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分享]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看板Railway標題[分享]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作者
taipei11827
(點點)
時間推噓17 推:17 噓:0 →:6

鐵道與古蹟的交會─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圖文網誌版本
https://taipei11827.pixnet.net/blog/post/47488917





https://i.imgur.com/CFE8THU
今年(2020年)年中,台灣第一座國家級的鐵道博物館終於誕生,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以下簡稱鐵道部園區)。鐵道部園區坐落於台北舊城北門外,日治時期作為鐵道部使用,現在為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園區裡展示了鐵道建設的發展史、車票、列車、運行制度、車站、文化與古蹟等內容,為台灣的鐵道文化保存立下重大的里程碑。





鐵道部園區為日治時期建築物,是日本時代的鐵道部、戰後臺灣總局的本部,作為台灣鐵路總部達七十年。園區內包含鐵道部廳舍、食堂、八角樓、電源室、工務室、戰時指揮中心等六座建物,館區另有市定古蹟「清代機器局遺構」的東側圍牆及石板路。在國立台灣博物館系統計畫下,自2014年起逐步啟動多項工程建置博物館園區,並以「現代性」為展示主軸,策劃鐵道文化、動態模型、歷史記古蹟修復與兒童等常設展,2020年以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之嶄新面貌迎向觀眾。


一來到鐵道部園區,鐵道部的廳舍是這裡最具代表性的建物,由森山松之助設計,1918年開工、1920年落成。長期為鐵路核心官員辦公室使用。建築主體一樓為紅磚造,二樓為木構造,為求結構穩固,在兩種不同構造介面採用上下交錯的方式。半木構造、紅磚拱廊和外露木構造營造出鐵道部園區的主要視覺意象。裡面為鐵道部園區主要展場,包含鐵道文化常設展、鐵道動態模型常設展及特展空間等。


鐵道部園區最主要的常設展示「鐵道文化常設展」,讓參觀的民眾更加了解鐵道文化的發展與演變。火車的出現改變了世界,為了追求速度提升,導入許多劃時代的科技。台灣自清代劉銘傳開鑿鐵路至今,已有百餘年的鐵道歷史,不僅改變我們的生活,也成為島民共享的鐵支路回憶。鐵道文化常設展於昔日決策台灣鐵道建設的辦公廳舍內,分設四大展區,展示關於歷史事件、車輛、建設等圖文史料,和各種以鐵路為題的創作等,帶領大家一同重新認識鐵道發展軌跡。


展覽一開始的主題為「咱的鐵支路」,說明台灣鐵道歷史上至今發生三次的交通空間革命,分別為南北一氣通的縱貫線通車、當日往返北高的飛快車,到一日生活圈的高鐵,縮短了交通時間,路線的設置也改變了城鄉發展,便布全台的鐵路成為我們熟悉的鐵路日常。1880年代為台灣鐵道的出現。1887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奏請成立「全臺鐵路商務總局」,此為台灣鐵道官方建設的開始,興建台北往雞籠(基隆)及台北經竹塹(新竹)至台南兩條路線。1893年雞籠至竹塹通車,但繼任巡撫邵友濂以財政困難奏請終止。當時鐵道建設對生活影響不大,但卻引來破壞風水之說,成為當時人們對鐵道的最普遍印象。


1900年代縱貫線通車。台灣首任總督華山資紀以鐵道建設為統治首要任務,著手重建清代既有鐵道,並積極建設新路線。縱貫鐵道興建從南北兩端分頭進行,1899年開工至1908年全線通車,台灣自此貫通一氣,南北往來可以在一日之內抵達,成為台灣第一次陸上交通空間革命。隨之崛起的鐵道沿線城市,逐漸取代原本與中國通航而興盛的港口,對於台灣歷史影響極為深遠。


1950年代飛快車出現,於1956年飛快車創下台北-高雄間車程只要五小時半的陸上交通新紀錄,這樣的行車時間讓南來北往的旅客得以在一天之內往返兩地,台灣的第二次陸上交通空間革命因而誕生,因此實施的列車女服務員制度,廣受各界好評,「飛快車小姐」也成為引領風潮的鐵道文化特色。


2000年代台灣高鐵通車,行車時速最高可達300公里的台灣高鐵,讓台北、高雄兩地間的車程僅需90分鐘即可到達,大幅縮短南北兩地的距離感。台灣西部買入一日生活圈,每位乘客可藉由高鐵及台鐵的雙運輸系統,更加便捷地抵達各鄉鎮,這也是台灣的第三次陸上交通空間革命。





https://i.imgur.com/glLA280
火車文物展示。





常設展的第二個主題為「火車日常」,不同運轉模式的電力車,牽引著外觀各具特色的客貨車,其速行駛於城鄉地景間,是許多人對鐵道的第一印象;搭乘時的乘車票券、車內的服務體驗,以及在車站等候的種種時光,火車其實早已走入我們的日常。


台鐵的舊式車票是小張的名片式火車票,和現代電腦熱感應的車票完全不同。台鐵的名片式火車票,是承襲於1840年代發展自英國,以鉛字活版印刷的埃德蒙森式鐵路車票,兼具防偽、區分票種、便於記帳等機制,這套印刷模式也通用於世界各國。而火車售票方式近年來逐漸從紙本轉變成非紙本的電子票證。1984年,台北站首度啟用電腦售票系統,將乘車資料輸入電腦後,便能即時印在已有底紋的熱感應式票券上。2000年啟用第二代售票系統,除具有第一代電子售票功能外,亦可藉由系統連線,讓購票者採電話語音、網路或透過全台郵局取票,於此同時名片式車票幾乎走入歷史。2008年推出第三代售票系統,為背磁式車票,同年一開始實施電子票證服務作業。現在臺鐵使用的售票系統為2019年推出的第四代售票系統,票面改為直式。展覽中也介紹了各種火車車體、台灣火車的標準色、車體塗裝與標準字、臥車、客廳車、中興號/中華號、復興號、行駛於東部的光華號、光復號/阿里山號、勝利號、貨車、通勤電車及高鐵等各式列車的說明。


縱貫線電氣化後,臺鐵推出復興號客車,等級介於莒光號和對號快車之間。該批車皆由唐榮鐵工廠生產,1980年時以「附掛對號」形式與莒光號連掛使用,僅在座椅間距及車廂外側塗裝(白線兩條)有所區別。復興號的名稱到1981年才正式出現,跟莒光號混掛的列車稱「莒興號」。然而當時,同列車有不同級別的車廂,造成管理上的困擾,1981年底莒興號走路歷史,復興號獨立開行。由於復興號與莒光號塗裝相似,1984年起改為天藍與灰白色塗裝,行駛至今。


東部花東線的光華號是台東縣於1961年引進新款的柴油客車,軌距762mm,外觀有著巴士窗,搭配上灰白下鮮黃的色彩,引進初期以一輛動力車牽引兩輛車廂來行駛。1968年改稱光華號,車上配有服務人員,提供茶水與毛巾服務,速度亦有提升,花蓮至台東間最快曾以3小時10分行駛全程。而目前花東線主要的長途列車太魯閣號和普悠瑪號則是傾斜式列車,為方便東部民眾提供更好的服務品質,台鐵從2006年起由日本陸續引進傾斜式列車,分別命名為太魯閣及普悠瑪號。這些可以透過車身傾斜而高速過彎的車輛機能,讓台北花蓮間縮短為兩小時。除速度上的突破外,內裝設計精美,普悠瑪列車出現四人小桌、座位餐桌和大型行李架等設施,成為台鐵目前最高級的旅客列車。此外,該列車名稱也不再是政治口號,也見證了民主化對臺鐵的影響與改變。


高鐵的出現則形成了台灣西部一日生活圈。台灣高鐵的700T型列車,性能以日本國內新幹線500系與700系列車為基礎,針對台灣需求加以修改,為日本新幹線第一次海外輸出的車款。700T型列車為鋁合金打造的動力分散式電聯車,最高營運速度可達每小時300公里。第一組列車於2004年在日本舉行出廠典禮,2007年通車至今為台灣最快的陸上交通工具。另外也介紹了林業鐵道、糖業鐵道、阿里山林鐵、工業鐵道、軍用鐵道、礦業鐵道、鹽業鐵道、阿里山森林鐵道31號蒸汽機車、蒸汽機車、電力機車等等。


台灣的蒸汽機車多為舶來品,從清代到日本時代初期,常見德製或英製車輛,例如騰雲號即為德國製造。從日本遠洋來台的英國製「9號」機關車,曾是日本鐵道的首批車輛,成為台灣現存最古老的火車頭。日本時代中期之後,蒸汽機車國產化已有成果,鐵道部引進車輛開始以日製為主流。1920年代的500型及800型(台鐵CT150型及DT580型),以及1930年代之後的D51型(DT650型)和C57型(CT270型),皆是台灣與日本共通的經典車款。1970年代西部鐵路電氣化,電力機車開始出現。當時負責電氣化系統的英國通用電氣公司(GEC),除引進EMU100型電聯車外,也引進由英國設計、南非製造的電力機車E100型。而台鐵數量最多的電力機車,則是由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製造有E200、E300、E400型三款。目前
E100型早已退休,電氣化區間則都還能看到GE製電力機車的身影。


在展場還有真實的莒光號內部體驗,可以坐在莒光號的椅子上,體會搭上火車、風景移動的畫面。莒光號在1970年登場時,即用高級藍色絲絨座椅,中間走道加鋪深紅色地毯,色調調和美觀。其1.8m廣大車窗採用雙層玻璃,襯有高級蕾絲及厚布窗簾,沿途美景盡收眼底。內襯則使用木板紋,雪白色天花板上設有日光燈12個擴聲器及兩排冷暖氣出口,維持車廂內充足光線適宜溫度。座位號碼牌附設叫人燈,連通於女服務生室提供旅客最周到的服務。





https://i.imgur.com/wvVIvTY
台鐵莒光號內裝與體驗。





常設展的第三個部分為「解碼鐵路信息」。介紹火車複雜且嚴謹的運行機制,還有車庫、號誌樓、橋梁、隧道等鐵道建築,以及號誌機、閉塞器等鐵路沿線的保安裝置,提供火車最安全的行駛路線,構成鐵道專屬的地景。展場內展示了「電氣路牌閉塞器」,平常路牌收納於電氣路牌閉塞器裡,當有列車要行駛進兩站間的路線,必須經兩端站合作,才能於其中一站的閉塞器裡取出路牌,交給列車攜帶運轉。當有一個路牌被取出後,直到取出後的路牌再被放入兩端站之一的閉塞器內之前,再也沒有一個路牌可以被取出,因此可以保證沒有第二列火車可以在線上行駛。(台灣鐵道文化誌,洪致文,2011,P.50)另一個布滿圓圈圈的機器則是「電氣路牌授受器」。電氣路牌相當於火車的「通行證」,取出後會放入路牌套方便拿取。在列車通過不停的車站,路牌車長得將從前一站帶來的路牌,拋至月台中段的螺旋型受器;並在月台末端的位置,將下一段的路牌從授器上取走。這樣進行拋接路牌的列車,最高時速可達85公里。


展場內也介紹了行車制度。CTC(Centralized Traffic Control)是一種由中央集中控制行車的制度,鐵道沿線號誌及轉轍器統一由行控中心管理,具有安全性高、路線容量提升、縮減人力等優點。1960年代引入CTC的台鐵,考量共軍轟炸調度中心而導致鐵路癱瘓,曾把中心設於遠離鐵道之處。例如北部區間的調度中心,便設置在北投一棟不起眼建築,直到今日台北站落成後才遷移其中;控制中部區間的彰化調度中心,則是設置於八卦山山腳下。


展區內也展示著彰化站的「CTC就地控制盤」,負責調度山、海線匯集的各式車輛。目前台鐵已幾乎將全線都納入CTC管轄,調度中心與各站行車室的就地控制盤均已連線。大多數車站的號誌、轉轍器皆由調度中心控制,少部分列車進出頻繁的車站(例如台北),如遇到特定需求時,可由調度員同意後切換為「就地控制」,亦即將該站列車調度權限下放至車站。


在本區也有介紹鐵道的橋樑、隧道、車站等建築。台灣鐵道橋樑的材料包含木材、磚、混凝土、鋼鐵等。例如林業鐵道因為就地取材,大多為木造橋梁;舊山線的第一代魚藤坪橋,興建時為撙節經費,僅部分採用鋼結構;後來,台灣路線上鋼鈑梁曾經大行其道,但今日在台鐵已經非常罕見。目前台灣鐵道的橋樑以鋼筋混凝土梁最為常見,如高鐵彰化到左營路段,有超過150公里長的高架橋。橋梁的搭設也隨著土木技術與時俱進。


車站是市鎮的玄關,時常為乘客的第一印象。清代稱「火車票房」、日本時代初期改為「停車場」,而不派站員駐守的車站稱為「乘降場」。1900年開始,總督府技師設計重點城市車站,與城市設計相互輝映,各地小型車站則以六種風格樣式,進行模組化建設。戰後這些車站台鐵開始進行大規模改建,多以鋼筋水泥結構。1998年起的台鐵捷運化,也將通勤車站設計帶入現代化思維。縱貫線串聯西部大城,日本時代陸續完工的基隆、台北、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七座西部的經典大站,其建築語彙各具經典。基隆(1908年)、台北(1901年)、新竹(1913年)與台中(1917年)採用西洋樣式,規模宏偉、所費不貲;新竹與台中站設置的鐘樓與急斜屋頂頗具特色;嘉義(1933年)、台南(1936年)則為近代式樣,有著現代建築簡潔及傳統西式建築語彙,台南站曾有唯一附設於車站內的旅館;高雄站(1941年)則為帝冠式建築設計。七座經典大站設計皆呈現出不同世代的建築風格。





https://i.imgur.com/lp0yYYD
電氣路牌閉塞器。





常設展的第四個部分為「現代性時空秩序」,介紹鐵道與現代生活及文化的連結。鐵道連結起不同地方、人群、物品和訊息的軌道,帶來標準化時間的觀念,成為現代生活秩序重要的準則,共有的搭乘時光更凝聚關於火車的記憶,刻劃在文學、音樂、電影等各式作品中,形成經典雋永的鐵道美學。此區展示了台鐵的廣告宣傳、不同版本的時刻表、台鐵的玻璃水杯、鐵路便當、愛國獎券與鐵道相關的郵票。


常設展的最後一個部分為很受歡迎的「鐵道動態模型常設展」,以台灣火車的起始地─
1910年代台北工場與機器局建築、1970至1980年代的台北車站站區周邊為核心,模型比例尺HO1/80,軌距16.5mm,採用交流電的數位控制(DCC),重現台北城區鐵路發展的核心年代場景,呈現台北鐵路沿線過往的風華記憶。展區也有公告不同時間點的展演內容,非常值得一看。


在隔壁的展區為「蒸氣夢工廠」兒童常設展,非常適合小朋友了解鐵道文化。帶領小朋友進入蒸汽火車的世界,探索蒸汽火車的故事,了解動力的演進、火車的重要機械結構、以提蒸氣轉化為動能的過程,也看看有那些人物角色在蒸汽火車上工作,探索一場蒸汽火車的奇幻之旅。





https://i.imgur.com/9NmnuIW
台鐵便當。





https://i.imgur.com/KtqWslV
列車動態模型展演。





另一個展區為「鐵道部園區歷史暨古蹟修復常設展」,展示了鐵道部古蹟的修復工程始末。鐵道部古蹟工程自2014年1月開工,至2016年10月完工,耗時近三年。以「還原建築不同階段的真實性」為主要修復原則,工程期間亦多次邀請日本專家與國寶級匠師針對重點工法進行經驗與技術交流,為台灣古蹟修復技術的累積,留下珍貴的一頁。鐵道部古蹟展規劃了四個主題間、六座數位導覽與十二處解體調查現地展示,呈現鐵道部的歷史風華與建築特色;並以修復紀錄的角度,帶領觀眾回到修復現場,一窺古蹟修復過程的匠師身影、工法技術與修復思量。


特展展區為「台灣鐵道旅館特展1908-1945」。1908年,台灣鐵道旅館趕在縱貫鐵道開通典禮前完工,它是台灣第一間和當時唯一一間西式旅館,隔著寬廣等三線道(今忠孝東路)與台北車站對望。旅館隸屬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在官方支持下可以不計盈虧地維持館務,並舉辦各種營利與非營利活動。之後成立的鐵道餐車和台南車站二樓的台南鐵道旅館也由其經營管理。鐵道旅館是日本帝國展示國力的場所,是旅人對台北的記憶,也是大眾看見新時代事務的媒介。文明現代化下的榮光與陰影。


鐵道部園區其實還有許多建築,像是1993年落成的二層樓和洋混合風格的木造建築為食堂、古蹟修復展示工坊、兒童展示區(原工務室)、防空洞(原戰時指揮中心)、清代機器局遺構(東側圍牆及石板路)等等。最特別的是位在園區中心的「八角樓」。八角樓原為為男廁所,1919年落成,由森山松之助設計,為磚造混和鋼筋混凝土構造的一層樓建物,其平面為八角形,屋面餔石板瓦。室內中央有空心的鋼筋水泥八角柱,從柱頂伸出八之放射狀的樑,結構猶如一把撐開的雨傘。





https://i.imgur.com/yaUTuzM
古蹟修復。





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許多民眾無法出國,導致國旅大爆發,許多民眾也大朋友帶小朋友前往鐵道部園區參觀。鐵道部園區的設立,讓一般民眾有機會能更了解鐵道文化的歷史與發展,是台灣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希望台灣能有更多類似的文物展示,將鐵道文化保存,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交通資訊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官方網站
https://www.ntm.gov.tw/exhibitionlist_383.html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交通方式:捷運北門站2號出口附近,或自台北車站徒步約10分鐘。「台北郵局」公車站徒步約3分鐘。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9:30~17:00
票價:全票100元,半票50元。
半票優待:學生、6至12歲兒童,年滿65歲以上的民眾假日半票,機關學校團體二十人(含)以上(須一週前網路預約申請)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7.76.19 (臺灣)
PTT 網址
※ 編輯: taipei11827 (223.137.76.19 臺灣), 09/06/2020 20:50:30

lan111809/06 20:58

jn12309/06 21:32

yeadean09/06 21:55

Matthew1024409/06 21:58推分享

ttnakafzcm09/06 22:21路局員工請持識別證至售票處換票始可進入

ttnakafzcm09/06 22:21(僅限鐵道部園區

trtc09/07 03:50有看有推

MiaoXin09/07 05:56

marklin70909/07 06:40莒光體驗車廂的叫人鈴一開始沒有裝上去

amethystboy09/07 06:51真的棒

o5o33209/07 09:07推參訪心得,而且第一張天氣超好

johnsonteng09/07 09:24推~

airkk09/07 11:21

Xixiaofan09/07 11:46

ivanchou09/07 12:06推分享~

vespar09/07 12:30私心希望0系可以移來這裡展出

moola09/07 20:18謝謝分享 期待以後有動態保存

meimeiamy09/07 21:01推心得,去過,不過火車模型的部分真的有改進空間

a8815266009/07 22:39園區內的餐廳推薦不推薦啊

Xixiaofan09/07 23:43回樓上 比較建議走一段路去車站買台鐵便當^^

YellowWolf09/08 07:24

pf77509/08 08:25騰雲號該移過去了吧

Yelnats2809/09 01:58推 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