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娛樂至死
書名: 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媒體時代
推薦指數:★★★★☆
購買連結: http://bit.ly/3a8NOpd
這本書為波茲曼於1985年所寫
卻如同預言般準確地揭露了當今社會的現況
書中一開始提到了赫胥黎所寫的《美麗新世界》
不同於同期歐威爾所寫的《一九八四》
赫胥黎強調著人們將毀與自身所愛
科技所帶來的文化衝擊、社會變化
讓人們自溺於娛樂環境,美麗的新世界中無法自拔
「歐威爾擔心我們屈從於外力才提出警告;
而赫胥黎的觀點則是,不必有老大哥監看,
民眾也會失去自主、成熟,歷史也要淪喪。
就他所見,民眾會愛上壓迫力量,崇拜剝奪他們思考能力的科技。」
隨著數位匯流時代的到臨
當代人的生活正如波茲曼所設想
大家深陷在各種娛樂充斥的生活
從小當電視兒童,出門在外也低頭滑手機
最常看見的便是一家人外出用餐
安撫小孩的最佳方式就是給他手機或是平板邊吃飯邊滑
而若是電視不好看
也還有許多像是YouTube、Netflix這類的網路平台可以選擇
從統計數字上更顯示出人們無時無刻被各類型的娛樂科技包圍
在客廳開著電視的同時,手也不停地滑著手機或平板電腦
「所有事物淪為娛樂業的附屬。」
書中舉了許多例子來說明人們對於娛樂性的意識
甚至是因此產生的變化
你能想像電視節目裡頭的主持人極為認真地談論著當代哲學概念嗎?
(一點娛樂性質都沒有的)
影像視覺也隨之變得相當重要,
不只是藝人,連政治人物也開始在意起螢光幕上的打扮
各行各業因為娛樂業的興盛,開始轉型
影像語言勝過文字
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則決定了文化的產生
本書讓肥宅我重新思考了知識、娛樂甚至是感受的來源與建構
媒體環境是透過哪些機制在運行
「人們擅長芟繁就簡,容易表達的觀念,自然會成為文化的重要內容。」
從印刷術時代、電視時代到現今的網路資訊時代
文化的對話工具一直在改變
文化所能運用的傳媒,對該文化知識和社會要務的形成具有決定性影響
我們必須去考量媒體資訊的符號形式、資訊的出處、數量和傳播速率
還有體驗資訊的背景脈絡,才能漸漸地看清楚自身所在的媒體環境
而「閱聽人成為商品」
讓媒體不再只是擁有傳播訊息功能的工具
更是讓渴望獲利的商人加入了這場匯流時代的資源搶奪
從各國對於電視頻道的規定來看
台灣欠缺規範外來影視作品,忽略了媒體傳播能夠建立文化信心
清一色的外來頻道,欠缺資源的台灣影視產業
讓各種韓流、美劇興盛於國內
再再顯示了形式、傳播與文化的關係
波茲曼於書末再次引用赫胥黎強調媒體教育的重要
我們需要了解媒體建構的脈絡
才能明白「自己為什麼發笑、為什麼自己不再思考」
正如同為甚麼現在大家天天在討論韓劇、美劇
主流媒體是如何在國家操控影視來源的分配上造成此差異?
「不論如何,我想說明的重點是,
只有當我們深入、正確體察資訊的結構和效應,
只有當我們揭開媒體的神祕面紗,
我們才有希望掌握某種手法來控制電視、電腦或其他任何媒體。」。
在資訊過剩的狀態下,過於簡化的片段讓一切失去意義,
我們不再在乎所失去的,只要我們還是被娛樂著的。
--
6
[心得] 讀《美麗新世界》—滿足的豬或不滿足讀《美麗新世界》—滿足的豬或不滿足的蘇格拉底?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 波斯曼在《娛樂至死》中宣言20世紀烏托邦的捏塑是赫胥黎更勝一籌,在從電報開始的資訊媒介轉換中,進化成了電視機的娛樂文化,包籠了整個人類社會,而在媒介排斥訊息、甚至媒介就是訊息的情形中,一切的知識,從政治、文化、社會、司法等等,全都給娛樂化了。而在80年代的該著距今又有些許不同,只是我們的情況更形劇烈,因為不僅書中用做基底的「娛樂」更加地進化成為可攜帶式的電視機—智慧型手機,在娛樂的來源中同時還是《1984》的現代大洋國,而這是無人所能料及的現代發展。 而這娛樂就是《美麗新世界》中的「索麻(soma)」的具現化,又或者反之來陳述也沒有疑義。只不過在本著作中主要的特色有著:科層化的社會(Alpha, Beta, Gama)、制約的規訓、溫和的極權統治以及沒有痛苦只有娛樂的藥劑。波斯曼挑出了最後這點作為他著作媒體知識論被娛樂化的表徵,但多少有些穿鑿附會,只不過這仍然無礙於著作的優越性,只不過特別提出這點,畢竟是因此有產生誤導之嫌。 科層化的社會中有如柏拉圖描寫的《理想國》,共夫共妻並且孩子不由原生父母所扶養,在《美麗新世界》中的所有個體都是根據細胞分裂技術而生的孿生子,而一次的產量可多達數十個,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在裡頭的這些人,不論是誰都不再是個「人」,而就像個被產出的物件一般。而對於這些人的培育也不如同我們現今所熟知的「個性發展」,卻是透過睡眠時的催眠、或是各式各樣的制約(例如死亡制約不再畏懼死亡),不遮掩地把人給「客體化」,而這正好彰顯出赫胥黎對於個體自由與人的主體性的推崇,正是因為對失去此等特質的恐懼,他才刻劃出一個完全相反6
Re: [討論] 更新 臉書的推薦書籍也太強了,把我嚇壞了...如果閱讀過以下書籍,臉書對你瞭若指掌的情況一點都不會令人驚訝... 操弄【劍橋分析事件大揭祕】 幫川普當選、讓英國脫歐,看大數據、Facebook 如何洩露你的個資來操弄你的選擇? Mindf*ck 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4
Re: [情報] 隱藏在動漫文化中 教壞囝仔大小的保守價值觀入侵我覺得那些文中提到的要素也不是ACG帶頭起來的 整個社會風氣跟普遍價值觀都是各種事情混合在一起推動的 尤其是在這個資訊傳播爆炸的年代,每件事情的原因幾乎都不可能只是單一事件影響 而這些挑戰時代的觀念,正常也不會是主流ACG帶頭推動的 當然,以個人為單位的ACG創作論外,但那要到影響社會的程度還是很少見3
[心得] 讀《娛樂至死》—當笑是悲劇的起源讀《娛樂至死》—當笑是悲劇的起源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 在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家傳天下第一奇毒是以蜂蜜、川貝、桔梗加上天山雪蓮作成的含笑半步癲(釘),走上半步或面露笑容,就會全身爆炸而死。當然這是個喜劇,帶著浮誇的元素而讓幽默得以產生,不過「笑」這件事情成為整個時代悲劇的現象,正是波斯曼這本書所要警告我們的,雖然是40年前電視機時代的警語,但在今日卻只有一語成讖的先知預言的地位而已。雖然我們不會全身爆炸而死,但是我們會在娛樂、笑聲充斥的環境之下,死亡。 身而為人所特出於其他物種的地方是我們的「語言」,而透過語言我們能去追求知識,知識的終極正是「真理」,這是知識論的問題,而在這裡作者所探討的是「媒體知識論」的主題。這樣的論調是作者所提出的真理觀,他認為真理必然地是經過修飾的,甚至在每個文化都假設有某種符號才能可靠地傳達真理,但在其他文化中卻不對這種符號的形式感到重要,這或許是某種文化相對主義,但這裡重要的事情並不是探究相對主義的虛無後果,而是作者所側重的「形式」問題。根據麥克魯漢的觀點,「媒體即訊息」,在這裡作者進一步地衍生出下一個階段正是:「形式(媒體— media,亦有媒介之意)排斥內容。」2
[心得] 讀《論電視》—象牙塔必須存在讀《論電視》—象牙塔必須存在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 民粹的時代,民主的概念被極端推演成政治社會中的事物必須連庶民都具有可及性,專業 被貶斥成賣弄筆墨、故作玄虛,象牙塔成為形容知識份子封閉系統的象徵,高聳入雲卻不- 本書分為兩篇: 第一篇 第一章 媒體及隱喻 第二章 媒體也是知識論 第三章 印刷與公共論述
- 隨著數位科技的不斷進化,如今消費者的媒體使用習慣已經顯著位移,雖然電視媒體依然 是大宗,但社群、行動載具的崛起,不僅帶動新媒體及數位廣告趨勢的發展,也讓品牌與 消費者的溝通方式大幅質變。 但不論是過去依賴傳統媒體的時代,抑或新媒體崛起的當代,品牌行銷追求效益極大化的 目的卻是始終不變,因此要如何掌握全媒體的趨勢,進行跨媒體的規劃、採購與行銷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