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決策的兩難

看板book標題[心得] 決策的兩難作者
biemelo157
(瓜瓜)
時間推噓 3 推:3 噓:0 →:1

簡介
《決策的兩難》由 Roger Martin 所著,作者是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的碩士,曾任職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院長,在 2019 年全球 50 大管理思想者(Thinkers 50)排名第二。作者著有多部暢銷書,但聞名於世的是他一手開創的「整合思維」,而《決策的兩難》就是在敘述整合思維的集大成之作。

內容簡介
《決策的兩難》的原文書名《The Opposable Mind:How Successful Leaders Win through Integrative Thinking》已經很大程度地點出整合思維的主旨:如何處理對立的想法。書中是這樣描述整合思維的:「具有同時掌握兩個對立想法的傾向和能力,而且能不慌亂,也不妥協於任何一個選項,而是創造出遠比兩個對立選項更優越的總和政策」。

本書大概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 1~4 章,主要在說明創造與執行整合思維的四個步驟;第二部分是 5~8 章,主要在說明整合思維的使用者是怎麼思維出整合思維的。每一章都有實際的故事,底下我會分別對兩個部分的主題做簡單的重點摘要。

#《第一部分》
整合思維的四個步驟:考量重點、因果關係、決策架構、解決方案。

雖然說整合思維有四個步驟,作者分為四個章節敘述,但其實每一章節的內容互相牽扯在一起,有讀過本書的朋友不知道有沒有一樣的感受:「同一件事情用的著用 120 多頁重複講四遍嗎?」底下我不會將四個步驟做個別的敘述,而是列出在前 120 頁(其實是 135 頁)作者耳提面命的幾個重點。

##拒絕退而求其次
當出現兩個徹底對立的想法時,身為決策的你該如何處理呢?台灣人對於這種情形還真的不陌生,在面對海峽兩岸的政治問題時,極獨與極統兩個派系的爭吵已經持續了好一段時間。我們假設兩個對立的想法分別是 A 和 B 好了,作者在書中建議:「以 A 和 B 而不是 A 或 B 的方式思考」,也就是說不妥協於任何一個既有但不完美的解決方案。

妥協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前陣子在研究《限制理論》時看過一個舉例:如果今天有兩個蓋房子的工人,他們在測量一個樑柱需要用到的鋼筋長度,其中一個工人測量出來是 120 公分,而另一個工人測出來是 124 公分,難道他們可以溝通一下,做出妥協的方案決定拿一根 122 公分的鋼筋來施工嗎?

所以,我在書中看到的第一個重點是拒絕妥協,就算現實看起來似乎沒有其他選擇了,但只要目前的答案不夠好,就必須改變,因為標準是不容改變的。但這句話會讓人誤會,那豈不是在達完美前什麼事都不用做了?乾脆擺爛吧!作者預見到了這種說法,因此在書中提醒我們:決策要做的不是捨棄,而是提升到能包容全部選擇的維度。

##拒絕簡化與專業化
說得簡單,可是提升維度不是個簡單的事情啊。於是作者提出了為何傳統的人們無法提升維度的解釋,並且以實際的舉例示範,那些成功使用整合思維的人們是怎麼提升自己的維度的。

首先,傳統思維的人們偏好將事情簡化與專業化。習慣簡化,因為我們活在一個極度複雜且意義紛雜的世界,到處都有因果矛盾之處,而簡化可以把世界變成人們偏愛的單向線性關係;習慣專業化,因為簡化後的世界會碎裂成各種角度,專業化就可以針對個別的問題提出個別的解決方案。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人們去醫院時依照病症分門別類到不同門診掛號,但各個門診幾乎都只關心自己負責範圍的症狀,很少有現代的門診會因為你只是某個部分疼痛就對你做出全身的健康檢查。這就是因為醫學將人體簡化了,而門診的分類就是簡化帶來的專業化的成果。沒錯,我們必須承認,專業化的確為人類社會帶來的極大的貢獻;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過度的專業化使人鑽牛角尖到危害社會的事件也不在少數。

專業化可以從某方面而言提出最理想的方案,但這個方案從總體的角度來看,卻不見得是最適合的解決辦法。跟先前介紹《限制理論》的心得中,我介紹過「不要掉入局部最適的陷阱中」的想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照我在 Medium 上寫《關鍵鏈》的心得(板上的心得沒有圖,比較難想像,
《關鍵鏈》:https://reurl.cc/4RjARv)。


#《第二部分》
思考你的思考:觀點、工具與經驗。

本書真正讓我驚艷的就是第五章開始的第二部份,第二部分的核心就是在告訴讀者:「要思考你是如何思考的」。作者把每個人的思考分為三個要素,分別是觀點、工具與經驗,這三者互相引導互相關聯,只要正確的定義這三個要素,不斷練習與循環就會產生所謂的整合思維。篇幅關係這篇心得我只介紹「觀點」這個要素,其實也是其他兩個要素對我來說沒有太大的啟示。

## 觀點
觀點意味著「你是誰,你追求什麼?」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是你看待自己在世界的定位的方式。有點類似在我寫過目前我最引以為豪的心得《與成功有約(上)》中,Stephen R.Covey 提出的「典範」。典範的影響力是無窮的,典範像是我們看向世界時配戴的鏡片,世界是同一個,但因為每個人的鏡片不一樣,所以呈現出來的世界也是不一樣的(參考看看拉,《與成功有約(上)》:https://reurl.cc/R4WpdZ)。

簡單來說,眼見為憑這句話是錯的。你看到的世界不是真正的世界,只是你以為的真實世;人們以為的現實都只是現實的一種模型,我們所建構的認知模型很渴能在很多地方都不完備,因爲沒有任何模型可以完全反映現實,可是要記得所有模型都是從某個角度反映現實。

太哲學嗎?那我們拿物理來舉例,在 17 世紀之後,牛頓的力學模型普遍被視為宇宙運行的現實,例如位移不是絕對而是相對觀念,時間的流逝是絕對的等等;但在 1915 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成型後,時間是相對的觀念一舉打破了過去大家認為是現實的力學模型;那愛因斯坦是真理了嗎?不,量子力學後來的發展又否定了愛因斯坦的完整性(完整的演變可以參考時間簡史)。

做個結論,只有在接受「所謂的現實只是你以為的現實」後,才有可能做到上處理「兩個對立想法」的情況,因為想法的對立只是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只要將觀點放寬,看看事情的全貌,不要受限於簡化與複雜化就能提升到包容全部選擇的維度。

心得
《決策的兩難》共 266 頁,文字平易好閱讀。本書在台灣似乎全部版本加起來賣了六刷,我還蠻意外居然賣的這麼好。老實說,閱讀完前四章的時候我一度想放棄,直到看完第六章,我領悟到作者不是在教我們什麼事「整合思維」而是在教我們「如何思維整合思維」的時候,才有一點頓悟的感覺。

總的來說,我沒有很推薦這本書。如果是一路觀看我心得的朋友,會發現這本書中大部分的觀念在《限制理論》的叢書中都有提到過了。當然本書也有一些突出的地方,像第 223 頁的溝通練習單就給我很大的幫助。如果在觀望這本書的朋友,歡迎到下面這個網址看看,這篇摘要把全書的名詞關係都整理出來了,看完那篇心得後如果還有更深的興趣可以再考慮購買本書(《決策的兩難》:https://reurl.cc/Mv4a3n,這篇不是我整理的,可是我覺得很讚,推推)。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6.184.154 (臺灣)
PTT 網址
※ 編輯: biemelo157 (101.12.180.42 臺灣), 04/29/2020 16:13:34

elfeana04/29 22:32

daidaiken04/30 09:36

liquidbox05/04 17:57

as472390305/06 03:23謝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