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因愛而礙,因贗生厭的母女:《家家》
本文涉及劇情,且具個人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由於是短片,上映時間亦短,有意者請把握本週時間。
圖文網頁版:
https://vocus.cc/article/63a25f50fd897800010fd2db
預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Cf3ItGv1ng
~*-*~*-*~*-*~*-*~*-*~*-*~*-*~*-*~*-*~*-*~*-*~*-*~
因愛而礙,因贗生厭的母女關係:《家家》
背離真實的神聖母職
在過去的時代,「母親」往往具備神聖的、願為孩子選擇忍耐、犧牲奉
獻、且不求回報的偉大形象──若說有所回報,那就是「孝順」和「成就」,
伴隨著期盼湧來的壓力。在異性戀父權社會裡,即使是具有厭女症的男性,
也無法侮蔑自己的母親,這點至今仍少有改變。這樣的母子關係固然存在壓
力,但母親對兒子的愛往往毫無保留,且會真心為兒子的成就感到驕傲;若
成就不如預期,母親通常也會細心呵護兒子,盡其所能地保有他的男性自尊。
但母女關係複雜許多。以前若生女兒,女兒的未來往往通向婚姻,成為
「母親」,只要沒有跳脫階級的可能,女兒走的也就是跟母親相差無幾的路。
現因社會進步,女性比以前更有機會發展才能,人生選擇逐漸增加,於是母
親對女兒的教養與期待除了過去「踏入婚姻」(藉由男性獲得的價值)之外,
也要「有所成就」(自己爭取的價值)。然而,由於同為女性,不免產生競
爭心理,當女兒無論哪一項價值可能比自己成功時,母親除了「女兒能完成
自己沒能實現的夢想」、視為自己的成就之餘,也不免會產生「成功的終究
不是自己」的妒意。反之,當女兒失敗時,形同粉碎了母親的夢想,貶損女
兒如同貶損自己;同時亦會產生「你也跟我一樣(只能這樣)」的安心感。
當母女關係太過粘著,彼我不分,母親在犧牲奉獻之餘,就能藉由「愛」
的權力,進行兩個「女人」的戰爭與拉鋸,便必然會互相傷害。由姚國禎執
導的電影《家家》(Welcome home),便是藉由女主角羅家家(劉若英飾)
的獨腳戲,生動呈現了一個「失敗女兒」對寡母的怨與愛,過程裡面對外界
所有關於母親與自身的問題,羅家家或自嘲,或指責,或批評,或翻舊帳,
彷彿若不持有武器,就會徹底潰敗的形象,固然是因為失恃之痛,但也描摹
出她曾經日日相對的、母親的形影,與她何等的相似,畢竟只有對手能磨礪
出一個對手。即使在年邁病痛跌倒的脆弱時刻,她想起的也是能任意對母親
說話的路程,因為母親已經無法反擊。
無能母女:因愛而礙的牽絆
電影一開始,先呈現羅家家已然老邁、意外跌倒的未來,再夢迴倒敘伴
隨母親前進的路程。一路上她看著街景,像平常一樣跟母親說話,原本愉快
似如家常,到對愛只能接受卻不曾問過的愧疚,情緒的躁火逐漸上升,家家
開始抱怨與母親衣著喜好的不合,「喜歡你穿紅色」、「你就適合紅色」,
但母親喜歡綠色,也總是穿藍色、灰色,穿著綠色衣服的她說「多喪氣」,
現在她可以安排母親穿什麼了。
到了這裡,觀眾始知她坐的並非公車,而是靈車;身旁陪伴的母親,正
躺在靈柩裡。接著家家抱怨母親對好友洋洋的偏愛與讚美,因為洋洋已婚,
即使離了也能再嫁,且擁有一家畫廊,無論哪個價值都勝過家家,「她要是
我女兒就好了,」這些對話可知母親昔日嫌棄當關心,責備當提醒,貶損當
鼓勵,連傳達願望都像在詛咒,感到愧疚了就特別做一桌實際上女兒不愛吃
的菜──不關心女兒真的愛吃什麼,這樣的愛只是強加自己的認知逼對方接
受。女兒忍著不去戳破真相,以免破壞難得的平衡,畢竟那已經是少數真切
感受到愛,最少雜質的對待──「誰這麼大還天天回家吃飯?」直到再也無
法忍受。
不愛吃的菜只是消化不良,而很多父母不(想)知道的是,逼兒女吞下
的嫌棄、責備、貶損與詛咒只會加深「無能」的自我認知,這份認知反擊到
父母身上,就又會得到更深一層的焦慮。所以母親把女兒的自畫像擺在洋洋
的畫廊,期待能從看中的客人裡尋找一個如意郎君──這樣將女兒的人與畫
賤賣的努力背後有多深的愛和意圖控制(連找丈夫都要我來安排)的實則無
能,就是對女兒多深的雙重傷害。家家對自己的畫也評價「賣不出去」,與
母親因為疫情死去,她在對姐姐庭庭嘲諷「你最會安排」卻「不會回來」一
樣,無論是攻擊或防禦,她都要先戳傷自己無能才能行動,那已經是她感受
與渴求愛的習慣。
競爭關係:因贗生厭的對鏡
母女相似的不只是容貌、性情、愛的能力,價值觀亦會因認同而複製。
洋洋和庭庭都是家家的「姐姐」,也都是她爭取母愛/證明女性價值的「對
手」。但從母親的角度來看,洋洋和庭庭都是(比自己/家家)成功的「女
人」,洋洋事業與婚姻兼備,即使離婚也能很快再婚,母親對她幾乎是討好;
姐姐庭庭遠嫁美國,且已成為更成功(藉由男性獲得的價值)的「母親」。
身為女人,庭庭和洋洋都令她在自覺無能的同時,看見「像自己」且就近照
顧的女兒不免產生厭惡,偏偏只能在家家身上得到反擊與勝利的機會。加上
只生有兩個女兒,丈夫早逝,如果家家亦有婚配,恐怕就無法再陪在身邊。
家家除了抱怨「你說我沒人要,我哪一次約會你不出點狀況搞破壞?現在我
沒人要你都要負責」之外,亦述曾一度有過結婚機會,「對方連戒指都準備
好了」,卻因母親骨折而中斷了可能,當家家說「你是不是要我一直在你旁
邊」、「別人都說我跟你很像」時,那嘴角些許的笑意,是「你不/是我
(的贗品)」的厭亦難捨;當她反駁母親總說「你過得好,我才會好」背後
的愛,其實也含有「你過得不好,我才會好」的礙,只是母女皆試圖隱而不
宣。
這樣的礙既出於愛,同樣會翻攪出愛,畢竟母女豈能長久相恨相惡?偏
偏太過相近,這份愧疚感彼此也能感受到,成為更深一層的纏縛。母親給她
的愛,總是利用她的愧疚感,要她「對不起」:做一桌菜你必須吃,否則就
是對不起她。母親的愛要她囫圇吞下,嚥得痛了還要為嘔吐道歉,所以她在
弄哭姐姐後說「對不起」,在車停以後對母親說「對不起」,就連死亡,都
是「你是在跟我生氣」,「冷戰都是你先輸」,那句來不及對她說的「你好
漂亮」、「我們回家好不好」或許是母親曾經哄她和好的話,可以想知再怎
麼想逃想變,留在身邊的女兒只能在對抗的同時複製母親待她的方式,甚至
可能變本加厲,對任何人都如此。不僅是靈車裡與母親的屍首相對,她的終
身亦與母親形影相弔,煢煢孑立。
血親遺傳/同為女性的彼我厭惡
家家是個傷痕累累的女兒,她熟悉如何從傷害中辨別愛,更熟稔用傷害
來表達愛,在重重的掩飾下看到對方疼痛就能感受到自己被愛的一點回應,
從對方的傷害裡感受到在乎,這是母親傷害女兒後愧疚又再討愛的方式,由
女兒完美繼承。她不只要跟姐姐,還要跟好友爭「寵」、爭「勝」,只因在
母親的心中,她們比她成功,比她出色,突顯她是個多失敗的女兒──這失
敗令母親痛恨,亦令母親安心。而她得到最大的勝利,就是母親死時只有她
在身邊。得不到肯定、來不及表愛的深深遺憾,在車子終於停下、抱怨傾瀉
之後才突破而出。
至於庭庭這個在遠方的成功女兒,由於亦逃離成功,避開近身感受母親
的嫉妒與控制,反而只須付出點滴就能令母親驕傲與感激,畢竟思念與距離
會美化一切。而對庭庭來說,顯然離開亦令她愧疚,於是「安排」是她唯一
能表現的「關心」,因為那是母女/姐妹唯一能行的相繫,也複製了母親愛
的方式。從對話裡可知庭庭對待自己的女兒艾麗斯,也幾乎無微不至,為了
女兒而屢屢不能陪伴母親──或許正因母女這點相似,而加倍得到母親的偏
愛,庭庭是母親遠方的、成功的寄託。在身邊的女兒家家則是失敗的對影,
傾倒多少的愛,就有多少的怨,人生的不滿足、不幸福,都只有用攻擊、以
及看到對方受傷才能得到,再用「對不起」來試圖彌補。「你過得好,我才
會好。」於是自己的幸福變成了對方的罪責──只要我不幸福,你就得對我
負責。母親與女兒都堅信女性要出嫁才能使人生完整,相互陪伴的在家時光
卻成為彼此生命的缺損。
背離母親,才能成就自己
即使如此,家家卻又不由自主的依賴母親,成為母親的樣子,對抗她的
同時也變成她,直至夢中醒來終於明白自己從來未能背離,卻可以選擇用自
己的方式靠近,因此到最後一幕,她爬在母親背影的畫下,那姿態,彷彿在
人生的這一刻,她才能承認一直都是媽媽的小女兒,以及懂得可以背對背依
靠,卻看向自己的方向。
短短三十分鐘,劉若英以精湛的演技,呈現母女關係由於過份貼近與難
分彼我以致傳達障礙和無能為力的各種煙硝,觀影結束了還能在記憶裡隨處
爆炸。《家家》細膩地以近距離表現母女情感的各種面向,隨著鏡頭看見對
愛渴求背後的鋒刃與無助,凌遲與脆弱。所幸的是,家家的母親或許還來不
及理解女兒不是自己,更不是對手,無論女兒的成就與否,都不該定義她的
人生成敗;但家家懂得憤怒,懂得反擊,讓自己在抵抗侵蝕的過程裡盡力保
有自我(母親去世後繼續畫畫),醒來後仍然選擇向背過身去的母親靠近,
亦即相較於怨,仍然選擇了愛。可知回顧過去之時,已能接受母親對她的錯
待,實則出於身為女性的自卑與自我傷害,並不是母親的錯;而她對母親的
不滿厭憎,是因愛受傷不得不的反擊,以及女性/女兒對自己無能的自責,
也不是她的錯。思念與愧疚雖然苦痛,卻足以跨越時空,讓女兒家家原諒自
己、原諒母親,讓回憶裡的母女二人回到那個曾經相守相愛的,家。
--
一隻鳥飛過去了,天空還在。就是這樣。
我懷疑,但,就是這樣了。
有時候,眼睛只肯告訴我這麼多。
陳斐雯 貓蚤札(其三)
--
14
[心得] 二十五、二十一 EP11:母女之間「家人間的愛沒辦法非黑即白, 相互依存就是同時損耗又修補著。 人世原來是重逢的少,別離的多。」 ──江鵝《俗女養成記》 一直以來,10
[好雷] 母、女的性別困境:《美國女孩》全文有雷,建議觀影後再讀。 ~*-*~*-*~*-*~*-*~*-*~*-*~*-*~*-*~*-*~*-*~*-*~*-*~ 母、女的性別困境:《美國女孩》 每個母親,都曾經是個對未來懷抱著希望的女兒;而每個女兒,則都會 把母親視為人生的教材──往往是負面的那種。5
[心得]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網頁版: 全文: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療癒所有女性的自我修復心理學 一開始悅知文化推薦我這本書時,我就很感興趣,母女關係似乎在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一個4
[好雷] 求神或創作,都為問心:《神人之家》預告: 本文涉及劇情,且具個人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圖文網頁版:3
[好雷] 受傷的靈魂禁不起一粒沙─《午夜天鵝》以下感想含有劇情,建議觀影後再讀。 ~*-*~*-*~*-*~*-*~*-*~*-*~*-*~*-*~*-*~*-*~*-*~*-*~ 出生之前,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性別,也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當前者 與自己的意願相違,後者又難以展翼時,對於未來,我們能有多少選擇?又 如何在這樣的生命裡,完成自我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