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最高學以致用法》談輸出

看板book標題[心得] 《最高學以致用法》談輸出作者
leo7283
(時代廣場)
時間推噓 推:0 噓:0 →:0

《最高學以致用法: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
-
作者: 樺澤紫苑
譯者: 賴郁婷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Medium原文連結|https://reurl.cc/2gE68X
Matters原文連結|https://reurl.cc/gmaeZ7
-
#書來睜眼

看這本書的時候,覺得自己像一個躺在沙發上的懶人。

書本的面積是12.8 x 18.8 cm,較一般的14.8 x 21 cm 袖珍,便於攜帶;書中每個
命題都控制在2~4頁,利於零碎時間閱讀;重點字句已經用藍色標示清楚;章節一開
始,副標題先用一句話點出要旨;結束前,還會做形象化的重點回顧。

總之,千方百計地排除種種萬難,先吹涼這碗「煲湯」,再用調羹舀起遞至讀者前,
我們只需「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即可。


#這本書在談輸出

《最高學以致用法》中的「學」指的是聽和讀,屬於輸入;而「用」則是說、寫和行
動,是運用,是輸出。

|輸入:聽、讀
|輸出:說、寫、行動


在本書中,作者希望讓大家了解輸出的重要性,並傳授具體的輸出方法,以及如何透
過輸出達到自我成長;以方才提到的三大類輸出方式(說、寫、行動)為框架,帶出80
個不同單元。

作者是1 名精神科醫師,有時會援引神經科學的觀點,解釋為什麼這樣輸出有成效。
引用的頻率不高,否則這就變成一本腦科學書籍啦!


#輸出的基本法則

平常輸入大腦的情報,會暫時被儲存在大腦「海馬迴」的部位,時間大約是二至四週
。這段時間內,如果情報經常被運用(輸出),大腦就會判定該情報是重要的,將之移
至「顳葉」的長期記憶中儲存。

就像超商「收銀機」裡的現金,來來去去(短暫),唯有被移至銀行「保險箱」存放的
錢,才是落袋而安(長期)。

|法則 1》兩週內運用超過三次的情報,大腦會自動轉成長期記憶

很多時候,學習沒有成果,或是明明看了很多書,卻感覺還是毫無成長,最大原因往
往是「輸入過剩/輸出不足」。

成長的關鍵在於輸入<輸出,作者舉了一些實證研究,於是建議這樣的權重分配:

|法則 2》輸入和輸出的黃金比例為 3 : 7

輸出之後,到下一次輸入之前,還有一個絕對不能省略的「反饋」步驟。

「為什麼成功?」
「為什麼失敗?」
「下一次該怎麼做?」

透過重新檢視、探究原因、反省、改善、修正方向、細部調整等一連串作業,經思考
整理,在下一次的輸入時進行更新。

不停地反覆進行「輸入 → 反饋 → 輸出」的循環,就好像圍繞著自我成長的軸心,
形成一道向上盤旋提升的螺旋梯。

|法則 3》檢視輸出成果(得到反饋),將經驗活用在下一次
|法則 4》輸出和輸入的循環 —— 自我成長的螺旋梯



#心得

我本來以為這本書,會傳授各種五花八門的輸出招式,其實不盡然。反而花比較多心
思在談「做這些輸出時,應該注意的地方」。

由於以前涉獵過不少「溝通」與「職場工作術」的書籍,甚至還去上卡內基訓練
(Dale Carnegie Training)課程,主題也是有涵蓋「說、寫、行動」的實踐。

所以對我而言,大多數讀本書的時間像是在「溫故」,當然也是有「知新」的部分;
這次做出來的Mind Map(見原文),剔除掉一些個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分支(否則有80 個
命題要開枝散葉,實在是太紛雜),主觀意識強烈。

記得以前參加大學聯考,大家把握進考場(教室)前所剩不多的時間,人人抓著一本「
小冊子」惡補。

這本書就是那本小冊子,或者說像是一本「字典」。有些「字彙」已經悉數掌握,亦
有半生不熟/全然陌生處;總而言之,好處就是檢索方便,單元之間沒有順序性,可
隨時空降到「念舊的地方」。

--

閱讀筆耕|一週一耕,佐以心智圖耘襯
https://linktr.ee/penfarming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35.172.186 (臺灣)
PTT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