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分享]烏克蘭還能生產坦克車嗎—淺析烏克蘭坦克

看板Military標題[分享]烏克蘭還能生產坦克車嗎—淺析烏克蘭坦克作者
jason748
(第79空中突擊旅)
時間推噓 1 推:2 噓:1 →:6

https://zhuanlan.zhihu.com/p/656661458

(簡中連結,不喜誤入)

最近俄羅斯宣布打算恢復T-80坦克的生產著實讓一部分人吃驚,假定俄羅斯人沒有張口說胡話的話,這個任務大概率要落在鄂木斯克運輸工程廠身上。在21世紀初的通報中該廠領導層表示保留了T-80的生產設備(本來該廠就是T-64/80的主要生產廠家),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特別軍事行動開展到現在,該廠的主要任務都是生產TOS-1A火箭砲及相關保障設備,要不就是小批量生產MTU-2020戰車架橋車和TMM-6重型渡橋這樣的工程設備,能否重啟生產線並且真正投入大量生產,還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的。不管怎麼說,這種新聞還是得過一段時間才能知道真偽。

比起俄羅斯的坦克工業,從上個月開始就有很多很多的讀者問我,現在烏克蘭的坦克工業到底是何種狀況,烏克蘭還能生產自己的坦克。我不喜歡故弄玄虛或是將答案放在文章最後的做派,我直截了當地告訴大家:

不能

看完了這個令人沮喪的答案,但仍然沒有退出的讀者,我給出兩個版本的解釋,一個是簡短的說出為什麼,一個是冗長的,對過去和未來的總結。首先是簡短的版本:烏克蘭坦克工業退化有兩個根本原因:

太久沒有得到數額較大的國外訂單,使得國防工業相關企業閒置或乾脆消失,大幅度降低甚至失去了特定零件(尤其是電子元件)的生產能力;

戰爭帶來的破壞,同樣有兩點,一是和俄羅斯全面開戰以後失去了來自俄羅斯零件的供應(烏克蘭繼承自前蘇聯的坦克集群依賴俄羅斯部件),二是俄羅斯的入侵摧毀/佔領了許多烏克蘭零件分場。

舉個例子,馬雷舍夫設在哈爾科夫的工廠(KhBTZ)就多次遭到俄羅斯的轟炸與砲擊,好在場子規模足夠大(3平方公里的加固廠房),俄軍攻擊了幾次發現毫無效果就放棄了。但是像伊久姆的儀器製造廠就在被佔領期間被俄軍炸毀,從事坦克裝甲鋼、軋製金屬和鑄件生產的馬裡烏波爾工業集群同樣也被完全摧毀。

現在烏克蘭坦克工業的任務是以馬雷舍夫工廠為核心,對仍有價值的前蘇聯坦克進行翻新(哈爾科夫坦克墳場裡也一大堆破車,找能修的),頓巴斯衝突開始的時候,馬雷舍夫就在搞T-64和T-80的翻新,不過拯救的坦克具體數量不詳。另一個同樣重要的任務是對前線損壞的坦克/裝甲車輛進行維修,根據我的觀察,這項任務的優先順序很可能比前者更高。
至於生產新的坦克,就拿T-84來舉例,烏軍內部的消息是烏克蘭國防工業無法確保瞄準系統、電子設備、裝甲鋼的供應,同時在專業人員和設備上也存在缺額。現在能夠做到生產新的底盤,但是砲塔相關零件就比較遺憾了。烏克蘭工業的說法是將在未來考慮以烏克蘭國產底盤為基礎配合西方的火砲和火控設備設計坦克,另一個重要的設想是在捷克和波蘭等友好國家部署工業基地以避免仍在交戰的本土安全威脅。

到這裡,烏克蘭坦克工業的現狀就講完了,但實際上關於T系列坦克在烏克蘭的命運是一個很長的故事,接下來我會詳細說一說,事情是如何發展成現在這樣的。

提到烏克蘭的坦克工業就得提大名鼎鼎的莫羅佐夫機械設計局(Mechanical
Engineering. AA Morozov,縮寫為KMDB),也是T-64系列坦克誕生的搖籃。莫羅佐夫設計局下屬位於哈爾科夫的馬雷舍夫工廠(VA Malysheva,縮寫為ZIM)是烏克蘭最大的裝甲製造和維修基地,並且在烏克蘭5個主要城市都有分工廠:基輔(KBTZ) 、日托米爾(ZhBTZ)、哈爾科夫(KhBTZ)、利沃夫(LBTZ)和尼古拉耶夫(NBTZ),這些分廠雖然規模不如馬雷舍夫總廠,但也擁有完整的生產線,能夠小批量地進行新裝備的製造與維護。烏克蘭國營企業-烏克蘭國防工業集團(Ukroboronprom)名下有18家各類製造業,但除了馬雷舍夫以外,其他廠區只負責日常維護作業。



九十年代初,隨著蘇聯解體導致的各軍工企業的聯繫中斷,烏克蘭開始探索獨立的坦克製造之路。1993年烏克蘭政府正式決定對坦克零件進行國產化以減少對俄羅斯供應的依賴,最終目標是實現在本國國內完成生產流程。例如彈道電腦被交給了航空航太企業Hartron,Hartron是個值得一說的烏克蘭企業(在哈爾科夫、扎波羅熱和日托米爾都有分廠),其設計和生產的運載火箭以及相關設備在全球都有不小的份額,在14年更是通過停止向俄羅斯供應火箭控制系統“卡住了俄羅斯人的脖子”,將俄羅斯的一系列火箭計劃推遲了8
年之久(當然俄羅斯人最新的產品也不怎麼行就是了)。在Hartron聲名鵲起之後,又承擔了坦克的自動輸彈機和火控綜合體的生產工作。

其他類似的企業還有哈爾科夫儀器製造廠、航空工業的FED工廠(火砲穩定器和裝彈機的液壓設備)、哈爾科夫電氣設備廠(滅火抑爆設備)、伊久姆儀器製造廠(光電設備)和Feodosia 儀器製造廠(光電對抗系統,該廠已淪為俄軍佔領區)。值得注意的是,基輔火砲設計局(KBAO)也為生產蘇聯2A46M 125mm戰車炮編制了文件,將其置於蘇梅的伏龍芝工廠進行生產,代號KBA-3。

這些努力幫助烏克蘭保持了坦克生產,並且在九十年代完成了一系列大數額裝甲外貿訂單,最出名的就是向巴基斯坦提供320輛T-80UD坦克的合約。第一輛坦克車於1997年下線,訂單最終於1999年結束。但仍然要注意的是,九十年代烏克蘭的「零件國產化」更多的是對既有生產線和庫存零部件的維護和小規模修整,此時的烏克蘭政府還對俄羅斯有著相當程度的“幻想”,所謂國產化的初衷不過是武器出口的競爭。事情就這麼拖著到了21世紀
,很快烏克蘭就遇到了國家命運的十字路口。

在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爆發之後,烏克蘭政治局勢發生了劇烈變化,對政府財政的影響也是毀滅性的,以基輔工廠(KBTZ)舉例,因為特殊企業出口合約的大幅度縮減,
2016-2018年期間的出口業務收入從6,197.9萬格里夫納(UAH)下降到38.92萬格里夫納。不過與之相對的,烏克蘭本國陸軍對這些企業的業務需求則因戰爭爆發而激增。金錢的味道自然不會逃過資本的鼻子,民間資本開始湧入國防製造業,對資金鏈斷裂的國有企業進行融資和吞併,導致國防工業集團在烏克蘭裝甲製造業中的份額不斷減少。2015年私企在市場中的總份額只有23%,而2020年底,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54%。

從正面的意義上來看,資金的注入避免了烏克蘭國防工業的崩潰,並且拓寬了對外出口的管道(民間資本能夠更好地繞過一些禁令),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放任還是極大打擊了烏克蘭國防工業的科研實力(失去了國有資本的開發投資),並且助長了本就十分惡劣的軍內腐敗。裝甲工業的閒置和軍隊的腐敗導致了頓巴斯衝突中的高損失,為了彌補這些損失,烏克蘭政府下了一系列國內訂單用於裝甲體系的補充。但由於貨幣貶值和民間企業「出口優先」的潛規則之下,想像中的坦克和裝甲車輛數量的大幅增加並沒有發生。已經退休的前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維克多-穆真科(Viktor Muzhenko)說,國防秩序行動的實際執行率不超過30%。烏克蘭專家解釋說,國防命令無法執行的問題是由於行業管理不力和腐敗猖獗,但首先是由於「俄羅斯特工」的敵對影響。雖然俄羅斯的干預是一部分問題,但這聽起來更像是一種藉口,俄羅斯以一種被動的方式影響烏克蘭工業——零件供
應。

雖然在2014年烏軍進口了一大批零件用於舊裝備的維護,但失去了穩定的零件供應仍是棘手的問題,所以烏克蘭在14年年底宣布全面禁止向俄羅斯進出口軍用車輛的同時,也真正開始尋求對已有裝備的本土化。實際上烏克蘭的做法還是相當務實的,採用本土可以生產的零件替代俄製零件,無法自行生產的零件就從西方進口,雖然這不利於烏克蘭本土製造業的進步,不過國難當頭,還是先緊著需求來。實際的成效也是有的,2014年T-64BM依賴俄羅斯供應的140個零件,到15年已經解決了130個,剩下的10個也在16年解決。然而根據馬雷舍夫工廠的報告來看,直到18年仍然有5%的俄製零件無法解決,不過好在俄軍也足夠腐敗,直到2021年烏軍仍然有渠道批量購買這些零件。然而不久之後俄軍就開始了全面入侵,幾個月的時間裡,包括數個重要零件生產廠商所在區的國土淪陷,「完全國產化」也就無從談起了。

雖然在戰爭中,烏軍裝甲兵配合其他兵種利用少量先進武器配合大部分老舊裝備打出了相當漂亮的交換比,時至今日已經對俄軍坦克部隊造成了2315輛的有記錄損失,相當於俄軍戰前現役的坦克總數。但其自身也付出了648輛的有記錄損失,烏克蘭沒有俄羅斯那麼多遺產可以消耗,所以比起費時費力去折騰新技術,還是要先滿足維修和翻新的需求。隨著烏克蘭使用和維護的西方坦克越來越多,我也同樣期待在戰後的烏克蘭坦克工業會拿出什麼樣的新作品,就像T-84一樣煥發新的光彩。

= =

俄羅斯有完整的軍工體系,即使產能可能灌水,每個月造幾輛新戰車還是沒問題

至於烏軍目前只有翻修舊戰車,開戰以來好像還沒有新造的,新型的IFV好像也難產中

西方給了豹二不到百輛之後就只能給豹一這種等級的了,美爸給了31輛M1A1,但對烏軍來說可能300輛T72更有幫助

--
https://i.imgur.com/Dx5ccIc.jpg

圖 烏克蘭還能生產坦克車嗎—淺析烏克蘭坦克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1.0.190 (臺灣)
PTT 網址

mynumber55 11/19 13:09被桶出來又開始造謠囉

afv 11/19 13:09俄國每個月造幾輛戰車的能量,對比每日前線銷耗量,

afv 11/19 13:09也沒有太樂觀

afv 11/19 13:11我倒是覺得現在狀況類似一戰初期,雙方難以快速達

afv 11/19 13:11成重大突破,且雙方(及其盟友)戰前工業不足以應付

afv 11/19 13:11總體戰的消耗

David4160 11/19 13:40來源先觀察一下

st89702 11/19 13:57跟西方廠商技術合作就好 真的有決心也不會是問題

sas1942 11/19 14:12真的先觀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