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創造力的修行》觸動靈魂深處的五個啟發

看板book標題[心得] 《創造力的修行》觸動靈魂深處的五個啟發作者
wackynoteis
(Waki瓦基)
時間推噓 2 推:2 噓:0 →:0

《創造力的修行》讀後心得:最觸動我靈魂深處的五個啟發
喚醒可能被你遺忘的藝術創作魂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creative-act/

最近我讀到一本「觸動我靈魂深處的書」,那就是《創造力的修行》。我是在出國去韓國家庭旅遊時讀的,在飛機上、高鐵上、飯店的早晨,讀到愛不釋手,讀這本書的過程真是一種絕妙的享受。

我為什麼這麼喜歡這本書?

《創造力的修行》的作者是一位傳奇唱片製作人里克・魯賓(Rick Rubin),他在幕後推動了聯合公園、愛黛兒、紅髮艾德…等知名的國際巨星。他不會任何樂器,也不懂如何使用錄音控台,卻能贏得八座葛萊美獎。他寫這本書談如何創造偉大的藝術。

這本書對我有強烈共鳴,因為我自認為是一個藝術家。我喜歡創作,從無到有地做出新東西,寫下我的想法,架設我想看到的網站。我希望把那些「我想看到的東西」創造出來。因此,我同時是一個作家,也是網站設計師,更是影音說書人。

當我選擇以創作者的身份自居,我覺得生活中的挑戰都是可以克服和解決的。我會看到很多「尚未被解決的問題」和「尚未被滿足的需求」,因此想要打造產品和服務來解決它們。這就是一種創造力。所以這本書對我而言,就像是一封情書,有點像作者直接在對著我說話。

由於作者本身是製作音樂出身,他的寫作風格充滿詩意,又帶有一點哲學和靈性的氣息。他寫的不是那種學術或充滿條理的文字,而是流露一種充滿藝術氣息的洞察。有些地方可能需要重複讀個幾次,但整體來說,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這本書才三百多頁,我隨手就畫了五十多個重點,可見其內容有多麼觸動我。它談到藝術和創作的本質,如何面對靈感、別人眼光,談創作者經常遇到的大小困難。無論你是任何形式的創作者,我相信這本書會帶你許多充滿啟發性的想法。

此外,作者的寫作對象雖然主要是藝術創作者,但我認為它也適合所有人,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藝術家,無論你是不是這麼認為。在這次分享中,我挑選其中五個特別有感觸的部分來分享。

一、我們都是藝術家

很多人對於要稱呼自己是「藝術家」會感到很難為情,我們誤以為藝術家是少數人的事情,像是畫家、音樂家、設計師…等。

作者指出,一般人對於藝術最常見的誤解,就是誤以為藝術的創造力是一種「非比尋常」的事物。而事實上正好相反,因為:「創造力是身為人類的本質之一。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

每個人都是藝術家,無論你是否這麼認為。

作者更進一步說明:「無論我們是否在正式創作藝術,我們都是以藝術家的身份而活。我們感知資料、過濾資料、收集資料,然後根據這一套訊息,為自己與他人擇取並創建一種體驗。無論我們這麼做是有意還是無意,只因為我們活著,這就已經是主動參與了持續的創造過程。」

以藝術家的身分生活,就是一種活在世上的方式,一種感知的形式,一種注意力的練習。可能是一段新的對話、針對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寫給朋友的一張紙條、將某個房間的傢俱重新佈置、找出一條新的上班路線避免塞車。這全都是創造。

我們每天生活所做的一切,都可以是發揮創造力的一種型式。我們每天都在創造。

二、藝術創作是忠於自我的表達

書中有一個觀念讓我感到很震撼:藝術家不是主導創作的那個人,而是被創作的靈感所引導的。

作者認為,最偉大的創作通常來自於藝術家「忠於自己」的表現,就像大自然中的鳥類築巢、果樹結果、烏雲下雨一樣,都是它們自然而然、忠於自己的表現。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是依照宇宙自己的節奏發生的,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如果用音樂來比喻的話,大多數人以為自己像是樂團的指揮,掌控一切,但其實我們更像是樂手,參與宇宙這場正在演奏的巨大交響樂。我們不是主導一切的人,而是整體中的一部分。「我們不是指揮,而是被指揮的。」

這讓我想到,在生活中,有時我們面對一些困難或挑戰,並不是要硬逼著自己去想出一個完美又創新解決方法,而是要學會放鬆心態,讓靈感自然浮現。

就好像你可能在準備一份報告,卡在某個想法上久久無法突破,但當你關上電腦、出門散散步,或者洗個熱水澡,那個靈感忽然間自然而然地就來了,彷彿那個答案早就已經在空氣中,只是在等待你準備好接收它。

也就是說,我們並不需要逼著自己去苦苦創造出什麼,而是要學會成為一個「靈感的載體」,讓宇宙的能量和想法自然地透過我們流動、傳達出來。當我們放下對控制的執著,順應宇宙的節奏去生活和創作,我們往往能創造出更好的作品。

那麼,要如何接收這些靈感、探測到這些訊號呢?

作者的建議是:「(關於靈感)不要刻意尋找,也不要試圖預測或者分析我們遇見它的方式。我們要創造一個開放的空間,允許它進入。這個空間沒有我們日常過於擁擠的心靈狀態,運作猶如真空,吸收宇宙提供的一切想法。」

所以很多充滿創意的人才會說,要經常散步、看風景、放空、冥想。為的就是讓自己更容易體驗到「宇宙想要透過我們傳達出來的訊息」。

具體來說,我們欣然接受新的訊息,而不是將我們相信的事物跟它做比較。我們活在當下,而不是擔憂未來的後果。我們是隨興趣而做,而不是理性分析。我們有好奇心,而不是充滿厭倦。我們對生活中最普通的經歷,也會感到讚嘆。

如同作者所說:「能夠在一生中持續創造偉大作品的藝術家,往往能保持這些孩子般的特質。」我才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當我們放下自我,我們創作出來的東西反而更能忠於自我。

三、創造力的修行

這本書的書名是「創造力的修行」,其中「修行」的英文是 practice,也可以翻譯成練習。

創造力的修行,其實就像是一種不斷練習讓自己保持開放的過程。這樣的練習讓我們更能敏銳地感受到周圍的一切,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

作者鼓勵我們用這種方式生活,因為:「我們越是努力練習對一切事物保持開放,我們就能越來越自然地用這種心態來生活,這會讓我們更容易與周圍的節奏和環境和諧相處。」藝術家就是能夠將生活中的細微感知,和諧地表達出來的一群人。

另外,作者也提到,很多藝術家天生對周圍的世界很敏感,這種敏感性讓他們能夠創作出感動人心的作品,但同時也讓他們更容易感受到來自外界的批評和壓力。

有些很有名的歌手甚至會因為過於敏感,覺得連聽自己的歌聲都很難受。我讀到這邊也覺得很有共鳴,我明明是透過影音說書在表達的人,也還是不太習慣聽到自己的聲音。但即便如此,許多藝術家依然不怕被批評,繼續創作並分享他們的作品,因為對他們來說,創作就是他們生來的使命,幾乎無法停止。

書中有一句話讓我感到徹底的釋懷:「藝術家正是因自我表達而完整。」的確,無論我表達出來的是怎樣的聲音、什麼容貌、什麼樣的意見,這就是現階段的我,最真實的我。每個作品,都只是創造力修行的一小部分。

還有一段話很鼓舞人心:「當個藝術家來生活,這是一種修行。你要不正在從事這種修行,要不就沒有。說你不擅長這件事,這是沒有道理的。就好像說『我不擅長當一個和尚。』你要不是當了和尚在生活,要不就不是。我們通常會將藝術家的作品視為他們的產出。但藝術家真正的作品,是一種在這個世界上的生活方式。」

幫我們把這種修行應用到生活中,我們可以學習保持對世界的開放和敏感,接納那些不同尋常的經驗和感受,不因為害怕失敗或批評而封閉自己。無論你是不是藝術家,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當作一種創造,學會表達真實的自己,勇敢面對外界的評價,並且享受過程中的每一刻。

這樣的態度不只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也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完整與滿足,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節奏與定位。

四、一切藝術都是正在進行中的作品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透過創造力在創造著屬於自己的人生作品?那麼,應該如何讓這個作品變得更有意義和與眾不同呢?

作者的建議是把創作藝術當成在做實驗,因為「一切藝術都是正在進行中的作品」。他認為創作藝術就像是在玩耍:「我們並不是為了贏而玩耍,我們就是為了玩耍而玩耍。」

換句話說,玩耍的本身就是樂趣。而追求完美反而會讓我們失去這份樂趣。比較明智的做法是,設定一個能讓自己在創作過程中保持輕鬆舒適的目標,這樣你就可以輕鬆地持續創作並推出作品。

同樣的道理,我們的人生也像一個正在進行中的作品,而我們的創造力正是用來塑造它的工具。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保持忠於自己,不去過分追求外界對「成功」或「美醜」的評價。

正如同前面提到的鳥類築巢、果樹結果,它們只是順應大自然在做自己而已,從來都不是為了想要被誰認可或讚美。

每個人對美的看法都是不一樣的,有人覺得某樣東西特別好,有人卻不這麼認為,這些都是主觀的判斷。因此,我們不需要為了符合別人的標準去創作,真正好的創作來自於忠於自我和自由的想像。

就像在工作上,面對新的職涯機會時,不必追求最完美的計畫,而是將它當作探索的機會,勇敢表達真實想法,選擇更有創造力的那條路。生活中,衣服搭配不必在意他人眼光,穿上能讓自己開心的衣服,就是在創作屬於自己的風格。

假如我們為了預測他人的喜好,而質疑自己的內在感知,我們最傑出的作品將永遠不會出現。如同作者提醒我們的這句話:「要預測別人是否會喜歡,最有效的衡量標準往往是我們自己是否喜歡。」如果藝術創作就是一種生活風格的表達,當你喜歡自己的生活風格時,別人喜不喜歡就顯得沒有那麼重要。

如果能放下對成就和外界評價的執著,享受創作的過程,那麼我們創造出來的每一件作品、活著的每一段時光,無論是藝術還是生活,都是獨一無二的,充滿真實感和個人色彩的。

五、不要追求平均水準

遵循規則只會讓我們停留在「普普通通」的水準。如果你真的想創造出特別、與眾不同的作品,那些既定的規則其實大多都不管用。

作者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平均水準並不值得追求。目標不要設定為四平八穩。如果說有什麼目標,那麼就是強化差異,強化無法融入的部份,展現你獨特的世界觀。」

他提醒我們:不要聽起來和別人一樣,要看重你自己的意見。開發它。珍惜它。

因為當大家都在遵循某種「常規」的時候,往往最有趣、最有創意的作品恰好是那些「不受常規限制」的作品。創作的目的是要表達自我,展示新奇的想法,並分享自己內心深處的觀點。

如果寫讀書心得也是一種藝術創作的話,我發現自己有時候也會掉進常規的陷阱。

例如我在寫某些讀書心得的時候,可能只顧著依照固定的格式、只求達到普遍的標準就好。這樣的心得雖然看起來中規中矩,但也因此缺乏鮮明的特色和吸引力,容易和其他人的心得看起來大同小異,難以突顯自己的獨特觀點和思考。

這個觀點也讓我試著反省自己:當我太過於拘泥於什麼是「正確」或「標準」的寫作方式,可能就會失去那份表達真實自我、探索創新視角的機會。因此,我必須提醒自己以下三件事,讓未來的自己在撰寫讀書心得時更有獨特性:

1.加入真實感受:不只是總結書的內容,還要加入自己的感受。哪些部分讓你特別有共鳴?為什麼?這樣能讓心得更有個人風格。

2.嘗試不同寫作方式:打破規則,試試看用故事、對話或問答的形式來寫,讓心得看起來更有趣,更具創意。

3.強調自己的觀點:不要害怕與書本不同的看法。強調你獨特的觀點和連結,這些才是讀書心得的真正價值。

也就是說,寫讀書心得不應該只是重複書本內容,而是要表達出自己的獨特視角,這樣的心得才會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書中也提到,隨著我們工作和事業的推進,可能會慢慢感到每天的工作變得很重複、枯燥,像是一種機械化的職責。因此,要提醒自己不要一直用同樣的方式來看待事情,適時變換角度、改變風格,這樣才能讓創作和工作保有新鮮感和活力。

藝術最怕的就是一成不變,只有不斷挑戰自己、打破固有框架,才能讓創作充滿新鮮感和無限的可能。

後記:值得追求的創作旅程

《創造力的修行》讓我深刻體會到,藝術的目的是表達我們是誰,而不是和別人競爭。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家,每個人創作的作品都是屬於自己生命故事的一部分,彼此之間根本無法比較。每位藝術家都有自己的舞台,去展現自己的風格和想法,而不是試圖去贏得誰的肯定。

當我們看到別人的作品、別人的人生真的很棒的時候,該怎麼想呢?作者建議:「因為別人最好的作品而感到快樂,從而受到激勵而奮發,這不是競爭。這是合作。」我們可以從傑出的作品獲得靈感和動力,去創作出一版更好的自己。人生從來都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可以合作共好。

總結來說,作為一名藝術家,我們的目標不是迎合大眾或遵循既有的潮流,而是要珍惜自己的獨特性,持續深入地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當我們能忠於自我,才能創造出真正有意義且充滿生命力的作品。這種對自我和世界的探索,不只是藝術創作的本質,也是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旅程。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4.114.91 (臺灣)
PTT 網址

skyhawkptt12/05 19:00謝謝推薦,又是一本列入待讀書單的書

weimr12/06 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