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 手沖入門 (3)觀念篇 下
新年第一篇!
開始這個系列之後 撰文過程的自我收穫及得到的回應是我始料未及的
想說的話太多 所以每次文章內容確認字數後 就得回頭想辦法調整架構、刪減修改
所以孵文章的痛苦也始料未及XD 感謝願意站內信討論的版友
謝謝大家去年的推文跟指教 希望自己下禮拜不要拖稿 可以周周全勤一路寫到2026
祝福今年大家都能喝到自己喜歡的咖啡
正文開始
---------------------------------------------------------------------------
1.均勻萃取
‧1.1萃取率是什麼
‧1.2從粉粒到整體
‧1.3如何做到均勻
2.參數及調整
‧2.1萃取前就決定好的參數
‧2.2時間到!
‧2.3不要調/可以調的參數
‧2.4基本框架&調整建議
3.重點回顧
4.下期預告
--------------------------------------------------------------------------------
1.均勻萃取
1.1萃取率是什麼
這裡先提你在手沖旅途上一定會看到的兩個名詞
https://i.imgur.com/oiPU4Wd.png
濃度(Total Dissolved Solids, TDS) = 這杯咖啡成品 萃取的物質佔液體的重量比例
萃取率(Extraction Yield, EY) = 從咖啡粉中 萃取出多少重量比例的物質
一般會藉由濃度儀測量出咖啡液濃度之後 計算萃取率
https://i.imgur.com/Jv3cqid.png
"The Soluble Solids in Beverage Coffee as an index to Cup Qaulity"
將濃度及萃取率用於衡量一杯咖啡的品質好壞
其文內創造的Coffee Brewing Control Chart 咖啡沖煮控制表(見上圖)
後來經過咖啡協會的實驗、蒐集統計大眾感官即是流傳至今、迷惑眾生的金杯理論
先說結論 此表參考粉水比就好 其他暫時不用管 好喝比儀器數據重要
(由於本次主題不在此 故本文不討論近年陸續提出的新研究方法、結論 另擇專文細說)
--------------------------------------------------------------------------------
1.2從粉粒到整體
萃取率是平均的結果 上一篇文章我們用過這張圖 說明研磨粒徑對萃取結果的影響
https://i.imgur.com/xDU8x8D.png
微觀視角
從微觀角度看 這些大小不一的粒徑被萃取的效率不同 因此最終個別萃取率也不一樣
從整體看 因為我們測量的是咖啡成品 也就是所有咖啡顆粒平均被萃取的程度
因此簡單想像一下 一杯萃取率20%的成品乍看是合理的數據 但他可能是由
一部分萃取率18%咖啡粉 + 一部分萃取率22%的咖啡粉所組成
也不無可能是由14%(萃取不足) + 26%(過度萃取) 的萃取不均所構成
當萃取時各別顆粒 / 特定位置的萃取率差異"過大"時 就是萃取不均
但"追求一杯所有咖啡顆粒萃取率完全一致的出品並不現實 而且也未必會好喝"
繼續偷懶用上禮拜的圖
https://i.imgur.com/Gwuaqhe.png
因為 大小不一顆粒萃取率的不同 提供了一杯咖啡所需要的層次
在主要粒徑萃取出甜感時 較粗粒徑提供了明亮的酸質 而較細顆粒平衡了整杯咖啡的濃度
標榜較高一致性的刀盤、高階磨豆機為什麼沒有收錄在表單 也是因為以上原因
越集中粒徑的磨豆機 越難調整到甜蜜點 如果沒有足夠的經驗
很容易就會全部過萃 、萃取不足(想騎赤兔馬 你武力值夠嗎?)
微觀角度的粒徑分佈 我們無法輕易改變(篩粉 但會衍生出其他問題)
但關於咖啡粉整體 在萃取過程中還有很多是我們可以做到的
整體視角
通常當咖啡出現負面風味時 我們會直覺認為是萃取不足 或 過度萃取
但以我目前累積的經驗來看 有很多時候其實是萃取不均造成的結果
特別當你的咖啡喝起來 同時有尖銳酸質、苦澀、水感 那很有可能就是萃取不均的表現
接下來 我們會從整體著手 試著讓流程可控 結果盡量均勻一致(或說適度的不均)
追求眼前這杯的均勻萃取 會進一步提升往後杯與杯之間品質的穩定一致
而這就是追求均勻萃取的目的 所以我們從哪裡開始呢?
--------------------------------------------------------------------------------
1.3如何做到均勻
1.3.1準備粉床
https://i.imgur.com/SYwBXix.png
你透過研究、鈔能力或是表單 已經擁有了自己心儀的磨豆機
但在研磨之後、沖煮之前 這個階段還有些你需要注意的地方 或者煽動一點的說
最後咖啡成品的好壞、穩定與否 這時候就會產生影響了
請盡量降低高度往濾杯中央倒入咖啡粉 避免過高的高度加上偏移 導致粉床密度不均
如果粉床不平坦 請輕輕搖晃濾杯 不要大力敲打 避免細粉沉降到濾杯底部
如果沒有佈粉針 可以用牙籤或是尖細的工具 攪拌粉床 打散結塊
最後可以順手在粉床中心留下一個凹洞 對接下來的悶蒸階段有幫助
太複雜了嗎? 倒粉輕柔、搖晃鋪平、攪拌挖洞
養成以上好習慣 可以讓你更容易穩定得到一杯好咖啡
1.3.2做好悶蒸
https://i.imgur.com/eIDUWbG.png
確保粉床每一處都有浸濕
(此處以錐形濾杯舉例 平底濾杯操作較簡單)
從中心注水開始 繞小圈圈(10元大小)即可 水流會自己往外蔓延
除非粉床表面出現明顯沒有浸濕的區域 否則不用刻意往外繞圈
注水集中在中心附近的原因 是因為錐形濾杯 不能只考慮粉床表面的浸濕情形
整個粉床深度中央最深 外圍其實只需要少量水分就足夠
確保中央得到足夠的注水量 才能使悶蒸階段的注水分佈在整個粉床
1.3.3避免堵塞
https://i.imgur.com/inU2LEC.png
造成堵塞的原因
輕微堵塞 -
‧太厚的粉床(小濾杯裝太多粉)
‧研磨度太細
‧粉床阻力過大使流出速度下降
嚴重堵塞 - 通常跟細粉有關
‧水流太小沒有提供足夠的擾動
‧多次斷水 使粉床多次重新排佈 先吸飽水的細粉沉降 卡在濾紙縫隙
堵塞的影響
堵塞會拉長萃取時間 如果下方出水堵塞太嚴重 就會增加側流 進一步造成萃取不均
改善方式
‧調粗研磨
‧使用剛好的粉量 不建議在01濾杯使用超過20克以上
‧使用帶有皺褶或較厚的濾紙
‧直接大水沖杯壁粉牆 但會增加側流
‧Rao Spin旋轉你的濾杯
如果以上都已經做了
實際沖煮還是發生堵塞 請務必立刻挪走濾杯結束沖煮 之後再自行加水稀釋到適口的濃度
1.3.4避免過多側流
https://i.imgur.com/b7bs9bc.png
造成側流的原因
‧當研磨越細 水流穿過粉層的阻力越大 越容易側流
‧濾杯肋骨越突出 濾紙於濾杯杯壁空隙越多 越容易側流
‧下方出水堵塞 側流會增加
‧沖煮時直接沖刷杯壁粉牆 會增加些許側流
側流的影響
如細粉卡在杯壁濾紙縫隙 會不斷沖刷細粉 導致局部過萃(萃取不均)
如直接流出則影響整體濃度 萃取不足(萃取不均)
改善方式
‧調粗研磨
‧攪伴及中心注水可以改善 但是可能會導致堵塞
‧避免注水至過高水位 分次低水位注水可以改善(但會拉長整體萃取時間)
‧洗濾紙的時候洗到完全貼杯壁
側流能造就手沖的層次 但過多會導致最後整體濃度偏淡
如果你偏好濃重的口感又不希望喝到太多咖啡油脂 梯形濾紙搭配平底濾杯
能讓你沖出一杯幾乎無側流的出品
--------------------------------------------------------------------------------
2.手沖的變因(參數)
2.1水質、烘焙度、濾杯特性、濾紙特性
2.2萃取時長
2.3水溫、斷水、研磨粒徑、粉水比
2.1萃取前就決定好的參數 - 水質、烘焙度、濾杯、濾紙
雖然水質可以突破萃取框架限制 強化特定物質的萃取速率 但調整水質太費工
烘焙度因應每次買的豆子不同 會有變化
現階段只需要知道 隨著烘焙程度的發展 熟豆會越容易萃取
也越容易過萃 但現在找得到的教學框架 大多都是針對淺焙豆萃取所設計
因此當你想手沖中深焙熟豆時 記得適時調粗研磨、調整粉水比
而濾杯濾紙則強烈建議選定就不要換 太快太酸 會塞會苦
你都有比再買一顆濾杯更低成本的調整方式
碰到前述問題 正是讓你練習掌握變因的好機會 駕馭器材 不要被器材駕馭
在這個時期固定你的器材、框架 慢慢隨著沖煮經驗累積 瞭解原理
有一天你才能發展出自己的一套邏輯
2.2時間到!
https://i.imgur.com/zXRsZc2.png
它決定了你要讓整體萃取發展到什麼程度
隨著濃度上升、溫度下降、可萃取物質變少 萃取效率會逐漸變低
從圖可以看出萃取的後期 萃取效率已經大幅下降了
萃取後段主要擔任調整濃度的角色
但我們要極力避免取到太多後段不好的苦澀味
現階段可能會因為手法或其他因素 導致無法在時間內順利完成萃取
建議在設定好的時間就停止萃取 保持時長不變
2.3不要調:水溫、斷水次數,可以調:研磨度、粉水比
水溫、斷水次數的調整較直觀 會讓萃取率/濃度同步改變
水溫越高、斷水次數越多 萃取率/濃度越高 反之亦然
研磨度
手沖的萃取率上升隨著研磨調細影響有其峰值
當我們剛開始將研磨往細調整時 萃取率/濃度會上升 (萃取時間可能也會隨之拉長)
但如果我們持續調細 細到粉床阻力太大時 就有可能造成堵塞、側流加劇
在原本相同的萃取時間下 反而導致萃取率/濃度下降 同時導致萃取不均勻
粉越細 需要注意的細節就越多 因此現階段還是建議從磨粗開始
粉水比
談到粉水比得先釐清 指的是粉對水的比例
只要是1:15 1:16 1:17 這種念法就是粉水比 不是水粉比
調高粉水比 = 更多咖啡豆 或 更少水 1:15=>1:14
從各別豆子萃取的物質比例變少(萃取率下降) 但整體萃出較多物質(濃度上升)
調低粉水比 = 更少咖啡豆 或 更多水 1:15=>1:16
從各別豆子萃取的物質比例變多(萃取率上升) 但整體萃出較少物質(濃度下降)
--------------------------------------------------------------------------------
2.4.1基本框架
以下提供V60基礎框架當做起點 (平底有需要後續可補充)
水溫:92度
悶蒸:3倍水量 30秒 豆子越新鮮焙度越深 時間越長 反之則減少
斷水:悶蒸後兩次注水(三段式 下一篇會敘明反對初學者用四六法、細粉快沖的理由)
時間:不超過2分鐘
粉水比:1:15 (20克粉 總注水300克)
研磨度:1100μm
因為磨豆機不同 很難在此給出很明確格數
(在想要不要牙一咬來個全台蒐集 我帶著粒徑分析儀去拜訪有意願的版友 一台一台親自歸零測量 再彙整成資料庫公開 願意出機器跟30分鐘時間讓我去拜訪的話 請下面留言/站內信 我來調查一下人數 讓我們一起降低入門者的門檻(騙更多人入坑)吧!)
如果真的完全沒有概念 你有幾個方法
1.品牌官網會有官方建議 *需注意歐美品牌的手沖建議通常較細
https://i.imgur.com/qWRxuHE.jpeg
2.老一輩最愛講的砂糖粗細 大約是比沙子、食鹽粗 用手搓可以感覺到粉粒的邊緣形狀
而不會小到你感覺不到、看不出來(老花例外)粉粒各別有形狀差異
https://i.imgur.com/jwP4EUX.jpeg
3.如果你家沒網路又不想摸到粉 除了K ultra、Kalita Next G2(第2格)這種特例
可以試試看直接從磨豆機所有格數除2稍粗一格開始嘗試(不適用所有機型)
譬如Timemore泰摩 064 總格數16格 那就從第8、9格開始
或下圖的X-Ultra 總圈數4圈 從2圈多一點開始
https://i.imgur.com/zhjYRKr.png
4.最麻煩 但比前幾種精準的方式
https://education.unspecialty.com/tools
如圖 直接看框內顯示的數字即可 1100μm是你的目標
https://i.imgur.com/vq8gzNz.png
2.4.2調整建議
個人偏好調整參數時固定相對簡單的參數
只依序調整 研磨度 / 粉水比 / 水溫(極少調)
步驟1.先找出喜歡的味道 - 調整研磨度(萃取率)
太酸調細、又酸又苦是萃取不均 這杯不算、太苦加30克水稀釋再喝一次仍覺得苦才調粗持續調整直到出現你喜歡的味道
步驟2.再決定強度 - 調整粉水比(濃度)
太稀像喝茶 減水調整到1:14 20克粉 / 注水280克水
太濃太厚重 加水調整到1:16 20克粉 / 注水320克水
如果調整後風味變得不喜歡 回步驟1微調研磨度
只有到最後需要很細微的調整時 才考慮
步驟3.調整水溫(以3度為1單位 太少感覺不到)
覺得還有點酸 甜不夠 +3度、覺得有一點苦 -3度
調整的細節後續篇章會提到
--------------------------------------------------------------------------------
3.重點回顧
1.均勻萃取
‧萃取率是從咖啡豆中萃取了多少比例的物質,濃度則是萃取得到的物質跟液體的比例, 金杯就只是金杯,你愛喝的才是聖杯
‧萃取率僅僅是一個平均值,它反應的是整體萃取結果,如果一杯萃取率20%的咖啡是由
12%+28%構成,相信我,就把它倒了吧!
‧如果喝到一杯同時有尖銳酸質、苦澀、水感的咖啡,很可能就是萃取不均,很多時候
我們以為的負面風味,往往是萃取不均造成的
‧請溫柔對待你的粉床:倒粉輕柔、搖晃鋪平、攪拌挖洞
‧錐形濾杯悶蒸不用刻意繞大圈,除非表面有明顯乾燥的區域,否則在中央繞10元硬幣
大小即可,粉床最深的中央才是你需要關注的地方
‧堵塞會造成萃取時間拉長,不要磨太細、不要用過量的粉、不要多次斷水(四六法)
如果堵塞嚴重請直接結束沖煮,後續直接bypass稀釋補水就好
‧側流是手沖的美麗與哀愁,它是層次、清爽的來源,同時也是濃度太低的潛在原因
‧粗研磨、避免快速拉高水位、中心注水有助於緩解側流
‧每個當下做好均勻萃取,有助於提升未來的穩定
2.參數及調整
‧烘焙越深,萃取效率高也越容易過萃,如果採用的框架是淺焙,沖中深焙時請適度
調粗研磨或調高粉水比(用更多豆子或更少水)
‧濾杯、濾紙不要換,跟你的濾杯做朋友它才會帶你過五關斬六將,換來換去反而會
迷失方向,最後只是爽到器材商
‧萃取時長很重要,不要沖完放著等他流乾,請固定時長結束你的沖煮
‧水溫、斷水次數都不要更動,按照順序先調整研磨度 後調整粉水比
‧研磨細會增加堵塞、測流過多的風險,因此研磨度由粗慢慢往細調最好
覺得苦請稀釋再喝一次,有時只是風味擠在一起
‧研磨度決定好,找到喜歡的風味之後,才調整粉水比確定強度
‧V60:92℃水溫 / 悶蒸後注水兩次 / 萃取時間2分內 / 1:15粉水比 / 研磨度1100μm
--------------------------------------------------------------------------------
4.下期預告
手沖入門 (4)實作篇
1.帶你覆盤沖煮過程,找出你本來沒注意到的細節
2.討論細粉快沖、一刀流、四六法各自的特色
3.最後提供完整的沖煮框架,希望能讓你早日找到屬於自己的『我流沖煮』
√手沖入門 (1)器材篇
√手沖入門 (2)觀念篇 上
√手沖入門 (3)觀念篇 下
手沖入門 (4)實作篇
我們下回見!
--
辛苦了
感謝好文
推
太優秀了
真的用心
honestcoffeeguide.com/coffee-grind-size-chart/
上面網站列了一些磨豆機格數跟粗細的對著,我覺得糾結格
數只是暫時的,一直喝總會知道要調粗還調細
發文時很猶豫要不要貼這個網站 但他有些機型 像小富士的刻度不太準確 擔心誤導大家 喝到後來真的是粗細水量時間愛怎麼玩怎麼玩沒錯XD 感謝你的分享
推
推好文,好多學問但又能視情況挪用
推
文中寫到“堵塞會造成萃取時間拉長”以及“避免堵塞”
等概念,然而淹水浸泡也是一種萃取方式,應該去瞭解浸
泡帶來的萃取效果,這樣面對堵塞,才不會太擔心。
在寫堵塞跟測流這段的時候 一直覺得沒有寫出精髓 你點出了浸泡 剛好可以補完 在手沖時堵塞跟浸泡萃取差異在於 手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當下方無閥門時 堵塞會進一步導致側流加劇 會有一部份的水不完全參與萃取 或是不斷的沖刷 卡在杯壁縫隙的咖啡顆粒 可以這樣想 浸泡萃取=所有的咖啡粉一起慢下來 藉由浸泡萃取直到指定時間結束沖煮 堵塞=粉床塞住了 因此粉床上方的水很緩慢的在滲濾、同時浸泡 但杯壁因為下方堵塞 所以大量的水會直接穿過過濾紙流出 進而影響濃度 以及萃取不均 整個沖煮時間勢必也會超過原本預期 如果在整個動態過程(手沖) 堵塞是可穩定再現、刻意設計的 就像April濾杯 那沒有問題 文章想強調的是預期之外的情形
收穫良多,謝謝分享.
喜歡大大的分享
用心推推
第160行 攪拌錯字
淹水浸泡的前提就是流速要正常,用switch 的話另當
別論
推用心整理
推好文!拉花也在努力中!
推!!
S大的文章內容真是深入淺出,優質好文
2.3的部分 15改14寫調高 15改16寫調低 這樣不太直觀
15改16寫調高 15改14寫調低 似乎比較容易理解
這段我也很掙扎 還特地四處查有沒有明確定義 發現兩種都有 我的認知是 粉水比是使用 的咖啡對水的比例 只是被通分掉了 總不能寫1.07:15 所以寫成1:14 目前自己定調降低升高看的是用的豆量 所以 調高粉水比 就是咖啡變多水變少 調低粉水比 就是咖啡變少水變多 BaristaHustle的講法跟你一樣 高低看數字
※ 編輯: SpenW (111.71.8.85 臺灣), 01/03/2025 14:41:37想請教佈粉的問題,請問是要像義式佈粉的概念嗎,還是
有特別看到結塊才需要做,錐形濾杯是否建議針也要插到
最底
推推好文
手上有zp6 和 泰摩S3 地點中壢
推優文
推
推推好文
優質好文
推,好文!
推
必推
推用心好文,尤其有心去建立研磨資料庫的部分實在太感人
,加油
推用心!
文章很讚 請問有萃取時間的觀念嗎?感覺好難掌控在2分鐘
61
[其它] 手沖香氣帶不出來大家好,小弟目前手沖磨豆機使用C40,手沖壺是泰摩魚溫控壺,沖煮淺焙的衣索比亞谷 吉,參數如下: ROUND 1 刻度32、水溫95度、粉水比1:15 30g水悶蒸25秒後,中水柱緩慢繞小圈到結束50
Re: [器材] 抱怨一下粕谷哲濾杯 KDC-02-B趁這個機會來隨便聊一聊過濾這檔事 在談濾材之前 我們先聊一下要過濾的東西是什麼 沖煮咖啡的過程當中 一旦咖啡顆粒接觸到熱水45
Re: [其它] 奇妙的猿田彥咖啡師手沖方法還是來介紹一下這個影片當中預浸階段使用的搖晃濾杯的手法 台灣有一些人拍過影片介紹過這種手法 但真正完全理解並正確使用的人不多 這種手法在國外通常稱為Rao Spin 取名來自於咖啡大師Scott Rao28
[新手] 菜雞如何辨認過萃或不足進而調整請問一下版大前輩 先撇開使用沖煮手段萃取前段或調整想要萃取的風味這種進階班課題 就以最基本的來說,該怎麼辨識自己沖出一杯的難喝的咖啡是過度萃取還是萃取不足呢 看許多YT網紅教學沖煮方法,最後都會說依照自己泡出來的味道再去調整 但小菜雞如我根本不知道我這杯咖啡試過萃還是不足阿,該怎麼去做下一步的調整27
[器材] 1z Kplus與1z Q2後電磨選擇先抒發一下個人對這兩隻磨豆機的感想: 目前認知1z Kplus因為研磨集中度贏Q2許多, 所以Kplus在手沖風味上乾淨,層次不多,如果萃取濃度得宜風味上的餘韻會相當綿長。 而Q2因為粒徑分布相較Kplus廣,所以喝到層次多變,也比較容易品嘗出不同風味。 在手沖風味上Q2贏Kplus,而且沖煮上也更為輕鬆,27
[實驗] 以Difluid進行咖啡萃取率實驗實驗動機: 開始烘豆之後,發現如果烘焙能完全排除生味、苦味、澀味, 等明顯因為烘焙瑕疵導致的負面風味,剩下就看生豆自己的本事。 如果能達成上述前提,咖啡沖煮的時候,就可以把所有風味一滴不剩的萃取出來, 也就能大幅降低沖煮難度,以及器材的影響,減少入門難度。18
Re: [手沖] 水柱大小 & 壺嘴高低隨意聊聊酸香這回事 先談香氣,這裡先引用一段科學人雜誌的文章 > 有些只要微量就能被嗅覺辨識的氣味分子,在不同濃度時,聞起來 的氣味不同。例如有一種硫醇類的物質thioterpineol在低濃度時聞起 來像葡萄柚香,但高濃度時就會讓人覺得是惡臭。研究指出,有可能17
Re: [器材] 抱怨一下粕谷哲濾杯 KDC-02-B由於發現上一篇文章講到萃取不均 卻又講得太快,沒有寫清楚 所以這邊趕快先來談一下均勻萃取、過萃之類的話題 結論是,我不認為讓所有顆粒均勻萃取是最重要的事情 甚至我覺得過度萃取,萃取率過高這些概念很可能只是萃取瑕疵的代罪羔羊14
[其它] 咖啡部落格分享:手沖參數/磨豆機平行校正咖啡板的板友們大家好 小弟我曾在三年前擔任台大咖啡社的社長 後續也繼續留在社團擔任培育新幹部的角色 幾年前我曾經在板上宣傳過自己的部落格 可惜後續課業太忙就有點呈現半荒廢狀態13
[單品] 手沖手法對風味的影響接觸手沖約莫一年多,一周大約沖個3~4杯還很菜。 比較能利用研磨度(越細萃取率高)、水溫(越高萃取率高)、粉水比(濃淡)去調整, 但對於更細微的調整就有點模糊,如研磨度及水溫的交互作用, 至於注水方式就更難掌控了,僅能大概分辨多次注水或沖煮時間長/較濃、苦甜感較明顯 現在主要都利用兩段注水搭配微調研磨度、水溫去沖自己喜要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