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請回答1988,到底希望觀眾看幾次?
最近這幾個月,都在重覆看1988,整集或片段。
也花了好多時間在看版上的討論文。
也發現原來最早的live文,是沒有字幕。
(原來有這麼多台灣人懂韓文!明明韓文系不是很多啊?!)
看了討論才知道原來有那麼多細節,
如崔澤沉濳了五集、433、牆上的鐘、有人睡好,有人沒睡好、時間軸.....
第一次看時,常常忙著抽面紙,擦鼻涕,根本不可能看到那些細節。
對照討論文,才知道,真的有耶!
就有個疑問,編導們在製作時,就期望觀眾們看到這些細節嗎?
有觀眾各自解讀的可能,當然,我常常感受到「作者已死 」。
好的作品,要能夠做到「作者已死」,必須要留下東西給讀者,
不然只能說是作者未曾存在過。
如果編導團隊沒有預知道作品會如此受觀迎,還會留下那麼多線索嗎?
因為大部份的作品只會出現在觀眾眼裡一次。
更糟的想法是,只有編導、演員貴,工作人員的成本很低?!
作品賣給OTT平台後,收看時數的多少,會再分潤給原公司嗎?
不然為什麼要設計出,觀眾要看好多次的細節?
我看到有很多人對結局不滿。
安慰一下大家,很多歐洲的影集都是這樣。
人沒殺完,下落不明,一個雪景或天空,就結束了......
然後雜誌上還是有人會專文評論,說留給觀眾反思或衝擊之類的。
再請問一下,有好多請回答1988的長文,請問,那是看幾次才看得到那些細節?
現在覺得看藏細節的劇,好過癮,有一種享受好多能人辛苦成果的快感。
當然故事大綱要明確。
可以推薦嗎?
真的是第一次看懷舊劇也覺得自己在那個時空背景下。
--
就算沒注意那些細節 我爸媽大概也看了五次
導演是細節控啊
很多版友都是追韓劇live追到聽得懂韓文
細節會讓整個故事的意義更飽滿!
我只記得一直猜老公
我看了很多次,還是不知道433指的是什麼
1988之前已經有1997跟1994 反應也都很好 一定是
有預期會受歡迎的阿
而且看韓劇通常也不會只有看劇 有的人會聽歌或有喜
歡的韓星 看韓國綜藝節目 久而久之 聽懂一些也不奇
怪了
站錯隊,不敢看第二次的:~
爬了很多細節文之後 最近再重看一次1988 真的被這
些細節感動到不行
真剛好我最近也在重看,真的有好多人物互動的小細節,好感人
那些細節我到現在還是看了就忘,但1988還是看了10次有了
…
好奇有什麼細節?有什麼整理可以看的嗎?
埋細節彩蛋往往是編劇或導演對作品的世界觀完整的一種深情
請回答系列影響韓劇還蠻深遠的,2521應該就有follow懷舊
+考究細節的rule
請回答系列 帶我入坑韓劇
製作團隊一定會預期觀眾想法,不同製作團隊也會有製作的
期許,有些不光只是滿足大眾的眼光,也會選擇滿足自身對
拍攝的熱忱,從電影歷史就可以看到蠻多剛開始播出的時候
觀眾沒有猜到導演所表達事情或風格,可能過了好幾年後才
知道
83
[問卦] 韓劇全球火熱,台劇編導社群教育觀眾?韓劇過去仰賴傳統電視系統 在亞洲就已經是大殺四方 現在借助Netflix,更是全球熱映 在全球多國打進觀看時數TOP10 突破語言與文化的壁壘51
[情報] Law School 主演終映感言金明民X金汎→高允貞,感謝對Law School的應援 (終映感言) 金明民 "現在要送走楊宗勳教授了" 首先我想對一起完成了Law School的觀眾們表達謝意,也感謝最先向我遞來作品提案並一 起努力的金錫允導演。還有作家、揮汗如雨的工作人員、在現場同甘共苦的同僚演員們、21
[討論] 值得考據會讓作品更紅嗎?知名作品往往會引起讀者們的討論, 而有些作品可能由於豐富的細節設定、深度的內涵或細緻的世界觀, 而容易引起人們更深地試圖去挖掘其中隱藏的意義或背景設定來源, 形成ACG的一種考據文化。 例如極具代表性的巨人、9
Re: [討論] 電影真的有那麼多寓意在裡面嗎基本上美學概論的課程會跟你說, 對一部作品的詮釋可以分三個側重/觀點/取向來談:作者、作品、觀眾。 作者取向的詮釋路線可以追溯到最早的詮釋學方法論(狄爾泰),重點在於探求作者當時創 作的真意。所以就這個路線來說,詮釋有正確與否的差別,正確性的判準在於作者是否承認 那是她的想法,或是是否有足夠好的證據證明那真的有可能是作者本人的想法。9
Re: [討論] 關於虛擬推理這個漫畫雖然下面有一長串的討論,原PO也有他對推理小說的堅持 不過有稍微觸碰推理小說類的,想分享下虛構推理的核心之一,也是原PO心心在念的 「以能如何編出假故事欺騙所有人又能解決事情為目的基本上種種設定加上作者刻意導向 解決事情的方式, 極端的都合主義」 應該是九十年代後半,日本推理作家法月綸太郎所引發對於推理小說這類型巨大衝擊的7
Re: [閒聊] 明顯讓玩家感受到作者在"教育"你的作品我記得在最2出來前沒有用「教育」來形容作品的情況,某方面來說也是個創舉了。 至於教育的問題,說說我的看法吧。其實絕大多數的作者創作時,都會把某種想法帶入作 品中。好一點是有意;差一點是無意。 這個想法會是作品的主軸。可能變成角色的思想,成為角色行動的依據。再依據對立去進 行衝突。而有意為之的作品會更為凝鍊,反之則可能較為鬆散。- 這一切 都看每個人看待作品不同角度的解讀 我的想法偏向這樣啦 電影同時身為大眾傳播藝術跟藝文藝術創作品 的確有很多編導會想要把他的理念藏在電影細節中 就像我們也很愛諷刺的國文課本的讀者文摘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