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Re: [問題] 歐洲騎士的騎槍

看板Warfare標題Re: [問題] 歐洲騎士的騎槍作者
fw190a
(las)
時間推噓 7 推:7 噓:0 →:9

※ 引述《montmartre (montmartre)》之銘言:
: 標題: [問題] 歐洲騎士的騎槍
: 時間: Mon Aug 31 10:11:21 2020
: 我在古代插圖有看到兩種騎槍,一種是類似步矛,就一根直直的木桿上有個柳葉型的刃。另一種長的像電影或小說中比武時用的騎槍,前細厚粗,碗型護手,槍尾有個大大的配重;這兩種騎槍都有出現在戰場上嗎?只是出現年代的不同?
: 第二種騎槍出現於15、16世紀的板甲時代?
:
: 還有,如果兩種騎槍都存在,為何第二種騎槍取代第一種?所謂的騎槍只有一次性始用指的是第二種嗎?
: 為何18世紀的騎兵又換回第一種騎槍?
如同推文所講,第二種騎槍的產生源自於夾槍衝鋒(couched lance)這個技術,
但這種技術使用第一種騎槍也能做到。

第二種騎槍具備很多與該技術匹配的優點,
比如後方配重讓前方能延伸更長,保護手部的護手,
往前延伸變細也能調整重心並增加操控性。

問題是,這種騎槍會變成只具備單一功能,
護手直接限制了抓握的位置和能進行的動作。
末端細長也使得武器更容易在第一擊後損壞。

因此戰場上用的主流始終都是第一種騎槍,
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可能是戰場上步兵對騎兵的抵抗能力提高了,
產生了追求長度,更注重衝鋒一擊威力的特化騎兵,
才把第二種騎槍的部分設計融入其中,
護手這個元件可能是比較標誌性的,找不太到實戰騎兵使用護手的紀錄。

到了全軍拿火槍上刺刀的時代,大概是因為刺刀長度+士兵無裝甲,
騎槍的使用又回到輕便化的第一種設計。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159.152.10 (臺灣)
PTT 網址

PAULDAVID09/01 23:25感覺有像全身鈑甲的情況 曾在戰場上使用 但時間短

PAULDAVID09/01 23:25最後反而是靠著帥而不是歷史影響力留存於世人腦海

montmartre09/01 23:29看過古書插圖,大概是玫瑰戰爭吧,雙方騎士拿的槍都畫

montmartre09/01 23:29第二種。還有魚鷹社的書,勃良地大公大戰瑞士人,勃良

montmartre09/01 23:29地的下馬騎士們拿第二種騎槍跟步兵互捅

ZirconC09/02 07:54騎槍不是一次衝鋒就會折斷的武器嗎?翼騎兵好像有句話是

ZirconC09/02 07:54沒折斷騎槍的是懦夫

escapewing09/02 12:14翼騎兵的騎槍沒記錯是加長中空的

escapewing09/02 12:14為了應對當時的步兵方陣特別設計

overno09/02 12:55競技用的騎槍才中空吧?怕戳死選手!!

overno09/02 12:56翼騎兵的騎槍確實中空(減重),因為它們沒產竹子

翼騎兵用的超長騎槍的確算獨樹一格的另類了, 除了中空似乎還有特殊硬化處理設計,還由國王/領主統一製造發下去, 來加強標準化程度。 4.5M~6.2M這個長度,已經會有因為重力而彎曲的問題了, 除非搞得更粗進一步加重負擔。 所以中空處理的重要性不只是重量,還直接影響武器性能了。 至於衝鋒折斷的問題, 我認為這個武器既然不是投射的,當然還是不要折斷比較省事。 在不影響成本與性能上,應該還是有追求武器的耐用度。 而且實戰中不同於競技裡,用上了穿透敵人為目的的鐵槍頭, 只要插得進去那折斷機率就低很多, 能產生折斷的操作應該主要發生在插進盾牌或板甲以上的防禦了。 其實中空化這個設計,除了成本上昇頗多以外。 對於長槍性能幾乎是完全有利的, 因為若給定同樣重量,中空化的可以做得更長或更粗, 後者就會比原本重量下的實心長槍還要耐用。 有點像劍身中央那道凹槽的情況。 競技場使用中空化長槍,一開始可能也是追求性能上的突破, 到後面變成標配。 反而是現代的復古競技,為了安全性考量,才對這方面有明確的要求。

c2274887209/02 16:27捷克推~~

※ 編輯: fw190a (49.159.152.10 臺灣), 09/02/2020 18:26:55

CGT09/03 00:55盔甲技術成熟後,產生的特化武器,講求一氣貫穿或撞翻對方吧

overno09/03 07:58競技賽上得分點其中一項,就是騎槍要命中對方的得分盾牌,

overno09/03 07:58並且突刺力量足以讓自己的騎槍折斷,競技騎槍是特製的(在

overno09/03 07:58一定力量下會折斷,而不是戳死對方選手)