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年少時代
年少時代(Boyhood)
愛在三部曲(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Before Midnight )導演Richard
Linklater的另一力作。同樣是演員隨著相同角色一同成長,《年少時代》難度更高,不但拍攝時間長達12年,男主角更是從6歲就開始演出。看的時候不禁想著,如果男主角成長過程中不想拍了怎麼辦?或是長大後的外型或氣質不符導演想像怎麼辦?還是導演是隨時根據演員成長的樣貌來決定劇情走向?
在這個橫跨12年的時間軸當中,觀眾跟隨主角從6歲成長到18歲,透過主角的眼睛去理解這個世界,理解身邊的人與自己、與彼此的關係,並且找尋自己存在的意義及價值;就像我們從小所經歷過的那些一樣。雖然內容比起愛在三部曲更為瑣碎,但Richard
Linklater最擅長的就是將日常而瑣碎的對話與生活細節處理得不無聊,雖然看的當下不見得有很大的起伏,但看完後勁非常強。
=====================================
我是防雷線,這部電影實在太特別了~
=====================================
主角從小就是個愛幻想的孩子,他喜歡看著窗外,看著天空,幻想黃蜂是從水珠變成的,幻想把石頭用削鉛筆機削成箭。父母的離異讓他從小就必須學著接受關係中的不完美,學著理解自己與父母、父母之間、父母與其他女人/男人之間的關係是怎麼一回事。他話不多,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觀察;母親心力交瘁之餘仍然勉力維持家庭,父親極力想要彌補親子關係(Ethan Hawke又演這種角色XD);他都看在眼裡。
隨著年紀增長,主角不只是長相男大十八變,的人格特質也逐漸成型,和社會期待的差距更隨之展現。充滿刻板印象(且絲毫不尊重家人)的繼父堅持男生就是要留男生的髮型,從事男生的興趣;老師告訴他興趣和才華不能當飯吃,還是要認真做功課;同儕則說不喝酒、不幹女生就不夠酷。他都聽在心裡。
隨著時間而改變的不只是長相和人格,還有不同時代的流行元素或話題,讓觀眾感受到時間的流逝。於是我們看到姊姊在床邊模仿著小甜甜布蘭妮,父親詢問孩子對於伊拉克戰爭的想法,七龍珠的普鳥出現在電視機裡,打扮成魔法學院學生的孩子們爭相購買哈利波特小說;一切都好有歷史感啊。
整部電影還是走一個溫柔的調性,所有角色最後都朝著正面的方向發展;連母親偶然交談的服務生都在片尾再次出現成為彩蛋。電影裡應該有更多重複出現的角色(例如片尾的樂團主唱應該是當初跟父親一起彈吉他唱歌的朋友?),只是觀看時沒有全部認出來,否則應該會有更多驚喜才對。
最後必須一提,這是第一部讓我非常深刻地感受到「離巢期」的電影;雖然片段來得突然,但一路跟著電影看著Mason從6歲長到18歲,變成獨立自主、即將離家的成年人,真的有種不捨的感覺啊。
--
離開我 最好在我愛到瘋狂的時候 離開我 最好在你依然年輕的時候
離開我 最好現在離開我 離開我 最好你現在就走
離開我 最好在我愛到心痛的時候
--
推 超愛這片
這部有種看人生跑馬燈的感覺
喜歡
超愛
這部看到後面很感動
超喜歡這部電影!
65
[好雷]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從曾敬驊到birdy雷文防雷資訊頁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隨著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這部電影上映,劇中兩位年輕男主角的表現受到矚目,以下就電影 中飾演birdy的曾敬驊分享一些我的觀察,希望可以讓大家更喜歡這個年輕的小演員。 曾敬驊是1997年出生的宜蘭人,家中經營早餐店,他說自己高中時就開始到市場打工貼補34
[討論] 同學麥娜絲 觀後感?(有雷)今天是金馬影展開幕片 一共放了三場同學麥娜絲 我是其中一場的觀眾 看完想碰碰運氣 問問看有看過的人的評價和感想16
[好雷] 午夜巴黎不專業心得很美的一部電影 太過唯美到讓人覺得好想馬上飛到巴黎 也是一部讓我對於我貧瘠的知識感到扼腕的電影 如果可以對裡面出現的角色再多了解一些之後才來接觸這部作品的話,一定會有更好的觀影 體驗 可惡,懊悔啊!12
[好雷]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時代體制寫給自由的深刻告白《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時代體制寫給自由的深刻告白 打這篇文章好像有點晚了,去年年底看完北影版後原本想為這部電影寫些什麼,但遲遲覺得難以下筆,思考了很久才將我對這部電影的想法整理好,某方面可能也是因為這部電影蠻極端的,近期在版上的爭議性也很高,看完後一時之間很難在心裡歸類這部電影的位置,套一句電影中的台詞「評審不是很愛就是很討厭」,當然如果你已經看到文章標題 的話,大概就知道本文最後是偏向前者。 這部電影我總共看了兩次,第一次是去年金馬影展國片觀影潮,那段期間把幾部入圍 的長片都看了,另一次則是年底帶著好奇心和朋友一起去看了北影版,而看完北影版後才14
[好雷] 法貝爾曼【法貝爾曼】是史蒂芬史匹柏的半自傳電影, 描述主角在成長階段發掘了自己的電影天賦,並在家庭與藝術之間拉扯的故事。 - 電影始於主角第一次接觸電影,結束於他正式進入電影行業。 但如同片名,故事的重點在於法貝爾曼一家的故事,非單單著重在主角追夢,6
[好雷] 世界上最爛的人這部是Oslo三部曲的最後一部 不過劇情沒有直接相關 所以沒有看過前兩部也沒有關係 預告片 我沒有看過這部導演的其他電影 看之前也不曉得這部電影在演什麼5
[討論] 〔年少時代 Boyhood〕iTunes 特價 $90此片為「愛在」三部曲導演李察·林克雷特 (Richard Linklater) 費時12年完成的偉大作品。由於本版對此片討論文不少因此就不再贅述,片中劇情並沒有太多過於起伏的濫情橋段,大多為平淡瑣碎卻又十分細膩的敘事,但隨著12年來主角一路在破碎的家庭中逆境成長,到最後一幕的那一抹淡淡的微笑,我記得第一次看時真的差點哭出來 (平常看電影沒啥在哭的 : ) ),當然是因為這部片給了我太多啟發與頓悟,希望所有喜愛電影的各位一輩子至少要看過一次「年少時代」。 最後附上片中一首歌: HERO by Family of the year2
[好雷] 《美國女孩》:屬於台灣的共同記憶《美國女孩》:這應該是台灣人都能有共鳴的一部心思細膩的電影,能夠激起台灣小孩成長過程中的各種記憶碎片,對於家人與環境的認知變化,透過歸國子女的不適應與歷史病疫的不安心,讓片中四個家庭角色互相擦出他們各自內心的「美國夢」所幻滅的火花,關於美國夢的失落情緒依稀記得在楊德昌電影《青梅竹馬》中顯得不切實際與遙不可及,《美國女孩》則隱約承接這樣的概念,道出逃避的現實。 阮鳳儀根據其親身經歷改編的劇本相當豐富細膩,故事從頭到尾並沒有太過戲劇化的時候,真實的生活感是此片的精髓,角色的肢體言語上都極富細節,主角從無限失落變成無處發洩的怨恨,在演員身上的許多小動作都非常的貼近孩童的樣貌,那些叛逆父母、迷惘犯錯的過程,作為觀眾不斷的感受到自己曾經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另外,主角與母親的和解過程也是相當的具張力,像這樣的家庭肥皂劇少不了的吵架戲碼在此片並不是很多,電影更比重在透過主角自己對環境的掙扎到順從,與對代表美國夢的白馬的期待與破滅,主角經歷痛苦後的超齡成長,換位思考去知曉母親經歷的相似困境,結尾一場主角與母親的家常互動作爲高潮,異常的平凡但真摯誠懇,那一反電影前面壓抑煩躁,溫馨平和的母愛氛圍,有種麥克李1990年電影《生活是甜蜜》的結尾,同為母女和解的母愛爆發,那股闔家感動實在餘韻無窮。 《美國女孩》動人之處就是這些與觀眾有所連結的共同記憶,營造了裡外真實的台灣家庭故事,立體的家庭角色十分有帶入感,對女孩的年少叛逆成長描寫深刻,作為台灣人在這部片的分分秒秒中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共鳴,是一部專屬台灣的溫馨好片。 --2
[好雷] 在車上 影評by一個村上春樹的粉絲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筆者曾經寫過一個長篇電影劇本,改編自村上春樹的《神的孩子都在跳舞》中 其中一篇〈生火〉。這個短篇是村上春樹改編傑克倫敦的同名短篇小說《生火》。1
Re: [問卦] 單身一人通常都看什麼電影的八卦?注意這篇文章超級長,可直接左轉。 標題:單身一人看電影的心得分享 內容: 大家好,我是一個喜歡自己去看電影的單身族群。我覺得一個人去看電影有很多好處 ,比如可以自由選擇想看的電影、時間和座位,不用跟別人討論或妥協;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