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影評] 聞天祥評 / 在黑暗中漫舞

看板movie標題[影評] 聞天祥評 / 在黑暗中漫舞作者
MyAll
(靜岡玉露)
時間推噓 2 推:2 噓:0 →:0

《在黑暗中漫舞》找到靈魂的光芒

https://is.gd/NgfP0n

2000 - 10 - 01

--

拉斯馮提爾的作品除了《醫院風雲》這套為電視而拍的劇集外,
並沒有所謂的「續集」形式,卻又很自然地組成不同系列。
譬如《犯罪分子》、《瘟疫》、《歐洲特快車》
彷彿將我們催眠進歐洲文明的蟲蛀與腫瘤中,見證死亡與衰敗;
但是從《破浪而出》、《白癡》到最新的《在黑暗中漫舞》,
則一致由單純到令道德體系無法招架的女主角,
形成他所謂的【良心】(Gold Heart)三部曲。

其中,由冰島女歌手碧玉擔綱演出的《在黑暗中漫舞》,無疑是最接近童話的一部,
她飾演一個帶著十二歲獨子從捷克到美國工作的單親媽媽,因遺傳而逐漸喪失視力,
為了存好醫藥費為兒子開刀,她不停地加班,不料破產的房東(住在隔壁的警察)
偷走了所有的錢,情急之下,她殺了房東,卻也宣布了自己悲劇的命運。

說它像童話,是因為這個故事主體實在簡單明瞭:
可憐的母親犧牲自己拯救孩子。然而它極度的晦暗與悲傷,卻又解構了童話的原則。
很奇怪的是在看完這部影時,突然想到小學六年級首次讀到真正的安徒生童話譯本,
終於了解那些沒被改寫、美化、加注意符號和新人生觀的原創作品,竟是如此傷感!
當年我迅速迷戀、崇拜安徒生,但日後卻也疑惑這位最偉大的童話家所寫的故事
真的適合兒童看嗎?那些迷人的角色總要面對誤解與冷落,而死亡往往是最甜蜜的救贖。有時我甚至懷疑自己某些晦暗的感傷毛病是否來自安徒生的影響?

倒不是因為拉斯馮提爾和安徒生都是丹麥人,我才作如是聯想。
事實上,無論是《破浪而出》那個為了丈夫好起來而和上帝打契約作妓女
也在所不辭的女孩,或是《白癡》片中對幼子之死裝瘋賣傻其實心最痛的母親,
到本片的碧玉,拉斯馮提爾確實是以幾乎只有在童話才看得到的「純潔性」
來附在女主角的靈魂上的。也因此這些電影最諷刺或最讓人痛苦的,
也在於導演呈現出純潔竟然為道德與體制所不容的時候。

而基於各種理由,拉斯馮提爾竟然援用了歌舞片類型來構成《在黑暗中漫舞》的肌理。
不僅是因為碧玉的音樂才華,也利用歌舞類型的精神作為女主角在痛苦現實中寄託幻想
與希望的憑藉。根據報載,部分美國影評人認為《在黑暗中漫舞》醜化美國,
歌舞場面拙劣,而且對台詞所提「歌舞片裡沒有悲傷」不以為然。
歌舞片本來就是一種強調樂觀、進取、向上、優雅的類型,
尤其本片所指的古典時期與黃金時期歌舞片,更是如此,
這些歌舞片做為美國經濟大恐慌與二次大戰後重的視聽烏托邦,本來就是事實。

不同的是拉斯馮提爾沒讓一曲唱畢,問題就解決了;
相反的,這些曲子幾乎都出現在無聊刻板的工廠生活、女主角失明事實被揭露、
以及殺人、執行死刑等最痛苦的時候出現,
拉斯馮提爾一面呈現女主角藉由歌舞片排解痛苦,
另方面也在她幻想的歌舞中諷刺了歌舞片的虛幻特質。
它的歌舞場面確實不漂亮,問題是拉斯馮提爾所追求的美,真是好萊塢式的豪華排場嗎?還是從中透析的人性渴望與感情深度呢?這部分我反而覺得他比較接近蔡明亮的《洞》。

拉斯馮提爾一向能在黑暗中找到靈魂的光芒,
或者讓單純與複雜撞擊出世界的殘忍與愚蠢,犀利大膽卻又感人至深。
而總能讓滿場觀眾擤著鼻子出場的《在黑暗中漫舞》,或許也示範了什麼叫煽情的藝術!

--

原文結束。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8.131.117 (臺灣)
PTT 網址

butmyass 05/13 19:51確實是成人童話的感覺,Björk的歌聲也很童話

ParkChanWook05/13 20:25性侵碧玉的垃圾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