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普雷]《生為女人》,I am strong,I am invinc

看板movie標題[普雷]《生為女人》,I am strong,I am invinc 作者
a122239
(Sharp)
時間推噓 2 推:2 噓:0 →:1

部落格版:https://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405228107

雖然片商在宣傳《生為女人》這部片時,將凱蒂佩芮的經典作品《Roar》是受澳洲著名女歌手海倫瑞蒂的名曲《I Am Woman》所啟發的創作為賣點之一,然說實在話,相比過去同樣有在台灣上映的音樂傳記類電影,如《茱蒂》裡的茱蒂嘉蘭、《波希米亞狂想曲》的皇后合唱團、《火箭人》的艾爾頓強,或者是本月初上映、關於大衛鮑伊的作品《搖滾變色龍:大衛鮑伊》來說,海倫瑞蒂是比較陌生的,至少對我來說,即使講了《Roar》是受到《I Am Woman》啟發,我還是不知道海倫瑞蒂是誰。這位出生在演藝世家的澳洲女星,從小就受到父親的影響,確立了將來要成為歌手站上舞台唱歌的夢想,在1966年她帶著三歲女兒崔西、一卡皮箱以及230美元來到美國尋求發展,然而事情沒有自己所想的那麼幸運,在這個男歌手與男團為主流的年代,本來說要簽下她並給她發片機會的唱片公司水晶唱片(Mercury Records)臨時反悔,不甘就這樣回去澳洲的海倫瑞蒂,只好住在廉價旅館,邊在酒吧非法駐唱邊等待機會,直到她結識了同樣來自澳洲、後來被稱作為「搖滾教母」的樂評莉蓮羅克森,才偶然遇見了第二任丈夫、經紀人傑夫沃德,她的音樂才彷彿又見曙光。

1968年海倫瑞蒂推出了單曲《One Way Ticket》反應平平,後來她被傑夫勸服,與他一起搬到洛杉磯奮鬥,然而整整18個月傑夫都沒有替她找到任何工作,她看著他不斷的替搖滾樂團深紫(Deep Purple)或者是小提姆(Tiny Tim)忙進忙出逐漸感到不滿,心急如焚的海倫瑞蒂有感於當時社會正興起的女權運動,知道每位女性都在為平權努力著,於是她決定替自己奮鬥一次,她對傑夫下達最後通牒,若是再不想辦法替她尋找機會她將會離開,於是傑夫開始將重心放在了妻子身上,在長達五個月的交涉斡旋之後,知名唱片公司國會唱片(CMG)決定給海倫瑞蒂一次機會、替她錄製專輯發行,儘管只是一張翻唱專輯,然她優異的演唱能力還是讓國會唱片注意到了她,本來只放在B面、由安德魯洛伊韋伯替《萬世巨星》所作的《I Don't Know How to Love Him》更替她打開知名度,1972年她推出受到女權運動以及莉蓮羅克森為靈感所創作的歌曲《I Am Woman》,不過剛開始時這首歌被唱片高層以諸多理由冷落,是在傑夫的努力宣傳之下,才於女性聽眾間引起討論,並順著當時的女權運動風氣,這首歌成為了她們所認為的非官方國歌,經過女性聽眾的大力點播,《I Am Woman》於近七個月後的12月,登上了告示牌排行榜(Billboard)上得到冠軍,隔年葛萊美獎上更是擊敗芭芭拉史翠珊等人得到最佳流行女歌手獎的肯定,成為史上首位獲得此獎的澳洲人,在說得獎感言時她感謝了上帝,因為「She makes
everything possible」。

《I Am Woman》的成功將海倫瑞蒂的事業推上高峰,讓她成為美國炙手可熱的樂壇新星,演出邀約接踵而來,每次演出都是爆滿狀態,她甚至還成為了首個在美國黃金時段主持自己的綜藝節目的澳洲人。五年之內她至少有15首歌曲進入排行榜前四十名,另一首《
Delta Dawn》則和《I Am Woman》同樣攻下了排行榜冠軍。無奈的是,染上毒癮的傑夫不只花光她所有的財產、欠下大筆債務,因毒品影響情緒不穩讓兩人不斷發生爭吵,長期處在高壓狀讓海倫瑞蒂心理難以負荷,兩人離婚後傑夫更是想盡辦法干涉她的工作,1980年代中後期她的工作量減少、人氣下滑,簽約新唱片公司也難以讓她重返高峰,於是在2002年發行完《Center Stage》宣告引退,選擇回到澳洲一所大學念書,後來取得執照成為一名催眠治療師,2011年她決定重返樂壇。同年告示牌將她選為當代最偉大的藝術家第28名、於女性藝術家裡位列第9,而《芝加哥論壇報》則稱她為「70年代流行樂女王」,《I
Am Woman》對流行文化與第二波女權運動都有深遠影響,這使得海倫瑞蒂亦成為女權運動的標誌、女權主義的偶像,在2017年的女性遊行活動裡她也公開露面,用行動表達支持。

海倫瑞蒂近年罹患愛迪生氏症與癡呆症,在今年九月29日在洛杉磯逝世,享壽78歲。上個月25日舉行的澳洲音樂大獎(ARIAs),不光有多名知名澳洲女性藝術家與歌手共同演唱《I Am Woman》,連前澳洲總理朱莉亞吉拉德都上台向她致敬。


《生為女人》劇情基本上都順著海倫瑞蒂的故事在走,從她來到美國尋求發展四處碰壁陷入低潮、到發行《I Am Woman》這首歌迅速走紅、接著遭遇到好友莉蓮過世打擊、以及夥伴兼丈夫傑夫因吸毒影響導致其在後來決定淡出樂壇等,關於海倫瑞蒂的高峰與低潮、她的歌唱事業的開始與結束,《生為女人》將海倫瑞蒂最精彩的歌唱人生濃縮在這短短兩小時裡,對於不熟悉海倫瑞蒂的觀眾朋友,在看完這部電影後應該多少也能對她有初步認識。由導演慕雲珠所執導的這部《生為女人》整體而言論精采度的話,如《茱蒂》、《波希米亞狂想曲》或者是《火箭人》都比它精彩許多,根本原因並不是台灣觀眾對於海倫瑞蒂的熟悉程度,而是導演慕雲珠把它拍的過於平淡,敘事流於表面,飾演海倫瑞蒂的蒂達柯漢哈維同樣把這個角色詮釋的很平面,雖然如服裝、舞台都和許多找得到的表演片段九成像,然跟著影片一同比較的話,會發現蒂達柯漢哈維並未能完整展現海倫瑞蒂的風采與光芒,光是比較電影裡與海倫瑞蒂現場演唱版本的《Angie Baby》就看的出來,海倫瑞蒂無論是肢體還是表情都相當豐富,而蒂達柯漢哈維就只是隨音樂簡單搖擺,她把每首歌都唱的很像。

「你們男人有想過問女人要聽什麼嗎?」

以海倫瑞蒂最為有名的歌曲《I Am Woman》當作片名,《生為女人》自然就是會將重點擺在這首歌的誕生與對社會的影響,同時更是想透過這首歌來更深入的剖析海倫瑞蒂的內心世界,她是如何寫出這樣充滿強大力量的歌曲?絕不可能單純只是受到女權運動的啟發,在她的心裡應該也是認為「自己能夠做到男人做到的任何一切」,企圖在這男團與男歌手流行的年代獲得發聲權,用她的歌聲、她的音樂證明不只有男人有想聽的音樂類型,女人也有她們想聽的風格,不是男人想聽的音樂才叫做音樂。可是觀眾看了海倫瑞蒂成為女權運動的偶像、《I Am Woman》成為了她們間的非官方國歌,可是然後呢?導演慕雲珠沒有再深入的繼續去挖掘這首歌,她停止去再把更多的海倫瑞蒂帶到觀眾面前,甚至她讓《IAm Woman》這首歌在觀眾眼裡看來就是「順應時代而起」的一首歌而已,這首歌的歌詞與海倫瑞蒂的歌聲鼓舞了正在揮旗奮戰的女人們,不過在她們看不見的地方,她們視為女權運動偶像的海倫瑞蒂,其實從頭到尾都很少真正的去挑戰父權,更微妙的是她的成名與《I Am Woman》的成功不就是靠男人(傑夫)的幫忙嗎?

就連海倫瑞蒂本人在後來的訪談中也承認,自己在認識傑夫沃德三天後就嫁給他,其實是帶有目的性的點頭,她想要工作、想要居留權,她自己沒辦法做到,可是傑夫能夠幫助她,所以她才決定和傑夫成為夫妻。而接著我們在電影中也能看見,海倫瑞蒂即使成為國際巨星,她還是沒有辦法拿到多少發話權,連自己專輯的構想、想唱什麼樣的曲風都無法自己決定,不光是工作方面是由傑夫接洽這樣簡單,而是因為「她是女人」,大家都只想跟傑夫討論,不將她這個真正帶給彼此利益的人放在眼裡,表面尊敬其實根本不屑一顧,沒有了傑夫她便無法在業界繼續站穩,只剩黯然謝幕。從電影到現實生活的自白,我們都知道了女性在那個年代的位階多低、權力與權利多少,不管多有成就、多有名,只要你是女人就註定只能聽男人的話、受男人幫助,即使妳很清楚知道靠自己可以做到,可沒有男人妳連開始都沒辦法,所以《I Am Woman》是唱出了女性力量,但僅此而已沒有後來,觀眾從《生為女人》所認識的這首歌與海倫瑞蒂其實沒有想像中來的偉大。


就像《茱蒂》要用茱蒂嘉蘭最有名的《Over The Rainbow》當作收尾,《生為女人》也讓海倫瑞蒂最後在唱了一次《I Am Woman》,讓電影結束在澎湃激昂的時候,成功的讓觀眾在散場後記住了這首經典名曲。但最可惜的是沒有辦法再深入的記住這首歌的背景與海倫瑞蒂,雖然上段說了許多個人意見,但這確實是海倫瑞蒂所發生的事與遭遇到的處境,所以這也算是非戰之罪,不過導點慕雲珠花了太多時間在寫與傑夫的愛情線與和莉蓮的友情線,對於「海倫瑞蒂」這個人卻描繪甚少,觀眾所認識的海倫瑞蒂都是從他與傑夫、與莉蓮的關係裡認識的,可是既然要從《I Am Woman》這首名曲下手,那麼要深入探究的不是該是放在這首歌與海倫瑞蒂身上嗎?而不是僅用幾個畫面、幾句台詞,然後最後再用一個大合唱來帶過,就如前面提到的,和傑夫的婚姻是有目的性的,當然她也是對他有愛才會嫁給對方,可是有沒有真的很愛到要讓觀眾看見這麼多他們兩人的愛恨情仇,我是覺得似乎未必,愛情、婚姻對海倫瑞蒂既然不是重要的,那在《生為女人》也不是重點才是。

而選擇放大海倫瑞蒂與莉蓮羅克森的友情,一是想讓後來莉蓮的過世影響到了海倫瑞蒂產生一次的高潮,二是像許多同類型電影會有的橋段,那就是讓海倫瑞蒂去對自己提出疑問,質疑這樣子的生活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要如何在明星與普通人間作出取捨與平衡?在這兩項目的裡,前面有成功達到,蒂達柯漢哈維愧疚後的崩潰是整部電影最亮眼的時候,後者則可惜也是簡單帶過。要講第三點的話,也是因為莉蓮羅克森同樣被視為女權運動先鋒,她所寫的世界上第一本《搖滾百科》至今仍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就像《I Am Woman》這首歌一樣,於是將她拉出來增加戲分,也算是替電影做個點綴。

《生為女人》每首海倫瑞蒂的歌曲重新翻唱過後都很好聽,原版也很棒,新版有不同味道,如《Love Song for Jeffrey》、《Angie Baby》、《Delta Dawn》、《Ain't No Wayto Treat A Lady》、《Revolution》等都讓人不覺得是三十幾年前的歌曲,看完電影回家後我已經聽了原聲帶好幾遍。在演員的部分,記得在《深夜加油站遇見抓狂衰事》就說過我滿喜歡蒂達柯漢哈維,她有蜜雅娃絲柯思卡的味道,很怕她和她一樣因演出怪妞角色被定型,幸好看了《生為女人》是放心了不少,可惜的是如果這是原創角色就會覺得她演得很好,但這是有真實人物能參考的音樂傳記類型電影,就只會覺得她表現得不錯,演海倫瑞蒂的部分就差了點。

--
http://moviemoney.pixnet.net/blog

因為很喜歡看電影,
或許不是寫得很好,
不是所謂的專業影評,
只是很單純的想把看完電影後的想法用文字述說出來。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1.119.33 (臺灣)
PTT 網址

wayshih 12/26 02:14同意此篇,影展時看了此部覺得平庸,雖然喜歡女主

wayshih 12/26 02:14角在《深夜》的表現,但尚不足撐起此部。

mysmalllamb 12/26 05:50特別的是開拍時她才23歲、但演的範圍是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