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跟大家推薦一本全年齡適合的教養書

看板BabyMother標題[心得] 跟大家推薦一本全年齡適合的教養書作者
Annchang
(需要決心毅力)
時間推噓44 推:44 噓:0 →:13

是否因發佈心得而有優惠: no

--
大家好,我是安。
想用這篇文章跟大家推薦一本我覺得非常受用的教養書。
因為字數有點多,如需網頁好讀版請點以下連結:
https://reurl.cc/Q3AZ9o
--

【讓我們理智斷線的,很可能不是孩子的行為,也不是我們「欠缺修行」,而是。。。】

我最近開始強調,很多我覺得很有用的教養原則,他們是真的有用,但是只在我
內心平衡自在」的時候有效。

今天我想談談什麼是「內心平衡自在」。

不是,他不是「心情很好」的意思。

當我「內心平衡自在」的時候,我還是會開心會憤怒,有情緒起伏,但是那種心境下的情緒很乾淨清爽毫不粘膩,而且層次豐富。高興的話就是非常純粹的高興,很像把臉貼上冰飲料杯的那種直接又爽快的感覺,而且有各種繽紛的變化。可能是小小的驚喜,帶著一點興奮的好奇,想開口唱歌的快樂等等。憤怒也是,可以感覺到他一開始還只有一點點,然後慢慢累積,在累積到爆炸的程度之前我都能保有理智思考我要怎麼回應,或者是否要離開現場。但是事情解決之後立刻可以回復平靜。

同樣的道理「內心不平衡不自在」不是「心情不好」的意思。

當我的內心「不平衡不自在」的時候,我也還是會開心會憤怒,也會有情緒起伏,但是那個感受不同,有種混沌泥濘的感覺,而且模糊不清。在這種心境下的高興,總會讓我有種「隔一層紗」的距離感,像是戴著手套在摸東西一樣,高興,但是罩著一層陰影。愉快的心情很難留住,經常有無法言喻的煩躁。一旦發怒,往往瞬間就炸開,攻擊性的言語動作想也不想就丟出去,而且事後一些說不清楚,很討厭的感覺還會繚繞很久很久。

很難懂齁?

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明白的。我成長在一個認為表達情緒是沒有教養的環境,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對自己內心的狀態毫無概念,只知道自己有情緒起伏,會開心會難過,但是大家不都是這樣嗎?

最先讓我打開這扇門的機緣,很奇妙,是從「別人」身上看見的。

當時蕃茄一歲多一點,正喜歡嘗試自己吃飯,卻又還不太能順利控制自己的動作。然後我就發現,如果蕃茄不小心弄倒水杯,原本和顏悅色還跟蕃茄有說有笑的傑克,會瞬間變臉,還會發出「嘖!」「幹什麼啦!」等等非常不耐的聲音,有時甚至會用力把碗筷拍在桌上。與此同時,同桌吃飯的我,心情卻沒有什麼變化。「小孩打翻水不是很正常嗎?而且只是水啊?」我歪著頭想。

為什麼同樣看見蕃茄打翻水,傑克反應的那麼大,像是突然被人偷襲,在大腿內側捏下去一樣,我卻很輕鬆地覺得收拾一下就沒事了?

發現這件事之後,我也發現,如果蕃茄把牙刷丟在地上,一腳踩過去,我平時「冷靜」和「好言好語」的能力會瞬間失靈,會立刻把蕃茄推走,有時還大喊「欸有沒有在看啊你!!」,奮不顧身去「拯救」牙刷。而這種時候,反而換成傑克一頭霧水,不知道我到底為什麼這麼不爽。

這不是耐性不夠,因為我親眼看過傑克,或是我自己,在其他時候對蕃茄非常有耐心的樣子。而且明明同樣的行為,兩個人的反應卻截然不同,再加上客觀分析起來,真的都是小事,是蕃茄當時的年紀本來就經常會出現的狀況,所以明顯是反應特大的那一個人,對這件事的容忍度特別低。

為什麼會這樣?

我回想起傑克看到水被打翻的瞬間,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樣突然爆炸的情緒和表情(沒辦法,我看不見我自己的XD),與其說是憤怒,總覺得更像害怕,好像被某種東西逼到角落的感覺。「看你幹的好事,死定了啦!!」我莫名覺得好像是這樣的心情。

我想起來,傑克曾經告訴我,在他小的時候,家裡有長輩的脾氣相當暴躁。難道是因為這樣嗎?曾經有人對他打翻水,或者是「搞砸」事情的時候這麼生氣?所以他一看到水打翻就覺得會「大難臨頭」嗎?

雖然出賣傑克(躲),可是我是從這樣的方式開始明白,也許為了能和孩子更和諧相處,更適切地對小孩的行為作出反應,我必須要去弄清楚過去在我身上發生了什麼事,也必須去觀察我內心的狀況。

但是接下來呢?知道了又能怎麼樣呢?

所以我想在這裡跟大家推薦一本書,叫做《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是法國諮商師伊莎貝爾・費歐沙的著作。

這本書總共分成四個章節,分別是「當我們面對孩子時」「是什麼讓我們失控了?
不同年齡的孩子」和「23種自我練習。」作者用非常明快又精確的語言,加上恰到好處的舉例,讓讀者理解:「為什麼我很想要當一個好父母,卻往往做不到?

作者在自序裡提到:「愛一個孩子並非如此容易。有許許多多複雜的動力交雜在一起,讓事情變得更加複雜首先,應該要釐清這些控制我們的潛意識動態。面對蠢事、失望、
違抗,還有孩子的情感與需求時,在我們做父母的人身上發生了什麼?」


對於像我一樣,時常感覺到自己的極限的父母,作者給了很明確的方向,告訴我可能是什麼原因讓我無法用我期望的方式對待我孩子,我在面對孩子時的那種無力感、焦慮、憤怒、甚至是憎恨,究竟來自哪裡?又該如何去處理?

這一本,加上之前我推薦過的《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算是我現在面對教養,類似「聖經」等級的讀本。不過我並沒有把這兩本書「背起來」,只是都把他們都整本讀過,然後就放回書櫃供著。

他們在我的生活中發揮功用的狀況是像這樣的:

前一兩個月,大概有將近三個禮拜的時間,我覺得心情一直很不快。那陣子蕃茄非常煩人,因為他一直會問一些「蠢問題」。所謂的「蠢問題」,在我的定義裡就是「廢話」,根本不需要說出口的東西,就是蠢問題。例如說我拿了一把刀子出來,蕃茄問我「媽媽你要切什麼」,那就是個蠢問題,你看不就知道了?

但是蕃茄就是一直問,一直問一直問一直問。

某個週六早上,蕃茄說想要跟我一起做勞作。我耐著性子拿出兩張A4的紙,一人一張。蕃茄開始畫圖,我想著割朵小花會不會讓自己心情好一點,就一把拿起旁邊的美工刀。蕃茄立刻問我:「媽媽你要割什麼?

「是不會看嗎?」我馬上一句話甩回去。蕃茄安靜了幾秒,有點遲疑地說:「你有點兇。」

我知道自己理虧,沒有回話,深深吸了好幾口氣。不行,這個狀況真的快把我煩死了,我得想辦法教會他有些問題根本就不需要問。我又深吸一口氣,盡力讓自己的語氣聽起來很平和:

「你知道我剛剛為什麼很兇嗎?」
「我不知道。」
「因為你剛剛是不是又在我手一拿起來你就問我問題了?」
「對。」
「你問我幹嘛割下來,你現在知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割下來了?」
「知道。」
「所以剛剛如果你每一個步驟都問問題,我要一直回答你,是不是就沒有機會做了。那個問題是不是其實可以不用問?」

蕃茄愣愣地看著我好一陣子,低下頭:「對不起。」

一聽到「對不起」三個字我就後悔了。我確實不知道蕃茄到底為什麼要一直問「蠢問題」,可是我隨便都可以想出好幾個理由。他可能只是很想跟我親近。他可能真的不懂。他可能只是很急著想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他可能有其他想法但是目前的語言能力表達不出來。這些理由有哪一個值得我這麼兇的?或者需要他道歉認為他做錯事?沒有。那我到底在兇什麼?

我不知道。我明白我不需要那麼兇,但是我做不到,我就是一聽到他問問題就會「牙」起來。那陣子他每天都問好幾輪,我就每天都煩好幾輪。他也問傑克,但是傑克就不會煩,他可以沒有負擔地回答完問題,什麼事都沒有。

是我的問題,我想。

我又再次想到《你會希望父母讀過的書》裡說的「無論孩子的年紀多大,他都會以行動來提醒你,你在他這個年紀時所經歷的情緒。

該來的果然還是躲不掉,我深深嘆了一口氣。於是,在某個不忙碌的晚上,我泡了杯熱茶,坐在沙發上,開始思考起我的四歲。

客觀的事實是,四歲的時候,我們剛搬離阿嬤家,那之後我就非常少看到阿嬤,而媽媽變成我的主要照顧者。這樣的轉換過程會順利嗎?我想到蕃茄如果指定要傑克,傑克卻不在時他情緒失控的樣子,我跟蕃茄是同一個類型的孩子,一定不會順利的,尤其我的母親對孩子並沒有什麼耐性。

這樣的話,如果在我四歲的時候問了跟蕃茄一樣的問題,會發生什麼事呢?

一開始我完全想像不出來,只能猜測「也許媽媽的反應跟我一樣」,但是接下來就覺得「然後咧」,腦袋一片空白。我也不知道怎麼辦,就繼續放空了一陣,結果腦中突然閃過一個想法:「想像不出來,會不會是因為從來不存在?

非常有可能啊,我心想。媽媽是個上班族,回到家就已經很累了,哪有可能有心力應付一個話多的孩子?加上我之前很有可能一天到晚吵著要阿嬤,他最大的願望應該是希望我一點聲音都不要有吧。到快要五歲的時候,我可能已經學會「閉嘴就對了」,這樣的推測很合理——

不公平!」我腦海中突然出現一個很激動的聲音:「憑什麼蕃茄可以想問什麼就問什麼,為什麼他可以不用擔心會被罵,或者是被打?為什麼大家都讓他,為什麼大家都喜歡他!!!」

我的胸口變熱,明顯有一股非常澎湃的情緒湧上來。因為太驚訝,我呆坐在那裡不知道該做什麼。隔了好一陣子,情緒緩和下來,我突然想起什麼,走到書櫃前,拿起「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的自我開始」開始翻。果然,在第二章的第十三節《我們與孩子的競爭》裡找到「沒理由你擁有我以前沒有的東西」這句話。

原來如此,我曾經被迫學會「什麼都不要問,不要講」,所以蕃茄想說什麼就可以說什麼的自由,讓我很不平衡吧。我這才明白,繚繞在我心頭數週,那種粘膩不快的感覺,代表我的內心處在「不平衡又不自在」的狀態,所以我才會這麼容易就爆炸。

真是繞了好大一圈才搞懂啊!

不過,自從讓心裡那個孩子痛快地發了一頓脾氣之後,很神奇,我對蕃茄的「蠢問題」就這樣免疫了。我什麼額外的事都沒有做,就只是聽見那個心聲,讓心裡的情緒慢慢流掉,這件事就不再讓我厭煩了。

我覺得很值得。

我會繼續分享書中讓我覺得有幫助的段落。如果有興趣,歡迎一起來閱讀,一起思考!


---
更多有關教養的思考在這裡,歡迎來玩:)

https://www.facebook.com/tomatogreenlife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79.66.4.95 (英國)
PTT 網址
※ 編輯: Annchang (79.66.4.95 英國), 11/27/2020 22:12:12

oliverwei16011/27 22:24剛好在發完脾氣後看這篇,很感謝分享

OOMOONCAKEOO11/27 22:39優文 推!

miniflyy 11/27 22:46謝謝分享!受益良多

emobo 11/27 22:47謝謝分享~

ru899 11/27 22:59好棒啊!!

jl122585 11/27 23:13謝謝分享 雖然我的孩子還是嫩嬰 多看看其他爸爸媽

jl122585 11/27 23:13媽們的故事 讓我受益良多 未來希望我才不會慌亂

sfatina 11/27 23:43謝謝分享

myGary 11/27 23:46喜歡你的分享,面對孩子常常理智斷線的我,要把妳

myGary 11/27 23:46推薦的2本聖經找來看了

BlueBoneFish11/28 00:13謝謝分享 已預約

Rhoades 11/28 00:26謝謝分享

ddwater0925 11/28 00:35謝謝分享,我也要來探討我內心的自在平衡

huiwe 11/28 00:47分享的好棒!的確是自己最容易有情緒反應的往往是

huiwe 11/28 00:47過去的傷。看過有人說,當一件事情發生後,我們產

huiwe 11/28 00:47生的情緒往往不是當下的事件,而是過去讓你印象深

huiwe 11/28 00:47刻的事件。第一次的情緒反應在腦中建立了迴路,發

huiwe 11/28 00:47生類似情形,就會再次勾起這個迴路,然後不斷加深

huiwe 11/28 00:47。但若靜下心來覺察、觀察自己的情緒,會發現當初

huiwe 11/28 00:47的事件被感覺放大,現在看起來可能不足掛齒

suction 11/28 00:51寫得真好

qmorit 11/28 00:57好文推!謝謝分享

Eous 11/28 00:57謝謝分享,超有省思

irischen1 11/28 01:30感謝分享

dixhuit 11/28 03:58謝謝分享

warmup 11/28 05:17感謝書籍及經驗分享 很寶貴

bigsmile 11/28 07:13thx

davidwoo 11/28 08:21看完這篇 我想了好久。謝謝你的分享推薦。買好書了

babylu 11/28 09:42感謝分享

sCReT 11/28 09:44好優秀

godrabbit 11/28 10:06謝謝分享,大推!!

alaskatomato11/28 11:24感謝分享

ginkgo2 11/28 11:37謝謝分享

leamie 11/28 13:17感謝分享,真正印證孩子是照見自己的鏡子這句話。

clairebear 11/28 13:56感謝分享

deliverable 11/28 14:03好棒的情緒分享!文字描述也很細膩~謝謝您的用心

yuyuh1986 11/28 15:00謝謝分享

aabbccvv23 11/28 16:43非常謝謝,最近很需要

inparadise 11/28 20:30好文!謝謝分享

mickeychan 11/28 20:38非常感謝

findbasic 11/28 20:49謝謝分享,很受用!

okwap141 11/28 21:16推,無時無刻都要深呼吸的媽媽...

ray00273 11/28 22:46謝謝分享

ppppai 11/28 22:5537歲大寶也適用嗎?

如果指的是自己的孩子,不是像孩子的配偶的話 書中確實有提到的。

lydiacat 11/29 01:40謝謝分享!要來買書了

yuurei 11/29 07:47感謝分享

ilovemebc 11/29 09:11推!謝謝分享

Ewhen 11/29 15:30推,最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受不了自己有時候會突

Ewhen 11/29 15:30然暴怒,然後事後覺得自己反應根本太誇張...會想說

Ewhen 11/29 15:30自己是不是有病啊啊啊啊

keiken 11/30 00:12謝謝妳的分享

littlehelen 11/30 03:27有個問題~要怎麼樣做才能跟小時候的自己對話呢?

littlehelen 11/30 03:29我們最多只能做到我不可以像以前父母對我的這樣,努

littlehelen 11/30 03:29力的把負面不安的情緒壓下去,告訴自己不可以成為他

littlehelen 11/30 03:29們那樣的人。

你好,在我文章中的例子裡, 腦海中突然出現的「不公平」的想法,其實就是小時候的自己的聲音。 在我的經驗裡,反而是要給自己一個安靜的空間, 讓負面不安的情緒流洩出來,而不是壓抑。 有時候是會哭泣,有時候是胡亂畫圖,有時候是放空, 心裡存著一個「為什麼」在感受的時候,慢慢會有一些聲音浮出來。 我推薦的這本書裡也有建議一些思考的方向。 當你「猜對」的時候,心情會突然變得很激動,有種「啊就是這樣」的感受 如果還想知道更多細節,我可以再分享一些文章:)

※ 編輯: Annchang (79.66.4.95 英國), 11/30/2020 06:40:24

littlehelen 12/01 23:51謝謝原po的解說~

papa1007 12/02 22:27謝謝推薦和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