁立)的攝政(1804年)。


然而政爭並未因此緩和,拉納.巴哈杜爾沙的復仇之旅戛然而止,於1806年遭刺殺,77名朝廷大臣不是被殺就是被處決,最終權臣派當中的彬.森.塔帕(Bhim Sen Thapa)脫穎而出,掌握了朝政,穩定地進入了攝政當權的時代──廓爾喀國王從此化為橡皮圖章、
虛位元首,攝政則逐漸演變為世襲職位;在1799-1832年間,只有1816年一年廓爾喀沒有攝政 。


政爭頻仍,但無論是哪一個派別,都無法忽視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威脅。在彬.森.塔帕接下來執政的十年間,基本國策就是為將來的戰爭做好準備,為此頭一件必須辦的便是增加餉源──傳統上戰士的生計是靠分發份地(Jagir)來維持,而更多的士兵需要更多的
土地,也就意味著領土擴張。受害最深的是西方的庫摩唵(Kumaon)王國,到了1809年其國王困守孤城,全境被攻陷,要不是更西邊錫克王國的介入那就直接滅了。在西向擴張的過程中英、廓各自領地犬牙交錯的事態不少,但為了在時機成熟前避戰,廓爾克處處忍讓,同時使節四出,積極謀劃同印度諸政權和清廷建立攻守同盟,儘管響應寥寥。


尼泊爾的南方邊境是山岳丘陵俯瞰下的叢林(稱作Terai);最適合防禦的地點在艱險的峰稜上,但林木中富藏木材與大象,才是最有價值的部分。山岳上的領主很自然地向南方擴張;無論領主支持廓爾喀還是東印度公司,都不可能割裂叢林、山岳間的關係畫出清楚的疆域,英、廓雙方也就沒有各自保守邊界息事寧人的可能,邊疆的勢力範圍實際上是流動的。關於邊境領主的紛爭隨時都能成為引爆戰爭的藉口 。


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前,東印度公司十分保守,想方設法避免印度出現反英大聯盟;但在1814年以後,歐陸的戰事大局已定,無後顧之憂的英國人遂騰出手來在印度繼續擴張,解決廓爾喀不在話下,尤其得搶在廓爾喀締造抗英包圍網之前。廓爾克的外交努力迄無成效,公司的兩大勁敵馬拉塔(Maratha)、錫克人都興味索然,英國人的情報也確信中國人不會介入,公司遂下達最後通牒要脅廓爾喀人讓開邊境,25天後(1814年4月22日)等無回覆,英軍便將邊境爭議地帶悉數佔領。


廓爾喀宮廷則意見分歧;大部分領兵將領都反對直接開戰,但攝政彬.森.塔帕卻以為中國人都討不到便宜,何況英夷;廓爾喀之地有限、英國人之欲無厭,與其今日割一城、明日割十城,不如一戰卻敵,遂定議開戰。趁著瘧疾盛行的5月間英軍大部撤出,廓爾喀收復失地;完全沒料到對手敢反擊的公司被擊殺數名軍官。於是英國人師出有名,決定於雨季結束後(9月)四路出師 ,總兵力21,450人、各式火砲53門,大舉進攻。根據英國的估計,1814年,廓爾喀的正規軍僅有5,600人,1817年也只有8,333人 ;必須靠緊急徵召的民兵充實營伍。


四路英軍當中以馬利(Marley)為主帥的一路兵力最為雄厚,目標直指加德滿都。在其西側的偏師由伍德統領,旨在收復最近爭議的領土並伺機進兵。奧克特羅尼率領著次多兵力從極西面進軍,目標放在廓爾克新征服的庫摩唵王國;雖然他的兵力不少,但並非主攻方向所在,所以作為中堅骨幹、純粹由歐洲的白人士兵組成的部隊沒有分配給他。葛萊斯皮率領的另一支偏師則介於伍德和奧克特羅尼之間居中策應,主要是幫助奧克特羅尼從側翼威脅庫摩唵。另外還有兩千人佈署在錫金左近採取守勢看守邊境。


1814年10月22日,葛萊斯皮所部率先踏入敵境。在他正面抵禦的廓爾喀戰士,連同婦女、兒童在內僅有600人,英軍抵達其據守的Nalapani堡時工事都沒來得及修完。葛萊斯皮在600碼外架好火砲徹夜砲擊,迫不及待將所部分成四路縱隊,預計早上十點鐘便四面合圍梯攻突襲;將軍本人卻按耐不住提早一小時發動進攻,結果不但他本人爬梯時被守軍唯一一門火砲命中,當場陣亡,英軍還付出了37死443傷的代價。接替的指揮官馬丁戴爾(Martindell)不願冒險強攻,差不多打砲打了兩個月才將該堡夷為平地,到那時只剩70多人的守軍才撤出。12月底英軍進抵Jythuk堡,此處據守的廓爾喀精銳有2,300人。馬丁戴爾兵分二路包夾,卻被廓爾喀戰士先打殘了一路,被殺傷151人;另一路見情況不妙,正撤退間,廓爾喀人乘亂截殺,好不容易撤回,已經戰死81人、負傷225人。遭此重挫,馬丁戴爾不敢再輕進,而是重施故技平堅城用大砲,將18磅砲一路推上約1,000公尺高的山巔。1815年2月初,大約200名廓爾喀戰士間道赴援,英軍派出一支3,000人(一說有5,000人)的非正規部隊前去截胡;眼見眾寡懸殊,這200人卻捨命搏戰,竟然揮舞著廓爾喀彎刀將三千敵軍給殺散,順利進入圍城中。3月以後雨季降臨,此路英軍再難有進展。


在東面,伍德的部隊原本預定於1814年11月15日開拔,卻因為補給輜重方方面面不到位直拖延到12月底才動身,到次年1月他才開始緩慢地向叢林中推進。林中視野有限,前方不到50碼處英軍愕然發現敵方工事,廓爾喀伏兵紛紛開火,掩護撤退,工事當中其實已無守兵;伍德卻小心翼翼地下令退兵,放任對手撤走,全軍倍感沮喪。英軍傷亡僅133人,廓爾喀人要重得多,然而主帥不願追擊,眾人徒呼負負;伍德有他的理由──情報顯示
當面敵軍有12,000人之眾。這明顯是誤報,實際上廓爾喀守軍不過數百人,然而伍德堅信不移,不是準備推進而是開始構工防守;廓爾喀人發現對手竟然在怕,也大著膽子天天騷擾,從1月直騷擾到3月。如此怯戰實不像話,統帥部下令伍德在4月進軍;然而經過一番威力搜索後,4月17日,他又舒適地率領全軍返回原陣地,再次確信自己沒有誇大對手的實力。


而負責主攻進取加德滿都一路的英軍表現也不遑多讓。統帥馬利本人到了12月12日才抵達前線,慢悠悠地組織偵查、擬訂計畫,廓爾喀人則沿途在池塘和井裡下毒。1月初,馬利的前鋒分成兩支矛頭,各約500人,一前進便遭到廓爾喀人各個擊破──右前鋒在10
分鐘內全面潰敗,領路的裨將被殺。左前鋒一早預料到逆襲,死守陣地的同時請求支援,但沒撐過去;援軍在3英哩外才接觸到左翼前鋒的潰軍。英軍至少陣亡了123人、負傷187人,另有73人失蹤。奇襲來得如此突然,以至於馬利疑神疑鬼,一面採取各種措施保護後方的重砲,一面以為自己兵力過少要求後方增兵。儘管援兵源源而來,馬利仍然不敢輕進;他其實已被「重擔」壓垮,1815年2月初突然不告而別,丟下全軍搞失蹤。開小差的士兵常有,開自己部隊小差的主帥倒比較罕見。


繼任馬利的統帥很巧也姓伍德,與他西邊的同僚一樣,兩伍德都惜命如金不願向前線移近尊駕半步,被調侃道兩塊木頭(Wood)都很難點燃。在伍德接任之前,英軍騎兵在一次遭遇戰中大挫廓爾喀人,迫使後者完全撤出叢林退往山麓;但英軍依然不動如山,甚至不願意接收對方無人據守的陣地,儘管到了3月這路英軍的兵力已經累積到了13,400人。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4.187 (臺灣)
PTT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