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閒聊] 專注番茄 APP 半年後的收支、檢討與心得

看板toberich標題[閒聊] 專注番茄 APP 半年後的收支、檢討與心得作者
lucasbard
(練習情人APP)
時間推噓23 推:23 噓:0 →:7

Medium好讀版本
https://tinyurl.com/veqdhub


大家好,之前在這邊提問有受到很多人的幫助,我把我這邊的收支、檢討與心得,提供出來供大家參考,看看有沒有幫助。
雖然慘敗但是可能還是有一點點參考價值 ( 應該吧.. )



< 專注番茄 APP >
https://apps.apple.com/tw/app/專注番茄/id1471458198
免費下載,內置購買$70 統計時間:2019/7/7 至 2020/2/15



< 一 . 收入 >
https://i.imgur.com/pdCxOF0.jpg

圖 專注番茄 APP 半年後的收支、檢討與心得

下載量 2960(下載免費) APP 內購買 48人購買,蘋果抽三成 -> 實賺 $2049

雖然賺很少,但是從12月開始就做另一個APP,這個只有稍微維護而已,確實還是可以說是被動收入(吧?)
現在圖表上2月下降,但是因為這圖表實際只統計到 2/15,所以應該是都有緩緩上升
現在平均每週賣2-3個內購,也就是100-150左右

< 二 . 成本估算 >
https://i.imgur.com/IW5fgLd.jpg

圖 專注番茄 APP 半年後的收支、檢討與心得
總共成本55萬
不算學習成本和電腦的話,共19萬

< 三 . 踩坑經驗、檢討、心得 >

+ 設備是很大的成本
可能會有人想說電腦平常就要用了,怎麼可以算是成本。
但是對我來說,生活所需本來可以不用換電腦,但是因為寫code和作圖的軟體都挺吃效能,變成你一定要大概三、四年就要換電腦,不然做起來很痛苦。所以這還是一筆成本。
另外你的手機也要新一點,有些部分要用實體手機,跟不上的話,做起來也是痛苦,但因為我個人本來手機都是撐超久的,因為這個也換了一隻Iphon8 plus。
另外如果要開發 Apple Watch 又要買一隻 Apple Watch ,如果要開發iphone和ipad都可以用的APP,又要再買一隻 IPad 。
好,那為什麼要支援這麼多?
因為有個江湖傳說是,如果你支援比較多種裝置,尤其 Apple 現在想要推 Apple Watch,你如果有支援的話,就有比較高的機率可以被 Apple 推薦,那影響可能會是極大的。不過這也都不確定就是了,但就光是電腦成本,算一算一年約一萬,要回收就很難了。

+ 兼職的開發成本高
雖然光開發成本,18萬是看起來非常高,但是就是經驗累積會很快,下一隻,如果有雷同的部分,成本就可以極大的減少,我覺得這可能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現在獨立開發者,大部分正職就是APP工程師,因為他們才可以極大的減少成本。
另外就算做N隻,可以做快很多,但是如果都賺不到錢,也是沒用,實打實的就是損失了極大的時間成本。
其實我現在看起來很有可能就是走入死胡同,不繼續做別隻,之前就是浪費時間學習,做了更多隻也可能越陷愈深。

+ APP產業紅海
梁寧有個產品課程,裡面講到點線面體,大概是說,你要做什麼產品,不只有你那個產品,連整個行業的都要看。
其實早就知道APP是一個過分飽和的市場,但因為我當時選擇要做什麼創業的時候,有被動收入的選項,其實每個都超難啊,所以後來還是選這個,因為我還有設計的專業,這個相對來說是比較有利的。
不過現在看起來,我也有點懷疑了。
我寫信問了一些業界高手有在做自媒體的,他們說「現在早已不是APP掏金的時候了」「如果我知道怎麼賺,我現在就不會在這裡了 (就不會做自媒體)」。
然後中國有個付費課程,講網路整個起落的,也是有提到不要做APP,他說現在有希望的應該是騰訊的小程序啥的,然後提到數位產品「曝光成本現在非常高」,他的建議就是要一直追新的機會,過了就不要了。
現在看起來覺得「曝光成本非常高」真的是正確。
可能就是產品沒這麼好賣,所以這麼多教學在市面上,甚至我現在上過課的老師,技能都具備,產品也都沒賣起來,變成專注在教學上,教你做產品的老師自己產品沒做起來,主力都轉做教學,真是有點尷尬啊。

+ MVP 沒有看起來這麼容易,但是以後還是要堅定 MVP
雖然看的書和教學,都說MVP、MVP,但是自己做起來還是越滾越大顆,越來越複雜。 一直會覺得「做了這個會不會就有人買了」,很可能進入地獄輪徊,花很多成本,還是賺不到錢。
但是話說回來,市場上已經有很多競品了,如果主要的賣點又沒多強,然後其他小地方又輸人,很可能也未必賣得起來。
我覺得可能書上和課程說的MVP比較適合於「發明一個新產品」,但是就是沒那個才能發明一個新東西,現在像我這種平庸的人應該只能做出「稍微改良的產品」,那以這種情況來說,不夠完整就可能是致命的。
雖然沒有哪種作法一定是對的,但我認為的結論就是,還是要堅定 MVP,拔掉所有東西,只留下一個東西,那個東西人家願意付錢,才繼續發展,畢竟時間成本還是有限,動力也很有限。
(但其實我第二個APP後來還是沒賺到錢的情況下就越做越大,還是沒法堅定@@,人性可能就是有點會這樣)

+ 賣不出去到賣一點出去,沒有辦法知道理由,MVP的收山或軸轉,無法拿捏
一般書籍和課程會說,做什麼事情然後看user反應,但是專注番茄一開始賣不出去,到後面一週賣2~3支,其實並沒有一個明顯的分界點。
我覺得有一點點可能的是
1. 加入了跳出評價的功能,開始有一點評論和評分
2. 關鍵字時間長了,比較容易搜尋到
如果是2的話,那其實就是要放久一點,一開始很難搜尋到,現在變成台灣滿容易搜尋到,也是不知道為什麼。
也有可能廣告看起來沒效果,但其實有一點長尾的效果。
總之一切都沒有規則可循,以這情況來看,就算做出一個MVP的產品,效果很差,也不見得就要收山,可能就是要放久一點,那就更難拿捏何時收山了或軸轉了,或是可能其他人是一開始就賣出不錯數量,才算是MVP成功也有可能。
反正一切都還是霧裡看花。

+ User的feedback不容易拿
MVP理想的說法是做出雛形,然後等user給你回覆,但是很少人用的話很難拿到回覆。
另外就是要用花錢的來拿回覆,但是賺的就已經很少了,一般數位公司做的真人使用分析調研之類我有參與過,都相當花錢。
所以這樣獲得user的Feeback作產品的指引,可能還是有點太過理想化。

+ 翻譯,以後只翻譯英文就好了
這次翻譯英文、德文、法文、日文,不但花錢,而且無法審核,最重要是增加很多coding時間成本。
而且翻譯找的人有機率只照字面翻譯,根本文不對題,有其風險,權衡之下以後可能英文就好了,至少還能審核。
一開始會翻譯這麼多語言的原因是因為有傳說,如果很多語言的話比較容易上蘋果推薦,但現在看起來這個成本實在太高,效果又是不確定的,以後還是不要這麼作。

+ 外國賺不到錢
https://i.imgur.com/2h232WR.jpg

圖 專注番茄 APP 半年後的收支、檢討與心得
有英文、德文、法文、日文,但幾乎全部都是台灣人買的,不知道為什麼老外不買,只有零星的人買。
我猜測可能是
1. 關鍵字的關係,「番茄時鐘」中文可能有500個APP,但是「pomodoro」英文可能好幾千,就更難被搜尋到。
2. 與老外的美感不同。因為有這個可能,我第二隻APP有盡量做的比較接近西方也能接受的美感。像專注番茄這種kuso的東西,我猜可能老外喜歡的人比較少。
3. 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台灣有練習打廣告,打了就幾百塊還有PTT曝光的一些人數,變成有一點人之後,Apple 才讓你比較容易搜尋到,有可能就是因為這樣,APP 市場就變成強者恆強。
反正一切也都還是搞不清楚狀況。

+ 不要用幽默來溝通
因為翻譯會有困難,除非目標只打台灣、中國,不然不要用幽默。也沒能力審核,不知道老外覺得好不好笑,還是很智障。
不然就是要找好一點的翻譯,便宜的翻譯幾乎都只有照字面翻譯。
反正簡單的做法就是不要用幽默文案。

+ 盡量用預設的UI
這次好多地方比方選單、header、按鈕,都做客製化,但後來才發現 Apple UI 這樣設計後面有他們深思的好處。
而且比較省工。
應該是主視覺圖片完全跳脫來設計,但UI部分應該是拿他們的UI來改,而不是從0開始做一個UI,然後再想辦法融合。
這個地方錯了,整個工程就變得很浩大,MVP不了。

+ FB廣告、Apple關鍵字廣告效果不明顯
效果上,我覺得廣告在數據上面看起來並沒有什麼效果,效果是照時間慢慢出來的,跟廣告似乎沒有什麼關係。
兩種平台選擇上,雖然我打得不多,不過我兩個打起來,覺得差不多,而且Apple不用另外做素材,只是增加曝光。
FB光做素材就做了快一週,而且我還沒做影音的,如果做下去更久。
所以我覺得,就只打 Apple 吧,省下做素材的時間成本,而且正職就已經在做了,實在有夠不想做素材。
但是想要AB測試的話,還是只能FB。

+ IOS程式語言迭代極快,超麻煩
一開始學到現在才一年多,已經改變很多,我做網頁用js、bootstrap N年都用老招式,做網頁的你可以不要更新就好了,這IOS還要強迫跟進不然會不能用,想守舊還不行,有部分的斷代更新,這就增加了一些成本。
雖然這語言和介面都很棒,但就是變動的太快,兼職創業學這個需要的成本還是極高阿。

+ 產品類型選擇-可能不要做自己想用的
目前兩個產品初衷都是我自己有在使用的APP類型,但是可能不能這樣想。
Youtuber 老高有一集講到,太多人掏金了,能掏到金的人只有初期第一批掏金的人和載掏金的人過河的船夫。
然後老高本身之前是做過操作匯率的工具,就是說他本人根本覺得搞匯率這個賺不到錢,一開始就只想當船夫了,這個軟體他自己根本也不用。
他這個想法跟一般聽到的,自己要使用並且喜愛自己的產品完全不同。
完全就是商業角度出發。
所以可能多關注方便人家創業必經過程的產品。
像是Apple有一次規定,每隻App都要有「隱私權條款」,然後就有一家出了「線上的隱私權條款的製作網站」,先免費一長段時間再變成付費網站,或是因為IOS寫訂閱功能非常複雜,就有人推出付費的套件,讓你比較好寫。
這種東西,不泡在圈圈裡面就不會知道有這種特殊的利基需求,類似載掏金的人過河的船夫的產品,不是有趣的產品,但能夠幫助人家賺錢的產品。照梁寧的說法,這種產品會立即的滿足使用者,比較容易賣。
不過話說回來,這種 Idea 腦袋要聰明靈活的人才辦得到。我覺得可能不是這塊料。

+ 非程式背景,越到後面會越苦手
半路出家寫程式不難,但是難的地方會做不起來,像是「訂閱功能」,實在想不到會如此的複雜。
以我的情況來說,如果沒有「針對新手的完整教學」,就做不出來,偏偏大部分教學,都是想要教新手的,要寫深一點的東西,資源就比較匱乏。

+ 英文真的很重要
Apple的官方文件就不用說了,丟翻譯了還是看不懂。
然後因為常常寫 code 都寫不出來都要上網爬,英文在這個時候就很重要,發問當然是沒辦法,但是連關鍵字都找不太出來,看人家的解答也看的似懂非懂。
還有英文的教學資源也比較豐富,我是在Udemy一句話一句話貼到google翻譯去學完一整個 IOS 教程的,花了極大的時間。
但是有比較過,跟中文教學的課程比起來教的好太多了,差別大到把翻譯時間算進去都還是划得來。
我想可能學英文要多分配一些時間對整個將來會比較好。

+ 健康的維持
因為年紀也有了,又是兼職,又有小孩,家庭週末要出門玩,所以幾乎可以說是其他所有時間都泡在這個上面。
有看過好像郭台銘還是誰說,創業就是要犧牲其他的,但家庭我覺得實在不想犧牲太多。另外又沒賺到錢,家人也會開始有怨言。
所以幾乎一定也只能用犧牲睡眠時間去換時間工作,長時間下來對身體健康也會有影響,又養成吃零食舒壓的習慣。
還是要好好規劃保養自己的身體。



< 四 . 將來的規劃 >

目前做的第二支APP 「練習情人-吉他練習表」,是一個更窄的受眾,但是競爭者也相對少,還在自己使用中加改良,然後過一陣子會英文化,再打一點廣告,再試試看。
然後這個吉他領域,我會比較稍微知道 user 在那邊,可以做一些免費的行銷曝光,不像番茄時鐘,根本沒有一個地方可以找到User,算是一個意想不到的有利的點。

然後下一步,再換皮番茄時鐘,可能做成可愛的日系的,或是歐美的漸層色的那種,然後再試試看,畢竟換皮成本低。

然後這幾個搞完再思考了。

梁寧說做產品是一個人的底層能力,世界物換星移,但是會做產品的人,這能力都是可用的。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此,也有可能是我讀這種課程和書太多了,根本走火入魔。
有可能那些課程和書上說的,不是不行,但是是比較適合厲害的人去做的,像我這種一般人,有可能就是不該走這種窄路,但是頭都洗了,還是試幾隻看看。

寫的落落長的,感謝您看到這裡。
有什麼意見都請不吝指教。

謝謝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0.255.175 (臺灣)
PTT 網址
※ 編輯: lucasbard (61.220.255.175 臺灣), 02/18/2020 10:49:44 ※ 編輯: lucasbard (61.220.255.175 臺灣), 02/18/2020 11:11:24

aris100802/18 11:45雖然不是做同領域的,但覺得許多心境很相似,感謝分享

謝謝觀看

UbaldJimenez02/18 12:52大概七年前就踩過坑了XD

前輩

UbaldJimenez02/18 12:53當時總計回收 6 萬,有嘗試買一點當時的 iAD 廣告

UbaldJimenez02/18 12:55寫得真好,當年也是寫工具,很多經驗都滿雷同的

UbaldJimenez02/18 12:56不過這幾年一直很想知道,遊戲APP還能賺嗎?

已遊戲App打廣告的瘋狂程度看起來,應該是很賺。而且蘋果他們自己把遊戲改成獨立一 個區塊,現在又加入月租遊戲,應該是那一塊很賺錢吧。 但是現在的遊戲規模,不是獨立開發者能夠玩得起來的。

pigmoo02/18 13:28推認真

yichih02/18 14:01認真分享就是讚!

edea602/18 18:47推你的分享

Oct556602/18 21:21謝謝分享

howtotell02/18 22:45謝謝分享

感謝大家觀看

※ 編輯: lucasbard (123.0.59.64 臺灣), 02/18/2020 23:07:53

JDJue02/19 01:48推 謝謝分享

emolife02/19 12:12值得推

感謝幫推

rainbanquet02/19 12:22不論結果如何,能堅持到產品上線,我覺得你蠻帥的

如果有賺錢的話就帥了@@

pili1111102/19 13:13遊戲是個龐大架構 app只是體現出來的具體化成品 所以

pili1111102/19 13:13遊戲app到底賺不賺錢還是得看遊戲本質而不是針對app去

pili1111102/19 13:13討論

嗯嗯 贊成您的意見 APP只是容器

kobeliu02/19 16:56推一個

torah02/19 19:33推詳細心得!

感謝幫推

torah02/19 19:42可能不要做自已想用的>>>第一次聽到,蠻有意思的!謝謝分

torah02/19 19:42

這個如果想看更多,可以看「一週工作四小時」「百萬富翁快車道」,都有類似的說法

paul120102/20 06:52推教你做app的老師,自己做的app也賣不起來這點,其實這

paul120102/20 06:52個情況到處都看得見,市面上一堆教賺錢的金融老師。真

paul120102/20 06:52的能賺,還有需要出來開課嗎?

嗯嗯。我覺得我要更正一下 教寫App 的老師現在我接觸到的,自己的產品都沒賣起來。 但是教做產品的,是很多有賣起來,但是都不是App 這塊。

※ 編輯: lucasbard (61.220.255.175 臺灣), 02/20/2020 10:13:11

tearofsea02/20 21:19推認真

iori3001643802/21 04:51推分享

fangbear02/21 11:15謝謝分享

ampgood02/21 15:23goooooood job

gianthead02/22 21:06推詳細心得!謝謝分享!

lh13202/23 20:14

謝謝觀看

※ 編輯: lucasbard (123.0.59.64 臺灣), 02/23/2020 21:23:51

jackflu02/24 18:00感謝用心分享 雖沒賺到錢但有賺到經驗 也是很寶貴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