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Re: [閒聊] 生命意義的實踐?

看板MenTalk標題Re: [閒聊] 生命意義的實踐?作者
nightocean
(燈塔)
時間推噓 4 推:4 噓:0 →:3

分享一下個人的想法與經驗
關於那三點,第一與第二有些地方可以進一步討論
明白如何不被字面上的意思受限,更容易去實踐

關於工作有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工作是否一定要有意義?」
很多人聽到這個問題,往往只會直覺的想到「工作內容」層面
覺得自己每天就是當社畜或面對一些傻蛋、渾球,若真有其意義,不是枯燥就是煩人
但看事情不能只看形式層面,目的、內涵更重要
所以工作是否有意義,我們也可以從所持的目的來看
舉例來說,很多人其實工作與過去所讀的科系不見得相同
就算相同,他們也未必真的很感興趣
有時只是因為那個科目成績較佳,就選了那方面的科系及工作
總而言之,多數人的工作並非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只是為了餬口,或賺更多錢

但若我們從目的層面來看時,就可以把工作當成一種達成目的手段
而目的想當然爾,則是我們認為有意義的事
換句話說,儘管工作內容無法直接契合我們的興趣,或是非常具有有意義
但我們可以透過工作支持我們的興趣或覺得有意義之事
這樣就能符合講者所說的了

關於愛,我個人的實踐經驗與講者所說有點不同
但並不是講者所說的不正確,而是愛有分很多種層次
而且很多人對私慾的印象是比較狹隘的,只會想到實際上的圖利那個層面
偏偏私慾的層面其實很廣,譬如控制欲、佔有慾這也都可以算在內
若光以講者這樣的標題,很多人可能會因為理解不足
以為自己已經沒有出於私慾,卻不知道自己仍持私慾去愛人

愛人的方法其實很單純,但做起來卻不容易
這種說法看似矛盾,卻有其道理
我們之所以難愛人,是因為在愛之前設下了太多的限制
因為這世上普遍都崇尚著「有條件的愛」
這種愛需要前提,要達到某種條件,另一方才願意給出愛,本質上形同交易
當我們用這種假愛活在世間,我們會處處給人設立條件(包括對自己)
要當事者做到,我們才認可對方值得被愛

因此,很多人其實對自己也充滿批評,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那麼多愛
當自己都感受不到愛時,自然就很難去給別人愛
因為我們不可能給出自己沒有的東西
所以若要好好愛人,首要的就是要先愛自己
當自己的愛足夠甚至溢滿時,就會自然而然的擴及到他人,仁慈將由此而生
那時我們愛的行動就不是出於道德規範所為,而是一種自然狀態
既然是自然狀態,就不太會有所謂的私慾問題
而愛人的行動,也不一定要具體到外在上看得出來
若我們能在內在停止批判,學會祝福,就已經將對方與自己從仇恨中解放

而這一切之所以不容易,正是因為我們相信「有條件的愛」太久,早習以為常
在我們小的時候,多數父母都會因為孩子不乖,故意冷落或說些隱含這種概念的話
因此這種「愛不是免費」的印象從小時候就已經開始落地生根
所以,要扭轉並不容易,得花上一段時間慢慢地改變這慣性思維
其實,光是重新學習如何愛人,就夠學習一輩子
甚至有些人花了一輩子還學不好,對自己依然苛刻
但如果學會的話,會發現很多困難將不再是問題
甚至沒有所謂的困難,一切都只是「事件」,全看我們如何去詮釋它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85.33.223 (臺灣)
PTT 網址

yohappy09/19 00:21這篇也太認真了拔

heartlock09/19 20:46謝謝你的分享,也謝謝你願意po在板上

heartlock09/19 20:50「無條件的愛」太難做到,也很難定義,當一個小孩在吵

heartlock09/19 20:50鬧時,怎樣做才叫對他無條件的愛?順從他?指正他?我

heartlock09/19 20:50們都知道順從他不是真的愛他,但是指正他又隱含自己有

heartlock09/19 20:50條件的期待,所以,怎樣才能做到無條件的愛?

您問了個好問題,因為許多人會有同樣的疑惑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疑惑,主要來自於人們「重形式而不重內涵」的習慣 這個概念簡單來說,就是直接把某事或某些行為跟某些觀念畫上等號,而不深入看動機 譬如當子女的好像非要做到什麼,才算孝順 做伴侶的好像非要做到什麼,才算體貼 做父母的好像非要做到什麼,才算盡責 若是存著這種心態過生活,我們很容易會對自己與他人加以批評,而看不見愛 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和經驗不同,相信的事也不一樣 可能A認為是正確的事,在B的觀點反而不正確 這種情況究竟要以誰為準? 尤其若A、B兩個人剛好又必須近距離相處,但雙方卻又堅持己見,衝突必然不斷 話說回來,要如何做到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定義很簡單,就是不加前提,不拘泥於形式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同意讓人為所欲為 這兩句話乍看之下會顯得矛盾,其實不然 因為既然愛不限於任何形式,我們不讓對方做些什麼,也可以是愛的一種表現 舉例來說,當孩子正往很危險的地方走,愛孩子的我們會做些什麼? 是要不給孩子做限制,讓他繼續走,還是適時拉住他,告訴他危險性? 前者的做法正是屬於不解其意,只學表面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東施效顰 後者則是知道內涵,因為出於愛才禁止,所以禁止並非不愛 同理,對於社會上的犯罪者我們也是可以採取同樣的態度 法律上他們該負的責任,就讓他們去負 但我們不需要因為他們犯過錯,就從此把他們貼標籤,排擠他們 有些更生人就是因為屢屢被舊事重提,撕不下標籤 乾脆就順著旁人的意,走回老路 當然,我們也不需要對那些更生人多熱情、親近,因為愛不限於形式 倘若我們能做到在心中真心祝福他們,基本上就足夠了 真正的愛,不是讓一個人依賴我們,而是能不再需要我們,自行獨立 關於該如何對待一個吵鬧的小孩這個問題,由這點應該可以很清楚的明白該怎麼做 至於我們在日常中該如何實踐無條件的愛? 老實說,刻意去做那些表面上的善事並不是首選 因為我們的淺層思想與行為,都只是深層思想的反映;前者是果,後者是因 只要深層思想調整過來,淺層思想和行為自己就會改變,完全不需要道德來規範 所以建議的方式,最好是學著不批評及寬恕開始,對自己與他人亦是 我們之所以難以愛自己或他人,是因為深信有條件的愛,並設下了太多條件 所以儘管我們想愛人時,這份妄想也會阻止自己不可以去愛某些人 事實上,愛是我們的本質,只要我們除去這些無法愛人的前提 愛就會在我們心中自生,不需要特別去學 換句話說,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去除令我們無法感受愛的障礙,去憶起愛 這也就是神秀所謂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然而,實踐不批評與寬恕的過程,許多人會遇到一個障礙 就是他們真的很想寬恕對方,但對方依然故我,實在令人忍無可忍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的放下阻止我們愛人的條件 實際上他們只是在壓抑、隱忍,逼自己指鹿為馬,對那些「惡行惡狀」視而不見 但真正的寬恕並非如此,它將那些評斷的標準全部放下 既然缺乏了評斷的標準,自然就沒有審判與定罪 既然沒有審判與定罪,真正的寬恕就自然發生了 這也就是慧能所謂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說到這,或許還會有很多人有疑問:「沒有那些評判標準,要依據什麼來判斷?」 基本上只要有愛,就會知道一切的答案,愛會適時地告訴我們可以怎麼做 而且不是死板的「一定要怎麼做」那種道德規範或價值觀 透過真正的愛去觀看一切,就會發現一切都只是一個「事件」 只有如何去解決或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 編輯: nightocean (219.85.35.46 臺灣), 09/20/2023 10:55:27 ※ 編輯: nightocean (219.85.35.46 臺灣), 09/20/2023 10:59:49

yohappy09/20 21:01要讀多少書才能發這麼認真的文~厲害了,拜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