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最寒冷的冬天》讀後感。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最寒冷的冬天》讀後感。作者
fatisuya
(伊達楓)
時間推噓11 推:11 噓:0 →:16

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8582748



這本書最早是在2010年由中國的重慶出版社引進,當時我就買了一本拜讀。由於我對韓戰的陌生跟相關背景的欠缺,那時候只對作者強烈批評麥克阿瑟印象深刻。畢竟那時候我對韓戰的認識只建立在一本更早前推出的小冊子《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同樣是簡中,內容簡短的普及作。最近,聽說中國也要引進作者講越戰的《出類拔萃之輩》,但遲遲沒有下文,猜應該是過不了審,然後想起了他的這本舊作後來也出了繁體版。八旗引進這本是直接買譯稿,不過根據責編的說法是「有把原本被刪去的部分復原」。於是我又買了一本回來重溫,然後順便比對一下,果然,重慶版有一個章節的篇幅對比其他章異常的短,當年只覺得突兀,現在明白是為什麼了。

韓戰在美國曾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這些年比較多相關研究了),他們在這邊「並沒有贏」(軍方當然不這麼認為),最終只是回到了原點,既沒有輝煌的勝利,而「損失與傷痛」更是不如後來的越戰。這種待遇其實不算過分,按照作者哈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的說法,這的確又是美國「在錯誤的地方打的錯誤戰爭」。作者對於美國高層的批判是強烈的,儘管這多少還是帶著後見之明的眼光,畢竟華盛頓也是被動的面對這場戰爭,也因此,更多的指責焦點是放在應對的方式上。


‧成也麥帥,敗也麥帥。

作者的砲火是集中在麥克阿瑟身上。這位美軍的二戰名將,當時也是日本的實質統治者,自然也是這場戰爭一開始美方的統帥。其表現不乏亮點,但很難說是善始善終,哈伯斯坦更認為他是擴大戰爭,讓許多美軍士兵白白死在一場不該打的戰場之元凶。著名的作家威廉‧曼徹斯特(William Manchester)寫了一本麥克阿瑟的傳記,書名叫:《American
Caesar》。如果要攀比這兩位的話,或許是可以找到一些共通的影子,或許曼徹斯特指的更多是他們在自己國家的地位、影響力與遭遇吧;若是純論軍事上跟政治上的一些表現,甚至是人格上的,就哈伯斯坦的敘述,可是遠遠不如的。

哈伯斯坦幾乎是描述了麥克阿瑟的一生,這是有必要的,畢竟要了解他的當時許多決策與行事方式,勢必要了解其人格與性情,而這又要談到其出身與成長。不過這邊就不贅述了,簡單來說,麥克阿瑟是其母親一手栽培的「明星」,用來彌補其父未能完成的「基業」,他的一生,很多時候都是在其母的影響中,盲目的追求成為「人上人」。而哈伯斯坦對整體的評價則是「天才與惡魔」的綜合體:既有靈光一閃的精采時刻,但也有犯下愚蠢的低級錯誤。而這樣一號人物,在當時主導著美國在遠東的許多重大軍政決策。

仁川登陸在戰爭史上無疑的,是場精采的作戰,任何反對麥克阿瑟的也最多指責他拿士兵性命豪賭,不過自古以來本就不存在必勝的計劃,最多就是名將能把風險降到最低而已。而哈伯斯坦認為,這場勝利更嚴重的後果,讓本來就是驕傲自大的一方統帥,在日本當「太上皇」的麥克阿瑟,更加難以制衡。而他最致命的錯誤,就是無視於所有中國即將參戰的警告,執意揮軍北上。然後呢,他又以自己打敗日本人的經驗,來評估共軍,殊不知這支部隊剛剛打贏內戰,上下都是經驗老道的百戰之師,跟美國剛剛經歷戰後大裁軍,重新招募的菜兵集團,不可同日而語。雖說,或許有人會問“如果不越過38度線的話...是不
是結果就不一樣了?”但事實上,當時並不存在這個選項。麥克阿瑟挾仁川登陸勝利的威望,一心只想收復半島成就這個「統一兩韓」的大業,這同時也是李承晚的願望;而軍事上來說,也沒有一支軍隊會在勝利之後乖乖地停在原地等潰敗的敵人重整旗鼓。哈伯斯坦指責的是,麥克阿瑟跟他的部下們的輕率,讓美軍在沒有準備充分,就面對強敵,平白損失大量兵力,而這是可以避免的。

50年代初期的美國,雖然看起來國力強盛,一付就是要接手大英帝國霸權的態勢,但其實他們在這方面的準備,還是有些欠缺。特別是深謀遠慮的小羅斯福死之後,接班的杜魯門,雖然後來證明了他是個稱職的總統,但卻不是眼光深遠的領導者。而美國是民主國家,有些政策是需要辯論跟經過挑戰的。例如著名的學者肯楠(George Frost Kennan) 對於蘇聯與共產主義營的判斷是當時相當準確的。他在大戰期間就提出了莫斯科必然成為未來最難應付的對手這個論點,並在46年發出了一舉成名的「長電報」,奠定了圍堵政策的基礎。當時他還有一些理論後來都成真了:「共產陣營的國際主義遲早會讓位給各國的民族主義,他們並非鐵板一塊。」「中國人贏得了革命後,不會再乖乖當蘇聯人的小老弟,莫斯科除了禮貌地微笑跟鞠躬外什麼也得不到。」可惜他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中,一些言論被認為過於鴿派而不受青睞。在後來,肯楠也反對越戰。但他不是基於什麼和平主義,只是純粹認為美國沒必要浪費國力在越南這種地方,他主張美國應該全心關注那些有工業發展基礎的國家,致力於讓他們成為華盛頓有用的盟友,例如歐洲的白人國家與亞洲的日本。但他贏不了辯論,說服不了別人,儘管後來證明他說的是對的,也沒辦法在當時發揮出真正影響力。

杜魯門沒有這種見識,他在戰後的一個大困境就是得面對「誰丟掉了中國?」這個五零年代初期政壇上的一大爭議主題。雖然本是國際事務,但最終變成了美國的內鬥焦點。主要是在於,共和黨的杜威意外的敗給了民主黨的杜魯門,長期在野的他們,必須找到一個可以攻擊的點,而意外丟失給共產黨的中國恰恰就是最好的彈藥。

這也造成了一個窘境,就是,實際上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確實腐敗徹底,輸得不冤枉,而心知肚明的民主黨跟杜魯門,卻是有苦難言。美國民眾透過傳教士以及「中國遊說團」的影響,對蔣介石與國民黨有著錯誤的同情,他們對於共產黨的勝利大惑不解,對於原本的盟友轉眼即將變成敵人更是驚駭不已。尤其是諸如時代雜誌的老闆亨利‧盧斯,更是因為自己的偏見而力挺蔣介石,連被公認為“戰後最偉大的美國人”馬歇爾將軍,都能因為調
停失敗而加以攻擊抹黑。這些人長期的影響美國對華政策,讓杜魯門決策時整個綁手綁腳。也因此,美國在戰後的東亞政策本來就游移不定,因為自己的政治鬥爭,變得更加混亂了。

麥克阿瑟在這種背景下領導這場戰爭,而他自己卻也是亂源的原因之一。哈伯斯坦認為,這位將軍老早就把他個人的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最顯而易見的是,當他吹的牛皮被中共狠狠的撕破後,他不惜一切的想要擴大戰爭,甚至鼓譟著要使用原子彈,置敵我雙方的許多人命於不顧,很難說這是真心出於為國謀畫而提出的。對此心知肚明的杜魯門,在此時做了一個當時非常艱難,後來卻被認為是展現一個政治家有擔當的決策,那就是將麥克阿瑟解職。要知道,當時他的軍事神話尚未被戳破,杜魯門的民意支持度是遠不能相比,將這樣一位戰爭英雄不光彩的「開除」的政治壓力是常人難以想像的。然而,不論是出於私怨還是公益,杜魯門都必須要做此決定:「絕對要堅持文官對軍人的領導」,這個信條如果不能維護,那麼民主政治將岌岌可危。事後,隨著國會聽證會的展開,一向護短的美國國防部卻一再做出不利於麥克阿瑟的證詞,他在戰爭中各種荒腔走板的真相水落石出,這位野心勃勃的「美利堅凱撒」也只能落寞地說出:「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就此告別他夢寐以求的總統寶座。

接手他指揮戰爭的是李奇微,或許對美國跟世界都是幸事。他穩住了陣腳,也控制了局面,沒有使之失控成為一場世界大戰,並最終結束在一個雖然大家都不滿意,但尚能接受的結局裡。


‧抗美援朝,一場屬於誰勝利?


對中共來說,「朝鮮戰爭」是其初建國的頭等大事之一,在官方的敘事中,被渲染成一場「偉大的勝利」,代表著「中華民族甩脫百年屈辱的開始」、「擊退邪惡帝國主義,拯救社會主義小兄弟於水火」。幾年前中美貿易戰開始時,中共還匆忙的拍了幾部以此為主題的電影來大肆宣傳(例如〈長津湖〉,他們動員組織小朋友去看電影吃「凍土豆」,體驗「先烈」在艱困中打仗的「偉大與艱辛」,話說回來,打乞丐仗有什麼好誇耀的?)。

但平心而論,這對中共來說,也確實是有值得說嘴之處。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一開始被中共打的兵敗如山倒,被推下海的噩夢又再次重現。這之中既有麥克阿瑟的輕敵,也有彭德懷的出色領導。解放軍沒有什麼重型火砲,也沒有空優(蘇聯人食言),但憑著不怕傷亡跟擅長滲透與夜戰,把毫無準備的美軍打的不知所措。不過,當聯合國軍退回38度線後,戰局又是一變。美方換帥,調整戰術穩住陣腳;接著輪到解放軍開始體驗「距離的暴虐」,以及日益強大的敵方空優壓力,雙方開始僵持不下。對此,遠在北京的毛澤東視而不見,執意要彭德懷繼續進軍,幫助金日成一統兩韓,逼得他不得不連夜趕回去面諫。個人覺得,這位戰功赫赫的元帥日後下場悽慘,恐怕就是從此開始,而且他還有「護太子不力」的罪名,打這場仗,彭德懷算是虧了老本。還是林彪老謀深算,寧可裝病也不想參戰。

而參加這場戰爭另外一個悶虧,就此耽誤了「祖國的統一大業」,這是連部分小粉紅也不得不承認的。畢竟毛澤東為了抗美援朝,把原本用來渡海的兵力都北調,整個計畫擱淺,也導致美國介入兩岸,沒有海空軍的中共就此再無機會橫渡。(所以一直有韓戰救台灣的說法)

更嘔的是,其實金家根本也沒多感激中共的介入。在他們的官方敘事裡,對於中國的支援輕描淡寫,甚至避而不談,只強調金日成是如而英明神武的領導朝鮮人民抵禦外侮。美國前國務卿龐培奧在他的回憶錄透露,金正恩曾表示,如果駐韓美軍撤走,中國就會像對待新疆西藏樣對待北韓,「中國人都是騙子」。這段話是外交術語還是真心話,見仁見智,但國際政治本來就是只有永恆的利益,絲毫不讓人意外。其實當初中共也沒什麼選擇餘地,中朝邊境只有一江之隔,毛澤東是不能忍受美軍就在旁邊耀武揚威的,更不要提還有蘇聯在後面頤指氣使。另外,有一種說法是,美方最初還對中共有些期待,不過當志願軍入朝之後,這個投名狀交出了,向蘇聯一面倒也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歷史的走向就這麼定了。這邊哈伯斯坦的討論點到即止,關於這方面的研究,還是要看中國學者沈志華的專著。


‧一個民族,兩條道路


韓戰的開始,雖說是金日成先動的手,但其實李承晚未嘗沒有「一統兩韓」之志,只是美方對他限制了手腳。而戰爭的結果自然對兩邊來說,都是難以滿意的。不過當中蘇跟美國都沒有想要繼續玩下去的意思時,他們也沒什麼話語權,這是小國的悲哀與無奈。

但歷史諷刺的地方在於,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哈伯斯坦說,金日成如果統一了韓半島,像一把劍那樣隨時威脅著日本(或反過來讓中國感到不安),冷戰期間,他還能像現在這樣穩穩地控制全國,打造其金氏王朝嗎?反之亦然,李承晚跟南韓至少也在美軍的庇蔭下,經過半個世紀之後,意外的成為人均GDP三萬美元以上的中等富裕之國。

要評論這種狀況並不容易。不過,歷史常常都是結果論。既然當年鬥爭的原因是為了誰的路線可以造就「更美好的未來」,那麼,以現在的情況來看,或許是有些答案。


哈伯斯坦的這本《最寒冷的冬天》繁體版推出後一段時日,左岸也翻譯了一本《朝鮮戰爭》(The Korean War: A History),作者是布魯斯.康明思(Bruce Cumings)。個人對他不了解,據說是左派。康明斯在其著作中說哈伯斯坦曾在撰寫本書時訪問過自己,但書出版之後,他「感到非常失望」,因為「哈伯斯坦對自己說的很多重要事實都沒有寫出來」,所以才自己又寫了一本來回應。個人讀過該書,覺得康明思反應有點過頭,或他沒搞清楚狀況。在那本《朝鮮戰爭》中,他比較偏向批判一些戰爭對文明與人類社會的破壞與傷害,並指責美國的一些戰爭罪與暴行等。但哈伯斯坦撰寫本書的方向很明顯是比較偏外交跟政治上,如前所述,本書作者重點在於批判美方高層在面對戰爭時的決策錯誤,麥克阿瑟個人的虛榮導致許多美國子弟兵的血白流等,他想寫的東西本來就跟康明思的目標不同,所以「沒有被寫出來」也是可以想見的。

也因此,《最寒冷的冬天》不算是一本韓戰的通史作品,如果想要有更全面的了解,還是要其他的作品來幫助。幸好,目前在華文圈這類的書也不算少,而繁體剛剛引進了一本上田信的《圖解韓戰》,也是不錯的選擇,算是圖文並茂,值得參考。


今天,我們也算是生活在韓戰的遺產之中。儘管它在今時今日依然是很難讓人平心靜氣討論的一場戰爭,各種政治跟歷史糾葛充斥。而哈伯斯坦在最後引用了老兵的回憶,他們是群曾經為國流下許多鮮血,卻不曾有人銘記,甚至連自己都不願意提的人。但他們的一些記憶有助於大家了解當年曾發生過了何事。至於在兩韓,殘留下來的問題尚不曾見到有什麼解決的可能,或許維持現狀是對大家都更好的方法。而臺海兩岸,至少我們知道,戰爭絕對不是什麼好選項。

共勉之。



--
十年前,當我還是個在研究所的窮學生的時候,
說了一個笑話,正妹說很難笑,叫我滾。
十年後,我開著名牌跑車身穿西裝戴墨鏡,
講了一個同樣的笑話,正妹說我人好幽默風趣。

是好笑,也是不好笑,矛盾也!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0.165.27 (臺灣)
PTT 網址
fatisuya:轉錄至看板 book

02/10 10:56

roseritter02/10 11:09

hwsh6001302/10 11:38

andystupid02/10 11:58

Edison117402/10 12:05

Friedman02/10 12:30中間那段太偏袒杜魯門了 事後看來是杜政府對共產黨有錯

Friedman02/10 12:32物理解無視某些先知如魏德邁的警告嚴重低估其威脅 甚至

Friedman02/10 12:36一度打算完全放生退守台澎金馬的國府 讓人懷疑杜的身邊

Friedman02/10 12:39到底有多少共諜 但國府仍應自己為戰敗負最大責任就是了

Friedman02/10 12:42另一點疑問:共軍早已警告聯軍若再逼近中朝邊境必將反擊

Friedman02/10 12:45但當真出兵用人海淹過來時麥帥和杜魯門仍招架不住 不知

Friedman02/10 12:48美方情報人員是不信毛澤東真要硬幹還是不把共軍當回事?

Friedman02/10 13:00韓戰前後美國多次判斷錯誤 戰爭會爆發也是因為南韓接近

Friedman02/10 13:02不設防 開戰後第一支救援美軍也是在準備不足下倉促上陣

saltlake02/10 17:36莫等待,莫依賴,勝利絕不會天上掉下來。

saltlake02/10 17:36莫等待,莫依賴,敵人絕不會自己垮台。

saltlake02/10 17:37靠天吃飯要餓死,靠人打仗要失敗,

saltlake02/10 17:37我們不能再做夢,我們不能再發呆!

saltlake02/10 17:37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自己的道路自己開! .....

saltlake02/10 17:37李士英 作詞

saltlake02/10 17:38中華民國軍歌《莫等待》1977年

qppq02/10 17:51敵人絕不會自己垮台 那我們去抱敵人大腿吧

wittmann421302/10 23:34我的感覺也是有點太二分,麥克包括幕僚群都是吹牛拍

wittmann421302/10 23:34馬,狂妄自大,馬歇爾不會有錯,出錯都別人的......

wittmann421302/10 23:35作者立場有點太明顯了點

GilGalad02/10 23:49哈哈 戰後最偉大的美國人

Victory202/11 10:21

KYALUCARD02/11 14:12想講什麼麼又不明講 還不如那個誰來的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