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2023,我最喜歡的10本書

看板book標題[心得] 2023,我最喜歡的10本書作者
glenna9305
(凡雲)
時間推噓19 推:19 噓:0 →:13

去年生活變得較為忙碌,閱讀的數量銳減不少,

同時還有一個改變是喜歡的小說也變少了,

過去的年度推薦書單可能有七、八本都是小說,

現在則剩不到一半,

對我而言,要進入一個虛構的故事裡,

喜歡上書中的角色進而產生同理心變得比年輕時還要困難,

這或許是一個警訊,

也可能只不過是我現在想從書中獲得的東西已經不太一樣,

現在的我更常是在生活中遇見問題或難關時,

會試圖從書中找到解答,

有時藉由年度回顧來檢視自己閱讀口味的改變,也很有意思。

今年雖然大遲到,但不希望年年都有在書版分享的年度書單就這樣缺席,

還是來發文,希望能給大家年假找書一點靈感,

以下是我的2023推薦書單,以閱讀順序排序:


medium好讀版:https://reurl.cc/37MlgX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 魯爾夫.杜伯里

新聞之於我們的心靈,正如糖之於我們的身體。

新聞美味可口、容易消化,但同時也極度有害健康。

媒體用塞滿雞毛蒜皮小事的點心、用絲毫滿足不了我們飢渴求知慾的美食來餵養我們。

和閱讀書籍與探究詳盡的長篇文章不同,新聞消費無法讓人產生飽足感。

你可以狼吞虎嚥不計其數的新聞,只不過它們依然是廉價糖果。

拜臺灣媒體水準低落所賜,我在日常生活中早已幾乎做到拒看新聞,

然而讀這本書還是滿多收穫,至少讓我覺得自己並沒有因為不看新聞而損失什麼,

之後也能拿書中論點來反駁其他人。我特別喜歡書中幾個論點:

1. 作者認為若要了解世界,比起看新聞,

更該做的是讀能「傳達世界複雜性的書與長文章」,

「若是發現一本每隔一、兩頁就會像你傳遞新知的書,請連續讀兩次,效力可達10倍!」

2. 作者提到許多被炒作得最兇的新聞、往往事後證明其實一點也不重要,

這點我也深有同感,

尤其台媒很喜歡炒作一些對立或明星八卦、真正重要的如國際情勢反而很少報導。

真正跟自己關係重大的訊息,狹義而言是讓你能做出更好的決策,

廣義來說則是讓你能更加理解這個世界各種關聯性的東西,

由於這些定義相當個人化,因此毋須讓記者或媒體來定義你需要知道的事情。

3. 而我們以為多看新聞能夠讓自己趨吉避凶,但卻可能事與願違。

例如報導重大事故時,新聞會過度聚焦在災難受害者本身、而非事故成因,

或是過度報導犯法者的個人資訊、而不檢討如何避免事件再次發生,

如此會讓我們錯估風險。

4. 新聞過度注重事實,卻缺乏「歷史的脈絡」、「事件彼此的相關性」,

如此會限制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能力,

更糟糕的是,會讓我們產生自己理解世界的錯覺、高估自己。

5. 有些人認為媒體是民主政治裡監督政府的第四權,

然而作者提到,那些真正能發揮揭弊作用的報導,

現在的新聞界很難做到、也難以使讀者注意。

反而品質低落的報導讓政治淪為口水戰,

也讓社會更趨向兩極化,

因此他說「新聞對民主政治不僅不重要,有時候甚至有害。

新聞已被帶向一種向下競爭的比爛境地。」



《如何改變一個人》/ 約拿.博格

我們推動改變時,太常把重點擺在自己身上。

我們關注的焦點是我們期待的結果、我們希望見到的改變,

過分盲目相信自己是對的,還以為只要提供更多的資訊、事實或理由,

其他人就會舉白旗投降。

然而,事情通常不會如我們所願。

我們太專注於自己、眼裡只有自己要的東西,

忘了最重要的改變要素其實是了解受眾。

我們不只要了解受眾是誰,不只要找出他們的需求不同於我們的地方。

還有要找出為什麼他們尚未改變。

哪些限制或阻礙阻擋著他們?究竟是什麼東西拉上了手煞車?


雖然是商學院教授所撰寫,然而書中提及的方法,

其實適用於任何想改變或說服他人的場合。

我特別喜歡作者這段話,清楚點出很多時候我們企圖以理服人卻往往事與願違,

因為我們自認只要提出夠多「正確的事實」就能改變對方,

卻忽略了必須先去了解對方真正在乎的東西,

尤其是那些使他們難以改變的「障礙」,然後成為移除那些障礙的「催化劑」。

他在書中將改變的阻礙歸類如下:

1. 抗拒:當人們被逼著去做一件事時會產生反抗心理,

因此與其使用命令或說教的方式要對方「聽我的」,

不如提供資訊讓他們產生反思,鼓勵他們說服自己。

又或者是讓對方從你設定好的選項中做選擇,

因為他們會認為自己有做決定的主導權,會更欣然接受改變。

2. 敝帚自珍現象:人們傾向於安於現況,不會有主動改變的想法,

這時試著讓他看見若是不採取行動,會產生哪些後果,

讓人們理解什麼都不做、其實並不像表面上看來毫無成本。

3. 距離:落在拒絕區的觀點(也就是距離人們太遠的東西),

不容易被人們所信任,這時候就要努力縮短距離,

作者提出了「深度遊說」的方法,從聆聽開始,試著找出彼此的共通點,

讓對方回想起自己有類似感受的時刻、而不是強迫對方試著設想他人的感受。

4. 不確定性:當人們產生懷疑,就會對改變裹足不前,這時候就要試圖降低不確定性,

書中舉了網路購物的例子,讓人可以免費更換,

就提高了消費者使用的意願。

5. 提供佐證:善用各種具有影響力的證據來改變人們,例如社群評論,

當消費者可以看見其他有類似需求、或者站在同等立場的人,

提供真實的使用心得時,會讓他們更放心購買。


《化學課》/ 邦妮.嘉姆斯

化學就是改變。

每當妳開始懷疑自己,每當妳感到害怕的時候,

要記住──勇氣是做出改變的根基,而人類生來就是設計成在持續不斷改變。

所以明天早上一起床,妳可以跟自己約好:

從今天開始我不要再裹足不前,

不要再認同別人對我的評價、聽信別人說我辦得到或辦不到什麼事,

更不會再容許別人把一些毫無意義的性別、種族、經濟狀況、信仰標籤貼在自己身上。

女士、小姐們,不要讓自己的才華進入休眠狀態。

自己的未來,由自己打造。

今天回去以後就問自己:我要改變的是什麼,然後馬上開始行動。


這或許是最容易被書名耽誤的一本好書,

如果不是因為看到許多閱讀討論區提到這本書,

我大概永遠不會從書架拿起它。

身為女性,自然會對書中許多談到性別歧視的金句拍手叫好,

但這本小說並不僅止於批判那個時代對女性施以諸多不平等待遇的價值觀,

更引人入勝的是女主角伊莉莎白雖然經歷了許多爛事還遇到了不少爛人,

但也遇到了一些貴人,在她生命陷入困境時拉了她一把,

這些人雖然沒有伊莉莎白那麼勇敢挑戰社會框架,

也沒有她聰明堅決,他們就像是日常所見的平凡人,

然而有時正是這些人,能夠將我們拉回生活的正軌,

讓我們在萬念俱灰之際,重新找回一點活下去的動力。


其中我特別喜歡鄰居海芮‧斯隆這個配角,

她在初登場時是一個厭惡老公卻沒辦法下定決心離婚的家庭主婦,

然而正是她解救了因育兒忙得焦頭爛額的伊莉莎白,

她讓伊莉莎白可以有暫時從照顧孩子的手忙腳亂中稍微喘一口氣,

進而開始找回屬於自己的時間與夢想。

透過海芮的存在,讓我們可以看見伊莉莎白人性化的一面,

而她不時脫口而出的吐槽,也像在代替讀者發聲,因而格外的親切。

雖然伊莉莎白那非比尋常的料理節目很有趣,

她為女性發聲的種種喊話也令人振奮,

但當我回顧這本書時,卻發現留在自己心底更多的,是她偶爾閃現的迷惘,

還有這些人生前輩讓她學習接受科學所不能解釋的種種難題。



《心之雨》/ 大崎梢

總會有哪裡的誰,即使只買一本也好,那就是有價值的事。

一本一定有一天會變成一百本,一千本,甚至是一萬本。

書就是這麼特殊的商品。

現在我們在這裡播種灌溉,為的可能是幾年後的誰,為了感動那個人而努力。


這是一本我在書店偶然相遇,一讀就欲罷不能的小說,

用最簡單粗暴的一句話來推薦,就是文學書版本的《重版出來》,

故事描述任職於歷史悠久的大出版社文學部的年輕編輯彰彥,

意外被一份由過氣作家所寫的小說書稿給感動後,

費盡心思想讓這本書成功,裡面講述了許多日本出版界的潛規則,

例如大出版社會將作家分等級、而非僅就作品的內容好壞來決定是否出版。

雖然書中敘述了不少出版業的現實,但整體而言仍然是一本有著日式熱血的小說,

身為閱讀愛好者,

我們或多或少都能體會彰彥那種想要在自己手上做出一本值得驕傲的小說的心情,

不惜為這個觸動自己心弦的故事四處奔走,

因此看著這樣的他也會忍不住想為他加油打氣。


作者大崎梢的文筆很有畫面感,

將一本書從作家完稿後交到出版社手中的完整過程,

絲毫不讓人感到枯燥、生動地描繪出來。

除此之外,在人物塑造上也很鮮明,除了主角彰彥,

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敵對出版社的編輯國木戶,以及業務若王子。

而書中主角一心想出版的小說設定,也相當吸引人,

甚至《心之雨》的封面就是書中所描述的小說封面。

我也特別喜歡書名的意象,最後以書中這段話做結:

「如今看著手邊的單行本,我不經意地想:我寫的東西或許成了他的『雨』,

落在他身上,默默籠罩他的無聲雨水。

假如有人好奇我說的『雨』是什麼,請務必讀一讀這本書。」



《如何與朋友分手?》/ 艾琳.法爾科納

每段友誼就像獨特的拼圖片,

你與一位朋友相處的方式,可能跟你與另一位朋友相處的方式截然不同。

例如你的一位朋友,她什麼活動都願意參加,擅長將各種社交活動辦得有聲有色;

而另一位朋友,是你認為自己把事情徹底搞砸的時後,你會想打電話給她,

因為你知道,她會直截了當地告訴你真相;

還有你的加油團朋友,在你展開一場緊張萬分的簡報之前,她是你絕對需要見到的人。

而對其他朋友來說,你可能都屬於這三種類型的人。

我們表現出的個性與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息息相關,

因為朋友會帶出我們性格中的不同層面。

當我們與人們有親愛和關愛的關係時,會使我們有機會透過他們的角度來看世界,

從而增加我們的同理心和同情心。擁有不同的朋友可以讓你成長,

這種成長的方式是同質社交小團體無法實現的。


雖然書名是《如何與朋友分手》,但整本書其實是在教你要如何擁有好品質的友誼,

作者提到寫作這本書的初衷,

是因為她發現市面上有很多教我們如何選擇伴侶或如何與伴侶相處/溝通的書籍,

卻鮮少有關於如何建立良好友誼的書,

明明很多時候朋友所陪伴我們的時光會多過於單一的伴侶。

我特別喜歡本書第二章的標題「你應該是你自己最好的朋友」,

作者艾琳提到,在交朋友之前,你應該要先了解自己,

包含價值觀、需求、優勢、弱點以及目標,

如此才能夠得知那些友誼值得花時間經營,哪些則可以淡化。

而當你相信並且認同自我的價值,懂得尊重自己,

才會認為自己有資格去畫下一些友誼的界線。


她也在書中進一步提到,

如同戀愛可能會有從「曖昧」、「一夜情」等不同層次的關係,

友情亦然,從點頭之交、到職場/學校因為有共同生活圈而交往的朋友、

再到無話不談的知心好友,我們會有各種類型的友誼。

當你整理自己的交友圈,就能藉此檢視自己該花多少心力在這些朋友身上。

此外,當你進入不同人生階段,

例如當你還是單身、但原本要好的朋友紛紛步入婚姻並成為父母時,

你會不可避免地發現,原本的友情難以再像過去那樣深厚,

對方也可能更需要認識「媽媽友」等有著同樣處境與經歷的朋友。

這是很自然的,所以定期去檢視自己的朋友清單,

察覺自己對這段友誼的感覺是否已變質、或需要改變,也是非常重要的。

當你發覺這個朋友只會讓你產生負面的想法時,

亦即已經成為有毒的關係且難以修復時,或許就是到了必須分手的時候。

總之,這本書很推薦給想重新檢視自己的交友關係,卻不知道該從何著手的人!



妳擔心自己寫的東西會被人利用,「進而傷害到其他女性,而不是我自己的尊嚴。」

還寫道「我可以忍受他人將利刃對準自己,

卻不願意看到我的文字被改造成指向他人的鋒利武器。」

別繞圈了。在擔心別人之前,妳應該先保護好自己的尊嚴,

沒有必要忍受對準妳的利刃。

對妳我而言,瞄準自己的利刃都是痛苦而可怕的。

當妳的文字「被改造成指向他人的鋒利武器」時,

受到傷害的其實是妳,而非他人。

我的年紀幾乎是妳的兩倍,

也許接下來要說的話聽起來有些高高在上,但我還是要說。

正視自己的傷痛吧,痛了就喊痛,人的尊嚴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要對自己誠實,不要自我欺騙。

一個人若是不能相信、尊重自己的經歷與感覺,

又怎麼可能相信、尊重人的經歷與感覺呢?


我認為這是一本每個女性都該閱讀的書,

兩個不同世代卻同樣關心女性主義的女人,透過信件往返交換彼此對某些議題的想法。

與面對面對話不同,書信有時間差,並且可以反覆推敲斟酌用字,

雖然每一封信都有主題設定,然而因為她們在這一年的通信期間,

會在不同的信件中跳脫原本設定的題目,來回去辯證某些她們認為更重要的事。

一開始我先是被上野千鶴子指出對方行為之處的犀利給吸引,

她可以說是直接否定了鈴木投入色情產業並試圖為其辯護的做法;

然而讀到中段我反而變得更為欣賞鈴木涼美的坦率,

她直陳自己面對「受害者身分」的不安與困惑,

並且從人生經歷中探詢自己為何會變成如今的樣貌、

有這樣難以就此與其他女性主義者並肩對抗父權的猶疑;

後續也可看出上野被這份毫不保留給撼動,

使兩人所談論的內容變得更為深入,最後發現即使身處在不同的時代,

她們做為女性面對著看似相異實則也有相通之處的煩惱。


我特別喜歡母女跟婚姻這兩篇。

母女關係是非常特殊的,

如果說原生家庭型塑了一個人的性格、進而影響了他的命運,

那麼對女兒來說,母親的教養方式絕對是更為關鍵。

女兒一方面受制於母親的價值觀,

一方面也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挑戰母親所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期望,

更為叛逆的或許會如同鈴木這樣,直接投身於母親最為厭惡的產業。

許多女人是在長到母親初為人母的年紀後,才漸漸能夠與其和解,

這也讓她們能夠更坦然的接受自己的模樣。

而母女關係也進一步的影響到女兒未來對婚姻的選擇。

同樣選擇不婚,鈴木說到了這個提倡多元價值的時代,

結婚仍然被視為「正常」的選擇,「不結婚反而需要有什麼個人追求與理由。」

然而結婚乃至生子,都應該是更需要決心的事情才對,

因為那會直接改變自己的人生軌道,

並且是對雙方(加上孩子的話就是三方)造成不可逆的改變。

所以與其說是選擇了不婚,

倒不如說是無法選擇婚姻或組建一個新家庭吧。


正如同書名所說,我們跟著兩位女性一起從極限出發,

最後到達的,或許不是一個充滿理想的遠方,

而是展露出更為清晰樣貌的自己。



《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 上野千鶴子、田房永子

對女人來說,女性主義就是為了與自己和解而進行的戰鬥。

在這個社會中長大的女性,

沒有人沒有厭女情節,如果有女人不厭女,

那麼她也沒有成為女性主義者的必要。

所以要是有人問「上野是不是也厭女」,我會直接承認「沒錯」。

女性主義是女人接受自己身為女性,愛上女人這個身分的思想。

我現在覺得,如果有下輩子,我還是想當女人。


同樣是上野千鶴子與另一位女性的對談紀錄,卻與《始於極限》的氛圍截然不同。

由於我對女性主義已經有大致的理解,

因此書名的《從零開始》讓我一開始閱讀時沒抱持太大期待,

然而讀到中段後越發感到興致盎然。

我特別喜歡引言這段說「女性主義就是為了與自己和解而進行的戰鬥」,

爭取女權從來就不是為了鬥爭,

而是想從厭惡自己性別、也就是厭女這份矛盾的心結中解放,

雖然我現在還是無法如同上野女士這樣自信的說,

如果有下輩子還是想當女人,但是我已經可以漸漸接受身為女性的這個身分了。


除了女性主義外,兩人在「毒親」的討論也讓我特別印象深刻。

田房永子說社會存在著A面與B面,男性總是待在工作的A面,

女性卻必須同時穿梭到照顧家庭的B面,這造就了育兒責任的不平等,

也讓無人分擔養育辛勞及煩惱的母親,轉而將這些不滿與情緒轉嫁給孩子,

讓母親與孩子的關係變得緊繃、在母女關係上尤其嚴重。

作為東京大學的教授,上野看了許多優等生雖然聰明伶俐,

卻因為長期處在充滿情緒勒索的親子關係裡,漸漸麻木了自己的情感,

最後連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想要什麼都不知道。

因為他們從小接受到的是「有條件的愛」,他們只能逼迫自己拼命去滿足那個條件,

努力讀書變得優秀,進入好公司,找個好對象結婚生子...最後渾渾噩噩的渡過一生。

從這點也可以看出,對抗父權的女性主義,不只能改善女性的生活環境,

也能進一步讓人反思健康的親子關係該是什麼模樣。

因此這是一本,我希望男性也能讀一讀的書,

我認為如果有更多人了解女性主義運動的本質,

並且加入其中,這個社會應該會變得更友善一點吧。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吳曉樂

吳依光篤信,每個小孩自懂事起,就在撰寫「父母使用手冊」,

有些父母也宣稱自己在寫「孩子使用手冊」,看似相近,實則如雲泥之別。

孩子們埋首苦寫是為了生存,至於父母,再怎麼投入,充其量也是消遣。

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脾氣個性,吃苦的是孩子;

父母不理解孩子的脾氣個性,吃苦的也是孩子。

有人說孩子是生來折磨父母的,

然而,父母要折磨孩子容易多了,可以打,可以揍,可以嘲笑,

可以跟孩子說,早知道就別生下你了,

或者雙手一攤,放著孩子不管。不給孩子食物和水,孩子就會靜靜地死去。

孩子再怎麼可惡也做不到上述的一半程度。


吳曉樂對我而言已經成為一個「信而讀」的作家了,甚至還時常追蹤臉書上的文章。

聽到她去年要出版新的長篇小說就非常期待,

劇情主軸還是我近來也很關注的議題:青少年自殺,

而我認為這本小說很適合拿來與去年同樣很優秀的香港電影《年少日記》一起觀看,

剛好都是以教師的角度去切入這個主題。

故事從一個女學生墜樓的突發事件展開,主角吳依光身為班導,

她一邊追尋著學生自殺的理由,一邊在這過程中墜入自己的慘綠回憶中,

因為曾經,她也是那個差一點就跨越生死界線的孩子。


雖然是虛構小說,但在細節的刻劃上,吳曉樂從來就不會馬虎以對,

尤其故事場景設定在我也很熟悉的女校中,自然對她筆下所勾勒出的世界感到十分親切。

而每個經歷過臺灣填鴨教育與升學壓力的人,或多或少都會被書中的情節所牽引,

夢回自己那段時常感到孤單、沒有人能真正理解自己的時光,

死亡會不會成為選項之一,有時僅不過是毫釐之差的運氣。

我特別喜歡女主角吳依光的人設與轉變,

她有種近乎於疏離的冷靜,雖然不是受歡迎的熱血教師,

卻也不想被視為是會對學生敷衍了事的大人。


而寫到自殺議題,我最忌諱的就是雞湯(活下去可能會看到事情變好),

或說教(你這是沒有想過家人的自私選擇),

慶幸這部小說沒有給自殺者簡單的歸因,也沒有看輕這些青少年的煩惱,

特別印象深刻書中這段話:

「人一輩子的煩惱夠多了,還要被區分成有意義的煩惱,沒意義的煩惱,

無論有沒有意義,煩惱就是煩腦,對內心造成的傷害是分不出輕重的。」

傷痛是無法比較的,每個人對自己人生的選擇也不是旁人能輕易指教的。



《歡迎光臨休南洞書店》/ 黃寶凜


人家不是都說,讀了書之後,看待世界的眼光就會變得清澈嗎?

從此就能帶著清澈的視角更加理解世界。

理解世界之後,就會變得強大,

而似乎有些人就把這變得強大的一面與成功有所連結。

可是,在變得強大的同時,也會帶來痛苦。

在書中,充滿了以我狹隘的經驗絕對無法看見、充斥世界各個角落的痛苦,

也就是說,如今我看見了過去沒有看見的痛苦。

某人的痛苦是如此龐大,導致只追求自身的成功與幸福變得不再容易。

所以我認為,讀了書之後,

反而會與大家經常說的成功背道而馳。

書本不會讓我們站在他人的前面或上面,而是幫助我們站在他人身旁。


近來時常有人在討論在這個越來越少人讀紙本書的時代,

實體書店還有存在的必要性嗎?這本書或許可以提供一些答案。

故事描述女主角英珠突然放下原有的職場生活,

在重拾兒時的閱讀愛好後,決定在社區裡開一家書店。

韓國作家黃寶凜以寫實的筆法,細膩勾勒出一家獨立書店從無到有的過程,

並且描繪出獨立書店的日常工作,

除了進書徘架、為了行銷而撰寫書評、辦講座活動等等都必須由店長親力親為,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段是有顧客請英珠推薦一本好書後,

她因而開始煩惱什麼樣的書才是好書,

也擔憂自己會不會推薦了一個不合客人喜好或需求的書,

然而事後她領悟到即使推薦了客人預期以外的書,

但只要是一本「理解人生的作家所寫的書」,

只要那份理解讓讀者心中有所觸動,

進而幫助他們釐清自己生活上所遭遇的問題,就是一本好書。


雖然看似是雞湯類型的內容,書中也充滿了溫柔的好人,

但我卻沒有感覺到一種過於輕巧或廉價的說教,

或許是因為這些角色大多靈魂破了一個洞,有著難以排解的苦惱或鬱卒,

他們在這間書店相遇、進而相識相知,

有時候是英珠接納並點醒了正在人生路途迷茫的人,

但更多時候是英珠被這些來到書店的人們給療癒了,

他們沒有人是無所不能的先知,而是彼此陪伴,

在談論書與生活的過程裡,他們開始找到打開心上死結的方法,

原以為會無止盡的黑暗前出現了指引的光芒。

這本小說,讓我重新體認到即使書中沒有黃金屋,

我們書讀得再多可能也無法賺大錢,但就像書中某個角色所說,

閱讀能夠讓我們站在他人身旁,對他人產生共鳴,

讓我們在功利的世界停下腳步開始了解身邊的人,

因此,「當閱讀的人增加,這世界就會變得稍微美好一些」,我也如此深信著。



《異國日記》/ 山下知子

那時,我們的孤獨有各自的形體。

只有我是一個人。只有我不被任何人愛著。

只有我不懂得真正的戀愛。

我想大家都有過,「只有我」…以及「我們的」這種想法。

就像妳…無法理解我那種窒息的感受,

我也無法理解妳的寂寞。

那是因為…妳和我是不同的個體。

雖然她接納了我的寂寞,卻沒有去理解。

即使她說她不愛我,卻覺得我很討人喜歡。

把我接回家,但只想一個人待著。

就像我的感情只屬於我那樣,

她的感情也屬於她的。我們是不同的個體。


最後想推薦一套漫畫。

有陣子非常熱衷於看女性同居的故事,非關愛情但因緣際會住在同個屋簷下,

被那些同居生活中所產生的各種日常瑣事給觸動。

因此在租書店看到這套有著類似大綱、還貼著店長推薦的漫畫,

就馬上借回家看,沒想到看完目前已中文化的五集後,

直接躍升我心中最喜歡的少女漫畫之一。

故事講述單身的小說家慎生,收留了父母雙亡的姪女朝,

但卻在同居的第一天就挑明,我很討厭我的姊姊也就是你的母親。

慎生與朝,不只年齡上分處不同世代,

她們的個性也南轅北轍,所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同,

對她們來說,對方就像是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那樣難以理解,

記錄每天的生活就像是在寫一本「異國日記」般,

在衝突之外也有著驚喜的再發現。

慎生雖然在名義上收養了朝,但她們的相處卻並不像母女,

當然也不是朋友,但她們都確實改變了彼此的生活。


慎生看來不像一個正常穩重的大人,但也正是這樣的她,

包容了朝在失去雙親以後,那無以名狀的悲傷、與難以安放的寂寞。

故事的前半段她們彼此磨合出生活的默契,

中間穿插著歡快幽默的片段,

然而過去所發生過的事不會因此一筆勾銷,往往會在人最脆弱的時候給予痛擊。

這不是一個讓人可以輕鬆閱讀的故事,

有時候會被作者所寫的台詞給戳中內心痛處,

但同時,慎生所說的那些話,

將世俗想要維繫表面和平的那層粉飾給抹除殆盡,

她對朝說,要正視自己的感覺,要珍惜自己所產生的情緒,

即使是黑暗、負面或痛苦的情感,都是只屬於自己最珍貴的東西。

我時常讀著讀著眼淚就流了下來,

有時因慎生的不留情面而心疼朝,

有時卻又希望自己在最脆弱寂寞的年紀、就有人能像慎生一樣對我說這些話。

透過她們的故事,我彷彿也走了一趟我所難以知曉的異世界,

帶著從中獲取的領悟,回到現實世界。

這或許就是故事,無論是小說、漫畫或戲劇、甚至是電玩,之所以存在的意義吧。





其他推薦:

《人生4千個禮拜》/ 奧利佛.柏克曼

《分人》/ 平野啟一郎

《政治哲學的12堂podcast課》/ 大衛.朗西曼

《鏡之孤城》/ 辻村深月

《海風酒店》/ 吳明益

《銀幕女神的七個新郎》/ 泰勒.詹金斯.芮德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魚豊

《住那個家的四個女人》/ 三浦紫苑

《明日,明日,又明日》/ 嘉布莉.麗文

《時代如何轉了彎》/ 張惠菁、吳錦勳、李桐豪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34.41.3 (臺灣)
PTT 網址

brella02/04 14:15感謝大大分享

JoJo233002/04 14:47我也推不看新聞,尤其在台灣新聞媒體完全就是有任務的

JoJo233002/04 14:47在執行破壞。

wensday02/04 15:41不看新聞那麼多人推 但是現在到底還有多少人真的會看新聞

wensday02/04 15:41

gvmlve02/04 16:11媒體每天洗,還是會影響

JoJo233002/04 16:15書的理論在台灣完全可行,基本上上班、路上一定會聽到

JoJo233002/04 16:15相關新聞,而且月初到月底都是一樣的新聞。股市一堆「

JoJo233002/04 16:15故事、文章」有看跟沒看是一樣的。

LPbro02/04 16:34改看鄉民的最愛哈佛中國史

justiliber02/04 17:19化學課影集翻拍也不錯

ayeae02/04 20:31

weimr02/04 20:51

hwider02/04 21:21謝謝分享

nssfaft02/04 22:33推推

drpi6002/05 01:18謝謝您用心的分享!!

keikei556602/05 08:48感謝分享

rahayato02/05 09:58

levs02/05 11:06謝謝分享 不過我覺得看新聞對我幫助很大雖然我只看NHK

levs02/05 11:07我國中開始不看新聞 到大學才開始為了學日語看NHK

levs02/05 11:07那段期間因為害怕社會新聞會讓我想起可怕的經驗所以不敢看

levs02/05 11:08但後來證明看了想起來也未必不是好事 有時甚至是種警惕

levs02/05 11:08例如前年發生的日本前首相安倍被槍殺事件 讓我頓悟一些事情

Consuelo02/05 19:18推分享

notsoyoung02/05 22:31謝謝您的分享,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您的書摘。

deepeye02/06 11:01感謝分享

lesbw02/06 12:16謝謝分享

aprildsit02/06 14:09感謝用心分享

olp12302/06 17:57

olp12302/06 17:57用心分享

R136a102/07 01:23感謝分享!然後《始於極限》那段漏了書名小標題~

se242202/07 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