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新手入門該怎麼辦? 耳機版新入坑指南
看了耳機版好幾年了,
這個版一直有很多版友熱心分享聽感心得。
但覺得這個版應該要有一個深入淺出、易於遵循的Starter Guide。
否則在理解不同的情況下,
很難消化資訊,並且容易被混淆。
以下我將新手可能會有疑問的點,採用Q&A的方式回覆:
===============================
【問題1】
器材和耳機有哪幾種?它們是用來幹嘛的?
器材主要分成以下幾種:
A. 訊源(撥放器、PC等)
B. 數位類比轉換器(DAC)
C. 類比擴大機(耳機擴大機)
D. 以上三者任選混合的一體機
大家都知道,數位檔案是0和1組成。
但是人類只聽得到類比聲波。
因此會需要一個翻譯機,將01的數位語言翻譯成人類聽得見的類比聲波。
這個重要的機器,就叫做DAC。
而翻譯後,還需要將音量放大到人類聽得見的程度。
也就是擴大機。
由於IC產業的進步,它體積很早以前,就縮到極小。
完全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使得我們注意不到。
(手機裡面就同時有DAC和擴大機喔!)
耳機主要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A. 動鐵(耳罩耳機基本上沒有動鐵)
B. 動圈(音染重、個性強、定位細緻)
C. 平板(少見、優點多多,大多低阻)
D. 靜電(大多缺少低頻,聲音細緻)
E. 混合型(少見,大多動圈尬靜電迸出新滋味)
基本上大家第一次接觸耳機都是入耳動鐵,
第一次真的入坑耳罩,高達87%都是動圈。
動圈、平板、靜電各有優勢。
你要各種音染或五花八門的聲音,一定要多聽動圈。
耳擴也好處理。
平板耳機通常中、低頻非常飽滿,
要是有機會一定要聽一次Abyss 1266,是其中的指標耳機。
靜電的話,聲音細膩飄渺,如果要有更健康的聲音,耳擴會先傷透腦筋。
混合型的分音和製作難度上較高,以耳罩耳機來說非常少見。
另外,並沒有某一種類型一定比較差的道理。
個人就看過有人從動圈跳到靜電再跳到平板,最後又全賣掉回歸動圈過。
所以我說,天下武功出少林、地球動圈出拜耳,動圈讚啦!
順帶一提,一體機不見得不好,
甚至本版有很長一段時間有個迷思:
『有內擴的DAC就是比較菜。』
https://i.imgur.com/GsdNceQ.gif
但這...只是獅子鬃毛。
https://i.imgur.com/9KF38GE.png
【問題2】
該如何試聽耳機和器材,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嗎?
有,首先你最該注意的是:聆聽音量。
人耳是相對不可靠的測具,
另一方面,通常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的聽覺是如何產生的。
一般來說,人們會更加偏好響度(loudness;即音量)更大的聲音。
因此當你在不同的時間、地點,使用不同的器材聆聽音樂時,
可能因為音量的不同,導致你認為聲音比較大聲的耳機比較好聽。
https://i.imgur.com/tpxaEAG.jpeg
這個問題也有可能影響同一個時間、地點的試聽結果。
例如說:
試聽兩支不同靈敏度、不同阻抗的耳機,
這導致兩支耳機發出的響度不同。
若沒有測量兩隻耳機是否同樣大聲,就會產生誤判。
比較簡單的作法是:
使用手機的APP(Sound Meter),
並且透過撥放器,讓耳機播放1khz tone。
貼近耳機中單體,轉動機器的音量旋鈕,
確保兩隻耳機發出的音量相同。
比較嚴謹的做法是:
A. 確保兩個耳機的阻抗相近,
同時都是低阻抗或高阻抗。
B. 使用的機器,盡量是低失真的器材,
以避免混入更多聲音變化。
C. 使用錄音前級或人頭麥克風,
測量兩隻耳機相同聲壓(響度)。
D. 使用兩台一模一樣的耳機擴大機,
避免時間差異帶來的心理變化。
※ 延伸閱讀:
A. 響度戰爭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udness_war
B. 等響度曲線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qual-loudness_contour
上文說的響度會影響的知覺變化,問題可能比你想的複雜。
人的聽力範圍坐落在20Hz~20kHz。
聲音在不同響度時,我們對它的敏感程度不同。
這會影響到我們對於耳機、器材所呈現出來的聲音的價值判斷。
【問題3】
是否我現在聽到的聲音,就是耳機本身的聲音?
我們聽到的聲音,其實是由很多種變因混合而成的。
這些變因分為:
A. 對消費者直觀好理解的。
B. 對消費者不直觀、難以理解的。
對消費者直觀好理解的部分為:
耳機、器材與線材。
這些由於都用肉眼可以看見,
因此我們會認為這主要影響了聲音。
對消費者不直觀、難以理解的部分為:
聆聽環境是否有接地?若沒有接地,
將導致某些器材額外釋放EMI/RFI或導致GND loop noise,
透過你整個器材的地線,影響聲音的品質。
甚至改變你機器輸出的波型。
耳擴接不同的負載(耳機)時,會有不同的失真變化(音染)。
換言之,你在耳機當中聽到的變化,其實不只是耳機本身。
還包含機器帶來的變化。
那麼我該怎麼做?
你或許有以下兩種方式:
A. 盡量選擇低失真的器材,
確保家中電網有安全接地,
讓耳機決定聲音主要變化。
B. 收購兩套以上的器材,
透過不同的測試方式,
找到『對你來說』失真變化(音染)的甜蜜點。
但是(B)這個方法,
可能會因為家中沒有接地,
導致動態變化的EMI/RFI noise改變聲音。
也就是說,只要沒有接地,
聲音就會難以預測且容易改變。
就算你的耳機、器材、線材都沒有改變還是有可能出現變化。
要觀測這個變化,
除了需要專業背景、專門知識及昂貴測具之外,
還要豐富且深入的經驗才能測量、重現的出來。
【問題4】
我可以透過觀看儀測來認識耳機、挑選耳機嗎?
當然可以透過儀測來認識、挑選耳機與器材。
前提是懂儀測所表現出來的數據、圖表後面象徵的意義,
以及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例如:
版上有很多人喜歡看Frequency Response (FR;即頻率響應)來挑選耳機,
更有些人喜歡酸少部分人只看FR來決定要不要購買耳機太過可笑。
實際上很少被人特地提出來的是──
「儀測就是一種實驗;實驗的價值在於可以重現,但是大家的實驗條件不見得一致。」
也就是說,同一支耳機,使用不同的測具、或不同測具的校正測量;
或是使用不同的target curve評估數據,會產生不同的結論。
因此不同實驗條件的結果是不能互相比對著看的。
以下是相同的耳機、相同的測具,
不同的calibration & smoothing產生的結果:
https://i.imgur.com/eeirAMv.png
https://i.imgur.com/pE7ozuy.png
就像統計學可以用偷雞的方式營造想要的結果。
某些實驗結果也可以被「客製化」,弄得很漂亮。
或許有人會反對使用儀測的結果來評估聲音,
極端點,會認為儀測結果並不能詮釋任何聲音。
不過這樣的言論,實際上就是在說:
『我們對於人類如何理解聲音,其實一無所知。』
這樣的論調,對於:
『為了工業化大量生產,於是需要制定對料件的規格標準』本身是衝突的。
如果無法利用儀測的各種結果來說明需要的聲音規格,
那跨部門,甚至跨公司要如何認知一致並且協作?
出貨時又要如何QC並且排除公差問題?
儀測的重點,實際上不在數據本身。
就像透過統計或Google Analytics收集到的數據並不是重點。
「重點在你要如何解讀它。」
個人認為這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延伸閱讀
-190db 測量結果的秘密
https://www.l7audiolab.com/f/msb-select-ii-90db/
【問題5】
儀測的結果,對於聲音來說到底重不重要?
有的時候,人總是需要一點音染。
「高音染、低音染都可以很好聽。」
建議必須知道你想要什麼,再去購買。
如果預算充足,真的不要管那麼多,耳機聽起來喜歡買就對了!
不過儀測的結果對於挑選「器材」是很有幫助的,
因為你可以知道它到底有沒有「砸鍋」。
就算要調音,低失真的機器也是能夠調音的!
【問題6】
器材的SINAD是一種音質的指標數據,那麼SINAD = 聲音品質?
不,SINAD只是單一的數據結果。
若說SINAD = 絕對的聲音品質,就犯了倒果為因的錯誤。
但此數據可以快速地讓我們篩選商品。
換個角度來說:『如果SINAD可以決定聲音』的話。
那麼所有相同SINAD的器材,都應該要是相同的聲音。
不過在座的各位都知道並非如此。
因為儀測還有分很多類型,我們應當全部都合起來看。
不能只看單一條件的儀測結果決定一切。
【問題7】
線材到底重不重要?訊號線和電源線會影響聲音嗎?
某些「特殊」的條件下,線材是會影響聲音的。
實際上有讓線材幾乎不影響聲音的做法。
(也不應該要有影響才對)
這也是為何業界人士,有時和音響、耳機玩家見解有所出入。
建議還是把錢多投入在耳機上面比較實際。
因為耳機本身是變因最大的地方。
大到你有很多變化都無法運用耳機發出的聲音來驗證。
(變化被耳機本身的失真給淹沒)
【問題8】
平衡重要嗎?是否我的發燒終點一定需要走差分(平衡)?
耳機是不是用差分(平衡)線一點也不重要,
甚至可能引發其他問題。
如果今天end-game是綁定差分(平衡)的話,
那麼所有耳機廠商的旗艦耳機,
出廠預設線材應該要是差分(平衡)線,而不是單端(非平衡)線。
不過機器與機器間的接駁,
使用差分傳輸訊號存在壓倒性的優點。
【問題9】
RUN耳機重要嗎?
不,一點也不重要。
新品和舊品耳機最主要的變化,
來自於海綿是否完全貼合你的頭型(低頻)。
或單體沒有對準你的耳道,導致聲音變化(高頻)。
因此戴久了,自然就是RUN好耳機了。
※延伸閱讀
Is Headphones Break-in Real?
120-hour Burn-in Test
https://www.rtings.com/headphones/learn/break-in
【問題10】
是否價格等於聲音?
大概是最多人的問題了,
部分消費者會希望投資的金額,能夠換取這個物品的最大『成本』。
『希望價格這個的數字,可以對價換算成聲音的音質等級。』
https://i.imgur.com/QUo0v5n.jpeg
總是本能地換算為『數字』來類比,方便快速估算優劣。
但除非你是資深業界人士,否則您要如何預料成本比重?
大筆採購可壓低料件成本,
開發的人事成本該算在這台機器的成本當中嗎?
倉儲成本、運輸成本、廣告成本...等
還沒提到在售價其中,每一手預期獲利的比重抓了多少。
這樣的言論本身就是荒謬的。
【問題11】
別人的心得,參考價值高嗎?
我們上面所說的大多問題,
著重在客觀條件上是否可以重現。
實際上不要忽略客體主觀意識和條件帶來的差異。
以Todd Welti and Sean Olive的研究為例,
男性或50歲以下的人(約佔64%人數),喜歡他們實驗設計的target curve。
女性或50歲以上的人(約佔21%人數),更喜歡低頻少些的聲音。
而一部分男性或青少年(約佔15%人數),喜歡300Hz以下的低頻多些的聲音。
你很難評估大家是否使用同一套器材、環境是否正確之外,
也不知道對方的性別、喜好、美學見解。
這些主觀帶來的價值判斷標準是很難參透的。
甚至可能有嚴重聽損,其實你也並不知道。
所以人家叫你自己去聽,
其實有點像幹話但又沒那麼幹話。
https://i.imgur.com/gt6MTqd.jpg
實際上聽感心得還是能參考參考,但絕對不要當蓋棺論定的『正解』。
自己去試聽時,要是碰到難聽的東西,記得也是當暫時的小結論就好。
日後碰到,還是要給人家一個機會。
https://i.imgur.com/YNKkx1H.png
當然這種哈味言論,也有可能只是單純在裝B。
【問題12】
是否老耳機很值得買來聆聽?有可能碰到任何問題嗎?
不同年代背景下,對於聲學研究的理解和目標是不同的。
因此可以得到截然不同的聲音呈現。
若預算允許,何樂而不為?
https://i.imgur.com/bjctUzW.jpg
要注意的是,老耳機可能因為年代久遠。
聲學材料會發生劣化,會嚴重影響聲音品質。
導致最後聽到的結果和當年截然不同。
===============================
本週每天只睡四小時,其他時間都在工作。
好好地星期六假日還睡了整整20小時。
我一定是吃飽太閒才打一堆......。
實際上還有很多問題是可以被提出來討論的,
例如建立環境的Guideline,或是線性電源是不是萬靈丹?
甚至是版上Pinna Filtering Effects、
Free Field Response、Diffuse Field Response...等議題族繁不及備載。
以後有時間、有能力的話再整理一篇詳細一點的吧。
最好的狀況下,應該是和有熱情的業界人士一起處理共筆才對。
當然前提是講了那麼多異端邪說,還沒被版友綁起來燒掉的話。
附帶一提,
認真推薦版主買套JDS lab ATOM西裝,很香。
在日本也不用擔心地線問題。
從低阻到高阻都通吃,也好賣二手。
買來先專心確認要用哪幾隻耳機後,再來挑匹配的器材。
最後,還是得說:
『只要找對方法,不必花大錢也可以有超棒絕美好聲音!』
錢錢適度省下來,買個單眼去旅遊或和重視的人們一起吃大餐也不錯!
我自己估算20k就夭壽夠用了啦...。
耍廢去,各位有緣下次見。
===============================
以下給google的關鍵字
#新手教學 #指南 #入門 #新入坑 #起手式 #guide #教學 #懶人包
--
先推
推!
太有心了吧
你只想秀梗圖對吧
不好說、不好說,嘻嘻。
內擴那圖XDDD
我自己弄出來也快笑死XD
先推再看
大大太有心了,菜逼八學習中QQ
大家看到了沒有,資深業界人士出來講幹話XDDDD 我的理解搞不好也有可能有問題,拜託壞蛋出來普渡眾生QQ
推 要不要改一下標題,加一些關鍵字之類
壕!說改就改!!
未看先推
我覺得標題可以改一下,新手看到20萬可能就跳過了
是我也......嘻嘻。
XDD 新手的20萬採購指南
如果是2000採購指南就很有挑戰性了XD
20萬 現在新手標準真高
入門要20w,小弟瑟瑟發抖QAQ
要我掏出20萬爆刷一頓我還真的刷不下去QAQ
※ 編輯: clioneurise (114.45.55.20 臺灣), 07/18/2021 15:45:18建議改標題,把這篇當新手入門的其中一個指南
行! 改好惹XD
[建議]20萬怎麼買? c羅:卡刷40萬就對了
你乾脆說40萬比特幣Q_Q,捏太大了吧?
直上009s治百病(被拖走
感謝用心整理, 增加本版的溫馨度
溫馨耳機版,有你也有我>_^ 雖然已經停止註冊了。哭啊。
好厲害的整理!! 希望改個標題造福更多新手!!
沒提到的其實還有很多QQ
run耳機的變化我覺得很明顯耶 不覺得是海綿變化導致
推用心整理
可是20萬買不到HE1...QQ
戰神:貸款200萬不會? 懂?
是說...這篇改個標題比較好,確實是入門選購的一個指
南或參考
咦,我改了啊XD 莫非只有我中了鏡花水月!?
推
耳機類型建議耳罩耳道分開講
說的也是XD 我來修改一下內文。
外面改了 裡面還沒
貸兩千萬 懂?
房子車子vs耳機,高下立判QQ
這篇寫得很好耶 推推
該再找個良辰吉日寫一寫。
※ 編輯: clioneurise (114.45.55.20 臺灣), 07/18/2021 16:25:56 *稍微修改內文、修改標題**原標題:Re:[請益] 20萬內的耳機+耳擴+線材組合?*
發現修改標題後,前後文章就失去關聯性了。 希望原po 'pure1121' 會看到這篇:p
※ 編輯: clioneurise (114.45.55.20 臺灣), 07/18/2021 16:27:18我要是入坑的時候有這麼好的整理文就好了 QQ
我也這麼想O_Q 也是繞了很多歪路噴了不少學費。噴最多真的是DIY那一段。 這段待驗證的東西真的超多,時間和金錢開銷都大。
推
推!
Atom套裝讚嗎?
推
推 這些花了好多年才搞懂
誇張了,我也是拾人牙慧。
推 好詳細!
推 U質文章
推
感謝心得
推推!
上面好多熟面孔XD
推~
有內擴DAC比較菜有這種說法喔?
有,還持續蠻久的。敝人入坑當時吵得沸沸揚揚。 大概是Mytek192後面幾年、Benchmark和Audiolab MDAC還有呼吸的時候。
推推,小菜雞學習中
沒4沒4,我也小菜雞教學相長。
推,下次可以換寫 訊源格式是否能達成無損、人耳分辨
度
聽覺閾值(threshold)這段真的非常值得寫,ASR forum也有一篇整理的非常好, 版友龜龜看到的,疝液回歸本版:
https://tinyurl.com/m5pn8px4(縮網址連到ASR該文章)
PTT耳機板第一人 C羅 有問題請教這位大大就對了
不要瞎掰好嗎,PTT臥虎藏龍, 很怕出來講話被痛虐洗臉,真的。 當你講話時,看到業界人士都懶得出來說話就知道慘了。
推心得
好久沒看大大發文了XD
真的 看樣子我們都要讓腎了
讓了我才有HE1可以買,快割!
C大這篇太詳細了吧
省略蠻多細節可以開展的,但我累惹。 最近工作實在太累人。 下次後面那堆問題應該要多加一些延伸閱讀的地方。
究竟這篇會讓人少走歪路還是掉入更大的坑呢....
我猜會爆買耳機,最後被另一半碎唸。像我一樣。
※ 編輯: clioneurise (114.45.55.20 臺灣), 07/18/2021 18:16:05推 那有哪些獅子的鬃毛可以分享呢~
太多大概講不完。 對我來說DIY換料本身就是獅子鬃毛其一,在這上面真的花了不少學費。 如果不是Critical的地方,根本浪費錢錢。
大推
太猛了吧馬林 #TL;DR
!!出現了野生的跑分仔!!
先推,有時就是想花錢但又苦惱沒到預期的聲音
推推
不要瞎掰好嗎XD
借題問一下,版上有適合新手的常見耳機整理文嗎?
貌似沒有XD 對我來說ATH開放式那幾款、飛利浦9500 & X2HR、森海和拜耳都可以買就是。 這也是蠻適合大家一起來共筆的地方。
推優質好文!
那拜耳先跑3000小時是是run耳罩囉
run耳罩海綿無誤。
是啊(?
推好文
都有
有夠認真,這不推怎麼行
大家可以一起來>_^
真棒的開導文。那請問如果排插到壁插的電源線有接地,插
在排插上的電源線沒有接地,這樣還是有接地的效果嗎?
當然沒有:-P
很詳細, 原po是要逼死誰==
開燈還有bonus 人好好
啊嘶。
這篇不推對不起良心啊
推個,這些事項在挑耳機的時候一定要好好複習一遍
不需要 錢夠就好
接地/儀測/線材 有疑慮 其他推
那個動圈靜電平板玩一圈又回到動圈的怎麼有點眼熟
是前陣子剛發L5000心得的大大嗎XD
不好說、不好說。 看他何時自己出來自首XDD 目前他還沒出現在這篇推文當中沒錯。
推傳說中的板橋C羅大 aka.板橋金城武
稱謂越來越長XD
好的 學習了
相信您這些早就知道了,太謙虛XD
優文朝聖
多點科學,少點玄學
一切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QAQ
C羅一生推 耳機板明燈
冥燈啦齁。
推好文!當年入坑時若有這篇文,可少花一點冤枉錢啊...
你各位也一起來寫幾篇QQ
好文章!!!
推
推好文
推推
沒空
哭啊!
推推
爆
[心得] Chord Dave開箱與心得********** * 前前言 * ********** 最近ASR給予Chord Dave非常差的評價 甚至還說頑皮豹都去菜園拔雜草了,所以這篇評測看不到頑皮豹66
[心得] STAX SR-X9000開箱與心得******** * 前言 * ******** 在買完009s之後,我就有動圈、平板、靜電各收一支超旗艦的想法 然後我已經有009s了,所以動圈和平板再各買一支之後就可以退燒了...55
[心得] Sony MDR-Z1R開箱與心得****************** * 腦洞大開小劇場 * * 向911大致敬 * ****************** 庚子紀元978年,拜耳帝國的武帝(T1)正與索尼帝國的女帝(MDR-Z1R)陷入熱戀之中30
[心得] FOSTEX TH500RP 開箱心得聽了一陣子動圈耳機 一直很好奇平板耳機的聲音 偶然看到版上有一篇文章 才發現FOSTEX有生產平板耳機而且做得很好29
[閒聊] 大家能否分享耳機設備@@小弟剛踏入耳機圈 只有這兩隻耳罩耳機 SONY 無線0090遊戲耳機 和Philips X2HR 最近對耳機感到著迷 聲音意外的好 細節又聽的很清楚21
[心得] 鐵三角ATH-L5000心得******** * 前言 * ******** 在此先感謝七大借我這支L5000 從很早之前就知道這支耳機的存在19
[心得] 蹭聽Final D8000 pro和Hifiman HE1000se今天跑去預定Grado Hemp,就順便蹭聽了一下Final D8000 pro和Hifiman HE-1000SE 上次雖然有在耳機展聽過D8K pro,但是當時只能聽店家自備的我不熟悉的音樂, 就沒留下什麼深刻印象 今天試聽了底下幾種組合: 1. iFi PRO iDSD => Final D8000 pro16
Re: [心得] T+A Solitaire P & HA200前一篇ronbaker大已經貼過照片了,所以這裡就不重複了 這裡只寫T+A平板耳機的聽感,耳擴的部分沒有實際操作過,就沒心得可寫 耳罩的部分比我想像中還要大,而且上下長度很長 頭帶倒是不會很寬、長 耳罩可以轉90度平放在桌上15
[心得] Asus Rog Theta Electret開箱與心得******** * 前言 * ******** Asus的ROG Theta系列除了Theta 7.1之外,還有Electret Theta 7.1是左右兩邊耳罩各有4個動圈單體3
[心得] 「入耳式平板聲」 PMV PP 開箱本篇要來開箱一款極為冷門 但性價比相當高的耳道式耳機:PMV PP 這應該是目前市面上最便宜的耳道式平板耳機了 [PMV PP] 單體類型:14.2mm 平板單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