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Re: [新聞] 撤中正紀念堂儀隊後遷軍營兩蔣像? 顧立

看板HatePolitics標題Re: [新聞] 撤中正紀念堂儀隊後遷軍營兩蔣像? 顧立作者
amidha
(東岐明)
時間推噓 推:0 噓:0 →:0

※ 引述《Sturmvogel (Schwalbe)》之銘言:
: 完全只為了個人控制狂權力慾
: 後果就是引來同文同種的日本人武統
: 完全只注重蠅頭小利


《推背圖諰。日本誌》節選

  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興起後,中國民間對日觀感更加惡化。北一輝當時滯留中國,深刻體驗中國社會反日浪潮激昇,眼見舊識親日革命同志紛紛轉向美俄而仇視日本,感到往昔理想之中日合作興革救亡圖存已難實踐。北一輝反思檢討,認為泛亞中日同盟理想之所以失敗,皆是由於政閥財閥把持日本政局,徒為私利而以侵迫欺壓中國;是以為求日中和平共盟,必須推翻現行日本政治體制。北一輝原即社會主義者,一九○六年曾經寫作《國體論與純正社會主義》批判天皇主權說之傳統日本國體,同年即加入同盟會推動中國革命,結友華興會系統之黃興、宋教仁、譚人鳳。辛亥革命從隨宋教仁,親身參與體驗中國革命變局。一九一五年底應首相大隈重信之請,撰寫中國革命報告書上呈,日後出版為《支那革命外史》。五四運動其時滯居上海,借鑑中國革命推翻滿清經驗,發憤寫作《國家改造案原理大綱》,主張軍隊革命政變再造日本。當時日本社會動蕩不安,思潮洶湧,內有貧富懸殊問題,外則結怨美俄中等大國;故而一些憂心日本國運之士,於天皇制國家社會主義理想下集結成立「猶存社」,取名來自唐朝魏徵述懷之詩『中原還逐鹿,投筆事戎軒,縱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其社大川周明來華邀請北一輝加入,北一輝隨即返國於次年加入猶存社,而《國家改造案原理大綱》後來改名《日本改造法案大綱》出版,成為日本右翼運動之革命指要。大川周明本為印度哲學暨語言學者,後閱英人講述印度政局之書,切感亞洲遭受歐美帝國殖民之苦,從而支持泛亞主義與印度獨立,主張日本有義務拯救亞洲於歐美殖民霸權壓迫,必須強大武力以對抗歐美帝國主義。中國五四運動之歷史影響,不僅在中國導致反日而親美俄以及其後反傳統文化之思想影響,在日本也牽動及右翼國家社會主義運動之興起。中國從此於美國善意示好與蘇俄反帝革命之風潮下,與日本漸行漸遠,轉而學習美蘇;爾後逐漸分化為不同右左國家路線,幾皆不再從習日本。

  山縣辭世,更是明治維新武士時代結束之象徵;隨著傳統武士集團老逝退出歷史舞台,新興軍閥轉而來自軍官學校出身。明治維新之軍官教育,培養教育乃是公費提供,得以嚴格選拔民間傑出人才,從而吸引許多出身貧苦人家的優秀子弟擔任軍官。這些優秀軍官育成任職,眼見日本社會當時貧富懸殊、特權充斥、政壇腐敗,對外軍事視野又有列強環伺危機,憂心國事又憤怒不平即有變革想法。北一輝、大川周明等主張的右翼國家社會主義思想,正投此類憂憤軍官所好;而北一輝藉由參與中國革命的體驗反省,更是積極聯絡交往下級軍官團體,希冀仿效辛亥革命,藉由未遭腐舊體制同化的底層官兵發起革命,一舉推翻日本政商特權階級。

  同年越飛應邀訪日,激起日本朝野爭議是否應該建交蘇聯,猶存社因此分裂。北一輝反對建交,而大川周明支持建交;兩人因而分道揚鑣、漸行漸遠,猶存社走向解散。大川周明其後另立「行地社」,不再主張革命而以維新為名,結交政軍高層,廣設各地支部於大學校園,更以四書《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為宗旨而創設「大學寮」以教育學員投入革新日本行列。北一輝則保持獨行立場,日誦佛教《法華經》靈修,週遭來往活動以前亡命中國參與革命之日本浪人,竟然多次參與社會重大事件,從中詐財以助其革命事業。爾後北一輝藉由其煽動右翼思潮影響政局,取得財閥大量政治獻金,豪奢處世,廣泛結交軍警勢力,尤其是基層少壯軍官團體,從而鼓吹其日本國家社會主義之革命實踐理念。

當時日本右翼思潮運動,正如中國推翻滿清之辛亥革命,是由軍隊基層發起顛覆當權之革命運動,北一輝即是其中引領思潮者。然而北一輝原是中國革命之堅定支持者,原本提倡日中同盟而反對侵略中國,卻在一戰後中日激變情勢下對中國赤化政局失望,變為支持日本鞏固滿蒙權益以對抗蘇聯,而後聯盟中美以驅逐歐洲帝國殖民主義壓迫,進而擴張日本國勢於亞洲。

  二十世紀日本走向軍國主義,其實是多方恐懼交織總和的瘋狂進程。德川幕府時期美國黑船侵逼打破日本國境之後,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社會就已恐懼歐美殖民帝國入侵日本,而一戰後在俄國崛起之蘇聯共產主義體制更遭日本政府視為巨大顛覆威脅,爾後中國興起共產革命浪潮又再刺激日本政壇憂患赤化危機,竟而許多日本軍民逐漸激進邁向右翼救國之道。北一輝自中國五四運動後恐懼泛亞主義消亡及美蘇勢力壓迫,回到日本鼓吹右翼軍人革命起事,企圖對內打倒權貴財閥體制而建立天皇中心的全民政體,以舉國一致之民粹國家社會主義而對外擴張以擊敗歐洲殖民帝國在亞洲勢力,建立日本內外的泛亞民族共榮。大川周明憂患歐美白人殖民帝國欺壓亞洲,試圖建立右翼軍國政權以擊敗歐美而解放亞洲民族。石原莞爾設想預判世界最終決戰的日美戰爭將決定人類東西文明命運,應任盟友之當代中國卻是分裂混亂而不足依恃,故而日本必須奪取滿洲資源準備最終決戰以挽救東方文明。橋本欣太郎認為日本繼續腐舊體制,將於底層社會嚴重問題下遭到共產主義赤化,故而必須效法土耳其凱末爾以軍事統制變革國家而挽救危局。出口王仁三郎宣教不斷主張世界和平,作為神道教靈媒感召之神諭預言,顯示日本未來即將慘烈戰敗而遭美國佔領,故而為求扭轉國運抵抗外侮而支持右翼救國運動。種種針對日本國家未來之恐懼憂患,逐漸引致愛國軍民響應,匯聚成為狂熱救國浪潮,而於九一八事變後軍部擅權下竟而逐步演變成為對外侵略狂潮,情勢再也難以阻擋。

  自從五一五事件後,軍部已然凌駕政黨,原本軍部與政黨的鬥爭不再主要,日軍內部派系鬥爭也就逐漸浮上檯面。一九三三年六月,在中日簽訂《溏沽協定》於華北停戰後,於陸軍幕僚會議上,皇道派小畑敏四郎主張準備對蘇作戰;而統制派永田鐵山則堅持「對支一擊論」,認為只要一次軍事有力攻擊即能迫使中國和談降服;雙方爭論互不相讓,開啟兩派爭端之始。皇道派視蘇聯為首要敵人,主張北進對蘇,扶助建設滿洲成為東亞抗共堡壘,拉攏中國參與東亞共同防共陣營。統制派則是支持南進對抗英美勢力,前提先要解決中國傾向英美蘇的反日問題,若是中國不願屈服則予以一擊迫從。十一月,國府發動大規模剿共後,當時日本陸軍內部分化之皇道派與統制派正式舉行雙邊會議,談判未來軍政國策走向。統制派認為革命成功而軍部已然掌權,從今應該拋棄革命破壞而統制政經轉向國防建設,以軍治國而恢復軍紀保持團結秩序;要求皇道派解散組織,放棄政治活動。皇道派則倡導繼續革命論,推動昭和維新,才能徹底剷除舊體制殘餘保守勢力,如此方可確保革命成果。雙方會談各說各話,未有共識,草草結束,確認彼此差異已非協商所能解決。皇道派主張激進革新國政,主要在於出身低微的中下級軍官支持;其思想導師北一輝倡揚革新日本之言論自由、人權保護、公立教育、廢除貴族、土地改革、建立普選、重組財閥、限制私有、削弱皇室…等宗旨,多所牴觸舊有階級勢力。統制派較為保守,以而得到大多政軍高層支持;事實上統制派勢力就是在皇道派荒木貞夫陸軍大臣任內,高層軍官反對皇道派革新激進路線而逐漸集結崛起。

  一九三五年底日本陸軍準備防區調動,第一師團擬於次年三月調往滿洲。第一師團原本長駐東京及其週邊地區,許多皇道派軍官調任於此鞏固首都勢力。故而調動消息洩露引發皇道派少壯軍官更加不滿,群情激憤人事傾軋之餘,即就計劃展開政變反擊,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凌晨,守衛東京之第一師團與近衛師團部份官兵突然起事,以「尊皇除奸」口號,要求昭和維新,出動部隊攻佔東京各處軍警重地與政府機構,並突擊槍殺多位政軍重臣,自認完成除奸任務後,便駐守東京市區等待天皇敕命昭和維新,釀成二二六事件。昭和天皇清晨獲知政變消息,認定叛亂立即下令鎮壓,並派人堵截搭乘火車趕來東京之軍官皇弟雍仁親王,以防叛軍擁立皇弟篡位。陸軍高層接獲天皇命令,卻是態度曖昧而為叛軍解釋求情;海軍則是不滿叛軍行刺多名入閣海軍將領,艦隊直接駛入東京灣準備炮擊叛軍,並出動海軍陸戰隊。岡田首相僥倖逃過叛軍刺殺,事件僵持數天,在昭和天皇態度堅決視為叛亂並追詢難道要朕自行帶兵平亂,陸軍皇道派高層態度軟化而只得放棄支持叛軍。至此情勢急轉直下,叛軍官兵最終紛紛放下武器結束政變事件,參與軍官除自殺外悉數被捕,事後領導幹部全遭槍決。北一輝雖未參與,也因知情而被捲入刑責,原應罪不至死,卻遭官方指控其著作《日本改造法案大綱》公然教唆軍人發動武裝革命政變,與其弟子西田稅皆被誣判主犯,次年八月槍決。所有死刑軍官皆於槍決前高呼『天皇萬歲』,唯有北一輝於刑前遭詢是否循例高呼萬歲時回絕說『饒了我吧』!

  二二六事件之審判結果,領導軍官皆處極刑而還牽連北一輝受死,完全不同以往右翼事件輕判結果;乃是因為以前事件皆是右翼軍民對抗文人政府,故有軍部袒護罪責;而此事件乃是皇道派軍官對抗統制派軍方,又更挑戰權貴財富階級統治,故而統制派在天皇支持下積極懲治敵對軍官,更而發動全軍整肅,皇道派軍官盡皆貶抑斥退。保守皇族華族認為皇道派昭和維新理念其實就是披扮右翼愛國的左派思想,勢將危及日本傳統權貴地位,更是與其勢不兩立。事件之後,陸軍現役大將十二名有九名被迫退役,許多親皇道派與同情事件立場之軍官也被退役或下放偏遠就職,皇道派勢力至此一蹶不振,昭和維新成為危險政治挑戰問題。

  內田良平主導之黑龍會,本是主張北進征俄而成立,戰略立場同於皇道派。內田良平於一九三三年七月曾牽連大日本生產黨密謀右翼政變未遂之神兵隊事件,又參與創建昭和神聖會,倡導昭和維新,政治立場更近於皇道派。因而二二六事件後,昭和神聖會停止運作,黑龍會也遭打壓;內田良平數遭警方傳訊拷問,一九三七年七月鬱悶而亡。


  日本開國以來至今歷經三次外引劇變,首次於七世紀大化改新仿效中國唐朝而由倭邦成為日本,其次於十九世紀明治維新學習歐西殖民帝國主義而假天皇神權建立大日本帝國,此次於二十世紀於美國麥帥主導改造下基於自由民主而安立日本國。二戰戰禍及其後美蘇冷戰,促成歐洲殖民帝國逐步瓦解。往昔泛亞主義曾為抵禦歐美殖民帝國主義壓迫而要求團結解放亞洲,如今亞洲已於美蘇霸權對立促成殖民地域解放下達成各殖民地紛紛走向獨立。戰前醉心中日同盟救國理想之泛亞主義革命者北一輝,青年自同盟會至辛亥起義參與中國革命,中年於五四運動後返國鼓吹策動日本革命,而於二二六事件後遭害判刑處決,雖其激進右翼之超國家皇道主義理念不足取法,然其意欲改造日本之多項社會主義政治理想─皇室財產國有化、廢除貴族、消弭財閥、民權自由、男女平等、普通選舉、土地改革、保障勞動權益、…等自由民主訴求─卻緣美國佔領日本而由麥帥主導實現。北一輝亡
後有知,或應出乎意料驚訝而欣喜變局。

  一九四六年十月,北一輝遺孀寫信寄給國府蔣中正親信張群,告知北一輝死訊,及其受託同盟會元老譚人鳳之孫作為養子北大輝亦亡。希望張群作為北一輝昔日同盟會革命好友,能夠讓她攜帶兩人骨灰歸葬中國,以傳達北一輝深戀中國對於中日關係之最終期盼與遺志:

大輝原本是從譚家過繼到我北家的養子。外子的為人行事,鈞座想必相當熟悉,
他從不為個人及家務煩心,一心所念就是中日兩國之大計。對大輝的期盼自始也
是希望他長成後能還原成中國人,能繼承譚老及外子的遺志,為中日兩國也為整
個東亞奮鬥。

張群接濟北一輝遺孀,並於其歿後安排致贈主祭花圈。北一輝作為死刑犯,日本戰前法律其墓不許立碑。戰後一九五八年,北一輝遷葬東京目黑不動尊寺,張群為其墓題字立碑。

  蔣中正抗日勝利後,隨在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失敗退往台灣,繼續主持反共政局,堅持實踐孫文三民主義理想,於一九七五年逝於台北。二十世紀後葉,日本民間感懷過逝蔣公恩德,橫濱皇大神宮置立蔣公頌德碑,千葉樹立以德報怨之碑,箱根雕刻の森美術館設立中正堂,愛知建立中正神社供奉蔣中正,其〈中正神社由緒〉如是記載:

蔣公於二次世界大戰終結當日,宣示「以德報怨,此乃中華民族傳統」而採取「
反對日本分割佔領、放棄賠償金要求、維持天皇制、兩百萬軍民即刻歸國之處置」
。茲此結果,乃有今日日本。回顧對於戰敗國,如此寬大處置之國主從未有過,是
而「應當禮報大恩」,於此建立一社,永代致獻感謝之誠,「以德報怨」作為世界
和平之原則,讚頌不已蔣公之德,以是崇敬其威德。


--

《推背圖諰:中國國運與人類命運之預言憂患》試讀本PDF檔 免費贈閱流通
https://amidha.blogspot.com/2023/07/TuiBeiTuSi.html
贈閱摘錄四一象至四三象(1949-2024…年),終至海峽兩岸結局。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232.100.246 (臺灣)
PTT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