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多跟孩子交流,可以讓育兒更有幸福感
大家好,我是安
今天想來跟大家分享跟嬰幼兒「交流」,
為什麼可以讓自己覺得充實,孩子也得到安全感
如需網誌好讀版請點以下:
https://reurl.cc/Z7KDRl
【多跟孩子「交流」,我們會更有機會在育兒過程中感覺幸福和滿足】
你知道孩子在嬰兒時期就會開始跟我們「說話」了嗎?
當然不是用我們聽得懂的語言,只是發出一些咿咿呀呀聲響,或者是用表情和動作來吸引我們的注意。但是這就是人類說話,或者應該說「溝通」最初始的模式。
成人非常依賴用語言來溝通,但是嬰兒不是。他們還不知道有個東西叫做語言,因為大人說的話他們完全聽不懂,每一句話都是新的發音,他只會認為這是互動的「工具之一」。因此,嬰兒會用身體,用表情,用聲音等等所有的東西嘗試和他生命中的大人交流。
「對嬰幼兒來說,獲得回應是一種需要,而不是渴望。如果我們不回應孩子的哭聲、
眼神或輪流互動遊戲,如果我們不參與他提供的互動機會,他可能培養出不安全或迴避型的依附型態與性格特徵。」(摘自《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
在1970年代,美國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叫做「Still Face Experiment」,我個人把它稱作「面無表情實驗」。這個實驗很簡單,他們找來一位母親和他的嬰兒,請母親像平時一樣跟孩子說話和互動。接著,實驗開始,在三分鐘之內,無論嬰兒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做出什麼樣的舉動,母親必須像一尊石像一樣,動也不動,面無表情。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以下的影片連結:「https://youtu.be/apzXGEbZht0」
從影片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如果照顧者跟嬰兒完全沒有互動,只要短短的一兩分鐘嬰兒就會陷入焦慮和極大的壓力當中,他的肢體動作會越來越大,聲音越來越激昂,最後非常不安地大哭起來。
僅僅三分鐘,就可以觀察出這麼巨大的影響,如果是長期而且持續的狀態,那就像是一個人持續被單獨關在一個白色房間裡一樣,對於孩子的安全感真的會有很大的傷害。他會認為它不存在,他不重要,甚至是沒有人喜歡他。反之,如果他跟人互動的需要被充分滿足,他就會得到足夠的安全感。(充分唷,不需要是百分之百)
所以, 在嬰兒發出聲音,或者是眼神在尋找我們的時候,我們最好是可以放下手邊的事情,專心跟嬰兒「交流」。這裡的交流並不需要你發明什麼很有趣的遊戲,拿一些玩具吸引嬰兒的注意,或者是讀書給嬰兒聽。你只需要安靜地跟嬰兒在一起,「觀察」他,等他給出一個訊號,你再做出回應。
例如說嬰兒對著你微笑,你就回以一個微笑。嬰兒用嘴巴發出一個小小的聲音,你就輕輕地問:「在說什麼呢?」他伸手觸摸你的臉,你就告訴他:「這是我的鼻子。」嬰兒伸手把玩你的手錶,你就把手錶脫下來給他把玩。
「觀察」然後「回應」,是不是很簡單呀
不,才沒有。其實這樣的交流比聽起來困難很多。如果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很少體會過被傾聽,被注視,被他人接納和尊重自己的感受的經驗的話,我們對這樣的互動關係其實會感覺到很害怕,很麻煩,很彆扭,甚至不知所措。
沒有關係,這只是表示,我們需要花一些時間學習這個模式。這篇文章並不是要恐嚇大家,讓大家認為只要不回應孩子,孩子的依附關係就會崩壞,人生就會毀滅,你們大家給我小心點。
不是的。
我真正想分享的是,這樣的交流,其實是讓人充滿幸福感的。在跟嬰兒這樣一來一往,專心地觀察,直接地感受到孩子因為我的微笑而笑了,而因為他的笑臉我也笑了,這是非常難得,會讓人感受到「有孩子真好」的感動時刻。育兒的路上很多時刻是充滿了各種疲倦、焦慮和煎熬的,但是這樣美好又真誠的交流經驗,會讓我們覺得自己被療癒和滋養,而不是永遠被拖累和榨乾。所以即便對於很多人也許一開始是個可怕的經驗,我依然想要鼓勵大家嘗試。
把這個想法放在心裡,覺得有勇氣的時候,就試試看。如果做不來,就再隔一陣子再嘗試。專心跟孩子「在一起」,不做任何安排,放開心胸接收他的訊號。他看著什麼方向,你就跟著看;他捏捏你的手臂,你就輕輕地捏回去;他給你一個鬼臉,你就吐舌頭回去
。
就算你的孩子已經過了嬰兒期,都還是可以隨時建立這樣的互動關係。無論孩子年紀多大,他們永遠都耐心地等待著父母的回應,只要踏出第一步,永遠都不嫌晚。
你相信嗎?孩子是從父母這些「不積極又沒作為」的時刻,感受到愛的。而父母也會在這些時刻,感受到孩子對我們的無條件接納。在這些聽起來很「無聊」的互動之間,會很奇幻地感覺到自己跟孩子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對我自己來說,這是我真正感覺到「愛」存在在我們之間的開始。在那之後,「回應」孩子,就逐漸成為一個愉快的瞬間,而不是一種無止盡的負擔。
這些愉快的瞬間累積起來,讓我對「育兒」有更多正面的回饋,更願意跟孩子互動。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孩子也就逐漸得到足夠的安全感了。
---
歡迎來玩,一起思考不同的教養
https://www.facebook.com/tomatogreenlife
--
推這篇。心理學有研究甚至長期延遲回應(例如回應慢
半拍),即使是正向回應,還是會使孩子的幸福感降低
。
推 單純無目的的交流真的很幸福
推
推
推
推 我都跟著孩子一起去無目的弄爸爸XD 很開心
父母的語言提到的共情關注
看過那實驗,推
推
哇嗚 推
推,樓主的文章很棒,謝謝持續分享
謝謝你,很棒的文章
跟寶寶咿咿呀呀的交流真的很幸福~
謝謝分享!
感動推!
好喜歡這篇的觀念
推推
推
謝謝分享,立馬傳給先生
謝謝分享
推這個紀錄片
推
推,我也都是這樣做的。
推
推 我也每天跟孩子亂聊 畢竟不知道哪天孩子猛然就
不想再跟爸媽聊天了
87
Re: [寶寶] 假日父母的想念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是許多販售嬰幼兒用品的廣告台詞, 也因此,即便再昂貴,只要對孩子好,父母通常會買單。 每個家庭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形態與模式,任何人不身在其中,當然不能輕易批評或言說。 我相信多數的父母都希望能夠在經濟與育兒中取得平衡,無奈現實中往往不是這般容易, 特別在育兒環境還不夠友善的台灣。64
Re: [寶寶] 父母外派越南,一歲半寶寶的教養問題這個年齡分開對孩子來說幾乎是創傷等級的事件噢! 從心理層面和發展階段來看: (1) 孩子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爸媽不見了, 這不是好好說就能做到的,是因為這個年紀1.5歲還沒有足夠的邏輯跟理智「真正聽懂來 龍去脈」,43
Re: [寶寶] 我是失職的媽媽,很需要幫忙嗨,這位媽媽你辛苦了, 沒有要評判你什麼, 你已經對自己與孩子都貼滿負面標籤了 現在有不少線上心理諮商的服務,也許你可以考慮找找。 這篇只是想提醒:30
[閒聊] 你們支持嬰兒信箱嗎?這個是日本熊本縣設立的,讓那些不要孩子的父母給小孩一個去處,不過有些地方上的假 掰覺得這樣會助長父母不負責任而反對。 不管嬰兒信箱實質上到底有沒有他們所說的負面影響,至少他們努力想出了解決問他的方 法並去做,而那些只會反對的人還就真的只會反對而已,反正出張嘴不用什麼力氣。 可是沒有嬰兒信箱的話,父母就會認命乖乖對孩子負責任嗎?有各種情況,不管是經濟,30
Re: [心情] 婚後更累了看到這篇很想回應,因為去年的我也在類似的情況裡。不同的是: 1)我是女方 2)我有工作,不是全職媽媽 想回應是因為回想去年的時候,孩子不滿一歲。我跟先生吵架的次數真的很頻繁,頻繁到 我崩潰痛哭,想要離婚數次。當時我也覺得自己在憂鬱邊緣(看過幾次諮商)我覺得在生28
Re: [寶寶] 32本教養書清單我認同正向教養,根本的原因是不認同體罰教育。 母親是小學老師,在我小學時她打學生很兇,但到她退休前幾年我們閒聊時,她說她不打 小孩了,因為打小孩沒用,小孩哄哄就好了。 如果要用較為學術的用語,就是獎勵進步但不懲罰錯誤。 另一個原因是戴更基在康熙來了某一集所說的:「體罰是無能為力的表現。」16
[寶寶] 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依附關係好讀網誌版: 一月到美國進修RIE嬰幼兒教育的基礎課程研習, RIE是源自於1968年, 世界上唯二針對兩歲以下的嬰幼兒, 提出完整的教育理念的機構,2
Re: 《不平等的童年》階級如何影響下一代?先上一本書,《父母的語言》。 這本書談的是寶寶在一歲之前,語言發展區就會急速進展, 因為語言能力是其他許多能力的基礎,所以如果語言能力沒有發展好, 其他的能力就會相對應的有所落後。1
[情報] 破解親密關係中依附的影響力破解親密關係中依附的影響力入門講座~ #什麼是依附關係 依附是嬰兒尋求並企圖保持與另一個人親密的身體聯繫的一種傾向。通常這個人就是自己 的母親,但也可以是其他撫養者或者是與嬰兒互動密切的家庭成員或是褓母。 #如何知道孩子的依附形式1
[分享] 《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閱讀心得圖文連結: 《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 十年,是哪一個10年呢? 為什麼會說只有10年呢? 原來這個10年, 是指5歲到15歲,孩子的心智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在更小 的時候,育兒焦點仍著重在孩子的生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