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大人的11堂寫作課》是給予,也是服務

看板book標題[心得] 《大人的11堂寫作課》是給予,也是服務作者
leo7283
(時代廣場)
時間推噓 4 推:4 噓:0 →:1

書名:大人的11堂寫作課
作者:粥左羅
譯者:
出版:今周刊

排版優化原文
Medium|https://tinyurl.com/y4r77ybb
Matters|https://tinyurl.com/yyve3nvt

可開展的心智圖
Mind Map|http://www.xmind.net/m/GAf3rm

這是一本談寫作的工具書,依舊能從中萃取一種態度和價值觀。



【緣起】

去年在圖書館借了《文案大師教你精準勸敗術》,就一直很想收藏一本這類工具書,護身符的概念吧(笑)!

直至上週,收看NeKo嗚喵的說書頻道,極力推薦《大人的11堂寫作課》,是她的2020年10本好書清單,不加思索入手一本。



【三大認知】

先界定清楚,這本書談的「寫作」,不是指文學創作,而是學會更順暢地藉由文字表達內心想法,然後發表在公開平台。

如何邁出寫作的第一步?作者先拋出幾個「風向球」給大家思考,細細品味,不無道理:

...
@別廢話,直接開始寫

寫作的第一步,就是從心底接受暫時寫得差這個事實,然後盡早開始練習,這樣才能盡快改變「寫得差」這個現實。

怕被笑?這絕對是多慮了。首先,你沒有那麼重要。大家都很忙,沒時間笑你。其次,從心理學角度看,別人看到你寫得好時,可能會挑毛病;而別人看到你寫得差時,通常會鼓勵你。

不是從寫長篇文章下手,而是從寫好一段話開始。降低目標、調低預期,沒有人一開始就能寫得很好。

「等我把這門課學好了再寫。」
「等我再多讀點好文章後再寫。」
「等我準備好了再寫。」

別打著準備旗號,實則是在拖延。對於寫作,不要有完美主義傾向,千萬不要等準備好才寫。好文筆是練出來的,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
@三足鼎立,撐起寫作力

「你都這麼說了,那我天天寫總可以了吧?」

不不,雖然人人都可以寫,但寫出來的東西往往有天壤之別。因為除了持續輸出以外,還有一個更核心的東西──思考高度。

//面對同一件事,別人能看到一點,你能看到五點;別人能看到五點,你能看到這五點之間的聯繫;別人能看到這五點之間的聯繫,你還能看到這件事的五點和另外一件事的三點的內在關係。這樣,你寫出來的東西一定更好,哪怕遣詞造句能力稍微弱一點,你的寫作水準也更勝一籌。//

再往下探,拉開大家思考差距的,也有一個核心指標──你的輸入。

我們得到一個定義:寫作是對輸入進行思考後的輸出。支撐寫作能力的三個核心要素是:輸入、思考、輸出。

這三足鼎,不可偏廢。

...
@萬事萬物皆可寫

生活大多數時候是平淡的,但總不是靜如水,我們要學會去發現「平淡日子裡的刺」,那個「刺」就是我們要去寫的東西。

刺就是那些攪動情緒的東西,那些讓你觸動的,感動的,驚訝的,欣喜的,憤怒的,反思的,困惑的,都是刺,都是寫作的源泉。

對這個世界要有點意見,還有話要說。



【心得:是給予,也是服務】

不曉得大家寫文章時,有沒有什麼怪招?

以我為例,在撰寫讀書心得時,常常是從尾端開始寫,而且好像在組裝汽車,可以嵌入、抽出各種「模塊」。

最初的想法,只是單純想隔離「書摘 」和「感想」兩種文體。前者是對觀點的歸納、提煉——順便備忘(笑),後者是訓練思考,看看還有什麼話要說?

貪婪如我,兩種練習方式,我全都要。

//審美常常並不需要知道原理,但創造美的人必須有方法論,否則不可能持續創造。//

讀完本書,我才發現儘管是誤打誤撞,但有些方法,還真被我用上了。

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書摘感想各有受眾。都寫,都給,可以擴大文章的「覆蓋人群」。

站在閱讀者的角度,大家的背景知識不是同一個起跑線,保險起見,假設他們是一張白紙。有了書摘——涉及「加法寫作」的概念——多了一道解釋清楚的防線,少了一些滿腹狐
疑,優化閱讀體驗。

另一方面,也假設他們是滿腹經綸,或是時間寶貴。此時用上一些「小標題、留白的藝術」,把一篇文章分成幾個部分,將內容模組化呈現。不管閱讀者想要空降、挑著看、跳著看都行,幫助他們選擇性閱讀,如果他們想這麼做的話。

...

//是給予,也是服務//

有時,原來寫作可以是一種「給予邏輯」,我們能給讀者什麼?讀者想要得到什麼?

▍暫時放下「得到邏輯」:怎麼樣才能快速提升點擊量?累積追蹤者?

如果把文章看作一種「產品」,想像成開餐廳,既不是稀缺品,同質化嚴重,亦可能供過於求。食材再新鮮,味道再美味,但服務很糟糕,生意也不可能好。

有時,原來寫作可以是一種「服務邏輯」,好的內容品質,是產品的根基;好的服務體驗,是產品的包裝。

▍暫時放下「自我邏輯」:我只管把文章寫好,看不看是讀者的事,不看是他的損失。

...

這本書真的是「手把手」教學,鉅細彌遺地交代了你所想得到的寫作面向——心態面、技
術面、市場面。

關於寫作,每個人的拿手/棘手各不相同。所以,相信在看本書時,大家「get 到的點」也有差異。

不變的是,原先做得好的地方,得到理念印證;過去從未想到的部分,受到全新啟發。

你一定可以從中找到你所想要的。



【附錄書摘:寫作流程】

文末筆記,先附上整理好的Mind Map(見原文)。再從寫作的環節,順著流程,摘出比較有感的部分。

【1. 選題】先勝後戰

怎麼寫是戰術,寫什麼是戰略。優質選題要滿足「絕大多數人關心,對絕大多數人有價值」的條件,有三條基本邏輯:

@覆蓋人群
潛在人數足夠多的話題——多少人可能閱讀?

@痛點程度
反映了恐懼、擔心、憂慮——閱讀時有多大共鳴?

@社交原動力
內容可充當社交的輔助工具——多少人會主動傳播?

寫好,是正確地做事;寫什麼好,是做正確的事。先選擇正確的事,再用正確的方法做那件正確的事。

...

【2. 標題】名實相符

好標題是什麼?

@是你的寫作主題
是對文章的第一印象,同時也是文章價值點的提煉、價值觀的體現。

@是給讀者的確定性
看了標題就可以大致判斷自己要不要看。一眼看懂,則決策成本低。

@是眼球聚集器
被吸引,提高了看文章的機率。

但最重要的,讀者看到一個標題時,心裡會產生一個特定的預期,他點開看到的內容務必要「與預期相符」——真實、準確,別做「標題黨」。

...

【3. 素材】從內而外

先求助於個體經驗,再從外部管道搜索。

...

【4. 結構】搭建框架

寫作的過程是先有核心,向外發散,有了框架,形成文字,做排版呈現。然而讀者感受的過程,順序卻是相反的——寫作者和閱讀者的天然矛盾。

▍核心 — — 框架 — — 文字 — — 排版。

為了降低溝通成本,要盡量搭建好一篇文章的框架結構,讓讀者順利從框架裡進來,理解文章的核心;也避免寫作者「管不住字」的情況——主題更加明確,表達更有邏輯,寫作
效率會更高。

搭建的過程中,除了大標題,也要重視小標題。大標題是對全篇內容的高度概括,是「綱」,各個小標題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大標題內涵的展示,是「目」,它們共同服務於大標題,呈現出一種「眾星拱月」的姿態。

除了增強文章邏輯性、表達力的好處,設計小標題還提高閱讀體驗:

@易於理解
通讀前,概括性了解;完讀後,印象更深刻。

@減輕壓力
控制節奏,給讀者一個喘息、停下來思考一下的機會。

@自主權交付
若不想讀全文,幫助他們進行選擇性閱讀。

...

【5. 成稿】先完成再求完美

呼應先前提到的框架,是如何增進作效率的?

答案是「推進思維」,不要站在原地,要一直往前「拱」。不一定是要從第一句寫到最後一句,哪個點推進得更快,就先搞定它。

此外,把握先做加法、再做減法的要領。

加法寫作是為了提高文章的資訊總量。不是說要用內容來湊訊息量,而是要把該寫的寫完整——陌生概念要給個解釋,重要的點要詳細闡述。

減法寫作是為了提高文章的價值密度。聚焦主題,大刪減無關內容;優化論述,小刪減重複表達;從頭到尾精簡每一句話。

//把每一個句子都剝得很乾淨。有一千零一種減弱句子力度的累贅物,比如每一個無用的詞、每一個可被簡化的詞、每一個已由動詞表達其義的副詞、每一個要讓讀者猜測始動者的被動結構。//

最後,讀者沒有義務透過你糟糕的排版,去發現文章的內在價值。

▍排版三原則:簡約美觀、結構清晰、重點突出。

眾多技巧中,最讓我受用的是「留白的藝術」。合理的留空,不僅可讓內容在呈現上張弛有度、更具呼吸感、更具美感;閱讀時也更加舒服、流暢、無壓力。

--

閱讀筆耕|一週一耕,佐以心智圖耘襯
https://linktr.ee/penfarming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35.172.186 (臺灣)
PTT 網址
※ 編輯: leo7283 (218.35.172.186 臺灣), 01/31/2021 18:45:08 ※ 編輯: leo7283 (218.35.172.186 臺灣), 01/31/2021 18:47:58

Govz01/31 20:55感謝推薦!

Ginnerr02/01 10:45推,謝謝推薦

molopo02/03 05:04粥左羅推

elaine19907902/08 22:50謝謝分享!今天kobo 99元特價 正想找一下心得分享

dotrue02/16 10:18推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