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Holo 梅 L3 (May KTE) DAC 開箱

看板Headphone標題[心得] Holo 梅 L3 (May KTE) DAC 開箱作者
luke417
()
時間推噓47 推:47 噓:0 →:5

冷門開箱系列...

好吧,這一天終究還是來了

之前盲狙「Holo 泉3 L3 (KTE)」
讓我感覺真是「賭對了」

>> 廣泛的音樂類型守備範圍
>> 優秀的空間呈現方式
>> 同時也具備了可搭配女聲系統的良好適性

延續「泉3」聽感體驗
幾經思考後
還是升級到「Holo 梅 L3(KTE)」
迎來了這次開箱

「梅」相關介紹
網路上已很多了不贅述

此篇著重在
與「泉3」差異比較

==============================================

【開箱】
【功能/設計角度,與泉3的差異】
【梅的初聽印象,與泉3的差異】
【相關搭配與一些閒聊】

==============================================
【開箱】

外箱打開是兩大箱
https://imgur.com/a7TyIG7

電供
https://imgur.com/KTpYzmb

隨附線材 (USB線/DC電源線)
https://imgur.com/2D3wlzZ

DC電源線
(警語: 請先拔掉AC電源線之後,再插拔此DC電源線)
https://imgur.com/KRuBhrD

隨附遙控器,全金屬質感還不錯
https://imgur.com/tWR9Dpo

正面一角
(後來已改為DAC/電供分開擺放)
https://imgur.com/oVJ4Xzb

==============================================
【功能/設計角度,與泉3的差異】


1. 全平衡 DUAL MONO / 電源分體式設計
分開兩塊R2R電路模組DUAL MONO設計,機箱內左右聲道分離隔開
https://imgur.com/Igg7iIq
電供部分,是獨立在另外一個機箱內
與R2R模組相同,也是左右聲道分開
各自獨立的O型變壓器電源模組供電
https://imgur.com/drQLRBM
DC電源線連接機板的部份
包含了左右聲道不同供電pin
https://imgur.com/LrJU0Wz

比較晚發售的泉3,沿用梅的技術下放
也就是用梅的R2R電路模組 (因此有著類似的聲底走向)
但泉3是左右聲道共用一塊、電源模組也是共用一組


2. R2R電路模組遮罩處理
加裝CNC黑色/銅遮罩DAC模組蓋
來做雜訊屏蔽抗干擾
(此遮罩只在梅L3版本才有)
https://imgur.com/K5yDTZO
泉3:無
(印象中看過
head fi上有人DIY自己做一塊罩上去)

3. 兩組 I2S 輸入
(以下節錄自官方)
提供兩組獨立的HDMI-I2S輸入介面,每組I2S都有一組定製的四路獨立電路,與標準LVDS晶元相反,使I2S時鐘信號受到更低的干擾和更低的抖動。
此外,每組 I2S 輸入都可以配置特定的引腳排列配置,使其與市場上的大多數HDMI-I2S數字設備相容。

2組 I2S 輸入,可做較彈性運用
(例如一組I2S給DDC
另外一組I2S給串流或CDP之類)
https://imgur.com/mqQ7mew
泉3:也是四路獨立 I2S 電路、但泉3只有一組 I2S


4. 內建升頻模式
可切換四種模式
NOS mode (non-oversampling)
OS mode (oversampling)
OS PCM mode
OS DSD mode
泉3:只支援 NOS 模式

5. 尺寸重量與發熱程度
梅:兩機箱加起來是 18KG
泉3:8.5KG

機箱尺寸都相同
430 mm (W) * 300 mm (L) * 55 mm (H)
原配腳墊 12 mm 高
另購墊材可留意高度

梅比泉3熱情很多
且發熱集中在DAC機箱部 (電供那邊微溫而已)

不在冷氣房使用的話
請特別注意散熱

保險絲
梅/泉3在110V版本都同樣是4A (可沿用)

保險絲槽設計有點不同
圖左是泉3,圖右是梅
https://imgur.com/y9KAgai


==============================================
【梅的初聽印象,與泉3的差異】


-> 聲底走向大致與泉3相同

均衡不糊的三頻表現
音樂類型對應範圍很廣
人聲、純樂器或古典,ACG
不同音樂類型曲目,甚至搖滾樂都可以勝任
且梅的解析與聲音純淨度更好

再來是「空間感」呈現

節錄之前在泉3心得
曾提過一段話:

舉例來說,聽泉3的時候
當我想特別去細聽某個伴奏樂器的聲音時
會發現它...就在那個地方
我可以專注的只聽那個樂器的聲音,而且不糊
同時,其它的聲音也還在
同時,那個樂器的聲音並不會特別凸顯或強調它就是在那個地方
不會有擁擠感,或是被影響


這段話
可以原封不動放到梅身上
優秀且相對自然呈現的「空間感/定位感」

既然這樣
兩者差別在哪裡呢?


-> 相較於泉3, 在聽感上更強化之處

-----------------------------
1. 聲音密實度與量感

大家在AB Test時
應該都有類似經驗

聲音本身「量感」改善時
會感覺「比較飽滿」

再搭配
聲音的「抑揚頓挫」
或是「活生感(?)」更到位時
會感覺「更有豐富情感與色彩」

上述兩者的改善
都會有助於
讓聲音表現「更接近於」我們實際聽到的聲音感受
(例如人聲中頻下段或是口型感
或是樂器聲音的厚度)

當然最真實的,還是去聽現場
(現場派站出來)

反之
如果這兩者嚴重不足
雖聽得到聲、分辨出有什麼聲
但那個真實感或沉浸感,就會相對低一些

https://imgur.com/PrJVR6z
綠黃色社會 Shout baby
https://youtu.be/raZ22iX5J18

以這首為例
The first take版本
主唱長屋晴子的演唱
充滿情感與爆發力,非常精彩

此時
聲音量感與細節
細微口水聲、喉音
抑揚頓挫、強弱對比表現的越好
歌手的情感,越能夠良好呈現
也就越能帶給聽者,更好的沉浸感

泉3在這個特性上
已經表現不錯了

梅則是更上一層樓的聽感

這個強化
搭配前述「空間感」優點
讓梅的聲音
聽起來「更接近於」真實感


-----------------------------
再舉一個
網路上曾看過的例子

人類大腦
大多數情況
只能優先專注在「一件事物」上

例如
我們正在聆聽一場
室內小型演唱會

我們可以專注聆聽、主唱的歌聲
也可以專注聆聽
伴奏的吉他聲,或是鋼琴聲

但不太容易
用「相同的專注程度」
同時聆聽主唱與吉他
或同時專注聆聽、複數個聲音元素


如下圖(節自網路)
https://imgur.com/SudUtXA

就好比
我們剛開始聆聽演唱時
會先專注在主唱
(圖片中央的藍色裝飾品)

隨著時間拉長
除了主唱歌聲以外
我們持續專注聆聽

如下圖(節自網路)
https://imgur.com/uYN30dK

可以慢慢感受到
周遭其他聲音元素的輪廓/旋律/節奏...
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吉他伴奏旋律越來越清楚
鋼琴琴鍵隨著曲風加快節奏...

這是一個自然反應的過程
我們專注力的變化
與慢慢沉浸在音樂裡...的過程



雖然一次聚焦在一個焦點上
但焦點周圍的其它元素
也會有助於
我們對整體輪廓(音像)的感受與沉浸感

下一張圖(節自網路)
https://imgur.com/YiwS01c

變清晰了

這時候
我們可先專注在
「中央的藍色裝飾品」
也可隨時轉移焦點到
「旁邊的銀色裝飾品」

無所謂
「它就是在那個地方
不會有擁擠感,或是被影響」

1. 你可以隨時轉移焦點到其它元素,而它同樣是清楚的
2. 你可以感受焦點周圍的其它元素,以及更規整的音像與空間感

如同前述那個專注力
與畫面變化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

這就是
梅/泉3帶給我的感覺

而個別元素本身的
細節度與彩度
也正是梅/泉3之間的差異


-----------------------------
2. 聲音韻味的來源?

在一些網路評論
曾提到梅更有「韻味」

這部分我實測後
覺得不是「額外音染導致色彩變化」
層面的影響

而是由於R2R本身潤澤流暢聲底之上
再搭配
前述「聲音密實度與量感」的變化


不是
「全部音樂或頻段」
的染色或改變色調
(有些線材反而會有這類效果)
https://imgur.com/MIKmwvH
全面加音染、全面拉高聲音量感
反而會變得不自然


而是
透過聲音密實度與資訊量的強化
讓「抑揚頓挫」更明顯
讓歌曲本身的味道更明顯
讓「力道該加強」,「力道該減弱」的地方
都變得更為清晰


聽感上
泉3
-> 聲音相對中性,沒有添加或改變原本的色調,整體偏淡的聲底表現
-> 也有人覺得甜味不夠


-> 與泉3類似中性聲底,沒有添加或改變原本的色調
但聲音密度與訊息量更多一些,讓整體彩度更加鮮豔鮮明
-> 相對來說也更有味道


-----------------------------
3. 低頻與punch感力道更好

這是另一個
非常有感的地方

曾看過網友提到
某些入門或中階R2R DAC
聲音流暢有韻味
但音響性有加強空間,力道或速度感不是很夠

泉3在這部分是可圈可點的
(所以對應音樂類型廣泛)

到了梅
則在這基礎之上,更加強化

舉例來說
最近常聽的一個搖滾團體 - twenty one pilots
其中幾首曲目:
Saturda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iXVRdotCEk

Saturday(中文歌詞版)
(很有放假氣息且帶動感的一首曲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FaDPsME81M

twenty one pilots - The Outsid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NcvblM8-_o

泉3的情況
節奏打下去的punch感與力道
已經很不錯了

梅的情況
也許得益於
DUAL MONO獨立電路與分離供電處理
那個低頻、力道與速度感、動態感又更好上一點
瞬態與收放感更好

又例如這個曲目:
Vivaldi Four Seasons: Winter (L'Inverno), original version. Freivogel &
Voices of Music RV 297 4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dk5GaIDjo
這個琴弦聲,收放力道與速度感...


推薦梅的用戶或是試聽玩家
可嘗試看看
搖滾樂、其它重節奏或快節奏的曲目

梅絕對不是一台斯文溫柔的DAC
也應該不會讓您失望


-----------------------------

-> 梅哪個版本比較值得購入?

個人意見
L2 / L3(KTE)
都是可以考慮購入的版本
(兩者價差大約23K左右)
預算先決

因為這兩個版本
才有搭載強化 USB input 模組
(後面發售的泉3 L3,也是搭載此模組)

-----------------------------

-> 梅與其它DAC之間的選擇?

這是討論不完的話題,換成其他器材也是

永遠會有更高價更好聲的器材出現
這個比較,也永遠不會停歇

此篇提到很多梅的聽感與優點

但要知道
到了此價位帶以上的其他廠牌DAC
很多都是「怪物級」的聲音表現
並不會遜色

重點永遠是
「用戶需求」與「預算」考量

梅已經是200K價位帶DAC裡面
在這個預算內,很棒的選擇之一


國外有很多用戶心得與搭配
(Holo May KTE)
有興趣的版友
也可去 head fi 上面看看

好聲好搭配
有i2s介面
給追求音質且龜毛的人

也有優化過的USB介面
給想好聲,又懶得搭配一堆器材的人

不想花這麼多預算在DAC的人
則可以考慮
梅技術下放的泉3(100K價位帶以內)
單論CP值,還比梅更高


==============================================
【相關搭配與一些閒聊】

-----------------------------
聊聊 OS / NOS 模式

初步實測下來
我認為梅最好聲的是
NOS 模式 (non-oversampling)

(難怪比較晚發售的泉3,只保留了NOS模式)
(另一個原因是當時AKM晶片廠火災)

OS 模式 (oversampling) 也不差
但相較於NOS的優秀表現
OS 模式就比較...普通一點

另外實測
相較於梅內建的升頻
Hydra HUB 的升頻處理更好聲

梅的內建升頻
是使用AKM的晶片組 AK4137

Hydra HUB
則是 Xilinx ZYNQ XC7020
搭配自家的 FPGA solution

再加上
Audiobyte (Rockna的子公司)
原本就是軟體專長的公司
對前端數位訊號處理,有自己拿手的一套
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

-----------------------------

目前手邊最佳設置

梅常駐 NOS 模式
如有升頻需求
-> 搭配 Hydra HUB 在前端做升頻處理

或是
HQPlayer + 梅
由HQP處理升頻
(這同時也是
國外很多head fi網友
推薦的梅(泉3)配置方式)


題外話
DAVE 的 DAC 好夥伴
是 M-Scaler

終結者Plus 的 DAC 好夥伴
是 GAIA

在Holo自家DDC「赤(Red)
未上市之前
(以下圖片來源 L7 audiolab)
https://imgur.com/UKq9apF
https://imgur.com/mezILky
https://imgur.com/awIxPB4

現階段
我認為 Hydra HUB
可以成為梅(或泉3)的 DAC 好夥伴
(在前端直接處理:
升頻器+DDC+Reclocker+串流)

且i2s腳位可完整支援
升頻處理很合拍,又好聲
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
input 與前端搭配


基本上與泉3相同
實測後,我對梅的印象也是
i2s > USB > 其他input

簡單區分

優先度1
有可對應i2s腳位的DDC或訊源設備
-> 選用 i2s input

優先度2
沒有可對應的i2s設備
但前端有USB設備
-> 選用 USB input

優先度3
前兩者都沒有...
-> 改用其他 input (AES, Coax, S/PDIF)


-----------------------------
目前
我是選「優先度1」的方案


接下來
以我手邊的三台器材舉例
Innuos Phoenix USB Re-clocker鳳凰
Audiobyte Hydra Hub
Titans Lab Helen

設定幾種搭配方案
給有需要的人參考

注意:以下方案皆為「預算先決」


-----------------------------
方案一:懶人方案 + 預算有限

需求設備:梅or泉3
(僅限有USB input強化模組的梅 L2/L3 & 泉3 L3)

搭配方式:
前端 -> (usb)梅or泉3

搭配USB強化模組,USB直上就不錯聽
簡單好聲不用想空想縫的方案

-----------------------------
方案二:進階方案 + 預算稍微拉高一點

需求設備:
梅or泉3 + 鳳凰或Hydra Hub擇一(或其他DDC)

搭配方式:
鳳凰 -> (usb)梅or泉3
or
Hydra Hub -> (i2s)梅or泉3

搭配 DDC 或 Reclocker
比方案一更好聲
優化後的前端數位訊號
可帶來正向的聲音變化

如有串流或其它 input 來源需求
(AES, Coax, S/PDIF)

Hydra Hub
會是很好的一個選項
(i2s可完整對應
播放PCM/DSD都沒問題)

-----------------------------
方案三:進階方案
但是訊源多、又懶得插拔線材調整
+ 預算再拉高一點

需求設備:
梅or泉3 + 鳳凰 + Hydra Hub(或其他DDC)

搭配方式:
PC -> 鳳凰 -> (usb)梅or泉3
串流(或CDP) -> Hydra Hub -> (i2s)梅or泉3

針對 input 搭配不同的優化設備
各自來源都有良好表現
只要切換梅的 input,方便快速
講究一點也可兩台串接,會有提升

-----------------------------
方案四:聲音最佳,但也是最麻煩的組合 + 預算再拉高一點

需求設備:
梅or泉3 + 鳳凰 + Hydra Hub(或其他DDC) + Helen

搭配方式:
鳳凰 -> (usb)Hydra Hub -> (i2s)Helen -> (i2s)梅or泉3

串接優化設備 Reclocker
這個聲音密實度與形體感...沒什麼好說的,就是它了
聲音表現超越前三個方案、毫無懸念
處理起來也非常麻煩

試過這組合之後
再試前三種組合,都會覺得聲音有不足感

懶一點的
在此方案的鳳凰前面
搭PC就很好聲了

講究一點的
在此方案的鳳凰前面
搭其他轉盤或CDP、還可以更上一層樓

這方案的聽感
可參照
版上 allancool500夕陽紅大大
文章內的「Titans Helen 聽感」:
https://www.ptt.cc/Headphone/M.1628264568.A.FCC

大致上是這個聽感描述與方向沒錯
而且串接後的效果,會更強一些

但要特別注意
Reclocker串接方案,是會有「邊際效應」的
(1+1不會等於2,而會變成1.8之類的)
相對來說,串越多CP值會越來越低
https://imgur.com/kS4QIKN
就像茶葉蛋
吃一顆很好,兩顆也很好
一次吃五顆那...

還會犧牲一些便利性
再加上
Helen是優缺點很明顯的「兩面刃」
有興趣的版友
可以事先評估看看
也可推文討論或站內信我

-----------------------------

如果你問我
三台順序
哪一台最優先建議?

我會回答是「Hydra Hub (或其他DDC)
DDC 是個非常關鍵的位置 / 升級首選

DDC處理好之後
再視情況與聽感
評估、聲音還有哪邊覺得不足?
評估、是否真的有需要追加 Reclocker?


-----------------------------
聊聊其他周邊搭配

建議避免直接疊放...

雖然官方圖
或網路上某一些用戶照片
是將梅的上下機身 (DAC與電供)
直接疊在一起擺放
https://imgur.com/pLDJzTA

但實測後發現
分開擺放
相較於原本疊放
整體聲音會好一點點,背景黑度也稍好一點

且中間連接的原廠DC電源線
長度大約有1米
擺放配置不見得要疊

但如果
空間就是有限、就是只能疊
那建議在兩台之間加個 IsoAcoustics
或其它類似有
「隔離」或「吸收」效果的避震墊材
也能達到一定的效果、會好過於直接機腳疊

-----------------------------

[墊材](暫定)
DAC -> IsoAcoustics ZazenII 搭配 Eau Rouge CP-SB
電供 -> IsoAcoustics OREA Bronze, 且與DAC放置在不同地方

個人聽感
Zazen 要比 OREA 更好一些
蠻建議購入的

[線材](暫定)
前 -> AudioQuest Dragon 48 HDMI (I2S)
後 -> Nordost Valhalla訊號線(Furutech CF-102R)
電源線 -> CROSS POINT XP-PSC Flare 特別訂製版 or Nordost Valhalla電源線
保險絲 -> Sharkwire Vulcan Fuse

之前曾和梅的開發者 Jeff 討論過
是否可將梅「本體」與「電供」之間的DC線
從原本「銅線基」,替換成「銀線基」

Jeff 是建議不要這樣做
他說會失去聲音平衡,變得更差

他提到
以前泉1和泉2的L3(KTE)版本
都是使用大量純銀機內線與銀牛(變壓器)

但經過他們調音與測試結果
Holo在後續
梅/泉3的L3(KTE)版本
就不再使用銀牛與大量使用銀線了

我猜測也許是為了避免
測值良好的梅/泉3會聽感偏薄,或過度解析
於是
就避開了以往L3版本
會使用的銀牛與大量銀線

以此做為參考
由於我前端那段 i2s 線
已經使用了純銀線基的AQ Dragon

訊號線部分
就維持原有的銅鍍銀線基Nordost Valhalla

電源線部分
Nordost Valhalla電源線
與 CROSS POINT XP-PSC Flare特別訂製版
這兩條
最近會 AB Test看看
哪一條更合適擺在這邊


=======================
聊聊「RUN機」這檔事

前次泉3心得提到
run in 時間較長

似乎造成些誤解
順便在這說明一下

泉3和梅都是類似情況
剛開聲並不會「衰聲」難以入耳

但前中段期
會有一段時間「衰聲」或是「怪聲」

在這之後
中期左右會進入「變化期」

這個變化期比較久
意思是
聲音慢慢朝向好的方向熟化

-----------------------------

泉3的經驗
我這邊大概 500 小時 ~ 600 小時之前
都還感覺得出一些好的變化、熟化

在那之後
就感覺穩定下來了

但是在那個「變化期」之中
不代表就不能入耳之類的
而只是一個「熟化的過程

所以請不要認為
沒有先 RUN 個 500 小時就不能聽、之類的
(如果真的這樣,應該會是超級大缺點)

畢竟熟化過程,聆聽這些變化
也是 RUN 機的樂趣之一

=======================
最後閒聊一下

其實
泉3就讓我很滿意了
對原本的愛用機 ATH W11JPN 來說
已是足夠退燒的搭配
https://imgur.com/U2DMrrg
以往
大家普遍說的W11JPN軟糊不再
低頻/解析得到強化
人聲維持毒性之外
也把音響性、空間感拉起來
算是很不錯的改善

而升級梅之後
再搭配一些周邊的調整之後

我很驚訝
持續持有了10幾年
熟悉到不行的老耳機 W11JPN
還能發出這種聲音:

-------------------
在相對規整拉開的舞台空間之內
豁然開朗
琴鍵聲伴奏變得更為鮮明清晰

那位可愛的女性,如同10幾年前一樣
站在舞台中央,依舊美麗動人

不同的是

舞台前的透明薄紗,被揭開了
你走近了,看她看得更清楚了
甚至可以感受到
她細微的情緒變化與聲息喘息

不同的是

她的情感更多樣了
以往總是一貫的軟語嬌嗔
只對著你用氣音傾訴著綿綿情意

現在卻
偶爾也會任性
帶點哭腔與喉音向你吶喊著讓你揪心
有時候又慵懶,話語迴盪在空間內、仍讓你感到一絲甜意與暖心
屢屢讓你感受到情感的真切...
-----------------

並不是什麼飛天遁地

卻是和10幾年前
我最初聽到的W11JPN相比
非常大的變化


-----------------------------

後續升級梅
除了想試試看
目前喜歡的這個聲底走向(泉3)
還能提升到什麼程度(梅)之外

另一個原因...
就是它了
ATH-L5000
https://imgur.com/Z8tgzpB
今年年初
因緣際會之下
從日本入手的全新品

為了迎娶它
也為了避免過往憾事再現
才有了後續這些調整

下一篇
ATH-L5000開箱(?)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0.61.131.103 (臺灣)
PTT 網址

SARODVD09/19 18:47赫客老闆推終結者大於這台

雞排要切不要辣(誤)

yys31009/19 18:48推推 這也畢業機了吧XD

yys31009/19 18:56看完再推一次

感謝助推~是該畢業了沒錯

martinlin7709/19 18:59

感謝助推~~

luwatercolor09/19 19:05推,R2R真的棒

感謝水色大,R2R讚的

thomas79009/19 19:05讚喔 Zazen其實CP值和實力超過orea 但就是要有音響

我也是試了才發現真的有差,CP值也真的贏OREA~

iitze09/19 19:06推推推,太專業,而且解說的很棒,超有趣的

iitze09/19 19:07有好機,就是棒

感謝助推!

thomas79009/19 19:09會多一點活生感,價位中很難得

Garrys09/19 19:09爆干猛的心得分析文

感謝~~~

ae32343609/19 19:10赫克老闆就dena鐵粉 聽聽就好 然後L5000太神啦 XD

我以前曾問過他也是推我買dena XD

wsung09/19 19:24推詳細心得

muzikku173009/19 19:30推超優質心得,也是位大燒xd

pcjustin09/19 19:40headfi推這台比丹拿火

感謝大大們助推喔

shaylin309/19 19:45推心得 讚

感謝阿七大助推

Reshiram09/19 19:46推心得 看國外對這台也是好評如潮

感謝助推,國外心得真的生火 觀察了一下感覺搭配性不錯,很多不同系統搭配

nonpeople09/19 19:46好厲害的心得! 超詳細,推!

感謝助推

joedothis09/19 19:52猛!超細緻的心得,推一個。

感謝助推~~

yys31009/19 19:54要升頻應該玩這家吧 dena那家的NOS不是NOS

allancool50009/19 19:55好燒啊 推推

感謝allan大大助推

wow12347509/19 20:07推優質心得

sifa102409/19 20:22好燒好燒XD

chinyuechen09/19 20:25好棒的心得,推!

AerobladeIII09/19 20:48這要在燒下去可不得了,MSB?

elguapo09/19 22:15推好文

cheng11809/19 22:25推心得,泉3好燒

感謝樓上大大們助推

zoraruru09/19 22:26我看國外youtuber都是一面倒說May > Terminator Plus

有看過類似討論沒錯

Roa09/19 22:40推心得,好想買QQ

yys31009/19 22:43May > others

locuss09/19 23:01好厲害的心得

dzwei09/19 23:08只有我在羨慕還能買到全新的L5000??

當時找台灣是已經都沒了的樣子 最後是從日本 但似乎也是那邊最後一組

louissyou09/19 23:19推Luke大心得 期待L5K的開箱

OKOK 感謝L大助推

louaixz09/19 23:21接下來就燒L5000專用耳擴,升級線

線已經準備好了 (crystal dream duet) 第二條線先不急慢慢看 擴的話要等2023年

a951l753vin09/19 23:37感謝Luke大

感謝蕭大助推~

jardin12309/19 23:39L5000居然還有全新品 太神啦

我也很意外 不然應該泉3退燒就好了

a13309/19 23:42推好文,超級詳細,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warlidot09/20 00:26大R2R時代

tienam09/20 03:54這心得太神了

mtbigzan09/20 06:13太神了

jjoes77tw09/20 07:04推詳細心得,L5000居然還有全新品!

xoy09/20 08:47心得推,一直對Holo的東西蠻有興趣的

odanaga09/20 09:18

LDopa09/20 12:29推用心心得 有燒到

LDopa09/20 12:31只是沒有錢錢

感謝樓上大大們助推~~

cynx133709/20 14:26推心得,好燒

aegis4321009/20 15:30看起來適合配SRH1840

hdd6031109/20 16:34老外水管主都直插USB的話大概梅KTE的界面比較有優勢吧

hdd6031109/20 16:34,dena挺需要搭配自家DDC加持的

eddie081709/20 18:57太燒了 感謝專業又詳細的分享,恭喜入手心頭好。

azxc875609/20 20:34優質心得推推

yy6043009/21 07:50好文

kodokawa051509/23 01:55好文推 各種圖象理解

感謝大大們助推

※ 編輯: luke417 (111.83.191.240 臺灣), 09/23/2022 14:5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