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你拿什麼定義自己?》讀後心得
《你拿什麼定義自己?》讀後心得和四個重點整理
在管理大師的的提問中反思自己,看到人生與職涯的多種可能性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important-matters/
我很喜歡這本自傳。作者是管理思想家「韓第」,與彼得.杜拉克齊名。他要大家思考: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的成敗?又如何界定自己的生命價值與方向?這本書充滿他一生中面對的課題、遭遇的轉折,他透過揭露錯誤、提出疑惑和自問自答的方式,引導我們一起踏上這趟思考的旅程。
我讀這本書的感想
《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的作者是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這本書是他的自傳。韓第被稱為「英國當代管理思想大師」,是因為他在「組織與個人的關係」和「未來工作形態」上提出的觀念,都帶給商業界巨大的影響。他的著作被廣泛閱讀和引用,所提出的觀點對於管理學的研究和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一直感到一股強烈的共鳴,以及一種「被理解」的感覺。像是他提倡的「組合式生活」和「跳蚤工作者」這兩個觀念,就讓我心有所感。所謂的組合式生活,翻譯成白話文就是「生活和工作是一種整合關係,而非平衡關係」。所謂的跳蚤工作者,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對自己的未來忠誠的自由工作者,不再依附於組織,而是透過個體能力和其他組織合作」。
最有趣的是,他自己真的這麼做。49 歲那年起,他身體力行他的理論,離開組織,成為一隻跳蚤工作者,身兼自由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教授、演說家、企管顧問等多種職業。書中鉅細靡遺分享了這段心路歷程的轉折和發展。我覺得,我很幸運能在年輕的時候就體驗到這種領略,我的第一本書《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跟他提倡的觀念不謀而合,這點讓我感到雀躍不已。
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很像在溫暖的火爐邊聽著一位前輩說故事,他的神態真摯誠懇,而且字裡行間顯露出他飽滿的智慧。這是我心目中「自傳」的典範,不會流於古板的傳統說教,而是充滿很多自我反省和對現況的質疑,並且身體力行去實踐和驗證。
這本書被我貼滿了重點標籤,以下精選四個我整理完的論述分享給大家。
1.寫作的目的是激發思考
作者提出的管理觀念例如「酢漿草組織」、「S曲線」、「跳蚤工作者」,這些形容詞都是一種很鮮明的「圖像化」的概念。他在自傳中說明了,為什麼他喜歡用這種方式去闡述觀念。
因為他認為「語言會塑造態度」。像是「酢漿草組織」的三片葉子分別代表:核心員工、承包人員,以及獨立的外來專家或臨時員工。雖然三種人員的性質不同,但都同樣屬於一片葉子,是彼此的夥伴和盟友。所以當我們用「三葉草」來描述這三種人員,我們對待他們的態度就會有所不同——會把大家看成是一體的。
他在書中強調,這些把抽象的觀念轉換成具體圖像的用意,並不是要告訴大家去「做什麼」,也不是為了「取代」大家的思考。他真正的目的是「激發思考」。他說:「我的目標是替眾人解釋他們身處的世界,而非告訴他們怎麼應付那個世界。假如我認為自己比他們更知道怎麼過他們的日子,或怎麼經營他們的組織,我就是在侮辱他們、小看他們的智慧和獨立性。但如果我幫他們更了解本身處境,會讓他們看清楚自己正在面對的風險與機會。」他認為激發思考比起給予指示更能帶來長遠的影響。
他也謙虛地說到,自己的觀念很少有原創性,而是他用什麼字句來表達,才是關鍵。他擅長把組織相關的「已知研究」,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整個翻新一遍。
2.成為跳蚤工作者的心境
如同前文提到的,他將大企業比喻為「大象」,將獨立的自由工作者或小型企業比喻為「跳蚤」,並提到未來的趨勢是跳蚤會逐漸離開大象。隨著網路時代的加速,這個趨勢持續在發生。
他也建議,如果一個人要成為跳蚤型工作者,應該先進大型企業組織學習商業技能,再去小一點的公司測試能力,並且逐漸累積專業能力。當時機成熟想離開大象時,就能夠把技術帶著走,成為一隻快樂又自由的跳蚤。
這個觀念和我現在選擇的路線非常相似,我渴望一種自由,完全照自己意思去「選擇」的自由。這種選擇包含了人生路線、職涯路線、專業路線和商業路線。然而,自由選擇是一種極致的奢華,它無法不勞而獲,而是必須付出代價。
像是作者在脫離組織之後,曾對自己的生活這麼評論道:「自由很好,但是我的自由是為了什麼?我正逐漸發現,要過自己的生活,這種自由的意義不只是建立自己的事業,還涉及認真思考我們生活的目標及優先次序,甚至包括如何最適當的安排我們身處的空間、如何恰到好處的分配我們的時間。」這句話讓我回想起自己在〈2022 年度回顧〉文章中,對自己「過度自由的行程」的反省,如果太過放縱這種自由,反而會對生活和工作帶來負面的影響。
以前在大公司相對不自由的時候,有別人會為我們制訂優先序;但當我們擁有了更多的自由,代價就是要自己學會制定優先序。跳蚤工作者的自由其實是一種「責任」:我們得設法弄清楚生命是怎麼回事、什麼事最要緊,以及要在何處與何時做這些要緊的事。
3.我們對於別人的評斷
作者在小時候出生於愛爾蘭牧師家庭,他對於父親的「評斷方式」帶給我許多啟發。我們先來聽聽看他怎麼描述他的父親。
他坦承自己對身為牧師的父親有些失望。他的父親脾氣溫和,待人可親,可是在家裡,他從來不知道父親內心深處的想法。他覺得父親不應該待在鄉間的一個小教區,幾乎一輩子都沒換過工作地點,推辭掉升遷的機會,甚至推辭掉較大城市的教區聘請。他認為父親似乎是一個不求上進的人。
可是在父親的喪禮上面,他聽到前來弔唁的人們這麼評論他的父親:「他在這座教堂為我們證婚,幾年前又給我女兒施洗,他是我們家庭的重要部分。」「他在我生命的關鍵時期給了我充滿智慧的忠告。」「他似乎對現實世界有很深刻的了解。」「我們會想念他,像他這樣的人太少了。」
他對自己進行深刻的反省,他自問:「我的生命和工作,會對誰有這麼重要?我的忙碌生活和所謂的成就,跟這麼多受到他影響的生命相比,價值有多高?」他這才發現,他對父親的失望的評價,問題出在他自己的身上,而不是父親的身上。原來他評斷父親的方式一直是錯的。
他終於明白並寫道:「接受他人的價值和抱負,而不努力找出自己的方向,固然是誘人的做法,但絕非正途。」我也回頭思考自己的父母親,身為老師的父親,影響了多少學生?身為公務員的母親,又照亮了多少其他的生命?那些我在內心定義的「成就」,不能直接套用在他們身上,我也不該用自己的標準去評斷他們。
我們拿什麼定義自己?是一個只有我們自己能回答的答案。別人如果不認同、不支持你的定義,問題並不是出在你身上,而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就很像《被討厭的勇氣》書中提過的觀點,要懂得區分是誰的「課題」。定義自己,是每個人自己的課題。
4.關於手段和目的
作者認為,在我們找到自己在金錢上「足夠」的定義之前,永遠不會有真正的自由,而這個自由指的是能夠去追求自己人生「真正目的」的自由。
當一個人感到「足夠」的意思就是,我們懂得放棄金錢的其他用途。錢不再是成功的象徵,不再能用來定義自我,也不再能拿它當藉口或補償,也不能只為了錢而不去過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我們必須打開心胸,誠實面對自己真正看重的東西,面對我們希望如何定義自己、希望他人如何看待自己。
他在書中舉「公司營運的目的」當作例子,幫我們更好理解這個觀念。他強調:「公司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公司賺錢的目的是為了做更多、更好的事,而這些事,才是界定公司存在的真正理由。
而我們要如何知道一家公司在做的是這些「事」呢?只要這間公司懂得自問:「假使這個組織不存在,我們會不會創立一個這樣的組織?」只有當組織做的事比別人有用,做得比別人好,或是做得跟別人不一樣時,答案才會是肯定的,才能以賺錢的利潤為「手段」去達成做這件事情的「目的」。
把這個觀念套用到我們個人身上,不要誤把賺錢的「手段」變成目的。而是要反過來,先清楚瞭解我們對自己人生的定義,知道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做什麼樣的事,這才是人生真正的「目的」。我們為了要達成目的,賺錢只是推動我們前進的一種手段(如同我常說的商業模式)。不要誤把手段當成目的。
後記:語言會塑造態度
《你拿什麼定義自己?》這本書會讓我這麼喜歡,還有一個主要原因,那就是有很多原本似懂非懂的觀念,透過作者具體的描寫和比喻,獲得了更深刻的釐清。這也是他長年秉持著「語言會塑造態度」的寫作精神,總是試著用平常人聽得懂的白話文,梳理這些隱藏在商管術語背後的智慧。
此外,他對於自己身為作家的身分,有著一番有趣的見解。他觀察到書店內沒有空間展示每一本書,普通書籍在書店內最多六個月就下架了,現在是多虧了電商和電子書平台,普通書籍才能繼續發揮長尾效應。他在某一年造訪法蘭克福書展時感到沮喪,長達二十英里的書籍展示架上,卻沒有幾本書是他的。他感到很沮喪。
他問出版商,知不知道有什麼地方可以保有書籍的活力,對方的回答是:「要作者寫一本新書。」他這才發現,如果他打算認真展開作家的職業生涯,不能有一刻鬆懈。這個見解讓我更能體會到「持續寫作」對於一個作家的重要性。
從這本自傳當中,我除了能窺見了管理大師的視野高度,也能看見我自己的渺小跟他之間的相似之處。特別是對於曾經在大組織工作過、在未來「想要」或者「已經」轉換跑道的讀者來說,這本自傳會帶給你更加深刻的收穫。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19
[心得] 《呼吸》保證刷新人生三觀的精采科幻小說《呼吸》讀後心得:保證刷新人生三觀的精采科幻小說 關於時間旅行、生命的意義、自由的意志、平行世界的選擇 圖文好讀 去年我在 Podcast《電扶梯走左邊》受訪時,跟節目主持人 Jacky 大聊我們曾經讀過的 書,Jacky 大力推薦給我一本他讀過最棒的科幻小說《呼吸》。他說這本書不只會令我「13
[心得]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讀後心得《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讀後心得:面對反而是最好的解藥 在這苦樂交融的人生,學會接納一切情感,是你能為自己獻上的最美好禮物 圖文好讀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摯愛的親人因病離世,你說服自己,這對彼此都是一種解脫。但當 你觀看一部家庭電影時,忍不住抽泣,才發現傷痛從未遠去。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總11
[心得]《綠燈》奧斯卡影帝馬修麥康納的親筆自傳《綠燈》奧斯卡影帝馬修.麥康納的親筆自傳讀後心得 他曾炙手可熱,也曾無戲可演,這是一本記錄他人生指引的靈魂情書 圖文好讀 如果你喜歡看好萊塢電影,你一定記得「他」演出過的這些角色。在《星際效應》執行太 空任務,因錯過了子女相處時光而痛哭而泣的太空人;在《華爾街之狼》坐在李奧納多對9
[心得] 《人生路引》從閱讀引路人身上學到的事《人生路引》從閱讀引路人身上我領會到的三個心得 偶爾覺得無助時,總還有那麼一本書,能為你、我引光指路 圖文心得 最近我讀到一本很棒的「書中之書」,作者揉合了自己的閱讀和人生經驗,分享那些書擴 展了他的視野,增加了他的能力,讓他知道如何更有餘裕地去面對,那個無法倒退、也無8
[分享] 《7週遇見對的人》讀後心得最近外派歸國後,稍微認真的思索了一下自己對感情的看法,並在朋友熱心分享之下讀了 這本書,很有收穫,因此分享閱讀後的心得,也希望給同樣在感情世界中徘徊的人一些不 同看法.(若是有違反版規之處,會自刪!) — 首先,這不是一本工具書,而是心靈成長與自我探索的書籍,作者的文筆與翻譯相得益彰6
[心得]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為什麼要讀書?《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網路什麼都有,為什麼要讀書? 人的一生有限,但是讀「書」可以體驗我們無法抵達的境界 圖文心得 這本書在說什麼?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的作者是日本作家齋藤孝,他的作品涵蓋教育、學習、閱讀與6
[心得] 《第二座山》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第二座山》讀後心得: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當世俗成就不再滿足你,你要如何為生命找到意義? 圖文好讀 為什麼有些人在獲得傲人成就之後,卻感到悵然若失?為什麼有些人遇到了家庭、名聲、 職場上的挫敗,從此一蹶不振?但是,卻有另外一群人,在遭逢相似的經驗之後,卻能保6
[心得] 《點子就是一直來》擁有靈感的六個方法《點子就是一直來》心得:讓靈感源源不絕的六個方法 不論在順境還是逆境,你都能找到保持創意來源的方法 圖文好讀版 不論你是已經成功、還是正在起步、或是陷入瓶頸的創作者,你可能都會面臨一樣的問題 :如何保持源源不斷的創意?無論是好日子還是壞日子,你都必須持續走在自己的創作步3
[心得] 《習慣紅利》改變習慣的好處和四個步驟《習慣紅利》讀後心得:改變習慣的好處和四個步驟 從工作管理到人生管理,從微小改變到人生蛻變 部落格圖文 你有遇到人生卡關的情形嗎?希望有更多的可能,但也不知道該做什麼?知道運動很好, 卻無法堅持運動的習慣?明知道不應該再拖延,卻還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做?想更有效率地2
[心得] 《流浪者之歌》走自己的路悟自己的道《流浪者之歌》讀後心得:走自己的路悟自己的道 用自己的方式悟道,一段漫長且艱辛的流浪旅程 圖文好讀 在 2022 年 10 月的「走在閱讀路上」線上讀書會,我和 Jacky 跟 Jun 一起探討《流浪 者之歌》這本經典雋永的精彩小說,我一直期待讀這本很久了!這次讀書會最有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