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錄取] CWI Ph.D. 應該是低三圍

看板studyabroad標題[錄取] CWI Ph.D. 應該是低三圍作者
jackervator
(jokerlin)
時間推噓 9 推:9 噓:0 →:0

其實這是去年年初的申請結果 只是剛好最近拿到Ph.D. candidate又在隔離

被慫恿來發一下文 另外板上大部分都是美國的錄取 想說這篇可以剛好提一

下歐洲的狀況


AD:

NUS CQT(十一月口頭,不過PI人很好說我如果申請都沒上再來找他)
CWI(一月)
UCSD CSE(二月口頭,後來withdraw)


REJ:

有點多... 反正基本上就是你想得到的比較有名的CS學校
雖然大部分是withdraw,但沒意外沒withdraw也不會上


Decision: CWI

---------------------------------------------------------------

Background: NTUEE BS (GPA 3.1, major 3.07), NTUEE MS (CS組, GPA 3.7)

TOEFL 94(R24/L25/S21/W24) GRE 320(V150 Q170 AW3.5)


Publication:

一篇journal (Quantum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兩篇conference (都IEEE nano)

兩篇draft (後來一篇上Symposium on Theoretical Aspects of Computer Science
另一篇上Symposium on Discrete Algorithms)


Award: Grand Price of Wharton QS Reimagine Education Conference
(一個跟教育創業有關的獎,不過跟我申請的領域基本無關)


推薦信:中研院資訊所老闆X1 新加坡量子中心合作者X1 碩班物理所老闆X1

----------------------------------------------------------------
這篇文章可能比起錄取心得文,更像是一個申請,轉領域,研究的雜記:紀錄

說一個第一年申請全貢估的人怎樣發現自己問題並試著改進,然後成功申請上

想去的地方。


基本上我算是半個轉領域的,本來在的系是EE,然後念EE時都在修物理的課,

最後在莫名其妙地跑去做CS。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多看各種不同領域的人在幹

甚麼,可以認真思考到底自己想要做什麼;那反過來說,最大的壞處就是如果

你不是天選之人,你的成績就會跟我一樣破破爛爛的。然後偏偏申請第一關最

常見的標準就是在校成績跟英文成績,所以要這樣搞的真的建議要三思。


我自己準備申請的狀況其實是非常雜亂的;一方面是我當時跟老闆幾乎是鬧翻

的狀態,另一方面是其實我基本上是上了研究所後才開始接觸理論電腦科學的

領域(而且一開始還一直想回去做物理)。所以我的準備過程剛開始跟一般有

目標的人比起來,就像個隨機行走:看到sGRE,那去考一下好了(然後最後也

沒有用;看到大家在丟summer school也一起去申請(然後上課也沒有到非常認

真在聽);看到任何讀書會都想參加(然後最後每個讀書會都只學到皮毛)。


我比較認真發現這樣效率極低的時候其實已經過了一年多了,然後這時候就開始

進入自我懷疑的循環:再繼續下去只是浪費時間->這樣放棄很不甘心->覺得自己

是坨屎->(repeat)。我自認跳出這個循環的關鍵在於主動去找人報告解釋東西:

我開始將我自己會的東西整理,並且思考我到底是不是真的會這些理論;而最好

的方法我覺得就是解釋給完全沒有背景的人聽並且成功地讓他聽懂。後來我才發

現,這其實是開始做研究的第一步:和別人溝通。以前我的習慣是看到什麼問題

就自己埋頭苦幹,硬是要把東西自己幹出來,但其實這在我開始進入研究階段時

給我帶來很大的問題與痛苦:因為我沒有跟別人溝通問題的習慣,導致我很難跟

其他人尋求幫助,更不用想說要跟別人合作。當我認清這件事情後,我就開始盡

可能主動的跟別人講解我目前在做的內容跟想法,也盡量多去聽別人的想法,或

是幫別人釐清他的想法。這樣的訓練確實對我後來的研究產生了蠻大的益處的。



然而,當我意識到我需要改進的面向時,第一年申請已經結束了,不出意外的第

一年申請的結果是全貢估(畢竟不會有老師想要一個三圍低又不會溝通的學生)。

所以在接下來的一年,我想盡量改進我的溝通能力。首先就是只要沒有人想要報

seminar,我就會上去報,並以在場所有人都能聽懂為目標報告。好在我們seminar

很free,基本上不會要求大家都要報,只要你有想講的東西就可以當禮拜去講。

接著就是多跟別人約討論,聽別人講他的東西;然後這時候的目標就會變成我要

想辦法完全聽懂他想講的東西,還有他想處理的問題,然後最好可以試著簡化對方

講的內容。最後就是想辦法多跟別人合作,畢竟對低三圍的來說,有paper才有辦

法申請好的學校。所以我想辦法寄了很多信去給跟我研究相關的研究者問說能不能

合作訪問;運氣不錯的是,其中有個研究者跟我當時的老闆認識,並且對我之前的

某一篇paper有興趣,所以就問我要不要去新加坡訪問,然後我就在那邊認識了不錯

的合作者並一直合作至今。


第二年的申請其實沒有讓我太害怕或意外:主要是後來第二次(11月)訪問新加坡的

時候,那邊的PI(也是其中一個合作者)基本上已經跟我說我想去可以去了,不過他

還是鼓勵我申請其他地方看看,說如果都沒上再來找他(真的是大好人)。第二年一開

始本來還想學第一年申請的方式:只挑特定幾間丟;但後來跟其他人討論後決定還是海

投,包括美國加拿大以及歐洲。然後我第一個拿到的面試其實就是CWI的教授給的面試,

在11月底的時候。然後我的面試狀況其實蠻糟糕的,教授問我說他最近做的內容我幾乎

是一問三不知,我只能試著去跟他解釋說我最近做什麼,然後聽他說他最近做了什麼後

思考說怎樣把我最近做的內容跟他最近感興趣的內容做連結。後來我很快收到備取通知

(根據他的說法是備取一),他叫我等等看。結果後來一月底二月初的時候收到他的通知

說我前面一個說去了別的地方了,他說他想在收我前找我在聊一下。他在這次的聊天中

跟我說他最大的concern是我的英文能力太差,然後在我丟我最近正在寫的文章跟保證

說會提升英文實力後,他就正式發信收我了。由於他基本上是我的首選,所以我也沒考

慮太久就接受了offer,就跑到他底下做事了。


我後來有跟我老闆聊到申請的事情,我問他說為什麼他會收一個成績那麼爛的人?他跟

我說其實他完全沒有看成績,因為在荷蘭的博士生不用修課,所以看成績有點沒意思,另

外我做研究的經驗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比較好,他唯一的concern只有說我英文程度太爛會

不會讓我無法跟其他人溝通並好好做研究。我覺得這可能是歐洲博班跟美國博班最大的

差異:幾乎所有美國博班都要修課,但很多歐洲的博班基本上是不用修課的,所以他們

對GPA的要求較低(或是直接不看)。比起成績,他反而在意你研究的經驗,以及能不能

跟其他人合理且有效的溝通並交換想法。歐洲博班的態度比較像是把你當做比較junior

的研究者來看待;另外就是我聽到的歐洲老師給人師徒制的感覺都很重,他們會很注重教

育他們收進來的人。不過反過來說,因為他們基本上不修課,很多歐洲體系的博班申請會

強制要求說至少要有碩士學歷,這幾點可能是美國跟歐洲體系下比較大的差別。


另外宣傳一下CWI,其實他們每年都有開很多缺,只是在台灣的知名度好像沒有很高。對

數學跟理論電腦科學有興趣的人可以稍微關注他們的網站看看有沒有職缺。


大概是這樣,越後面越像murmur。如果大家有其他好奇的地方也可以說,我看到我知道的

話我就會回。謝賞文。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0.33.231 (臺灣)
PTT 網址

justloseit12/06 13:00推這篇

phyu259712/06 13:37原 po 感覺很強

unmolk12/06 13:44推 超級多元發展好厲害xd

sam9226012/06 16:49推推

tauChang12/06 18:18推!

StanfordNo112/07 16:56能上SODA真的強

harrylu1212/08 04:36強者推一個 迴圈的部分很有共鳴lol

WengeKong12/08 06:20publications好神

ivise12/22 07:36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