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家在世界的屋宇下》
方格子圖文版:https://vocus.cc/article/66b4d34efd897800015b8de2
孟加拉人民示威、軍方倒戈,使現任總理、親印哈希娜政府倒台,其中引起了孟加拉人民攻擊印度教神廟、信徒等事,引起印度緊張,此事不僅使地緣政治出現變化,也令我想起,出生、幼年成長於孟加拉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沈恩(Amartya Sen)今年出版的自傳《家在世界的屋宇下》。
沈恩在臺灣以探討經濟學的著作《經濟發展與自由》和探討正義為何的哲學著作《正義的理念》,然而大家鮮少注意到他為何會做出這樣的探討,背後究竟經歷了甚麼,才會走往這樣的方向?所以他用這本《家在世界的屋宇下》,向讀者娓娓道來。
這並非一本勵志書,或者夾敘夾議的學術傳記,而是沿著他的生長軌跡,探索從1940年代到1970年代孟加拉、印度到英國劍橋等地人物、風土、文化、政治、種族、宗教、經濟、思想種種變化,並穿插古印度哲學與現今思想對比的精采傳記。
沈恩出身於知識貴族家庭,家族人口繁多,並與大文學家泰戈爾很有關係,他即就讀於泰戈爾興辦的那所徜徉於天地、以大自然為教室的學校,受教於泰戈爾自由發展、平等、尊重的教育思想,這讓他得以自由探索知識、發展興趣與踏實內心的空間。
在求學期間,「找人聊天辯論」成了他最大的興趣。在加爾各答和劍橋大學等高等學府求學時,不論在咖啡廳、宿舍還是學校裡,他找各種有趣、知識淵博、思想立場不同的路人、同儕或師長,一起天南地北話當時,一路講到店打烊,針對政治、時事、思想、學術、社會議題等無所不談,這種閒聊帶來的強烈的智性趣味與感性衝擊,令他們痛快淋漓,甚至聊天的收穫比起上課更大。
然而,沈恩不是只愛好象牙塔知識的學人,而是懷有深刻現實關懷的學者,所以才更加愛好知識、論辯與思考。對他人生衝擊最大的,莫過於幾件事情:傳統社會帶來的種性與性別不平等,言論箝制導致的餓莩遍野,以及宗教和身分單一化、政治化帶來的仇殺,乃至背後反映的階級問題。
當他回憶求學過程中,發現女同學表現傑出甚於男性,然而在社會中傳統的氛圍下,卻使女性難以往上出頭。
當沈恩在達卡,因為二戰時英國殖民政府對內措舉失當,又封鎖所有言論報刊的自由,不讓飢荒消息傳給歐戰正酣的英國政府予以協助,導致本來盛產農作的孟加拉出現餓莩遍野的大飢荒,他親眼看到大批逃難遷徙找吃的人群、活活餓死的人,甚至是為了生存吃了人肉、崩潰大喊「我們已經不算人」的人,使他大受刺激。扣除政府政策,更明白言論自由與資訊自由傳播是多麼重要,因為這些明明是可以挽回、不用變成悲劇的事情。
戰爭結束後,儘管多數人呼籲印度教徒與穆斯林共同擁有和努力創造的事情已經比差異還要多,不用分家,但隨著政治、宗教、民族主義三者結合成認同的單一身分,宗教民族主義導致的分裂已無可避免,仇恨氣氛日益濃厚。而到印巴建國前夕,有一天他看見一位受重傷的穆斯林逃進他家求救,問其原因,才知家人曾因氣氛緊張並勸阻不要外出工作,但他知道不工作,他的家人將會餓死,後走在路上隨遭印度教徒刺殺,這位穆斯林最終不治,使沈恩大受刺激。
這些事情讓沈恩反思:明明這塊土地上大家和平共榮許多年,創造出許多美好的事物,為什麼最終仍只能走上仇殺之路,人是否只有這條路能走呢?而他也頓悟,像他這樣富裕的階層根本不擔心會遭到仇殺,因為只有貧困的人需要外出工作、面臨被刺殺或餓死的風險,而為什麼這個國家長久以來沒有改變極為分配不均的財富狀態呢?而他又能夠未來做甚麼呢?
生活的經歷、這些重大事件與周圍人們的建議,使得他決定放棄物理學,選擇經濟學作為理解的管道和尋找解方的途徑,而配合上馬克思主義對於階級問題的分析,使得他能更加深刻地去尋求答案和公共政策的依據,當時最為盛行的經濟學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就成為了他終生攻讀研究的對象,也是他與後來飛黃騰達的朋友們用以相互探討解決不平等、種族與性別歧視和政治衝突的思想根源,最終成為傳世之作。
他致力於消弭不平等和歧視的解決之道,並從知識所得到的經驗中,深信世界各地文明決不會走向單一和對抗,即美國學者杭亭頓所說的文明衝突,而是可以走向歷史上那段文化包容、融合且和平的時光,並以此為畢生志向。
讀完這本書,他充滿智性的學院歲月,不禁令人感到能自由暢論時事、學術、政治的美好,也體會到知識碰撞的火花不僅在於閱讀當下,也在於思想的砥礪、邏輯的磨練,以及洞察與分析能力的培養,使人能夠更上層樓。
這樣智性的生活不僅引人熱愛,也才能夠使我們如同沈恩一般洞悉事情背後的情況,理解並反思自己是因為比其他弱勢階級佔有更多資源,起點已經與人不同,才能更進一步享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取得成功,而成功絕非僅靠自身努力,更明白自己應該利用成功後的資源,去為這個社會付出一份心力,而非以此對世人表露驕矜。
而這位經歷動盪年代的人,對現今不安紛擾的世界仍懷抱和平的信心,使人閱讀時不禁受到感染,特別是我們身處臺灣這個世界火藥庫熱點,讓我們還是能夠認為這個世界仍有走向和平共榮的一天。
對於現實世界深感不安、失望、緊張與悲觀的朋友,我很推薦這位年已九十的耄耋老翁所寫的傳記,定能讓人感到心安,而對於南亞的歷史、智性的感受、學術與當代思潮的激盪乃至學界趣聞深感興趣的朋友,這本書絕對也不會讓你失望。
--
75
Re: [問題] 為什麼中國文化衰退成這樣?其實你仔細想想 三國的東西會這麼紅 也是拜日本遊戲的大力宣傳,現在三四十歲的以前都是玩這些遊戲 日本舊時代很多事物都是學習中國的 這也成了他們文化中的一部分14
Re: [新聞] 貧乳Coser扮安妮亞,網:讓Cos圈蒙羞mami我本人 是正統德國知名大學哲學系畢業 後於日本研究所主修修法哲學史 今天我要呼籲大家 在法律以外 我們需要讓社會能充滿奶的能量7
Re: [閒聊] 所以巨人到底要怎麼結局才神啊?(雷)如果是把這本漫畫人物主要角色當成一種名詞的象徵 像是神學時代的戲劇表演 很多東西就很好解釋了 讀者是以漫畫的角度來看這本漫畫 但如果是以悲劇文學來看的話 艾倫就是代表著自由 始祖尤彌爾代表著有奴隸思想的廣大人民集體力量 米卡莎代表著單純的愛 阿爾敏代表著文明進步後教育過的左派人民8
[心得] 《價格烽火效應》世界混亂出自同一根源?《價格烽火效應》讀後心得:世界混亂出自同一根源? 從金融風暴到後疫情時代,引爆世界下一波混亂的訊號 圖文好讀 前陣子的台灣股市突破了一萬八千點,全球股市也不斷創新高,單看數字你會以為經濟復 甦,社會又重新繁榮了。可是,很弔詭的是,全球各地大缺工、原物料和能源持續飆漲、7
[心得] 《成功的反思》:知識份子對階層的檢討《成功的反思: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知識份子對自身階層的檢討 推薦序中,張鐵志提到:「桑德爾認為,現實中的才德制其實是虛假的幻想,在當代,教 育是社會流動最重要的機制,但在美國的統計數據顯示,名校學生大部分來自富有家庭, 因為富有家庭可以給小孩更好的學習環境,加上各種人脈關係,所以能否進入菁英學校是 有階級偏差的,而不是所有人都擁有真正公平的機會。現實世界的機會遠遠不是公平的。5
[心得] 為什麼現在的我們對未來如此不安?書中以教授和女學生的對談,以直白易懂的方式說明日本經濟現況(本書2016出版),以及 近500年世界政經歷史,讀起來生動有趣 作者認為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經濟成長鈍化、少子化,未來世界人口將 會開始減少,這是過去人類從來沒有面對過的情況,經濟會不斷成長的大前提不再適用 政府不知道如何面對這種全新時代,仍以舊時代的思維方法制定政策,各種政策沒有針對2
Re: [新聞] 香港小學 2025起加強愛國教育對於自由的意義,以及香港教育局公布的新課程框架中引入國民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等元素,這實際上觸及到了香港整體自由的問題。自由,無論是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或是教育自由,都是一個開放社會的重要基石。然而,近年來香港政府的行動已引發了對於自由剝奪的關注。 香港曾是一個充滿活力、言論自由的地方,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由的空間似乎受到了限制。特別是在香港實行國家安全法之後,許多人對於言論和表達自由的恐懼加劇。這項法律被認為過於模糊和廣泛,並且可能被用來限制言論自由和政治表達。 教育是培養下一代的關鍵環節,然而,當政府開始將特定政治觀點納入教育體系時,人們開始擔心這是否會限制學生的思想多元性和批判性思維。特別是當新的教育課程強調國家安全教育,並將特定政治觀點納入小學課程時,這引發了對於教育自由和學術自由的疑慮。 國家安全法的實施也對學術研究和教育自由造成了影響。教育機構和教師可能因言論而面臨壓力或自我審查,這可能導致學術自由受到侵害。這對於培養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學術環境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更重要的是,對於孩子們的教育應該是開放和多元的,這樣他們才能夠獲得全面的知識,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當教育變成政治意識形態的工具時,這就有可能剝奪孩子們接觸不同觀點和思想的機會,進而影響他們的發展和思考模式。1
Re: [閒聊] 因為時事總算搞懂4X game快樂值跟政體推薦看Development as freedom(經濟發展與自由)這本書,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寫的 他提出社會的最終價值是為了讓人民爭取更大的自由 裡面提到政治自由,社會自由,跟經濟自由三點是互相相扣的。裡面用了很多真實例子去說 明為什麼不能抽離說只看民生/經濟不看政治,反駁以李光耀為首的很多"XX歸XX,政治歸政 治"跟"民主不能當飯吃"這種觀點- 《以少創多》人類終於學會了用更少資源創造更多繁榮 繼《真確》之後帶給我思考衝擊的一本書,讀後摘要與心得 圖文好讀 我們總認為,隨著經濟成長和科技進步,人類會消耗越來越多的資源,總有一天地球上的 所有資源會被消耗殆盡。然而,事實可能正好相反,人類已經在工業時代之後重新「已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