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專欄] 2020年新規則季中體檢:突破僵局制、國聯DH等真的有影響嗎

看板Baseball標題[專欄] 2020年新規則季中體檢:突破僵局制、國聯DH等真的有影響嗎作者
polanco
(polanco)
時間推噓 4 推:4 噓:0 →:1

2020年新規則季中體檢:突破僵局制、國聯DH等真的有影響嗎?

大聯盟的2020年賽季非常特別,除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例行賽縮水(從162場縮減成60場)和規則更改(不開放球迷入場、延長賽採突破僵局制、國聯取消投手打擊、雙重賽只打7局等等),也有原本就預計在本季實施的新規則啟用,如投手上場至少得面對3名打者(或投到該局結束)的規定。

不知大家是否會好奇,在球季已經進行超過一半的此刻,這些新規定對大聯盟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它們真的有發揮當初預期的功效嗎?現在跟著筆者以及美國知名棒球媒體「棒球指南」(Baseball Prospectus)專欄作家Rob Mains所提供的資料,一起來檢視。(所有數據資料截至9月2日)

沒有球迷

今年到目前為止,大聯盟所有例行賽都沒有開放球迷進場,關於觀眾席上沒有球迷對球賽的影響,各界眾說紛紜,但真相到底如何,以下來做呈現。

去年,大聯盟9局比賽的平均進行時間是3小時6分鐘,而今年則是3小時8分鐘。因此,有人說沒有球迷會讓比賽進行得比較快,從客觀實證上來看,並無此效果。

還有人說,沒有球迷會影響主場優勢。這一點就很有趣了。過去已有實證研究指出,主隊之所以能比客隊佔上風,是因為裁判有時候會受到主場球迷的影響,判出對主隊較為有力的裁定。最近就有一篇《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報導指出,今年歐洲職業足球在沒有球迷的情況下,主隊的主場優勢明顯比往年有球迷在場時,來得小。

那大聯盟呢?季初的時候,有部分專家點出,沒有球迷的賽事,似乎也讓大聯盟球隊的主場優勢消失了,不過那樣的論斷好像有點言之過早。2018年,大聯盟主隊的勝率是52.8%;2019年為52.9%;今年則為52.3%。有下滑沒錯,但這下滑的幅度非常小,並不顯著。可能是大聯盟裁判真的有把他們的工作做好,平常就沒有受到主場球迷的影響判決,但也有可能是因為其他原因導致此現象,總之,大聯盟今年主隊的主場優勢跟往沒有相比,沒什麼差別。

延長賽突破僵局制

這項新規定的本意是要縮短延長賽的長度,而它也確實發揮了功效。2018年延長賽的平均局數是11.2局;2019年為11.3局;來到今年則變成10.4局。這個局數的跌幅是蠻顯著的,今年大聯盟總共出現88場超過9局的延長賽,其中只有7場打滿至少12局(比例為8%,去年的比例為25.2%),最長的比賽也不過13局,可見大部分的延長賽都在11局以前就能完成。

若從比賽時間來看,今年延長賽所花的平均時間,也有比往年少一點,但就只有一點點。2018年延長賽的平均進行時間是3小時49分鐘;2019年是4小時;而今年則為3小時46分鐘。

另一個值得觀察的一點是,今年整體延長賽佔總比賽數的比例,有所減少。2018年,2431場例行賽中,有216場打進延長賽,比例為8.9%;去年比例為8.5%;今年則是8.2%。雖然跌幅不是到非常明顯,但假如要硬解讀,或許是球隊為了避免讓突破僵局制變成左右勝負的因素,所以想盡可能在第9局就讓比賽有個結果。

雙重賽日的2場比賽各只打7局

今年因為有球隊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確診的情況,大聯盟必須採取積極作為提前把有潛在風險的比賽延期,加上原本賽季就是定在非常緊繃的66天內打完60場例行賽,所以已經有非常多雙重賽已經進行或被安排。

去年,大聯盟有33個雙重賽組合,大概佔所有賽事的2.7%,但今年,我們已經看到25個的雙重賽組合,佔所有賽事的9.7%,漲幅相當明顯。

在這25個雙重賽組合中,有一個在7月28日舉行的雙重賽(印地安人以及白襪),於大聯盟決定雙重賽各只打7局前就已經打完了(沒錯,這個規定並非季前就訂定,而是在季中進行「滾動式調整」的結果),因此今年一共有24組雙重賽、48場賽事,按規定只需打7局(其中有3場打到第8局「延長賽」才結束)。

沒有什麼懸念的,這些雙重賽所花的時間,比過去雙重賽少很多。本季雙重賽平均一場比賽(7局賽事)的進行時間為2小時34分鐘,而去年則是3小時3分鐘。帳面上看起來時間少很多,跌幅為16%,但要記得,這可是用「砍掉22%的局數」才換來的。

之所以會出現「砍掉局數比例,多於時間減少跌幅」的現象,原因之一是今年各隊使用投手的數量增加。今年大聯盟非雙重賽的正常賽事中,每隊平均一場比賽會用到4.6名投手。4.6減掉22%的結果是3.6,所以照理來說,7局比賽每隊平均投手使用量應該是3.6位,但本季7局比賽每隊平均使用的投手量是3.7人。

今年各隊在球員名單擴大到28人的情況下(季初為30人),更加頻繁更換投手,在7局的比賽中也是如此,甚至還更明顯。舉例來講,8月25日天使和太空人的雙重賽第2戰,太空人就在7局的比賽中使用了8名投手。因此,即便7局比賽確實讓比賽縮短,但縮短的程度其實並不如大家想像中那麼大。

國聯改採指定打擊

在國聯今年「暫時」改採指定打擊制前,他們並非完全沒有使用指定打擊的機會,每年仍有少部分在美聯主場舉行的跨聯盟賽事,會用到指定打擊。從2011到2019年,國聯指定打擊的攻擊指數,比美聯指定打擊少了0.062。

因此,長年下來看,美聯球隊指定打擊的表現,大多都比國聯指定打擊好,這一點很好理解,因為美聯建隊的過程中,會思考到指定打擊人選的安排,而國聯則不會。本季國聯雖然也採指定打擊,但這規定是到球季快開打前才訂定的,所以國聯今年季前在組建球隊時,也沒有特別為指定打擊去做設想,故一般外界預估,本季國聯指定打擊的成績,也會比美聯差。

在季中的階段,結果顯示確實如此,國聯指定打擊的平均攻擊指數為.722,而美聯指定打擊則為.741,不過兩者的差距,並不比往年平均來得大。前面提到,從2011到2019年,兩者的差距是0.062,但今年只有0.019。今年美聯指定打擊的攻擊指數,是該制度建立48年以來的第14低,算處在低潮,而國聯的數字則可被歸類在過去10年來的高水準,所以兩者差別才會大幅縮小。

由此可見,今年國聯指定打擊的表現,其實沒有跟美聯指定打擊差太多,更改制度後,兩聯盟之間的相似程度又更高了。

投手至少得面對3名打者(或投到該局結束)

這個規定是當初本來就預計在2020年實施的新規則,而非新冠肺炎所帶來的轉變。它的目的是減少局內換投的次數、減少「一人左」和「一人右」投手的使用,希望能增加賽事節奏、縮減比賽時間。

不過這規定並不是真正的讓所有投手都至少面對3名打者,才能被換下,因為規定內文中也有提到,只要投手投到那局結束之後,下一局就可以換上新投手。所以本季還是有不少投手累積面對不到3名打者的出賽機會,也還是有所謂一人左、一人右的使用狀況。

整體來看,投手面對不到3名打者的出賽次數,確實有減少,但不到「瀕臨消失」的地步。去年,大聯盟有2429場比賽,其中有至少1名後援投手面對不到3名打者的比賽,就有2163場,比例為89%;今年522場比賽中,符合前述條件的比賽只有312場,比例為59.8%。天使隊的Hoby Milner就還是保有一人左投手的特色,本季出賽11場,其中有6場面對的打者數不及3人;馬林魚的James Hoyt則是具一人右的特色,本季出賽13場,其中7就有場他面對的打者數不到3人。
(撰文:李秉昇)

https://bit.ly/356a83E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8.37.24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aseball/M.1599201677.A.B05

※ 編輯: polanco (223.138.37.249 臺灣), 09/04/2020 14:42:11

scatman09/04 14:49突破僵局&DH觀看體驗差很多 希望繼續保持

granturismo09/04 14:51最討厭投三人 根本坐等傷害擴大

ph4909/04 17:06一直亂改,引進和局制比較乾脆

ph4909/04 17:07季末同分加賽決定名單更刺激

saiulbb09/04 18:10謝謝分享 現在還是覺得一人左右改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