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器材] 抱怨一下粕谷哲濾杯 KDC-02-B
由於發現上一篇文章講到萃取不均
卻又講得太快,沒有寫清楚
所以這邊趕快先來談一下均勻萃取、過萃之類的話題
結論是,我不認為讓所有顆粒均勻萃取是最重要的事情
甚至我覺得過度萃取,萃取率過高這些概念很可能只是萃取瑕疵的代罪羔羊
如果大家能夠部分認同之前所談的過濾理論
應該能夠接受,負面風味很可能並不完全由(可溶性物質)萃取率高低所決定
先講均勻萃取
使用錐形濾杯、梯形濾杯來談均勻萃取可以說是緣木求魚
由於構造與深度
流過每一個部位的水量都不同
擾動量不同,深淺處還有溫差
在沖濾而非浸泡的情境下
濾杯各處的萃取率一定會有相當的差異
即使在espresso濾杯或是像是tricolate這樣的no-bypass圓柱體
上層與下層的萃取率也會不同
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是Elika Liftee在最近一屆賽事中
他把兩種不同品種的豆子分別布粉在平底濾杯上下層
由於他的手法是用改造後的melodrip去做高溫細粉沖煮
所以粉層擾動量很少
他在測試這個手法時
有把萃取後的粉層拿去冷凍,再切開來檢查
確定在這種手法下,兩種豆子的分層還是維持地很完整
而他這個手法的目標
是希望藉由焙度、研磨度的調整
讓下層的Eugenioides達到16%萃取率
上層的Sudan Rumé達到23%萃取率
這是一個明顯萃取不均的範例
如果把所有顆粒萃到均勻很重要
那Elika的手法就大有問題
然而Elika證明只要做出正確的搭配調整
萃取率的高低不均只是一種選擇,而不是絕對的風味好壞
如果萃取率不均,不見得是負面風味的唯一/主要來源
我們就再把過濾的理論拿出來試著解釋看看
我在之前講粕谷哲版v60的缺陷時
談到當濾紙可用面積過小,很快就會有大比例的孔隙被阻塞
末端的孔隙阻塞,會導致上方的流動路徑受到侷限
導致過多的熱水只會流經相對少部分的咖啡粉層
過去常見的說法是這個區域的咖啡顆粒會”過萃”
這邊先請大家暫時把這個常常掛在嘴邊的”過萃”拋開
我們先來談談咖啡粉層作為過濾介質的功能
原則上我們希望最後萃取出的咖啡液成品當中
僅有”適量”、”剛剛好”的不易溶解物質
若這些物質的量”過高”
可能會遮蔽風味、降低甜感、出現澀感、放大苦味
所以在整個萃取流程中
咖啡粉層必須要能捕捉濾除足夠比例的不易溶解物質
然而咖啡粉層作為一種過濾材料
與所有的過濾材料一樣,他的孔隙能吸附捕捉的微粒有其極限
這裡試著使用一個非常簡化的例子
假設有一區粉層,放大來看總共有五條可讓水流通行的孔隙
A, B, C, D, E,其中A, B, C, D是偏細小的孔隙,E是偏粗的孔隙
若是我們持續讓大量的溶液通過這區粉層
溶液當中的懸浮微粒會漸漸將孔隙阻塞
當阻塞情況越來越嚴重
偏細的孔隙A, B, C, D會較早塞滿
也就是這些孔隙捕捉了懸浮微粒後,功成身退
只剩偏粗的孔隙E較不易塞住,還能讓溶液通行
然而孔隙越大越粗,捕捉微粒的能力越差
一方面不容易塞住,但另一方面過濾效果也不那麼好
同樣大小的能被細孔捕捉的微粒,卻能輕鬆穿越偏粗的孔徑
在原本的五孔只剩下一個粗孔的狀態下
比起初始狀態下有四個幫助排水、捕捉能力較強的孔隙
目前只剩下一個能夠讓較多微粒直接通過的粗孔
我們能看到溶液雖然還是能滲過這區粉層
但流速會漸漸降低
而且剩下可用的孔隙通常較為粗大,過濾能力通常較差
把這個簡化的例子還原到我們常見的手沖塞水
就會發現兩者的情境是可以相互對應的
當沖煮時發現水下不去,也就是濾紙阻塞的情況過於嚴重
而嚴重的濾紙阻塞會導致上方粉層的水流不均
水流不均使得大部分水流僅流過小部分粉層
這一小部分的粉層會開始出現細孔阻塞與過濾效能下滑的現象
表面上的問題是整個萃取時間被拉長
但真正的問題是在這段拉長的萃取時間中
粉層已經失去良好的過濾效果
所以相同的水量,卻會帶出較多的不易溶解物質
於是我們會觀察到水流不下去與負面風味同時出現的結果
過去對於這種現象
有一類說法是,水流不下去,萃取時間太長,萃取率過高
不過嚴重阻塞的沖煮,浸泡擴散的萃取效率並不好
實際上測量起來
(可溶物質)萃取率往往沒有大家想像的高
於是有些人主張另一種說法
說阻塞導致過多的熱水萃取同一個區域導致局部過萃
局部過萃指的是,特定區域的顆粒被萃取出太多物質
所以雖然整體萃取率不是超高,負面風味卻很明顯
這種說法還是從”可溶性物質”的濃度/萃取率量測來出發
但我們既然知道很多風味與口感的變化來自於不易溶解的物質
就得思考阻塞的時候究竟發生什麼事
對照著前面說到局部粉層孔隙阻塞的例子
問題並不在於”被很多溶液流過的區域” 被萃取出太多物質
而是這個”被很多溶液流過的區域”的流速降低、過濾能力惡化
導致溶液中來自四面八方顆粒的不易溶解物質
經由這個局部區域,不被順利捕捉的情況下
大量進入咖啡液成品中
不是這個局部”萃得太多”,而是這個局部”過濾失能”
Gagne那篇astringency的文章裏面也有談到類似的概念
他假設了澀感的來源並不直接跟均勻度相關,而實際上該去思考的是過濾的問題
這也就可以順便解釋
目前經常看到的均勻低擾動與no-bypass等手法與器材
由於在操作的實質上是改善了過濾的穩定度
所以經常能夠做出超過金杯範圍22%的高萃取
從這個角度來說,仍然也可以說負面風味來自於萃取不均
但這個不均,指的未必是不同顆粒或不同區域的萃取率有差異
指的是水流的阻塞、過度偏流
使得原本充滿水流路徑的咖啡粉層
只剩下部分水路可以流通,過濾效果下降太多
過多不易溶解物質滲出,導致負面風味的產生
把這個理論拿來結合既有的濃度/萃取率思維
能夠更好地解釋單用萃取率解釋會發生矛盾的現象
這部分先聊到這邊
推文有些版友提出了有趣的想法
過濾相關的理論也還有很多延伸的議題
就等有時間再寫
--
看完,首推補充詳細說明
推
話說就算粉層過濾不易溶解物質能力下降為真,好像也不能
完全排除上面所說局部過萃的可能性吧?也是有可能同時發
生啊
層流的情形下,空隙大,不溶性物質析出量增加
因為這種情況去測萃取率上面有提到沒想像中的高
本來味道取決於人的味覺,而萃取均勻度是人去定義的一種物
理現象,由後者的高低可以"剛好"的表示出沖的好不好喝本來
就很奇怪。
個人覺得那個所謂的"適量"的物質(含溶解與不易溶解與油脂
)有抓到的話可能可以用數學式表示出它們的百分比,不過大
樓主的觀點如果遇到Erik可以好好交流交流 你們提倡到概
念滿像的
難溶解物質跟易溶解的極性物質 在溶解度跟不同環境(流動
或擾動、硬度與鹼度、已溶濃度與已萃取度)差異到底是怎麼
樣互相再來影響溶解的速度 對這點有點難理解 易容物質到底
會不會影響難容物質(?)
不知道是否有人拿過濾器去二次過濾咖啡?
一些教學強調斷水後的注水不能高過粉牆
看來是要利用粉牆過濾難溶解物質
有人甚至先從邊角下水啊。個人覺得應該沒考慮這麼多
二次過濾…看不太懂。只知道有人咖啡沖兩、三次…
我想他們也沒考慮那麼多 只是從過往經驗歸納
jakkx大,我的意思是如果難溶物質帶有不佳風味,若
將剛泡出的咖
啡立刻做二次過濾,是否可能得到某些證據證明此論
點?
……?如果是以這篇文章為底的話,沒看到難溶=不佳啊…
再來如果是以一般的手法這樣搞,易溶的應該都跑光了,二次
手法應該也不會好喝到那裡去
過濾失能導致不易溶解物質大量進入咖啡液成品中...
二次過濾是否
能證明這論點?
應該…可以…吧…?問題是不易溶解的物質一來好像還沒有準
確的測量方法,二來怎麼確保一二次的粉量相同,三來穩定的
製造堵塞…只是再看一遍文章感覺好像那裡怪怪的…
照前面所說,堵的地方流速變慢,細小顆粒更不容易脫離,再
加上過濾層因堵塞變厚,不易溶的物質不是更應該下不去才對
嗎?
二次過濾不用咖啡粉的話,或許比較明確?另外有一
個因素是部分物
質雖不易溶解,但被堵住多出來的時間慢慢溶解就無
解
原本水流有複數路徑 堵塞時只剩下一個較寬的路徑
而這個較寬的路徑無法過濾難溶解物質
我覺得n大的二次過濾的意思應該是說,可以把第一次萃
取好的咖啡液,再倒入一張新的濾紙,因為新的濾紙還沒
被不易溶的物質填滿,應該會濾出一杯不易溶物質比較少
的咖啡液。
雖然濾紙可能沒有咖啡粉層過濾效果來得好,但濾紙本身
多少還是有捕捉不易溶物質的效果。所以得到一杯我們以
為萃取不均的咖啡液時,可以留下一半,而另一半用一張
新的濾紙過濾,讓不易溶物質不要這麼過量。也可以嘗試
不同的濾紙,像是三洋淺焙這種比較細的,說不定過濾效
果更好,再比較喝起來有沒有差,就能知道不好的味道是
來自咖啡粉顆粒的萃取不均、還是不易溶物質過多造成的
如果是n大所說的概念那時間更久,不易溶的早溶光了才對啊Y
再者文章所提的萃取不均通常只是指可溶,如果將不易溶物質
進入咖啡的量也包含進去,過多是否也是一種不均?
如果沒有能夠測量不易溶物質的方式,那就算堵了也無法確知
不易溶的是不是真的過多
同樣的情況下,也沒辦法知道堵的這一次相對於易溶物質是否
是均勻萃取啊
如果用新的濾紙過濾後,真的覺得味道有差,還可以再把兩者按
比例混和回去,也許可以測看看到底多少不溶物才是"適量"的。
或者如果濾紙不夠細,也可以考慮其他濾材比如活性碳之類的
15
首Po購入這濾杯後每沖必積水,想說先放著等到 C40 入手再試試。今天試了,結論 是搞不定… 沖煮上沒問題,調粗到32格後可做到標準五次注水、3:30 接近流光,但喝起來 很明顯萃取不足,實在是不好喝。為了最後一次水流夠快,前面幾次看起來反而 太快了。粕谷哲自己影片中都沒用這濾杯,示範都拿標準玻璃或白瓷的 V60 02.8
V60粕谷哲濾杯是我的第一個濾杯,也是苦主。 這個濾杯真的各種塞。 後來看到「咖啡物理學」這本書,解了心中疑惑,很推薦這本書。 書中用了很多實驗數據,搭配科學的角度去解析各種跟咖啡有關的物理現象。 身為理工人,對於書中的公式依然看不懂,公式一律跳過。4
當時還是個手沖小白,決定選擇v60作為咖啡人生的第一個濾杯 當然要選個自己喜歡的顏色 啊 殊不知買了才是惡夢的開始 (對 我就是喜歡黑色 以為v60都是一樣的 而且還有冠軍的加持 嗚嗚) 淹水淹到爆,每次沖出來的都又苦又澀,直接懷疑人生跟之前去店裡喝的完全不一樣,影片4
想問一下為什麼淹水不好啊? 有些濾杯也是靠浸泡的 像是聰明濾杯、hario switch 或是一些流速很慢的濾杯 可以靠水溫或調整粗細來防止過萃50
趁這個機會來隨便聊一聊過濾這檔事 在談濾材之前 我們先聊一下要過濾的東西是什麼 沖煮咖啡的過程當中 一旦咖啡顆粒接觸到熱水6
節錄Icta大的最後一段, 實際上很多手法調整一下還是可以用到這類型濾杯上 但極小濾紙面積的限制就在那裏 萃取率很難做到極高 因為很快就會面臨水流路徑縮減而萃取不均的問題
28
[新手] 菜雞如何辨認過萃或不足進而調整請問一下版大前輩 先撇開使用沖煮手段萃取前段或調整想要萃取的風味這種進階班課題 就以最基本的來說,該怎麼辨識自己沖出一杯的難喝的咖啡是過度萃取還是萃取不足呢 看許多YT網紅教學沖煮方法,最後都會說依照自己泡出來的味道再去調整 但小菜雞如我根本不知道我這杯咖啡試過萃還是不足阿,該怎麼去做下一步的調整18
[器材] V60的下水流向&細粉前面幾篇版友在談手沖的方法,我自己也常覺得困擾, 有些觀察也和大家討論看看 用的是濾杯Hario V60 01, Hario 白色濾紙 磨豆機是1Zpresso早期的E-pro, 豆子是蜂大咖啡的曼巴 12克, 92度水, 得200cc咖啡液9
[器材]Hoffmann新V60萃取-注水暫停,浸泡,搖濾杯Hoffmann前一陣子上傳新的V60的萃取程序, 剛用淺焙耶加雪菲試了, 覺得有趣. 以提高萃取率和均勻萃取為目標.7
Re: [其它] 奇妙的猿田彥咖啡師手沖方法原文43 搖濾杯 這一陣子都用Hoffmann教的沖(有小調整)。先說結論,得到平衡的風味,且再現性高。 濾杯用陶磁V60, 磨豆機用1Zpresso Z-Pro,豆子是伯朗廠豆依索比亞。 方法簡單講是:6
[其它] 微聰明咖啡手法分享 (聰明濾杯 ft. 微波爐)去年開始用聰明濾杯泡咖啡, 一直覺得聰明濾杯可以泡又可以沖是一種很有變化的器材。 浸泡為主的萃取方式讓出杯的穩定程度大大增加, 也更容易透過咖啡研磨粗細、水溫及浸泡時間等參數調整出杯風味。 看到同樣屬於浸泡萃取的虹吸壺,5
[器材] 發揮全自動咖啡機的設定分享James Hoffmann最近上傳一個影片教大家全自動咖啡機如何調整到適合自己的最佳風味 有點科學實驗的影片 大家可參考看看 直接破題講他的設置3
[器材] Origami 摺紙濾杯 心得摺紙濾杯是一種源自日本的咖啡濾杯, 是由岐阜縣的美濃燒藝術所生產。燒製溫度為1240-1260度的高溫。 其獨特的外形就像是一個摺紙藝術品,充滿著日式簡約美感。4
Re: [手沖] 水柱大小 & 壺嘴高低感謝Icta大的這篇文章,尤其是關於沖濾與浸泡的差異。 我自己原本對於咖啡沖煮的理解,或者說"想像"如下, 1.每一顆咖啡粉的粒徑相同、內含物質也相同。 2.每一顆咖啡粉內的物質有100種,每種各一個。 3.物質根據溶解出來的先後順序命名為1、2、3....100。2
[器材] picopresso 搭配 ims濾杯 TDS 實測一開始是看了這篇YouTube介紹picopresso 搭配51mm IMS 濾杯對於萃取有幫助所以入手I MS 51mm 14-16g濾杯。 今日靈機一動想看看究竟換了濾杯能幫助萃取多少忙,所以有了以下的測試: 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