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Re: [心得] 外系準備資工所心得

看板graduate標題Re: [心得] 外系準備資工所心得作者
kyuudonut
(善良老百姓)
時間推噓27 推:27 噓:0 →:5

在去年五月看到短ID大大 (shortid) 分享外系就讀資訊所心得時,
那時的我也剛口試完,也想發文響應,但無奈當時候還在趕實驗,因此作罷。

直到最近剛退伍才又想起這篇文章的存在,此文章的受眾設定為對於計算機系統
(Architecture/Compiler/Operating system) 有興趣的學生們,其中又主要為外系學生。

會寫下這篇文章的最大原因是,我發現其實許多計算機系統領域的前輩們,
都不是如我們所想像地原先就讀於本科系,
但系統的底層似乎又離非本科系的我們太過遙遠,
希望我的經驗能夠帶給有志於系統領域的大學生們一些參考。

網誌好讀版 (無廣告及音樂):
https://2henwei.blogspot.com/2020/02/thoughts-on-my-ms-degree-in-cs.html

-

原本這篇文章,在百般深思後,是打算不寫的。但在就職日 (On board) 來臨之際,內心也隨之躁動而不安;我想,有必要藉此,順便喚醒我甫退伍後鬆散的思緒,同時也因為受到太多人的幫忙,讓我感到有責任必須去紀錄在這個人生里程碑下 (Milestone) 間所發生的事,供有需要的後輩參考。

-

故事得從 2015/11/4 開始說起,這天,我向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的 L 老師正式
請辭研究助理的工作,因自覺無法在此地繼續精進資訊系統相關的知識。我拿著當年暑假參加的資訊比賽 (由中興工程顧問公司所舉辦) 所獲得的獎學金,毅然報名了資訊工程學研究所的補習班課程。準備的心得可見我在 PTT 所發表的文章。

-

時間來到 2017 年 2 月,各研究所陸續放榜,我也順利地在臺灣大學找到指導教授,承蒙 Y 老師不嫌棄我的管理背景下,收了我做研究生。我也在離研究所開學的這段時間
,選修了 jserv 老師在國立成功大學開設的系統軟體課程,藉以精進自己對計算機系統的了解。

從我當時的期末個人評量可以看到,這堂課程啟蒙了我對當代電腦系統的認識,
不僅是程式碼專案的維護 (Coding style, build system, version-control system,
...),還有培養得以一窺網路上開源專案 (Open source project) 的能力。除了大家一般在意的實作之外,老師也會指派會議論文 (Conference paper) 給我們撰寫心得報告 (直到碩二時,回去翻過往記錄才發現:哇,以前讀的是一篇 TACO paper 啊!)

最後,修這堂課還可以體驗在三更半夜裡,老師不斷在 GitHub 發 Comments/PRs 過來;這麼好的課,不修嗎?

-

然而,與 jserv 老師的緣分並未隨著課程結束而日薄,在學期即將結束之際,我在
Facebook 發了訊息給老師,表明想一起研究當時 Java 9 所新增的 AoT (Ahead-of-Time) feature。

這也是我第一次,從無到有,去設計數個實驗去測試幾個仍在開發中的程式碼專案
(OpenJDK & OpenJ9),相關成果可見 JCConf 2017 的錄影。

也因為這樣的經驗,jserv 老師繼續邀請我加入國立成功大學分散式帳本實驗室 (DLTcollab),並籌備了 dcurl 專案,藉以榨乾 (Utilize) 伺服器硬體架構來加速 Proof of Work
(PoW) 的運算,相關成果可見 SITCON 2018 的錄影。

-

儘管在系統實務上的經驗有所建樹,我在碩士班一年級裏唸得並不是很開心。因為研究課題認知上的歧異 (Accelerate/optimize machine learning system),在 2018 甫過完年的學期初,我決定更換指導教授到 H 老師的實驗室,堅持研究新興的計算機架構
RISC-V。

可想而知,這段時間的心理壓力非常大,因除了未定的研究題目外,暑假亦得前
往老師安排的新竹晶心科技架構設計部實習;但在事後,這也是我認為在學涯期間,所獲得很有價值 (Valuable) 的經驗之一。實習結束後,
我也順水推舟地安排產學兩邊的合作,一同進行向量架構 (Vector architecture) 的研究。

進行這個研究題目的難處在於:向量架構在電腦科學史裏算得上是一種上古技術。
研究過程中,我彷彿在進行某種資訊領域的文藝復興,一邊閱讀著 2,30 年前的文獻,
一邊從 H 老師口中摸索曾經的微架構 (Microarchitecture) 細節 (註: H 老師曾於 Cray Research 工作,後者為當時超級電腦市場霸主。)

當我描繪出心目中的架構設計,還得與新竹晶心確認是否夠實際 (Practical);
當我考慮到太多實作細節時,便不曉得該如何在期限內完成研究。而這兩邊的權衡,
也一直為架構領域學生們 (Architecture students) 所困擾著。而等到我完
成模擬器 (Simulator) 的實作後,已約是 2019 年 2 月中了,與 H 老師設計幾個實驗後,便順勢投稿在臺灣舉辦的 RISC-V Workshop 發表,成果可見錄影。

在三月份的 RISC-V Workshop 發表結束後,又花了一個月撰寫碩士論文以準備五月份的論文口試 (發表結束後的茶會,H 老師突然跟我說可以畢業了,可以不要這麼突然嗎?)口試後的兩個月期間,因為實驗工具已儼然成形,又另外準備了幾個關於編譯器最佳化
(Compiler optimization) 的實驗,準備投稿其他研討會。

求職方面,我前往面試的 MediaTek, Qualcomm, Synopsys, SiFive 都有獲得頗正面的評價,
由於面試過程過於冗碎,不在此贅述。最後,碩士學涯便在投稿及求職完成後平靜地結束。

-

文末,我想鼓勵外科系對計算機系統有興趣的學生,努力爭取充實自己的機會。如果我大四沒有跑去修成功大學電機系陳中和老師的 Computer organization (當時還並未決定轉唸資訊所),Y 老師或許就不會收我這個外系學生做 RA;

如果我沒有在暑假時與 jserv 老師一起研究 Java virtual machine 以及跑去 H 老師的虛擬機器課堂上踴躍發問,H 老師可能也不會收我這中途學生;

如果我沒有去新竹晶心科技實習,我的模擬器也不可能在 RISC-V vector specification都還沒有確定的情況下,花費四個月完成。

而在做這些決定之前,我都還沒有想過這麼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會發生。正因為如此喜歡計算機系統運作的細節,讓我們願意拉起衣袖、弄髒雙手,踏離原本的舒適圈,一頭埋入這個世界。

zhenw

--
▁▂█▂▁茄你老木! ▁▂▁
你這個茄子 ◤◥◤◥ 你有得茄嗎? 茄~
ˋ ˊ 你有得茄嗎? ◥◥◤
(因為很重要 ⊙ ⊙
所以說兩次)
ψJeans1020 ▁▂█▂▁茄你老木! ▁▂▁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16.173 (臺灣)
PTT 網址

DLHZ 02/03 21:47大推

nickman0718 02/03 21:57

ok8752665 02/03 21:59猛ㄛ

cococing 02/03 21:59

canson 02/03 22:12北科大比较好···

kyrie77 02/03 22:13推一個

mistel 02/03 22:44

derekjj 02/03 22:51猛 真神人

YandereLove 02/03 22:54好猛

plsmaop 02/03 23:04看來是徐老師了,徐老師真的厲害

parsons12342 02/03 23:09

odanaga 02/03 23:14太猛熱

tataTangQQ 02/03 23:16推 真希望有一天我能對開源有貢獻

Don't hesitate, just show your code out!

Curvacks 02/03 23:44

ken52011219 02/04 00:07好久不見 k大推

好久不見!

gR7P4zXH 02/04 00:16

Dnfcallan 02/04 06:02好猛

deltoidhuang 02/04 08:19好猛 推

bobsonlin 02/04 09:18

wl00888294 02/04 10:44推 文筆也超好

ShenJing 02/04 11:41大推後續更新,對當年k大的考研心得文跟

ShenJing 02/04 11:41解題還有印象

考研心得真的只是一個手段,希望大家還是能在 C.S. 找到自己的熱愛

nn3356 02/04 13:12好猛

※ 編輯: kyuudonut (115.82.19.1 臺灣), 02/04/2020 15:43:22

kevin020504 02/04 16:02推推

sunmezz 02/04 16:39推厲害學長!

dmeiki 02/04 20:15

shortid 02/04 22:34推最後一段QQ

yoyoyeeee 02/05 10:00推推

GeniusPuddin 02/05 18:51推 太神...

joey11121 02/05 20:56推我店校神課老師jserv

joey11121 02/05 20:58你該不會是+的指導學生吧,聽說她很嚴

joey11121 02/05 20:58

是的,Y 老師看研究方向很準,如果有志要唸 PhD 的學生很推薦找 Y 老師, 強者我同學碩二時就發了一篇 ISCA。 另外資源方面,老師很給力,不用太怕沒機器做實驗,只能說研究方向吻合的話, 跟著 Y 老師研究會做的蠻過癮的。但版上好像比較少 Y 老師的資訊 :p

※ 編輯: kyuudonut (115.82.19.1 臺灣), 02/06/2020 00: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