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初戀的極限與永恆:《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本文涉及劇情,且具偏私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圖文網頁版:
https://vocus.cc/article/63896785fd897800013eabf6
~*-*~*-*~*-*~*-*~*-*~*-*~*-*~*-*~*-*~*-*~*-*~*-*~
初戀的極限與永恆:《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終於在Netfilx看了《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Call Me by Your Name, 2017),感覺很奇妙。基本上對於作品裡呈現
的愛情,我都是先認同,接著再受到觸動,或者同時進行,但這部卻是被
片段觸動,兩位主角卻完全沒有認同,所以無法一次看完。最終結束的時
候,卻又感到遺憾,彷彿那個夏天,也在我心裡留下了些許印記。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為義大利—阿爾及利亞導演盧卡.格達戈尼諾
(Luca Guadagnino)所執導,改編自 2007年安德列.艾席蒙(André Aciman)
所出版的同名小說,敘述一位十七歲少年的初戀與成長。看完電影後,我
試著讀了一些相關的分析,驚訝於作者學識的淵博和原著對兩人出身、情
節意象安排與知識傳遞的細密──在那樣的時代,為了呈現同性戀情只是
平常,就得將知識巨量堆疊築起城堡,讓故事置身桃花源裡不必被歧視與
異常過度侵擾(雖仍有造成影響)。缺乏相關知識背景的我,在2022年的
時代去看這部電影,就只是單純從互動的細節去旁觀一場初戀的起始與終
結。
1983年的夏天,十七歲猶太裔男孩艾里歐(Elio,Timothée Chalamet
飾)與猶太菁英父母在義大利南方的小鎮上渡假。艾里歐的父親是位考古
學教授,照慣例會在暑假邀請一位研究生到家裡作報告,這一年是來自美
國的二十歲大男生奧利佛(Oliver,Armie Hammer飾)。艾里歐優雅文靜,
沉浸在閱讀、音樂、作曲裡;奧利佛個性大而化之,生活習慣隨興,總能
熱情的投入運動、尤其是跳舞當中。這樣個性迥異的兩人不但要共度夏天,
甚至要共用衛浴、彼此相連的房間,摩擦顯然在所難免。在艾里歐的初始
印象裡,總覺得跟這個人合不來:吃水煮蛋敲得黏糊糊,離去前漫不經心
地說「later 」,也常忘記提早告知要不要共進三餐──覺得對方無禮自
大的同時,進而覺得對方應該很討厭他,所以在父母面前,也直接表現出
討厭、甚至挑剔的態度。
但有一種討厭,是因為不想承認被深深吸引,更因為是想接近對方卻
感受到對方的防禦。艾里歐還沒確認自己的感情前,奧利佛曾試著接近卻
被迴避,「你太緊繃了,需要再放鬆一點。」「我很放鬆啊。」此後奧利
佛保持距離,即使後來數次邀艾里歐去游泳,後者卻在池邊寫譜。直到艾
里歐刻意在奧利佛請他彈奏喜歡的曲子時改變彈法,才發現奧利佛「討厭
巴哈」和討厭他皆是錯覺。艾里歐故意表演與瑪琪雅親熱或試圖撮合奧利
佛與琪亞拉,兩人跟父親一起去看出土的雕像時,奧利佛說「別假扮好主
人」,之後艾里歐才主動伸手和好,奧利佛則拿著雕像假手跟艾里歐握手。
這一段基本上就是兩人相處的基調:艾里歐百般掙扎後決定往前一步
試探,奧利佛則是有所保留的回應與接受,但一旦兩人近乎坦承的相處之
後,奧利佛就會後退、消失,保護自己以免愈陷愈深;當艾里歐感到不安
掙扎後又再次往前一步,奧利佛會在激情時接受,之後又後退、消失……
如此反覆至真正陷入熱戀。這中間有幾段情節的設計相當精巧,例如艾里
歐認知自己情感的過程,無論是讀赫拉克利特著的《宇宙論殘篇》:「河
流流動的意義並不在於世事變換,以至於我們無法遇到同一件事兩次,而
是在於某些事物只因改變而始終如一。」意味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是一期一
會,時光與世事變換而使當下化為永恆;艾里歐母親念《七日談》引導孩
子思考友誼與愛情、死亡與表白的選擇,既精準呈現艾里歐對這段情感的
糾結,也呈現父母對孩子的默默守護與觀察。
但我最喜歡的情節設計是教堂前艾里歐的告白,兩人隔了一段距離,
繞著戰爭遺址「皮亞韋河之戰」的紀念碑走了一圈,從近而遠,又從遠向
彼此靠近:
「你似乎懂的比這裡的所有人都多。」
「但我對重要的事知道不多。」
「重要的是什麼事?」
「你知道是什麼事。」
「幹麼跟我說這個?」
「因為我認為你該知道。」
「因為你認為我該知道?」
「因為我想讓你知道?因為我想讓你知道。」
他走開了。「因為我想讓你知道……因為我想讓你知道。」
繞了一圈相遇。
「因為這件事我只能對你說。」
「你說的和我想的一樣嗎?」
艾里歐點頭。
「別亂跑,待在原地。」
「你明知道我哪都不會去。」
艾里歐並未把愛說出口,奧利佛看似逃避,實則領會,末了要進去拿影
本時,又交代「待在原地」,就已表明了兩人在宗教限制及自我爭戰當中,
其實懷著相同的心意。之後奧利佛的回應,也是藉由影本表達自己「被打動」、
「想抗拒」卻又無法抗拒的混亂糾結:
「他們把我的頁數全都弄亂了,我得整個重打。今天下午要泡湯了,進度慢
了一天。」
「可惡……我什麼都不該說的。」
「假裝你沒說過吧。」
「意思是我們要假裝是泛泛之交嗎?」
「意思是我們不能聊這種事……好嗎?」把紙給他,「就是不能。」然後艾
里歐把紙收進背包裡。
接著兩個人在樹林裡互相碰觸和表達「以為你不喜歡我」的心意後,奧
利佛又開始設下防線:
「我們該走了。」
「為什麼?」
「我了解我自己,我們一直很自律,我們還沒做出任何會感到羞愧的事,這
樣很好。我想潔身自愛。好嗎?」
艾里歐摸對方的腿間。
「我冒犯到你了嗎?」
奧利佛把他的手拿開。「別這樣就是了。」
展示傷處。「我覺得開始發炎了。」
相較於艾里歐一旦確定就進攻的勇氣,奧利佛顧慮的謹慎與防衛亦是等
同。回到家的艾里歐在聽客人爭論歷史與政治時流了鼻血,奧利佛擔心而進
去看他,兩人互相碰觸挑逗的方式可以看見那條界線根本無法拉開他們對彼
此的渴望,甚至奧利佛無預警去咬艾里歐的腳顯現他才是兩人關係裡難以自
拔的人,所以之後奧利佛再次失蹤(後面有說他常半夜待在外面),艾里歐
戴起了跟奧利佛一樣的項鍊,咬著項鍊等他回來,即使母親說:「我覺得他
也喜歡你,比你喜歡他更多。」也無法平撫他的不安,他甚至開著門聽奧利
佛上廁所的聲音,意會到他的逃避,罵他「叛徒」後轉而去找瑪琪雅探索自
我的性傾向。當艾里歐一反常態地積極起來,反而令瑪琪雅感到不安:
「你會讓我傷心,而我不想傷心。」
這段話幾乎是艾里歐兩方探索的雙重指涉:導演顯然想暗示奧利佛對這
段感情的投入與不安同等,他愈逃避就愈顯現他對艾里歐的眷戀。而奧利佛
幸運(?)的是,艾里歐當下是愛他的,而且他的逃避讓艾里歐更加愛他,
所以抵擋不了熱情攻勢的奧利佛,告訴艾里歐:
「成熟點,我們午夜見。」
為了讓午夜快點到來,艾里歐和瑪琪雅約會、性探索,一邊看錶打發時
間。這段與瑪琪雅的探索讓他與奧利佛的約會能夠更加自制成熟──確實,
奧利佛回來之後,艾里歐就不需要錶了,兩人終於上了床──據說小說這段
寫得極細密,電影將鏡頭轉向樹影讓我頗為感激,同時覺得:雖然明白奧利
佛的退卻其來有自,同時也覺得毫無必要,畢竟他應該最了解彼此只有這個
夏天。不過,這樣他就不會是艾里歐的初戀了,只會是男的瑪琪雅;而且這
樣才能體會到奧利佛對艾里歐的愛護、珍惜、小心翼翼,既想要親近占有、
又擔心自己只是艾里歐打發時間的玩伴──那樣複雜的左右為難(?)。只
是這段實在太刻意,相較之下,兩人在嬉鬧時摸對方的項鍊和親吻對方的腳
踝,這段親密接觸遠比後來的上床更令人心動,上床也就不過是上床而已──
直到奧利佛說「那對我很重要」我才意識到,他在這段關係裡一直是最膽怯
的一方。
所幸他的迴避成功勾出了艾里歐的真心,一個可能只是好奇被吸引但不
小心愛上了,一個真的被吸引但害怕被玩弄最後還是愛上了,確認兩情相悅
想必都能令雙方感到欣慰。在上床高潮之時,奧利佛說出「以你的名字呼喚
我,我也以我的呼喚你。」
(「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 will call you by mine.」 )相較於兩
人第一次和好在湖邊戲水時呼喚彼此的名字,這個點題的互動應是有意象徵
兩人「彼我不分」的親密──只是上過床之後,奧利佛又整天不在家,獨自
躺在床上思念奧利佛的艾里歐,拿了家產的杏桃(奧利佛初來喝杏桃果汁時,
艾里歐父親考過杏桃的字源)自慰並且射精進去,奧利佛回來時發現了,差
點把那顆杏桃吃下去──引來艾里歐的眼淚,彷彿覺得自己的一切都被接受
──倘若是這種強度的哭泣,至少要等奧利佛真的吃下去吧。
我認為這就是電影裡的扞格之處:如果要藉由「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來
呈現兩人你我不分的融合,思念時呼喚自己名字不至於洩露祕密,或者從艾
里歐父母的態度來呈現同性相戀的自然,那麼應該要著重表現兩位男主異中
有同的彼此理解;但電影裡表現出來的,卻是如同一般戀愛劇的開頭:互看
不順眼;中間的相處在艾里歐突破「愛上同性」的掙扎後,卻又讓奧利佛陷
入「你真的愛我嗎」的迴避與試探;甚至兩人去度假的三天,當奧利佛又跳
舞之後,艾里歐的嘔吐可知這樣的自由不羈並不合於本性,或者說奧利佛的
自由不羈他仍無法承受,即使這些不合最後都能用性愛或親密接觸弭平──
但熱戀中人哪個不是如此?當熱戀消褪,相處歸於平日,才能彼此調整出適
合相愛共度的形式。再怎麼在設定上呈現互補,情感細節無法證明,就只能
看見熱戀時的巨大包容與極限。
所幸兩人都是聰明人,旅行三日都發現愛情已經走到盡頭,奧利佛離開
了,之後打來電話,報告的是訂婚的消息。雖然電話裡二人呼喚自己的名字
來表達曾經相愛的默契,但也只是熱戀及時結束的餘燼而已,畢竟得不到的
永遠最為美好。
我就在這樣一邊體會導演的苦心和演員的努力(艾里歐初戀的忐忑、幾
乎被寵愛的無所顧忌與少年特有的殘忍全都表現得到位,奧利佛就怎麼都像
是「演得不錯」,這點很成功的讓艾里歐不安)一邊努力不要抽離太遠。兩
人分手之後,艾里歐初次與所愛分離,自是心痛難捨,父親以過來人的身份
勸他:
「……我們為了快點痊癒而付出一切感情,以至於到了三十歲就沒有感情可
付出了,每次遇到新對象,能付出的就更少,但為了不要去感覺,而讓自己
失去感覺,實在太浪費了。」
「……我們都只能擁有自己的心靈和身體一次,而且不知不覺心就累了,至
於身體,總有一天就不會有人想看,更別說是接近了,現在,你還有悲傷、
痛苦,別扼殺它,喜悅就會伴隨而來。」
在最後的電話裡,奧利佛說「他讓我覺得我是這個家的一份子,幾乎像
個女婿一樣。你真幸運,要是我爸,他會把我送到感化所。」正初次道出他
對這段感情謹慎的緣故,也再次證明了艾里歐父母的智慧與寬容才是成就這
段戀情的推手,否則兩位主角的性格與面對愛的方式,幾乎不可能推展、乃
至結束得如此和諧美麗,所有試圖拆散子女戀愛的父母都該借鑑。
除了艾里歐父母的引導勸誡是電影的最大亮點,結局艾里歐凝視火的畫
面亦極其美麗,他的眼睛與神情訴盡了這段愛情的起始、痛苦、美好與失落,
身後的家人來來去去,一如時間流逝,「河流流動的意義並不在於世事變換,
以至於我們無法遇到同一件事兩次,而是在於某些事物只因改變而始終如一。」
無論這段戀愛是否真的始終如一,在艾里歐心中,它已經成了永恆的回憶,
而當母親喚他回頭時,相信此刻帶給他溫暖的烈火會隨著春來轉弱,在新的
夏日化為粼粼閃爍的永恆波光。
--
一隻鳥飛過去了,天空還在。就是這樣。
我懷疑,但,就是這樣了。
有時候,眼睛只肯告訴我這麼多。
陳斐雯 貓蚤札(其三)
--
寫得真好,推一下
寫的太好了,這部也是我的愛,當初在金馬看完這部
久久不能忘懷!
你好認真啊,我在戲院睡著,感謝幫我補完
用心給推~
寫得很好推~不過看過書跟電影的原因,我個人覺得
杏桃哭泣那段情緒頗複雜的
個人比較覺得是羞愧/驚訝/喜悅/不敢置信/感動等情
緒一瞬間夾雜在一起才讓他突然的落淚
不是單單只有啊他接受我了的那種單一感受(但不過
光看電影的話的確那段會有點怪怪的感覺
推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