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矽谷創投啟示錄

看板book標題[心得] 矽谷創投啟示錄作者
joowei
(瓜g)
時間推噓 5 推:5 噓:0 →:2

網誌圖文版:
https://reurl.cc/vkMOmk

書本簡介:

矽谷創投啟示錄
一場由離經叛道的金融家所發起的瘋狂投資遊戲,如何徹底顛覆你我的生活、工作與娛樂方式
作者:Sebastain Mallaby
推薦指數:☆ ☆ ☆ ☆ ☆


前言

這本書是經由PTT鄉民在彼得提爾傳的留言推薦的,也確實顛覆了我對科技業以及創投公司的了解,這其中的歷史更是高潮迭起也含有豐富的經驗以及教訓可以讓我們大家去思考並學習,從最早的八叛徒和快捷半導體到前期的昇陽電腦以及Genentech,中期的Google、臉書,近期的Uber以及Wework,每一個階段都代表著不同的市場生態以及創投企業在這個市場所扮演的角色,很多轉變其實都是很多因素包含像政府政策的改變、資金的流向以及群體的意識等等所造成的,這本書也詳實的介紹了知名創投公司像凱鵬華盈、Accel、紅杉資本等是如何操作他們的投資,看完的感覺與其說他是一本商管書籍、不如說他更像一本故事書,並多角度的解釋了資本主義。


創投在做什麼以及它的歷史

好,所以說創投它到底在做什麼?它又是怎麼運作的呢?我們就先從一些簡單的原理講起,我們所在的環境其實就是一個很大型的「市場」,市場上充斥著各種交易,而現代社會發展出來的「企業」正是為了要滿足這些交易所成立的產物,企業藉由管理者管理自行研發的產品並提供到市場上去進行販售,而創投企業就有點像市場與企業之間的「催化劑」,它提供企業必要的資金,使其有能力加速完成它的目標並成功進入市場,而獲得的回報包含像是股份、選擇權等等。

而創投的歷史更值得我們深入探究,會有這樣的催化劑最早除了因為晶片產業的發展,也要歸功於美國政策的轉換,包含對於退休金的控管以及投資稅率的調降,這樣的轉變讓有資金的金融家更有膽量去嘗試一些不一樣的投資,而在1970年代就以晶片產業為重,在那時,創業家有的是夢想但資金來源少得可憐,因此這個時期的創辦人被創投家壓得死死的,在進行投資時,創投家的要求可能包含了絕大多數的股份,甚至可以用一個固定的價格把所有權在上市股價飆漲之後全買下,這個時期是所謂的求大於多。
隨著越來越多投資人看到這個現象,並且也想從中分得一杯羹,創辦人漸漸的也握有更多籌碼來進行討價還價了,但在一開始的想法還是,誰給錢誰就是老大,因此這段時期的創投家比較多在做的事情是,藉由逐步募資的方式來協助創業家消除他們的炙熱風險(企業在市場上會遇到的最大難題),除此之外在必要時期會動用自己的投票權來找外部執行長取代原有的創辦人來治理公司,雖然這一時期創投家還是握有大部分實權,但也漸漸的從橫行罷道的資金提供者轉變成像導師一般的角色。

再來就是黃金Google時期,隨著越來越多的資金湧入,擁有好點子跟技術的創辦人就可以去「選擇」他們希望的資金來源,Google就是這樣,他們基本上就是抱持著「不要就拉倒的」心態去尋找投資人,對於股份以及投票權的讓步也非常強硬,雖然最終還是願意由創投企業找來一位外部執行長,但Larry Page跟Sergey Brin對公司的影響力遠大於前期的創業家們,此時的創辦人變強勢了!

到這邊的故事就是大家比較熟知的臉書以及Peter Thiel的創業家獨大時期,臉書執行長Mark Zuckerberg戲弄紅杉資本顯示了創辦人的傲慢,Peter Thiel的創辦人基金完全不干預創辦人更樹立了投資人應該全權尊重創辦人的典範,其中也包含了像是軟銀的孫正義投入巨額資金只求企業更快更大的策略,也有像Y Combinator這種提供小額資金並提供創辦人一個平台,讓大家可以交流並成長的創投,而這個時期就是所謂的「供過於求」。

但這種現象也產生了問題,作者以Uber以及Wework的創辦人為例,也舉了像Theranos這種欺騙社會的企業,這段時期因為資金多到不行導致創辦人縱使有天縱英才的點子也會因為他驕傲自滿的個性而破壞了公司,因為有太多的私有資金,創辦人不急著上市公司來籌措,藉由不斷私募基金來穩固創辦人在公司的地位造就了Uber以及Wework創辦人的崩壞,這也是為何紅杉資本以及軟銀逐漸意識到,光投入資金是一個不負責任的行為,要想辦法發揮監督的作用達到平衡也是創投家應該做的。


這告訴了我們什麼?

創投業之所以會蓬勃發展主要是因為它可觀的報酬率,上面提到的幾家公司獲得的報酬率往往都是好幾十倍,金額也都達到好幾千萬甚至好幾億美金,除了對市場以及技術的了解,這些創投家也非常看重創辦人的個性,但他們大都遵守著一個定律,「乘冪定律」,少數幾家最成功的投資將創造最高的投報率,這也是為什麼創投家會不斷挖寶投資,因為即使錯了99家,但只要壓到下一個Google你就可以回本賺大錢,我很喜歡作者對創投家個性的闡述:

「傳統社會科學家有紀律的調校不是望遠鏡、而是眼罩。根據過去的資料來推測未來只適用於沒有發生意外的情況,但如果明天只是今天的延伸,那又何必預測?真正重要的改革是為發明家創造財富、使勞工感到焦慮,或是擾亂地緣政治平衡」

創投家的發展促成了現在的繁榮但我們也看到供需平衡的重要性,以前的創辦人被創投資金壓得很死導致了不公平的交易,現在的創辦人驕傲自縱缺乏適度的管教,作者認為最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就是進行上市,由一般投資人來進行監督的工作,但我自己認為上市不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重點還是要達到一個供需平衡的市場,問題才能慢慢解決。

另一個是群聚效應的作用,一家新創之所以可以募集到足夠的資金,往往是藉由鬆散的外部連結達成的,紅杉資本所投資的新創、凱鵬華盈也想參一腳,當這兩家最知名的創投都投入了,其他所有人也都會一窩蜂想加入,這也是為何最後創辦人都可以比較自滿的原因之一,只要你得到一家夠知名的公司或者人背書,你就不怕沒資金。


總結

再次強調這本書的可看性,如果你想了解矽谷、想了解創投、想了解這些「獨角獸企業」,這本書絕對適合你,但不免俗的談到科技新創就也會談到中國,其實撇開政治因素不看,中國所有的企業像是騰訊、微信、阿里巴巴、小米、滴滴打車什麼的根本就是美國獨角獸企業的翻版,他們把美國創投的公式完整的複製過去並想藉由更多的人口來創造更大的市場,完美地打造山寨版讓我覺得無話可說,但隨著資訊的流通、網路的無遠弗屆,模仿速度除了在中國,在世界各地一定也會更加快速。

但模仿的同時,我喜歡作者提到的一個創投家會遇到的棘手問題,在資助企業進行閃電擴張的同時,請牢記在心是否為資助著他所做的科技創新,還是只是在進行所謂的科技融資來打壓市場?我舉例來說好了,Uber的叫車服務確實真的滿好用的,對我來說,比起攔計程車、我會偏好用Uber來叫車,這是因為他在「技術上」,不論是自動配對、追蹤路線、即時知道價格等都做得比傳統計程車好,但若是有一家假設叫「瓜居叫車」的公司好了,技術上沒什麼特別,但因為擁有大量資金,而為了搶佔市場所以進行大量削價策略來趕跑對手,這對市場而言是健康的嗎?創投所注入的活力與資金真的在影響你我的生活。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6.114.227 (臺灣)
PTT 網址
※ 編輯: joowei (223.136.114.227 臺灣), 05/07/2023 21:37:18

weimr05/08 00:00

maybehsin05/08 10:36

mapabeyb05/08 13:32

mapabeyb05/08 13:33觀察創投模式的變化也很有趣,從買下有實績的公司、創投

mapabeyb05/08 13:34家親自參與經營,再到只給錢完全不過問的天使投資

skyhawkptt05/08 15:52謝謝導讀推薦

fickle8505/08 19:10有興趣,謝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