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好雷] 那個男人A Man-不可被複製的抽象與留白

看板movie標題[好雷] 那個男人A Man-不可被複製的抽象與留白作者
plurrr
(ss)
時間推噓 推:0 噓:0 →:0

去年金馬影展
與今年一月底上映過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https://notfind2017.blogspot.com/2023/05/a-man.html (部落格原文)


海報(或說電影意象)挪用比利時觀念藝術畫家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 作品:《
不是被複製》(Not to Be Reproduced)。畫面中「像是」鏡框的鏡子,照理說映照的應該是人臉,但作品中卻是複製著人的背影,故鏡框也同時是畫框,意旨視覺的幻術,代表繪畫對於寫實的再現與虛構(註1)。同時與作品命名:《不是被複製》是馬格利特作品往往涉及符號學的能指:表面,與所指:本質的關係(註2)。


藉由上述《不是被複製》作品的解釋,同時是電影《那個男人》中重要的概念索引-「複製」:意味著父系社會姓氏與血緣的繼承。電影劇情巧妙錯置了名字與長相:第一次因為谷口大祐(窪田正孝飾)意外死亡發現長相被錯置了,而後發現名字也被換過,深入追查後發現他身為殺人犯的兒子,因為目睹父親謀殺現場,長大之後長相太像爸爸,所以每次看到自己的臉就會回想當時恐怖的殺人畫面,造成內心陰影揮之不去。


家族遺傳的「複製」,在電影劇情中開展身為一個人(a man)「表面上」(長相與姓氏)和「本質」(交換名字後的新人生)之間的關係。並同時指涉追查死者身世之謎的主角(妻夫木聰飾)的長相與姓名:身為韓國移民的血統在日本被民族主義份子排擠。


敘事上,女主角(安藤櫻飾)與陌生男子谷口大祐突然結婚,又因為大祐意外離開(死去),因為保險問題開始追查死者真正身分的過程,得知背後是有兩個人同樣想要擺脫繼承父親的血緣,於是交換身份重新開始。


放棄身份,重新開始。令人想起《睡著也好醒來也罷》或日本導演深田晃司作品中常見敘事:往往是對家庭與角色社會身份的挑戰,帶有某種崩壞意味的安排。但這兩位日本導演顯然不同於《那個男人》中追求自由只是劇情隱喻,而是更要逼近解放電影的敘事方法(註3)。


相較於《那個男人》雖也保持著較開放的散文性,與有別於正規電影敘事上稍稍的反叛或逃逸空間。如影像上某段落利用如死刑犯的繪畫被抹去的臉孔,增添更多抽象感與想像空間。但在劇情結構上因為帶有解謎懸疑的功能性必須保持嚴謹,交代故事進展。


於是乎當故事真相幾乎大白,剩下唯一要解決的反而是作為旁觀者主角,對於自我的認同,朝鮮後裔的「複製」問題。末段酒館場景成功在氣氛掌控上,依循著馬格利特作品的調性,像是在嚴謹的語言哲學中找到的創造性:因為對方遞名片,不想說出自己的姓氏,以及在上一場景中得知妻子好像外遇的線索(私訊傳來的「正確的」日本男子名字)。電影嘎然而止的企圖反而投向神秘、不可知的境界。


就像是《不是被複製》作品畫面中佔據大半的鏡子中牆面的模糊、非均質的色塊,也許指向是繪畫抽象本身,而非理性技術的複製。




(註1)先姑且不論《不是被複製》(Not to Be Reproduced)涉及攝影技術的複製性對於繪畫的影響。利用「景框」的歧義則是對應著作品名稱Reproduced與Produced,就影像的生產在攝影術之前的「製造」都是獨一無二,與攝影之後的光學機械複製(Reproduced)。

(註2)就《不是被複製》(Not to Be Reproduced)的本質指的是物理性:科學層面,意味看似鏡框中反射應該是人臉;然而探討「本質」就是哲學問題,例如可能是一種存在方式:如現象學,或其他如各式宗教上定義。

(註3)如《睡著也好醒來也罷》藉由主角臉孔的混淆、模糊、在時間結構中的拉鋸;或《側顏》中離散意味的劇本嘗試,遍佈在涉及女主角身體與精神/愛跟慾望/家庭關係與社會框架等等諸多面向的複雜敘事體。
詳見:https://notfind2017.blogspot.com/2020/05/blog-post_6.html


--
https://notfind2017.blogspot.com/
拉特飯 - 以商業力量進入獨立市場
(剛搬家內裝待修)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0.51.143 (臺灣)
PTT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