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AMD 真能翻身壓倒英特爾嗎?從應用優劣來
AMD 真能翻身壓倒英特爾嗎?從應用優劣來探討可能性
https://technews.tw/2020/02/09/x86-amd-intel-zen2/
現在我們把焦點轉向 Zen 2。有鑑於坊間已經充斥太多對 Zen 2 的「深度分析」(尤其是微架構核心層面的介紹),筆者打算用偏向應用面的角度,介紹 AMD 真正的優勢和看不到的劣勢。
當 AMD 可用更小晶片對抗英特爾產品
2019 年 12 月 9 日「美國批踢踢」Reddit 有一則討論引起熱議:台積電替 AMD 代工生產的 7 奈米製程 8 核心 CCD,單一晶粒面積只有 74 平方公釐,以完整 8 核心都可正常運作的標準來算,良率高達 93.5%,一片 12 吋晶圓可取得 749 個 8 核心晶片,足以用來生產 374 顆 16 核心的 Ryzen 9、187 顆 32 核心的 EPYC、或著 93 顆 64 核心
EPYC,但英特爾(Intel)的 14 奈米製程 28 核心 Xeon,在相同的晶圓缺陷率,只有 46% 無缺陷晶粒,一片 12 吋晶圓只能產出 24 顆,更慘的是,英特爾即使有 2 顆 28核心,核心數還抵不過 AMD 一顆 64 核心。
我們並不知道台積電賣給 AMD 的 7 奈米製程晶圓一片多少錢,但先進製程的成本節節高升這檔事,倒是沒有什麼懷疑的空間,縮減單一晶片面積這件事,完全勢在必行。這也讓人不得不好奇,預定 2020 下半年採用「電晶體密度增加 20%,功耗減少 10%」EUV 光刻技術 7 奈米+ 製程的 Zen 3,晶粒面積是否還有繼續縮小的可能,或核心微架構能否顯著擴張。
總之,先不提筆電和低階桌機,光比一比伺服器和中高階桌機的產品,就算對處理器市場再怎麼外行,光看規格和價格就可輕易看出 AMD 現在的優勢有多大。
Zen 2 的實際優勢並不只有台積電的 7 奈米製程
從 2019 年 7 月至今半年多來,大概是因為有棒打英特爾這隻落水狗的天賜良機,在網路可看到的鄉民評論,多半都聚焦在以下幾點:
‧台積電先進製程天下無敵。
‧AMD Chiplet 策略高瞻遠矚。
‧AMD 的製造成本輾壓英特爾。
‧萬惡的英特爾快要擠不出牙膏了
這裡替各位複習一下,依據 AMD 的 Chiplet 策略,現有晶片只有 4 種,而 EPYC、
Threadripper 和未整合繪圖核心的 Ryzen,由前三種「包水餃」包出來,第四種則是專用單晶片 APU,專攻低價電腦與筆電市場(只是原生 8 核心看來也不像規格多低階的產品就是了)。
先不管英特爾和台積電,AMD 這次 Chiplet 策略其實有很多層面的考量,並不是只有降低成本,可歸類如下:
減少風險:I/O 與記憶體控制器的 IP 區塊,難以快速導入最先進製程。
提升彈性:同樣的 7 奈米製程 CCD 和 12 奈米製程 IOD 可同時用在不同的產品線。
增加產能:用更少的晶圓數提供更多可出貨產品,特別當台積電產能被蘋果為首的大客戶 搶破頭時。
改善效能:將記憶體控制器獨立於 CPU 核心之外,可精簡 NUMA (Non-uniform memory access)Domain,利於軟體最佳化,這絕對值得花時間解釋。
記憶體控制器和 CPU 脫鉤是簡化系統最佳化手段
CPU 整合記憶體控制器對 AMD 並不陌生,早在 2001 年 10 月的微處理器論壇,AMD 就宣布 K8 將整合雙通道 DDR 記憶體控制器,也暗示原生雙核心設計,基於
HyperTransport 的 NUMA 也讓 AMD 獨領風騷好幾年,直到英特爾的 Nehalem 具備以
QPI 為基礎的 NUMA 為止。
CPU 整合記憶體控制器這件事,其實有利有弊,好處是「靠得越近,速度越快」,壞處則是在多晶片、多處理器環境,會讓主記憶體分散在四處,作業系統需特別花工夫最佳化排程,盡量讓 CPU 核心存取本地端記憶體,避免不必要的遠端存取,這也是 ACPI 規範會有儲存多處理器拓樸資訊的 SRAT (Static Resource Affinity Table) 和記錄 NUMA
節點之間延遲差異的 SLIT ( System Locality Information Table),用來協助作業系統或虛擬機管理者(Hypervisor)「看清全局」,達到最佳行程管理與記憶體配置。但
AMD 的多晶片封裝,卻也讓這件苦差事更複雜。
AMD 在 Zen 2 世代將記憶體控制器與 CPU 脫鉤,轉移至 CCD 共用的 I/O Die,除了分而治之,沿用 12 奈米製程 Zen+ 的現成 IP 區塊,縮短研發時程,降低產品開發的風險,將記憶體控制器集中為一(原本 4 個雙通道變成一個 8 通道),讓 NUMA 看起來更像早期所有 CPU 共用同一塊主記憶體的 SMP,雙處理器環境的實體 NUMA Domain 從 8 個變成 2 個,而處理器核心要存取記憶體控制器的可能距離也從 3 種(同一顆 EPYC 的其他 CCD、另一顆 EPYC 的第一顆 CCD、另一顆 EPYC 的第二顆 CCD)精簡成兩種(同一顆 EPYC 內的 IOD,另一顆 EPYC 的 IOD)。
用這張同時比較現行英特爾 Xeon、第一代 EPYC 和第二代 EPYC,差異性就更清楚了,也不難理解為何作業系統和虛擬機管理者(Hypervisor)不需要太多最佳化手段,就可在英特爾 CPU 有效率執行,特別當 AMD 的架構會讓最低層的快取記憶體(Last-Level Cache,LLC)散布四處,也增加快取資料一致性(Cache Coherence)的負擔,降低整體系統效能。這是 AMD 看似風光的核心數量與製程優勢以外,檯面上看不出的弱點。
這也是為何 AMD 將在 7 奈米+ 製程 Zen 3,將 CCD內原本兩組 4 核心 CCX 獨享的 L3快取,融合為 8 核心共用的主因(看起來很有可能改為一顆 CCD 就一顆 8 核心 CCX),進一步減少軟體最佳化的複雜度。不過「江湖盛傳」AMD 將在 Zen 3 導入 HBM 當作「L4 快取」,會造成哪些奇怪的影響,就只能到時候再仔細研究了。
多晶片結構帶來更複雜的系統調校工作
但這是否代表 AMD 減少 NUMA Domain 就從此高枕無憂?事情沒這麼簡單,天底下並非所有應用程式都是「NUMA-friendly」,可高度平行化分散在所有運算節點與專用的快取記憶體,如果所有應用程式都一次存取多達 8 通道的 DDR4 主記憶體,固然帶來最高的理論頻寬,卻也會造成更長的存取延遲,做好「頻寬 vs. 延遲」的平衡勢在必行。
也因此,AMD 從第一代 EPYC 開始,在系統 BIOS 提供兩個名稱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可調整參數:
NUMA Nodes per Socket(NPS):名為每個處理器插座的 NUMA 節點(Node),但實際作用是「分而治之」、定義處理器核心群存取記憶體通道的方式。
NPS0:當安裝兩顆 EPYC 時,所有處理器核心如同只有一個 NUMA Domain 的交錯存取所有總計 16 通道的主記憶體,這很明顯沒有效率(強迫存取另一顆 EPYC 的記憶體),所以連 AMD 官方都不建議這樣做。
NPS1:EPYC 所有處理器核心像同處同一個 NUMA Domain 同時交錯存取 8 通道主記憶體(ABCDEFGH),最一般的「泛用」組態,整體理論頻寬最高,存取延遲最長。
NPS2:記憶體通道拆成 4 條一組(ABCD EFGH),形同兩個 NUMA Domain(一半的核心)交錯存取這兩組。
NPS4:記憶體空到拆成 2 條一組(AB DC EF GH),有如 4 個 NUMA Domain(四分之一的核心)交錯存取這 4 組,整體理論頻寬最低,存取延遲最短。
ACPI SRAT L3 Cache as NUMA Domain:這命名非常容易讓人一頭霧水,那 L3 Cache 實際上應該正名為 CCX。講白話一點,這功能是將 CCX 加入 NUMA Domain,透過 ACPI
SRAT 讓作業系統或虛擬機管理者意識到其存在,讓每個 CCX「專心」存取自己的 L3 快取。以第二代 EPYC 為例,8 顆 CCD 有 16 個 CCX,啟動此功能後,就等於告訴作業系統「我有 16 個 CCX,每個都有自己的 L3 快取,請給我好好排程,盡量讓 CCX 自己吃自己的 L3」。
各位還看不懂的話,就請參考 AMD 如何跟微軟合作,讓 Windows 10 可將彼此有關連的執行緒,盡其所能塞到同一個 CCX,避免分散到其他地方延長記憶體存取延遲。
相信各位已經頭上浮現滿滿問號,我們就來看看 VMware 和 Dell 是怎麼建議的。
‧假若 EPYC 只有跑少少的虛擬機、部署少少的虛擬 CPU,每個虛擬機和虛擬 CPU 都可以 獨自享受豐沛的硬體資源,那 VMware 建議設定就是:
NPS (NUMA per Socket) = 4
啟動 L3 Cache as NUMA
講白一點就是就地分贓,「讓虛擬機綁架專屬的資源」。
‧EPYC 已跑了滿滿的虛擬機或部署滿滿的虛擬 CPU,任何系統資源都不容許一絲一毫浪費 ,那就會變成:
NPS (NUMA per Socket) = 1
關閉 L3 Cache as NUMA
換言之就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大家一起吃大鍋飯。
‧關於高度平行化的高效能運算或其他已針對 NUMA 最佳化的應用程式,Dell 建議 NPS
設成 4(應該也要開啟 L3 Cache as NUMA),可讓這類應用「同時享受到最高的頻寬與 最低的延遲」。
想必各位都覺得很麻煩對不對?像微軟和 VMware 自己寫的文件,也是得從 EPYC 是多晶片封包、一個 CCD 包兩個 CCX、所有 CCD 連接 IOD、記憶體和 I/O 介面的配置、NUMA是什麼等開始從頭教起,否則讀者恐怕根本看不懂這些「有字天書」上面印的是哪來的聖經密碼。
AMD 也針對不同應用環境,從泛用型、虛擬化、資料庫、高效能運算等,提供性能調校手冊,所以說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AMD 的 CPU 便宜歸便宜,要享受好處之前,該做的功課還是要做,老師教的當然要聽。
核心數量太多也會製造麻煩
很久以前 IBM 公開展示 8 顆英特爾 Nehalem-EX、總計 64 核心 128 執行緒的伺服器,其 Windows 工作管理員顯示 CPU 的壯觀畫面,轟動一時,然而現在只要一顆 AMD EPYC就功德圓滿了,而且你還可以加倍。但「CPU 核心執行緒超多」這檔事不是沒有後遺症,實際應用層面會帶來很多鮮為人知的麻煩,而微軟這次就很倒楣成為苦主了。
一台 2 顆 EPYC 7742 或 7702 的伺服器,就有總計 128 個處理器核心和 256 條多執行緒,但是 Windows Server 2016 和 2012 R2,因為不支援第二代先進可程式化中斷控制器(x2APIC),理論上就無法吃下超過 255 個邏輯處理器,根據微軟的 EPYC 性能調校文件,舊版 Windows Server 實際上只能對應 2 顆 48 核心的 EPYC 和 192 個邏輯處理器。
而微軟網站描述的 64 核心 EPYC 支援性也讓人感到疑惑:Windows Server 2016 和
2012 R2 都需要關閉 SMT,但 48 核心/96 執行緒就沒有問題,暗示無法支援到 128
執行緒,然後一提到 NUMA,微軟很隱晦的表示「Windows 現階段最多只能在一個 NUMA
節點支援 64 個硬體執行緒,只要 NSP 開到 0 或 1 就破表了」,這真的要實際測試過的人,才能摸清楚真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但微軟最想看到的,還是莫過於大家盡快升級到 Windows Server 2019。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要安裝 2019 年 9 月前的 Windows Server 2019 版,必須先在
BIOS 關閉 SMT 和 x2APIC,灌完作業系統後跑 Windows Update 裝完所有的累積性更新,再重新開機進 BIOS 打開 SMT 和 x2APIC。
核心數量太多的軟體相容性問題並不只發生在微軟,像常見的伺服器作業系統和虛擬機管理員,如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Ubuntu Linux、VMware 等,也都需要升級到最新版或安裝某些更新才能確保相容性無虞。
很多業界人士老是喜歡把「生態系統」(Ecosystem)掛在嘴上,當因「英特爾缺貨,所以建議客戶改用 AMD」或「因為我們做英特爾平台打不贏其他廠商,所以另闢他徑改押寶 AMD」,有沒有意識到這些實際應用的邊邊角角,還是只有滿腦子硬體規格好棒棒,就是呈現一家伺服器廠商專業程度的關鍵時刻。
從英特爾無縫接軌到 AMD 並非易事
只是購買新的 AMD 伺服器重新建置服務還不打緊,最麻煩的還是「要如何將部署在英特爾伺服器的軟體及服務轉移到 AMD 平台」,還有「不停機動態遷移」這天大的挑戰。
這裡就不得不談談「x86 指令集長期缺乏業界標準」這件遺禍至今的陳年往事了。以虛擬化為例,自從英特爾的 VT-x (Vanderpool) 和 AMD 的 AMD-V (Pacifica)開始,雙方根本就是各搞各的,結果就是只要處理器廠商持續擴張指令集(像快要沒人搞懂到底有多少版本的 AVX-512),連「同一間處理器廠商的不同世代 CPU 之間要搬來搬去都很麻煩」。
英特爾按著 AMD 頭在地上摩擦的 Haswell 與 Broadwell 微架構世代,在虛擬化技術更走火入魔,進一步追求控制不同虛擬機器、執行緒或應用程式占用 L3 快取空間與記憶體頻寬的精細調控機制(在 Broadwell 被稱之為 Resouce Director Technology),企圖實現「L3 快取記憶體層級的 QoS」。
AMD 也「有為者亦若是」的在 Zen 2 加入類似的相關快取記憶體管理指令,有時候還真的滿同情這些作業系統和虛擬機管理者廠商,什麼東西都要開發兩個版本。
像 VMware 的 vMotion 需要採用 EVC(Enhanced vMotion Caompatility)蓋掉「非基本指令集」,搬完後還要重新啟動虛擬機器,才會判斷新伺服器的 CPU 有哪些功能可在電源開啟後使用,才能存取所有新的處理器功能,更不用講不同廠商 CPU 之間的動態搬移,VMware 也明講了「不支援從英特爾平台動態轉移到 AMD 平台,反之亦然,只能使用會導致停機的冷轉移」,其他體系的虛擬機,如 Red Hat Virtualizaton 和 KVM,對此大哉問也都是大同小異的回應。
HPE 的「將虛擬機器從英特爾型伺服器平台移轉到 AMD 型伺服器平台」白皮書,推薦的方式是請顧客掏錢購買 Carbonite 遠端快照複寫軟體,但也不能做到不停機,只能「
Almost Zero Downtime」。光憑這點,很多完全不允許停機的服務,就不可能從英特爾轉移到 AMD 了,無緣享受多到用不完的核心數和執行緒。
所以有時候這世界也是有一點公平、滿「一分錢一分貨」的,特別在企業 IT 領域更是如此,硬體價格便宜是一回事,但往往會發生「即使再便宜也無法使用」的慘劇。為何
AMD 的產品這麼好,卻無法開出更高售價?很多看不見的隱藏成本,才是真正關鍵,也是滿腦子只有 BOM Cost 和硬體規格的廠商,永遠無法理解的大道理。
想藉由 AMD EPYC 大展拳腳的伺服器廠商,又有幾間寫了像樣的「系統移轉注意須知」呢?所以雙方真的主客易位,戰局真的改觀了嗎?我們下篇繼續。
--
Reddit是美國PTT...?雖然PTT好像比較早
樓下吸52來說AND
使用人數差了老遠去了 而且人家還能繼續註冊
amd真棒
香香噠 ._.
好了啦小鳥 股票虧很大也不用這樣
成本就屌打了,系統優化根本就不重要
真香~~~~
我猜上EUV應該是頻率提升比較明顯,面積改變不會太
多
做軟體的是不是活該給人幹啊,看上面推文真好笑
推
價錢真香的時候這些東西都不是問題
特別對於資料中心 省下來的錢夠請50個人做了
不是活該給人幹 但也是領錢幹活阿 沒事做 會有飯吃
?
軟體維護也是成本怎麼會不是問題....
01小笨賢:不管啦貼核高延遲
我也是做軟體的不用戰啦,一顆抵兩顆可以請多少工程
師
就價錢真香的時候 真的就不是問題..
省的電 省的錢 拿來多請幾個人是真的不虧
64C vs 56C 一個225W 一個400W 價錢一半以下
機器一次進幾萬台的 因此針對性請人來改真的不虧
這就是為什麼說價錢真香就不是問題啊
可惜的是DC建構成本計算沒有那麼簡單
價錢真香哪裡不是問題,他關機轉移跟調校的損失也要
考慮到
當老闆想要什麼就選什麼 當員工不要出事才是重點
文章有點長,先推再看
等了一年,淨利差還是沒啥變,還是六十幾倍
因此蘇媽也不敢漲價,毛利率依然不高,因為是場長期
抗戰
可是intel停滯不前,後市難料
所以現在DC只有從1%以下成長到4%啊,如果沒有轉移的
問題還會更快,但是只要intel拿不出東西AMD還會繼續
成長
Intel有沒有拿出東西都無法阻止AMD繼續成長 差別是
在於AMD的成長速度 短期內牙膏回神也是無法阻止AMD
看你寫這麼多字 我相信你是對的
推
intel下一代不玩chiplet很難對幹rome的價格,而且這
架構改下去也是要優化就是了軟體的事情不會比較少w
如果i皇5年內沒有新東西的情況下,大雲端廠命令一
下來,生態圈就要被侵蝕了
上次Intel在P4翻車,是剛好以色列分公司優化NB用CPU
架構救了一命。這近10年的牙膏大架構基本就是它。
這次沒那麼幸運,混了10年,又沒備案。架構不是說
生一個新的那麼簡單。況x86歷史包袱那麼重。
弄不好,跟自己前代的相容性都有問題。
水球的文章一向都很值得看的
更不要說Bug。況之前Intel也想脫離x86架構出的也翻
車了。
話說Jim Keller也過去幾年了 沒有籌畫新架構嗎?
IA Itanium 剛連拼字都拼不出來,這架構可花了 Inte
l 不少力道推
IA現在已經是黑歷史了w
有些專利都在前公司,必不是人跑到新公司就可以直
接搬來用
之前的專利若是自己想出來,更難要在一個跟之前不會
有衝突的設計
況x86歷史包袱對於設計一個全新的架構會導致難以想
像的限制
x86架構是業績也是業障(連自家的IA都翻了)
跟M$的IE一樣,最近幾年M$想大翻IE(對手已被擊垮了
),但陸續被以前留下的一些不好移植的特性給絆倒。
IE當初的對手NS
最好是價格便宜就沒問題 當大家都不是sw?
想要穩定 intel 亙古不變的道理
漏洞
sub numa amd也有了 這跑分很有幫助
bug一堆當然便宜啊,如果真的強早就超車了而不是用便
宜搶市佔
這篇最重要的是最後一段的系統轉移
amd這麼快就由客戶反饋作調整
我很想幫IntelQQ 以後要千杯啊intel
敲鑼打鼓壯膽
intel架構沒問題啊,ipc還是很高,頻率還上的去,
問題是大核心良率低成本高,研發膠水技術就能大躍
進了啦
Intel Server已經有膠水款了阿 只是那個功耗悲劇
我家server打完patch掉30%就是了
intel也沒有很急吧,真的急就找台積電代工了
我不相信微軟下單的話,台積電會拒絕
更正 intel想下單的話
別忘了Jim Keller在牙膏哪裡,AMD比任何人都瞭解JK
有多強,所以AMD只剩三年了
他們不趁這三年搶市佔,JK新架構一出,馬上情勢就會
逆轉
之前不是說JK現在在Raja底下搞圖形相關的產品?
沒吧,應該沒在阿三底下,要不是搞cpu架構就是搞AI
吧
我怎記得JK大神的使用說明手冊
第一條就寫著要先讓大神去玩玩具(ARM AI)5年才能要
他做x86
我記得大神本人是不喜歡x86的XDD
鈴木一朗:我最不擅長的是棒球
JK大神最有興趣的好像是K12 XD
一個產品又不是一個神人就可以搞起來的
科技業有效的挖角一定是挖一個團隊 做Zen的工程師
大多數應該都還在AMD 像Mike Clark這種待25年的老將
JK這種雲遊四海的人大多是做專案管理 但技術細節
還是要看資深班底
不過水球這麼說有個盲點 就是如果真是一個不能停的
服務 我的理解是複數台實體機還是必備的 只是說套VM
來處理HA比較簡單 如果真是要換新機器 那流程上就是
把新機器加進Cluster 然後再移掉舊機器 所以新機器
一進去就是從頭到腳一套 我的理解是沒有人那麼猛直
接把VM移動過去的 又如果這個服務是直接上雲端 一開
始就是Serverless 那這個硬體如何如何的本來就不會
也不該是問題才對
理想是可以熱轉移,不過實務上沒人玩這麼大的尤其是
異架構伺服器間,一般大多是兩種分群vm關機轉移
技術領先也要有市場接受,目前data center成長緩慢.
.....
這篇是什麼鬼? 文組???
水球文組沒錯啊
intel=業界標準,就算有bug軟體商也要去避開他
別忘了 要是沒問題 工程師就等著失業 有問題才好
另外 怎麼沒提到cpu漏洞呢?啊 改不了....嘖嘖
感覺很專業
A粉繼續自慰
文組? 寫得不錯啊 業內又幾個人懂AMD?
笑死人 A粉被打臉就嗆文組
再電蝦版探討業界多少人懂AMD 這扯的也太遠了吧
這篇沒考慮到data獨立於Server以外的情況
現在很多系統設計data和系統是分開的...
他根本不管你用intel還是AMD
那反過來套用再intel也適用了
對阿,所以system哪邊建制成本低,廠商就改用那邊
越後期建的系統,都會儘量不依靠特定硬體來設計
以免碰上被硬體商綁架或者是硬體停產的窘境
就軟體的觀點,最好是和特殊硬體架構脫勾
當然也碰過被特定廠商綁的很開心的公司 XD
人家硬體商願意出一大堆錢買幫你優化軟體又變另一回
事情了 牙膏廠投一堆錢幫忙優化一堆 自己養那些人成
本算下去又另一回事了 要脫鉤不是想脫就脫的 就像
ML NV也是投一大堆 大家也都碼想脫 能脫鉤的根本只
有超大公司
從硬體層級開始優化下去 常常軟體做多好都玩不贏
不用就直接沒競爭力了
牙膏王到處投錢做一堆特規硬體也是為了綁生態
抓到了!Wintel卡AMD(?
其實AMD這樣慢慢的蠶食也不錯啊 產能要依賴GG的
那些硬核客戶可以先放著 先吃不依賴i皇的的市場
不然真的多5%客戶要轉AMD AMD還生不出產能來勒
基本上CPU硬體、多工的處理都在作業系統、VM等處理
掉。應用層面影響沒那麼大,除非演篹法只針對特定CP
U指令集最佳化。
針對指令集最佳化影響還比較大
工作環境從 Xeon E5-2650 * 2換成3950x
專案編譯時間20分鐘變6分鐘 功耗降到14xw 94爽
真的當軟體不用錢啊 很難改的
有的data center真的沒那麽多工程師
所以選直接綁Intel CPU InfiniBand
有問題 Intel直接支援 那沒有的人呢
等那個客戶解決了 就有解答了
我是覺得一個會造成全部job重來的問題
可以等兩年 算真的很有耐心
啊 強如ocp的硬體設計 也是搞笑過
82
[情報] 英特爾CEO:AMD的時代已經結束美國半導體巨頭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今年上任以來,推動IDM 2.0戰略 ,宣示重返晶圓代工業務,打算在亞利桑那州興建2座晶圓廠,並在7月公布先進製程技術 藍圖,「正名」過去的製程命名,近期外媒洩露一份資料,為代號Alder Lake的第12代 Core系列處理器規格,顯示英特爾新一代CPU推出時程近了。基辛格似乎對新產品相當有 信心,受訪時提到「AMD的時代已經結束」。38
Fw: [新聞] 台積電7奈米神助攻! AMD關鍵技術擊殺對作者: hn9480412 (ilinker)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新聞] 台積電7奈米神助攻! AMD關鍵技術擊殺對 時間: Wed Feb 26 08:23:41 2020 台積電7奈米神助攻! AMD關鍵技術擊殺對手 21:032020/02/25 中時電子報11
[情報] 打倒英特爾霸權!AMD遭爆料 這款CPU將用打倒英特爾霸權!AMD遭爆料 這款CPU將用台積電3奈米 18:352021/11/05 中時新聞網 呂承哲 美國半導體巨頭英特爾日前發布第 12 代 Intel Core 處理器,由自家的Intel 7 製程, 首次打造全新效能混合架構,最強遊戲處理器 i9-12900K台灣售價已經由原價屋公布,為10
[情報] 英特爾的痛苦就是 AMD 的快樂,Q2 財報後大漲 15%英特爾的痛苦就是 AMD 的快樂,Q2 財報後大漲 15% 作者 黃 敬哲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7 月 29 日 8:03 AMD 對第三季營收做出非常強勁的預測,高於分析師預期,股價在盤後交易大漲超過 15%,與英特爾跌幅相當。 AMD 28 日公布第二季營收為 18.6 億美元,每股盈餘達 16 美分,表現相當不錯。AMD 執行長蘇姿丰表示,Ryzen 和 Epyc 銷售與同期相比增加一倍以上。預計 2020 年全年營收將成長約近 32%,也同樣高於市場預期。 不過,這還不是 AMD 受到投資人熱烈歡迎的原因。AMD 還暗示公司正從伺服器晶片市場搶走英特爾的訂單,並預測第三季營收將高達 25.5 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長 42%,領先分析師預期的 23 億美元。當然相較英特爾來講,AMD 的規模不到三分之一,但 AMD 已明確表示,今年將搶下伺服器 2 位數市場份額,而這個數字 2017 年前還不到 1%。11
[情報] AMD 關鍵技術助攻,用核心數越高性價比越AMD 關鍵技術助攻,用核心數越高性價比越高狙擊競爭對手 作者 Atkinson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2 月 25 日 18:10 自 2019 年的 Ryzen 3000 處理器發表以來,AMD 憑藉著台積電 7 奈米製程的 Zen2 架 構處理器,在包括桌上型、筆記型及伺服器市場搶下不少的市占率。其除了單是在核心數 就可做到 64 核心 128 執行序,優於競爭對手的 28 核心 56 執行緒的情況。更重要的2
[情報] 因應市況,AMD 刪減台積電 5 奈米 EPYC因應市況,AMD 刪減台積電 5 奈米 EPYC 伺服器處理器產能 作者 Atkinson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2 月 24 日 15:30 | 分類 伺服器 , 半導體 , 處理器 外媒報導,因市況不佳,處理器大廠 AMD 減少台積電 5 奈米 EPYC 伺服器處理器訂單。 外媒 Wccftech 報導,市場消息 AMD 將 2023 年第二季 5 奈米 Genoa CPU 晶圓訂單量減至僅 3 萬片,原因不是 5 奈米 Genoa CPU 銷售不佳,而是整個伺服器市場需求減少。AMD Genoa CPU 為伺服器廠商升級更強大運算能力,以因應更多工作負載,包括核心設計、執行緒、快取及支援高階快閃記憶體都較上一代提升不少。 據 AMD 說法, EPYC Genoa CPU 擁有高達 96 個核心和 192 個執行緒,都採用 5 奈米製程 Zen 4 核心架構,並封裝於 12 個 CCD,單片 5 奈米晶圓可生產多顆晶片。因先進設計,使 AMD 預估 2023 年拿下 20% 伺服器市占。Genoa 和 Bergamo 系列等 EPYC 伺服器處理器將搶走英特爾市占,由 2022 年 77% 下降至 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