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閱讀札記:一個瑜伽士的內在喜悅工程

看板book標題[心得] 閱讀札記:一個瑜伽士的內在喜悅工程作者
jean17
(醒/夢,亦在人間。)
時間推噓 6 推:6 噓:0 →:3

https://i.imgur.com/1mOK7k7.jpg

圖https://i.imgur.com/1mOK7k7.jpg?e=1667112839&s=DmwuPKD1DhDhTkVTlgIPqQ, 閱讀札記:一個瑜伽士的內在喜悅工程


閱讀札記:《一個瑜伽士的內在喜悅工程:轉心向內 即是出路》



這本書的全名為「一個瑜伽士的內在喜悅工程:轉心向內 即是出路」。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數次放下書本,只為了回味方才讀過的內容,沉思的同時也對照生活中的各式場景,好比說前一刻與家人的互動,或者自己對於某些人事物的看法。那一句「轉心向內 即是出路」形同沉澱思緒的索引,我想在剛讀完這本書的此時此刻,連同之後的每一個想起這本書的剎那,我都會在心中甚至實際唸出,形如提醒自己要專注於「自己」、鮮活與「當下」的這句話。



在實際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已在網路看了一些身為作者的薩古魯的宣講影片。影片中的他正如在書中的自述,是一位眼神專注同時不乏某種迷醉狀態的智者,或說身體力行生命境界的「瑜珈士」。更可以說他是一位熱衷於讓人們發現自己的存在本身,竟是如此完整無須外求的,一路走來始終熱誠而不具侵略性的「古魯」。古魯意為驅散黑暗者,指引走在不確定的路途中的任何有緣人,能夠貼近於當下,發現為自身的生命負責,是如此明晰卻往往被忽略的康莊大道。



人們往往傾向於外求或憑藉自身的慾望來行事,那麼何謂「轉心向內」呢?保持一顆喜悅的心又有多麼重要呢?目前以自身的心境與心態、經歷出發的話,我會把身為一個完整而獨立的個體的自身,理解為專屬於自己的一棟房子。同時這棟房子又是可以對外界開放,甚至連結到世界這無限大的存有,或許那樣的連結也貼近書中頻頻提到的「無界/合一」。


照顧好自己或說愛自己,才有機會吸引到任何與自己有所關連的人事物.這樣看似老生常談的理念,其實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不只一次想起。用獨立卻能自由遷移的一棟房子來形容個體的存有,像在維護現實面的住所,每時每刻不忘修持自我,保持由內而外的透徹明晰,如此一來,將目光焦點由外在聚焦回內在,就是如此自然無須再多辯證的直覺與體現。


若以理論面來談這本書,也許再多言都只是淪為不著邊際的資訊整理。然而在實務方面,我也沒太多個人體驗,可以去對照書中的經驗談與各式顯得不可思議的「靈性修持」。而這正是我雖然讀完後,在情感與理智面都深感共鳴,仍想著乾脆將個人觀點暫且擱置,不強求條理分明地去回應顯得如此奧妙的書中哲理,但且專注於當下所感所思,以方才讀畢而仿若有所觸及的書中意念為引子,整理一下讓自己感到記憶猶新,且有動力去回應的部分內容。同時也想將這篇札記分享給日後的自己,保留與自己對話的空間,走一條往內探詢的路,留下閱讀的軌跡給有所不同又殊途同歸的每一個自己與他者。


以下,就此書讓我印象深刻的內容,分成數點來談談,其中更會加入自身對自己的觀察,讓這篇閱讀札記,不只是記錄風中風景,也記下看著書而觸碰到自我的某一面向的,像是在書本中旅行的,身為讀者的我自己。



01. 保持「喜悅」,讓命運如實開展


關於書中所提的,讓生命有其發展而非自困於各式各樣的「認同」的前提,正是保持一顆「喜悅」的心。喜悅能帶來對生命展開探詢的開放態度,從生活中如常的行走坐臥,延展到由己身出發,走訪看似不可及又如影隨形的大千世界。該如何掌握不一定順隨己意的命運無常呢?外境有時與內在狀態竟如此微妙地相互呼應,將隨著外界的風吹草動,起伏不定的內心安頓好,探詢每一次似乎無法親自掌握的起心動念,同時發現看事情的角度默默轉變了、心靜了、腳步輕快了。


喜悅能夠自己選擇嗎?有時明明同處逆境,卻能看到他人樂觀以對,那是某種強顏歡笑或者發自身心接受所有命運的考驗呢?日常生活中太多例行公事,天氣的變化就能招致隱微或強烈的憂鬱心理,他人有心或無意的言行舉止,路人一個不一定友好的眼神,光是要保持嘴角穩定上揚,眼神清澈無波,似乎就考驗著明明獨立於世界,卻仿若被周遭無形的絲線所牽絆的每一個個人。書中最讓我佩服同時有所共鳴的,除了一語點出「喜悅」的重要,還有別去認同不屬於自己的部分,這或許也是能夠保有那看似容易,卻又無從刻意為之的喜悅之情,如實地行走於世的不二法門吧!


02. 身體、心理、靈魂,你「認同」哪一部分的自己?


答案或許是從來不必去問這樣的一個問題,卻又有必要在詢問的同時,提醒自己終究會有這個問題的存在,在每一次心煩甚至沉浸於能帶來愉悅的時刻,好比喝著一杯香氣獨特的手沖咖啡,寫下一首發自內心感到滿足的詩,遇到友好且能相互理解、同行一段的友伴。甚至出門時忘記帶傘,要返家時卻下起突來而至的午後雷陣雨,說出了一句因衝動而說出口的話,遭到他人的漠視或無理對待。愉悅與懊惱形如一對雙生子,日常中的樂與苦對於敏感或相對麻木的人而言,總有刺激其身心靈而造成動盪、起伏的時機。


說到那對於芸芸眾生而言,從來到這世間的那一剎,就不停在認同的形塑與瓦解之間,反覆塑造名為自我,那無從擺脫多少帶來不適的過程。有一雙巨大的手在背後默默運作,時而力道輕柔時而加重施力,何時可以停下來看看已經長成何等模樣的自己呢?生命的自主性與生存本身的侷限性,在人類的命運中有各式各樣顯得戲劇化又不足為奇的體現,相對於動物與任何型態的生命,人類似乎就有各式專屬於人類的煩惱。自我認同或認同於自我,在薩古魯的喜悅之道裡.是有必要去看清楚同時捨卻於當下的重擔,這點讓我既疑惑又感動,特別是他在書中的一開始就提到,負責是讓生命或存在變成喜悅的第一步。


03. 為自己的存有「負責」,擔起重擔同時放下重擔


命運是有形或是無形的呢?在書中所提及的關於禪的故事,或說對於禪的奧義的詮釋,有一幅生動且直指核心的畫面──將肩上的行囊放下,站定且停留片刻,接著就再度將有一
定重量的行囊一肩挑起,頭也不回地繼續未盡的旅程。那一則有名的禪修者的故事,直到讀完此書的目前,都讓我不停回味與省思。這也是薩古魯這本半自傳與宣揚其內在工程的理念與實踐之道的書,很有意思的呈現方式。將各式與禪和修行、瑜伽與靈性修持相關,甚至生活中的逗趣又充滿寓意的小故事,融入他在各章節所闡述的各式主題之中。


那則關於禪修者的故事,讓我想起也是在此書的前幾章,薩古魯就反覆提到的「負責」的生命態度。如何轉心向內並找到出路呢?何妨從為自己負責開始。沒有任何一件事或任何一個人,足以讓你離開對自己的觀察與偏離自主的運行軌道。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你的哭聲就由內在發出,提醒了世界有一條不知從何來,終將往虛空而去的生命,又誕生來到眾聲紛紜、終歸無聲的塵世。那麼緊接而來的親密他者的照護,源自集體意識的好或不好的規範與教條,又是如此束縛著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一面明鏡。那麼先把那面本就明晰透徹的鏡子細心擦亮,就可以是成人或在孩提時代,就有幸觸及生命的寬廣的那一刻,就地解除桎梏卻為那桎梏賦予嶄新定義的良辰吉時。


該麼又該從何為自身的存有負責呢?在捨卻外界不斷加諸的種種,本就不屬於自己的各式價值判定後,顯得輕盈而喜悅的身心靈,能隨意地肩負重量,帶著肉身往另一處塵埃之地走去。目前會想到,正因為來到這世界時本是空無,生存本身自有其無常與無限,那麼將對於外在的煩悶與控制欲,轉而聚集於容易被忽略的內在修為,這樣也是逐漸轉而靜心與為著立足於世,帶著本就完整而能在當下回歸完備的自己,往本該踏訪的大千世界走去,而這也是某種充滿能動力與無限可能的拓展之旅吧!


04. 將自己「拓展」為一座沒有牆,世界為屋頂的小屋


在此書的第二部「身體」的第二章「有某種東西,它不喜歡牆」裡,薩古魯提到人的內在有兩股基本力量──「保護」和「擴展」。生命與生命之源在瑜伽或禪宗的視界看來,是
相似卻不等同的兩回事。生命之源可以說是萬事萬物,無論是植物或動物,自然界的任何風吹草動都與之相關,在人類身上的生命之源,甚至有更為明顯的影響力,這也導致人類有尋求超越肉體與精神層面的傾向,不安於顯得平靜無波折的順遂或有所短缺的生活本身。


不喜歡牆的應該是生命之源,需要牆的保護的或許是暫住於肉身這座可大可小,終須返還於塵土的房屋,仍在追尋又穩固其存在的生命本身吧!但是薩古魯也強調,保護與擴展本非對立,就如同大地與長空凝望彼此而度過萬世興衰,扎根於大地而嚮往於飛翔,這是人的存在的悲傷與喜悅,悲傷的是不一定能認識自身的存在而盲目存在著,喜悅的卻是只要向樹或途經的飛鳥致意與學習,解放於當下竟也是如此愜意而本就無須自困於大門敞開的牢籠。


自我保護的本能與自我擴展的需要,構成了人立足於世的基本藍圖。其實這篇札記寫到這邊,會讓我有既是抒發又像是仍須再意會,卻始終樂於用文字來沉澱紛雜的思緒與意念,儘管滿紙荒唐也任其成篇。就像對於這本書或日常中會遇見的任何一個人,我還是無法放下自我防備,總認為看了再多還是與己無涉,相處了再久的個體與個體之間,終究還是在自己的道路中,見不到咫尺天涯的任何友伴或敵對。


「抗拒之牆」的構成與拆除,或許又能讓自己在顯得漫長的求知旅程,細細地去意會與品味其箇中況味吧!目前仍為自己設定在生活中觀察與體現自身存有的目標,同時謹記牆的存在與不在,包含那些顯得沉重或遙遠的生命旅程,在閱讀完此書也寫完這篇札記來回應的此時此刻,至少喜悅的種子逐漸扎根,能否讓其綻放而成其芬芳,就留待現在與日後來彼此驗證、互證因果。


卓敬檸/2022.07.18 17:35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8.240.91 (臺灣)
PTT 網址
※ 編輯: jean17 (223.138.240.91 臺灣), 07/18/2022 18:18:40

Rex199207/18 19:30謝謝分享

不客氣^^

Acoustics07/18 19:47瑜伽士==

Acoustics07/18 19:47人士 瑜珈人士

Acoustics07/18 19:48

Acoustics07/18 19:49

※ 編輯: jean17 (223.138.240.91 臺灣), 07/18/2022 22:24:59 ※ 編輯: jean17 (223.138.240.91 臺灣), 07/18/2022 22:25:49 ※ 編輯: jean17 (223.138.240.91 臺灣), 07/18/2022 22:26:44

jean1707/18 22:27發現有幾個錯字了,謝謝A大提醒^^

paulhu007/18 23:45感謝分享

不客氣:)

※ 編輯: jean17 (223.138.240.91 臺灣), 07/19/2022 00:21:38 ※ 編輯: jean17 (111.253.38.178 臺灣), 07/19/2022 02:58:53 ※ 編輯: jean17 (111.253.38.178 臺灣), 07/19/2022 03:00:14

Fishappy07/19 21:09感謝分享

fortunemob07/21 01:23Sadhguru一生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